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情境设置.doc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情境设置.doc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情境设置.doc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情境设置.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情境设置 河南固始县柳树店乡第一中学 杨绵军 摘 要: 语文教学应注重情境设置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谈谈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情境设置。即:情感情境设置、瞻前顾后型情境设置、勉励型情境设置、启发型情境设置和比较型情境设置。 关键词:情境设置 类型 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多种多样。为了有力的配合、促进教学,让学生更快、更好、更多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课文知识。语文教师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其间有许多教学方式和方法新颖别致,独具匠心,引人入胜。语文教学可以直接入巷,开门见山,但这种直入的方式往往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共鸣。然而,如果我们注重在教学中情境的设置,尤其是好的情境设置,有可能就能先声夺人,让学生的思绪随着情境的进入课文,进入老师的教学之中,往往会取得事倍功半的奇效。语文教学中情境的设置容易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学习兴趣及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成效。但教学情境的设置不是简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必须建立在老师深入钻研的基础之上。只有深入钻研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内容、写作方法以及所教学的思想水平及动态、知识结构、接受能力、个性特征等一系列特定的教学环境,才能巧妙含蓄,匠心独运的设计出好的情境。如能把在深钻的基础上设计的情境,在刚开始从事课堂教学时巧妙的置入,就可能深入学生心田,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语文的思想内容浩如烟海,语文的教学方式、方法也是千奇百怪,因此,语文教学中情境的设置也是不一而足。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略谈一二,与大家共勉。一、情感情境设置:语文课本所迁入的篇幅基本上都蕴含着不同的情感,情感教学实际上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如果在教学一篇课文时,针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设计出好的情境,教学时切入,定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及求知欲望。如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这样设计:和煦的风送来丝绸之路的阵阵驼铃和楼兰古国少女们欢快的笑声。成群结队的鸟儿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自由自在地飞翔,时而飞向蓝天,时而落到蓝宝石般晶莹的湖面。郁郁葱葱地树木环绕在湖边,充满生机的楼兰古城掩映在碧绿成顷的树林中,那里歌舞升平,祥和一片。而如今,丝绸之路的阵阵驼铃和楼兰古国少女们的欢笑声消失了,就连那生机勃勃的楼兰古城也消失了,代替的却是莽莽黄沙。这一切也许是源于一个仙湖的消逝吧?而这一个仙湖罗布泊又是如何消失的呢?是人的因素,还是自然因素呢?就让我们走进罗布泊,去深入地探究一下它消失的原因吧!这样切入 ,就会使学生想象,到底是什么,带走了一切美好?从而激发他们去追根求源,寻找答案。一旦找到答案,就势必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及自己肩负的责任。是啊!仙湖罗布泊的消失有自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人为因素,滥伐森林,导致土地沙化,最终使湖泊消逝。而正是森林、湖泊的消逝,才导致古老文明的湮没。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是生生所系。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剩什么?.在教读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上尉的信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雨果,法国作家,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他远在中国万里之外,却用优美的文笔向我们展现了一座东方之园,那就是我们的圆明圆。他说:“圆明园是惊人之作,是世界奇迹,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它却因两个强盗的闯入化为灰烬。是谁使“惊人之作”消失?是两个强盗;是谁使世界奇迹消失?是两个强盗;是谁使人类文明的成果消失?同样是两个强盗。那就让我们去看一看那两个强盗吧?看一看那两个人类文明的刽子手的丑恶嘴脸吧!这样反复的强调圆明园是被两个强盗毁的,从而激起学生对法西斯强盗的仇恨,唤起学生的爱国激情。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我们何尝不是人家砧板上的肉呢,任人宰割,任人欺凌。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摆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只有强国。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我们现在又该做些什么呢?教读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这样直接表达对母亲怀念与爱戴的文章时,我往往会这样情境切入:谁都有母亲,谁都拥有母爱,也正是母亲那博大的胸怀哺育我们成长。母爱,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母爱,萦绕在每一个孩子的脑际,让人魂牵梦绕;母爱,她始终埋藏在孩子的心间,永不泯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从心灵深处去感受一下母爱的伟大力量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其实,我在教学中善于捕捉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及时地进行情感方面的情境导入,抓住一切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常常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教育学生尊重老师,朱自清的背影教育学生热爱父母,莫怀戚的散步则教育学生如何尊老爱幼;都德的最后一课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只要我们积极地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的情感,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情境方面的设置导入,情感教学一定会活跃课堂,深入学生心田,萦绕在他们的脑海。二、瞻前顾后情境导入:新教程语文课本的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题材内容选择,艺术风格,体裁结构等前后都有着一定的联系。瞻前顾后,既能巩固以往的旧知识,克服遗忘;同时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去学习新的知识。