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今汉语的发展演变.doc_第1页
浅析古今汉语的发展演变.doc_第2页
浅析古今汉语的发展演变.doc_第3页
浅析古今汉语的发展演变.doc_第4页
浅析古今汉语的发展演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古今汉语的发展演变【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自然语言从形成到发展变化,甚至到消亡都取决于社会意志和社会需要。离开了社会,语言就不可能得到生存和发展。所以,随着人类社会由古至今社会的发展变化,语言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作为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国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认识中国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关键词:语言 语义 语法 一、 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每一个正常人都必须学习和使用语言。但是对于语言的概念,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有人把语言理解为认知的工具,有人把语言理解为文化的镜子,还有人把语言理解艺术媒介等。虽然语言的性质十分复杂,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许多差异,但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复杂性中找出本质的东西。根据邢福义主编的语言学概论来看,它主要是从性质和功能两方面对语言下的定义: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但是,要全面深入的认识语言,还需要了解语言的其他重要性质和功能,不仅要从内涵上把握语言的特征,而且需要从外延上把握语言的范围;不仅要了解语言的现状,而且要了解语言的历史。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认识一下汉语言的发展演变。二、汉语言的发展概况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她“海纳百川”吸纳融入了国内外不少其他民族的语言,因此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更加成熟完美,汉文也得益于汉语的发展而发展。在远古时代,不同的人类共同体就产生了各自的原始语言,但是后来语言随着社会的动荡瓦解而分化,又随着社会的统一而融合,所以汉语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语言的统一过程,除了不同方言集中为民族共同语外,还有异族的语言交融。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形成,也经历了语言的交融和统一历史的过程。首先,汉族的形成过程是漫长复杂的,其语言的发展过程也同样如此。据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看,社会的动荡分化、统一过程中许多华夏境内的诸族分分合合,逐渐融合,汉族成了最大的民族。尽管历史上有四个朝代由少数民族(契丹、女真、蒙古、满)建都北京进行统治,也曾力图同化汉族和其他民族,但都事与愿违。汉族人口众多,文化发达,在语言交融过程中汉语始终占据着主角地位,而且境内政权长期统一的结果,使吴语、闽语、粤语等方言也都没有分化为独立的语言。我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就是一个民族也有不同的方言分支。就汉语来讲,由于地域辽阔,使用汉语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发音上的差异,也就产生了表达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因为所处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也就形成了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各个地区不同的方言为成为了国家各民族交流的障碍,影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人今人都进行了不少的努力,从古至今的基本共识和做法是使用标准音的语言即使用全民族通用语。我国最早的通用语是雅言,雅言是以周朝国都丰镐为中心辐射地带的语言为雅言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以后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改正。汉代有一种叫“通语”的共同语一直用到宋代。唐宋以后,把官场中通用的话叫做“官话”。元朝时建都北京,北京语便成为全国通用的“雅言”。到了清代则把北方语诸方言系统称为“官话”。到民国建立时,把全国通用的语言叫做“国语”,并被当时教育部定为法定教学语言。解放后新中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对其定义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汉语经过几千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演变,更加的成熟优美,西方语言学家们曾经过交流探讨,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成熟的语言”,认为“汉语是圆润而流畅的意念表达机器”。但是对于汉语言的认识不仅仅是从她的发展历程上来看,要想对汉语言有更深层的认识,就需要剖开语言的外衣,从其内部的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认识。下面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汉语这几方面的发展变化。三、 从语音上认识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中古音是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为代表。切韵是一部按韵编排的韵书,隋朝路陆法言所编。但由于此书的原本现已失传,所以它的音系保存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里;近古音是指元明清时代的语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反映这个时期语音系统的代表作,它是归纳元代北曲用韵而成的;现代音则以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即北京音系为代表。除了这些明确的分期外,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在字音方面的发展变化,更多的表现在字音的声、韵、调三方面。古今韵母的不同是较容易觉察的,我们在读唐诗时就常常会发现押韵按今音念起来不和谐。例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的韵脚是“哀、回、来、台、杯”,在古代它们的主要元音和韵尾是相同的,而用现代普通话读起来,“哀、来、台”的韵母 是ai,“回”的韵母是uei,“杯”的韵母是ei。虽然韵尾相同,主要元音却不一样。在古代连绵词中有一类是叠韵的,叠韵就是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即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介音不一定相同。