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docx_第1页
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docx_第2页
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docx_第3页
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docx_第4页
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转摘要:对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有利于提高教材的编写水平。调查围绕四个基本维度展开:知识、思想与文化,认知水平与能力发展,编辑制作水平,适用性与特色。从调查结果来看,课标教材基本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但也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关键词:初中数学课标教材;调查研究2001年9月开始,各个版本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验,2005年起始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全部开始使用新课标教材。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了解教材的实验情况,有利于对各个版本的教材进行更深入的比较分析。而且通过收集和分析有关信息,会对提高教材研究和编写水平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为了客观地收集实验教师的反馈信息,科学地分析各个版本教材实验的效果以及实验教师对教材的评价,我们进行了本项调研。一、调研工具本调研采用自制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四个基本维度:知识、思想与文化(从学科内容角度看教材),认知水平与能力发展(从学生发展角度看教材),编辑制作水平(从编印质量角度看教材),适用性与特色(从教师教学角度看教材)。知识、思想与文化维度主要考虑教材选取什么样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以什么样的逻辑框架把这些内容组织起来的问题。作为课标实验教材,教材选取的知识内容当然应该能够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要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个领域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既要有基础性,又要有发展性,使学生不仅能学习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的同时,关注其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认知水平与能力发展维度主要考虑教材的组织形式与呈现方式是否体现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问题。教材作为精心组织的教学素材范例和学习的工具,在内容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上必须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教材应当反映学生的生活现实和社会现实,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素材;教材的组织和设计应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克服认识中的障碍;教材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学、教师教留有空间,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促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编辑与制作水平维度主要考虑教材的文字和插图的编写制作水平。初中数学教材的文字应该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文字简练准确,条理清晰,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习惯。教材的插图应该含有丰富的教学信息,与文字内容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成为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适用性与特色维度主要考虑教材的适用性和特色。新课程提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强调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师资水平和学生情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材的多样化。而教材的多样化应以特色为前提。教材应当能够针对现实的教学环境、师资水平以及学生情况进行设计,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教材功能的发挥,还有赖于一定的物质配套条件,这就必须从我国幅员辽阔、教师群体水平存在差异等现实情况,考虑其适用性和可行性。按照以上的分析,我们在每个基本维度下又划分了二级维度,并配置了具体的调查问题。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参加“课标教材”实验工作一年以上的教师,经过实践,他们对教材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看法,在制作调查问卷时,我们采用了考察教师对教材评价倾向的选项用语。 二、调研过程本项调研分为两个阶段:1调查阶段(设计问卷、确定调查对象、发放问卷、收集问卷);2研究阶段(整理问卷、统计数据、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推断)。由于本课题组的成员大部分为教材编写人员和省、市教研员。所以可以利用教材培训、回访、教研活动等机会,通过个别询问、召开教师座谈会等方式收集教材实验资料,了解师生在教材实验中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及他们对教材的各种意见。通过认真分析访谈得到的素材,结合我们上述对调查问卷应包括内容的分析以及课题组前一阶段进行文本分析得到的一些结论(这些结论需要实践检验),归纳整理出我们最关心的64个问题,制成调查问卷。本次实验调查我们针对九套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中使用面较广的人教版、北京师大版、华东师大版、江苏科技版等四个版本。根据这些版本教材的使用情况,考虑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选择在吉林、江苏、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七个省进行实验调查。在2007年12月至2008年4月间,利用各级教研部门,通过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进行调查。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4 050份,收回问卷3 559份,其中有效问卷3 542份。有效问卷中,人教版、北京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和江苏科技版各占41.78、24.96、22.55和10.72。问卷分析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时,除了给出每一个问题各个选项的频数和频率外,我们还分别就学校所在地、学校类型、教师教龄、教师学历、教材版本与其他各个问题列出交叉汇总表,进行独立性检验,以检验他们之间是否有关联。