教朱自清先生的春,我是这样设置情境的:“春天,春风和煦,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春天,蓝天白云,碧水青山;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欣欣向荣。谁不渴慕春天,谁不迷恋春天,谁又不畅想春天呢?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回顾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呢?如白居易“江南好,风境旧曾谙,日出江花江胜红,春来江水绿如蓝,怎不忆江南”;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朱熹“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今天就让我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让我们去领略一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这样集知识性、启发性于一体的情境导入,肯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展开想象,跟随老师去朱自清先生所描绘的春天里遨游。我们知道,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学语言课本里收入他的作品很多。涉及散文、散文诗,小说以及杂文。我在教读他的故乡是这样情境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道那里有鲁迅先生幼年时期充满无限情趣的“乐园”,我们也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了解少年时期的鲁迅也曾经有过一块“乐土”,今天,让我们翻开鲁迅的故乡,去瞻仰一下中年时期鲁迅的“故乡”吧!她到底是一幅什么样子呢?把鲁迅过去揭示自己不同时期的课文放在一起,会激发学生探寻中年时期鲁迅先生故乡的兴趣,从中隐约的去搜寻鲁迅先生的思想轨迹。”三、勉励型情境设置:中学生处在一个思想相对不稳定的阶段。青春期的萌动,随时都可能发生。作为一个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应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动态,及时地掌握他们的心理,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不能事事给他们以棒喝,而是在课文情境的设置上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力所能及地开启他们的心扉,使他们有所思,从而产生积极的求知欲望。如教孙权劝说时我说:“孙权作为一国之君,高高在上。但他能屈尊对一个人进行良言相劝,最终使这个人成就了大业。这个人是谁,我们姑且不去管他,但作为一国之君,能屈尊劝勉臣子就学,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孙权劝的这个人,他竟能聆听孙权的劝,从容就学,他的这种能听进别人良言相劝的精神不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吗?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是否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呢?”当得到同学的肯定的回答后,教学过程就会简单明了了。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的名言警句,可以作为匆匆这篇课文的情境劝勉学生要“惜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来导入友谊篇,告诉同学们的交友要慎重,要交知心朋友,要交诤友。适时地选取一些警句对学生进行劝勉,能激励学生探求课文知识的强烈欲望。四、启发型情境设置:启发,顾名思义就是开启学生的心智,诱导学生进入课文。怎样才能使学生随着老师的启发诱导而进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呢?这就需要授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理清作品的思路及脉络,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熟练地驾驭作品,方能深入浅出地设置导入情境,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课文。如教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知道“业”有“农业”“事业,”你们知道还有什么“业”吗?学生思考后肯定会回答,还有“学业”。 “对”。现在我们进行的“业”,即“学业”。也许我们认为,现在我们所从事的学业很难,很吃力。那么我们现在是否可以放弃“学业”呢?假如我们停止做“学业”,而去干别的事。那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在等着我们呢?如果有,那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你怎么吃呢?因为即使不费力得到的食物,你吃起来肯定也是要费力的。吃不费力的食物其实也就成了你的一个“业”,这个“业”就是专门吃不费力的食物。由此看来,我们活在世上无论做什么事都离不开一个“业”字,也逃脱不了这个“业”字。那我们既然与“业”脱不了干系,我们又如何去对待这个“业”呢?同学们,我们都认识一些伟大的人物:如牛顿、爱因斯坦、李时珍、鲁迅等,他们不仅有着伟大的思想,而且更有一种执着的敬业精神。他们以劳动为快乐,为人类做出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体味一代大师怎样谈有关“业”的问题,由于事先启发诱导学生不可能没有“业”,不可能离开“业”,也就极大地吸引学生去了解“业”的有关问题。从而随着老师的思路进入课文当中,老师在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随着学生的深入思考,也会迎刃而解。”五、比较型情境设置:新课程语文课文的载入,往往会选入相同背景,相同体裁的文章。各类文体基本上都有这种情况,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样式不说,就记叙类,说明类,议论类的具有相同背景的文章就有不少。现在以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为例。在教读孔乙己时我是这样设置情境的:“同学们,有谁知道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结束于哪个朝代?它当初是什么情形?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待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科举始于隋唐,当时是为了选拔一些优秀人才,后来逐渐被其它朝代沿用,形成制度,现在我们称为科举制度。但自从唐以后,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逐渐成为人们升官发财,平步青云的工具。只要通过科举考试中了举,你就一步升天,地位,经济状况,扶摇直上。官场的势利,贪婪,暴敛,波及到当时社会的每一个人,尤其是读书人。科举考试让每个人都趋之若鹜。不是吗?前面我们学过的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为了科举,整天无所事事,弄得家徒四壁,老母亲饿得两眼发昏,连家里仅有的一只下蛋的母鸡也要拿去卖,试想想,这样的人有什么用呢?连自己的家,老母都不能照料,这样的人其实根本就是无用之人?是什么导致范进不能维持家呢?是科举,是科举让他整天痴迷于“四书”“五经”,变成一个废物。根本不懂得理家。但我们知道范进最终进了学,一下子熬到了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看一看,同样为科举而痴迷的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孔乙己”和“范进”同样痴迷科举考试,他们又有哪些相同之处,哪些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让我们去探究一下痴迷科举的孔乙己的情形吧!由于前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