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不少古代的叠韵连绵词今天读起来却并不叠韵了,如“仓庚”,今音一个韵母是ang,一个韵母是eng。从音调方面来看,现代普通话主要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调,而中古有平、上、去、入四声,所以现代声调是有中古声调“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三声”发展变化而来的。语音的发展演变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变化的,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四、 从语义上认识 就语言发展来说,词义的发展变化是较为突出的,主要表现为:基本词汇的沿用,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词义的变化。(一) 基本词汇的沿用。如“马、牛、羊、山、水、日、月”等,这类词虽数量不多,但作为汉语的基本词汇,在汉语的发展演变中基本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也体现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关系。(二) 旧词的消亡。旧词的消亡往往表现为与所表示的事物现象本身的消亡有关,比如“天子、太监、嫔妃、春闺”等词,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已不复存在,只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使用。(三) 新词的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不断的创造着新的事物,所以这也就导致了新词的产生。新词产生的方式主要有构词、借词、仿造词等,如“电脑”就是利用原有的词根构造的新词;“沙发”是我们本来没有的事物,后来就传入了我们的社会,于是我们也借来了它的名称;“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是仿照英语realism造出来的。(四) 词义的变化。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主要有四种情况:内涵的变化、外延的变化、义项的增减、评价意义的变化。1、 内涵的变化。这也就是说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原来的词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心”,古人长期认为是思维的器官,但是现在我们的科学认识是心是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2、 外延的变化。词的外延是指词义所指对象及其范围,词的外延变化可以分为词以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三种情况。词义的扩大,就是词义所表达的概念外延扩大内涵减少,例如“嘴”,原意是指鸟的口,现在是泛指一切动物的口;词义缩小,就是词义概括范围有大变小,词义所表示的概念外延缩小内涵增加。例如“臭”,古代是指一切气味的总称,现在则专指秽恶的气味;词义转移,就是一个词的意义有一个范围转移到另一个范围。例如“走”古义是指跑,现在则指步行行走。3、 义项的增减。义项的增加或减少也是词义变化的重要方面,列如“朝”,原意是指早晨后来逐渐引申出了其它义项:朝廷(皇帝会见大臣的地方);朝见(臣子面见皇上);朝代(有一个君主或世袭君主统治的时期)。随着语言的发展,某个词的义项也会减少,例如“仅”一个义项是“只有、才”,如“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另一个义项是“几乎、将近”,如“江国逾千里,出城仅百层”,但在现代汉语中“几乎、将近”这个义项已不再使用。4、 评价意义的变化。词语的评价意义主要是指词义的扬升和贬降。词义的扬升指词义的褒义色彩产生或加强,例如“锻炼”在古代除了有冶炼的意思外,还有玩弄法律陷害别人,而在现代汉语中锻炼则是个褒义词;词义的贬降是指词义的贬义色彩产生或者加强,例如“爪牙”,勾践灭吴“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中是指“得利的助手”,今义则和走狗差不多。例如“小姐”这个词的意义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词义的降格,“小姐”原是指古代待字闺中的女子,而现在则是对一些从事不正当行业的女士的蔑称。在语言的发展演变中,词义的发展变化是最为灵活的一种,因此在学习语言了解语言发展变化的一些情况时,学会举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五、 从语法上认识 语法部分是语言中较为稳固的部分,尽管如此它还是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语法的变化主要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来看。(一)、词法的发展。词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法范畴、构词法和构形法、词类等方面。(1) 语法范畴。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用“着、了、过”表示时体范畴,如“我吃过饭了”中,用“过”表示动作行为的过去时。(2) 构词法和构形法。上古汉语中曾有一个类似前缀性质的“有”字,加在国名、地名、部落名之前,例如“有宋、有殷”等,在一些普通名词前,也有家这个前缀的如“有梅,有居”等,后来到了战国以后,除了仿古外就不再有这种用法了;在古代还经常用内部曲折的变调来构成新词,如“衣”(平声)即“衣服”的意思,“衣”(去声)即“穿衣”(动词),现代汉语一般不再用这种变调来构造新词了。(3) 词类的变化。量词的产生是汉语词类的一个重要变化,古代汉语中没有量词,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如“三车、五人”等,到了汉代才逐渐产生了“头、株、棵、枝”等表示个体单位的量词。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连词、介词、助词等,都是有古代汉语的实词或短语虚化来的。 (二)句法的变化。句法变化主要表现在语序变化和句式变化上。 (1)语序变化。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介词结构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如“用车推,用脚踢”,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后置修饰谓语动词,如“取之于民”;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吾谁与归”按现代汉语语序是“吾与谁归”。 (2)句式变化。现代汉语中的动结式是从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发展来的,如“臣活之”,即“我把他救活”;被动式的产生是在战国末期出现的,起初“被”后面还不能跟施事,只能直接用在谓语动词前面,如“被逐、被害”,到汉末才逐渐出现“被”后面跟施事的用法,如“臣被尚书召问”,不过在现代汉语最近的网络语中也有类似战国时期的用法,如“被放假、被考试”等;在现代汉语中用“是”表判断的句式,在汉代才开始出现,如“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在先秦时期一般不用动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