三、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到,与原来大纲教材相比,各个版本课标教材在知识内容的体系安排、教材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改革,这些变化基本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下面分各个维度进行说明。(一)知识、思想与文化维度1知识内容与要求总体来看,大多数教师认为各个版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是基本一致的(认为教学内容一致的占80.68,教学要求一致的占64.99)。在教学要求方面,城市教师认为教学要求偏低的比例(18.14)要高于农村教师(13.5)。2知识的体系结构对于我们提出的几个关于教材体系结构的问题,教师对于教材将代数、几何混合编排,函数内容分散安排,注重通过观查、实验等手段探索图形性质,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安排的分量等还是比较认可的(认可的比例分别为70,60.87,82.98,72.87);而对于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多数教师则认为教材的安排过于分散(58.53);对于图形与证明的内容,多数教师倾向于图形的性质探索与图形的证明结合一起进行(71.75);对于概率内容,超过半数的教师倾向于先讲简单事件的概率计算,再介绍用频率估计概率(51.87)。从学校类型来看,普通中学的教师更倾向于将函数内容、统计与概率内容相对集中安排。从教师教龄来看,随着教师教龄的增加,更倾向于图形性质与图形证明结合在一起进行,更倾向于统计与概率内容相对集中安排。3思想方法与数学文化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教师认为教材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较充分(56.19)。而教师对于教材中数学史、数学文化的介绍,认为不充分的比例(56.62)要高于认为充分的比例(43.38),说明教材在这方面还须加强。(二)认知水平与能力发展1知识的衔接配套对于课标教材与小学相关知识的衔接,与相关学科(如物理化学等)的配套,大部分教师认为一般(约2/3)。但是教师教龄对这两个问题都有影响,随着教师教龄的增加,认为教材衔接不好的比例也在增加,也说明老教师对于小学教材、其他学科教材了解更多一些,更容易发现衔接中存在的问题。2内容的呈现方式本次课程改革,各个版本的教材在呈现方式上都做了很大的改进,教材中都设计了一些引导学生思维的栏目,注意留给学生探索与交流的空间,选材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等等。从统计结果来看,教师对教材的这些处理还是比较认可的(认为设置栏目有作用的占81.35,认为栏目数量合适的占60.98,认为探索交流空间适当的占61.97,认为联系实际问题处理适当的占67.1)。但是,尽管教师认可教材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并不显著,对这两个问题大多数教师选择了一般(64和58.38)。3数学基础知识的处理对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多数教师认为教材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偏少,认为较少和太少的超过半数(为55.8),超过认为合适的39.71,认为多的仅占4.49。对于使用教材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调查结果则比较中性,认为一般的比例都在半数左右(48.34和50.13),而且分布也是正态的。从学校类型来看,重点中学的教师选择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好的比例要高于普通中学。从教师教龄来看,随着教师教龄的增加,认为教材针对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少、认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差的比例也在增加。4例题习题的处理对于教材例题的处理,多数教师认为一般(56.29);对于习题的数量,多数教师认为偏少(53.4);对于习题的难度,多数教师认为得当(61.83)。同时,我们还看到,教师对于例题的处理选择的分布是偏态的,认为不好的比例要高于认为好的比例;对习题难度的选择也是偏态的,认为容易的比例高于认为难的比例。因此,教材应注意加强例题的典型性和示范性,适当增加习题的数量和难度。从学校所在地来看,城市教师更倾向于教材例题的处理不好,习题数量少且容易。从教师教龄来看,随着教师教龄的增加,教师更倾向于教材例题的处理不好、习题数量少、习题难度低。5弹性内容的处理对于体现教材弹性的选学内容,多数教师还是认为有用的(65.3),并且大多数教师(78.5)选择“有选择的在课堂上教学”,这种处理比较得当,也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吻合的。6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对于教材安排的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的内容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偏向于负面,认为无用的比例(55.25)高于认为有用的比例(44.75),并且随着教师教龄的增加,认为信息技术工具的无用的比例也在增加。对于教学中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选择科学计算器和几何画板的比例最高。另外,教龄长的教师、学历低的教师选择科学计算器的比例比较高,教龄短的教师、学历高的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计算机软件。这说明年轻教师、学历高的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工具种类更多。7学生能力发展对于 “三大能力”中的运算能力,65.37的教师认为学生运算能力降低。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统计结果也是偏态的,认为降低的比例(43.54)高于认为提高的比例(29.62)。因此,教师对这学生这两个能力的评价是倾向于负面的。随着教师教龄的增加,选择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下降的比例也在增加。对于同是“三大能力”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的评价则是正面的,认为空间想象能力提高的比例为40.47,高于认为降低的比例31.7。这也与课程标准、课标教材增加了视图与投影、图形与变换等内容和要求等是相关的。本次课程改革,从课程标准到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注意加强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探究能力、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但从统计结果来看,教师的选择出现了分化,三个问题的回答,选择“提高”“差不多”“降低”的比例大致相同,各占约1/3,这并不是我们预期的正面评价。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重点中学的教师选择提高的比例要高于普通中学,而对于学生数学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农村学校选择提高的比例要高于城市中学。(三)编辑制作水平1文图表述对于教材的文字表述是否语言清晰、简洁流畅、表述规范、具有示范性,多数教师选择了一般(56.14),并且选择“是”的比例(35.83)要远高于选择否的比例(8.03),这说明教师对于教材的文字表述还是基本认可的。但是随着教师教龄的增加,这种认可度在下降。对于教材的装饰性插图,教师也还是比较认可的(认为对提高学生兴趣有作用的占70.03)。2印装印色对于教材的编辑、印装质量,教师还是基本满意的(认为好的60.6.,认为差的仅占8.15)。对于教材的印色,多数教师倾向于彩色和双色印刷(68.41)。(四)适用性与特色1配套教学资源从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教师还是认可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的,认为内容适当和丰富的占77.15。对于教师用书采用了与教科书内容一一对照的方式,教师也是很认可的,认为有必要的占81.81。从教龄的影响来看,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认为教师用书内容偏少的比例(27.27)要高于其他教龄段的教师(平均为22.44),这也说明年轻教师掌握的资源要少一些,更希望教师用书能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参考习题集的比例最高,占39.85,这也与前面问题中很多教师认为教材习题数量偏少有关。另外,在参考资料方面,教龄低的教师参考教案的比例比较高,这说明教学经验少(教龄少)的教师更需要参考教学设计;同时老教师(20年以上)参考原大纲教材的比例也高于其他教师,说明老教师还是不能摆脱大纲教材的影响。2教材的使用效果在课标教材的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师的选择是偏向正面的(认为容易的比例31.25要高于认为难的比例25.19)。对于与生活联系的情景设置,教师的选择也是偏向正面的(认为容易的比例29.12要高于认为难的比例16.57)。对于学生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的组织工作,教师的选择则是偏向负面的(认为不好组织的比例分别为37.5和29.73,高于认为容易组织的比例20.51和23.28)。农村教师和普通中学的教师对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更倾向于不容易组织。教师教龄越长,也倾向于探究活动不好组织。3教材使用的总体感受从教材使用的总体感受来看,教师普遍感觉工作量加重(80.33),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认为加重的比例49.01要远高于认为减轻的比例23.15),而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认为下降的比例38.07高于认为提高的比例21.72)。重点中学教师认为学生学习负担加重的比例(55.94)要高于普通中学(45.85)。总体而言,教师对课标教材的满意度正面、负面的评价各半(满意的比例为50.19,不满意的比例为49.52)。随着教师教龄的增加,教师对课标教材的满意度在下降。4教材的适用性从统计结果来看,多数教师认为课标教材是适用于所教学生的,认为基本适用和适用的比例为56.06。但同时也应看到,还有43.94的教师认为教材不适用,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城市和县级教师认为教材适用的比例(平均为58.51)要高于乡镇教师(52.22)。重点中学教师认为教材适用的比例(62.14)要高于普通中学(53.03)。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认为教材适用的比例在逐渐下降。教材适用于城市还是农村涉及教材公平性的问题。从统计结果来看,超过2/3的教师认为教材适用于城市,1/4的教师认为农村城市都适用,仅有5.76的教师认为适用于农村,说明教材普遍存在城市化倾向。随着教师学历的增加,认为城市农村都适用的比例在增加,说明教师学历对把握教材的能力是有影响的。四、对一些问题的讨论 1从第一部分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来看,被调查教师的学校所在地和学校类型和我国初中学校的分布情况是基本一致的(城市、县级、乡镇教师的比例分别为44.43、23.84、31.73;普中中学和重点中学教师的比例分别为65.79和34.21),教师教龄、教师学历也符合我国目前初中教师的基本情况(教龄在20年以下的教师占75;98.04的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超过3/4的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但是,我们看到,教师任教的班额普遍偏大(班额在50人以上的占77%强,在60人以上占41.82),这势必会对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的实施造成影响。前面的调查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2从调查结果看到,教师普遍认为课改以来教师负担、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应当说,这与课程改革的初衷是违背的。事实上,影响教材实验的因素非常复杂,从我们的教材回访、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以及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到,受升学、考试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老师教学时是对大纲教材、各个版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取并集。这样一来,虽然实际授课时数远远超过了课程计划的规定(周课时在6及以上的占76.39),但教师仍然觉的课时不够,这也势必造成教师负担、学生负担加重。3从调查结果看到,使用新课标教材后,教师普遍认为我们的传统优势(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降低,学习成绩下降,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同时通过调查也看到,对于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教师认为提高效果并不显著。事实上,由于班额普遍偏大,以及受升学、考试等的影响,虽然教师认可教材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加强启发性及探究性的处理,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难以落实,很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讲、练”的教学方式上,这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4从调查结果看到,教师教龄对很多问题都有影响。并且随着教师教龄的增加,教师对教材的认同度在下降,对于教材的使用效果的评价更倾向于负面。当然,这与老教师更加熟悉老大纲教材,愿意按自己熟悉的方式教学,不愿意接受新的课标理念等有关。但是,从另外角度来看,我们更应该反思教材本身存在的问题,如何能在保持教材体系结构严谨、语言清晰规范、注重双基和三大能力的培养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改进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材编者更应该考虑的问题。5对于教材是适用于农村还是城市的问题,多数教师认为教材适用于城市。这说明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存在城市化的倾向。我国广大人口在农村,教材编者必须注意到这个问题,在选材上上、在设计教学活动上要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的需要。 6实施新教材的效果最好应当通过比较性研究来获得,特别是教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的问题,应该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得出。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制约,全国都已进入课改试验,不可能进行对比研究。对学生能力表现的评价也只能是看教师的主观意见,这对于本次调查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The Investigative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Middle schools Math TextbooksLI Hai-dong(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