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语境与翻译中的民族身份构建.pdf_第1页
后殖民语境与翻译中的民族身份构建.pdf_第2页
后殖民语境与翻译中的民族身份构建.pdf_第3页
后殖民语境与翻译中的民族身份构建.pdf_第4页
后殖民语境与翻译中的民族身份构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后殖民语境与翻译中的民族身份构建 张景华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提 要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的后殖民理论 以其鲜明的政治色彩契合了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研究的 文化范式 因而推进了翻译研究的 文化转向 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翻译是文化身份的再现 以后殖民理 论解析翻译的政治 翻译的典律和翻译的伦理 以及它们与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关系 指出它们对居于弱势文化的 译者避免自我殖民和重新书写民族文化身份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后殖民理论 民族身份 翻译政治 翻译典律 翻译伦理 自我殖民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3831 2004 02 0099 06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Post2colonial Context of Translation ZHANG Jing2hua Abstract The post2colonial theory which emerged in the late 1980s coincides with the contemporary era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nd the cultural paradigm of translation studies for its political views hence it gives impetus to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of culture turn and infuses new blood into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is the reprod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thus this paper treats with the notion of constructing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post2colonial context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ideologyof translation the canon of translation and the ethics of translation aiming to discover their significance for the avoidance of self2colonization and reconstructing national identity Key words post2colonial theory national identity the politicsof translation the canon of translation the ethics translation self2 colonization 一 引言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 相结合的集合性话语 它与后现代理论既相区别又 相联系 这一概念在学术界常引起争议 但其基本 内涵是一致的 张京媛认为 后殖民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时间上的完结 即前殖民统治已经结束 二 是意义的取代 即殖民主义已经被取代 1 这一点是 学术界所争论的 因为我们这个时代还远未超越殖 民主义 体现殖民本质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不平 等关系仍然存在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阿里夫 德里 克 Arif Derek 认为 后殖民有三种含义 它还包含 前殖民时期结束以后的全球状态的话语 2 道格拉 斯 罗比森 D Robison 在 翻译与帝国 后殖民理论 的解释 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一书中对后殖民理论作了系统的归类 他 认为后殖民研究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欧 洲殖民统治结束之后 在20世纪下半叶殖民地怎样 适应 抵抗和超越殖民主义的文化残余 因此 后殖 民指殖民主义结束以后的文化状态 二是研究欧洲 殖民统治开始之后 从16世纪起到现在殖民地怎样 适应 反抗和超越殖民主义文化 因此 后殖民指殖 民主义开始之后的文化状态 三是研究20世纪末期 所有的国家 社会和民族之间的文化权力关系 主 要指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应 冲突和抵抗 因 此 后殖民也包含当代的政治和文化的权利关系 3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 世界文 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同时翻译领域 中的各种后殖民现象也向新时期的译论研究提出 了挑战 怎样使我国历史悠久的翻译和文明永葆 青春和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张柏然教授指出 新时 期的中国译学研究应该站在有史以来的译学批判 基础之上 对现实的问题进行文化分析 探求与新 文化发展相符合的译学道路 同时对实际翻译活动 中的 纯翻译 问题的关注拓展为对整个民族命运 的关怀 为民族文化的新生寻求适合的翻译策 略 4 因此 在翻译中强调文化身份的民族性 弘扬 民族的文化风格 不但不会阻碍民族文化走向世 界 而且有利于解构当今西方某些霸权主义国家试 图借 全球化 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的策略 后殖民 99 2004年3月 第20卷 第2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ar 2004 Vol120 No 3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理论不但为译论研究的 文化转向 注入了新的活 力 更契合了译论研究的时代背景 文化身份的确 认已经成为当今第三世界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 为民族文化只有通过文化身份的确认 才能找到真 正属于自己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 这种与他种文 化相区别的文化身份的认同 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 意识和精神向心力 本文拟将后殖民理论在翻译 中的映射 表现解析翻译的政治 翻译典律和翻译 伦理 以及它们与构建民族身份的关系 并探讨民 族身份对于避免 自我殖民 和解构 文化霸权 的 意义 二 从民族身份的视角解读翻译的政治 纵观中外翻译理论发展 译论范式的交替和演 进与语文学 语言学 符号学特别是哲学范式的演 变有很深的渊源 许多翻译理论家已意识到 翻译 已不仅仅是比较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传统的翻译研 究或多或少拘泥于翻译行为的内部因素 如风格 语言 作者 译者等等 他们认为语言是透明的 翻 译是一种纯语言的转换过程 这种看法近两年来 招致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翻译理论由于长期受语 言学的影响 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认为语言是一 个规范的 同一的和稳定的符号系统 是人们认识 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工具 因此语言被类比为数学符 号系统成了理性和规律性的象征 这种思维方式 考虑的只是符号内部的关系 完全抹去了给这些符 号以内容的意义 以此为基础的翻译研究 把重点 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探讨 而忽视了翻译活动中的最 积极因素 即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5 但是 语言不仅指向 表明和反映外部世界 它同时还应 该包括对语言本身的表述 语言既有其工具性的一 面 还有其意识形态的一面 即语言的意义随语境 的改变而改变 随听话人的变化而变化 其意义也 随着主体的参与变得不再确定 译者由于受到特 定的历史文化环境的制约 他的翻译动机 翻译目 的 文本的选择以及他所采取的立场和制定的翻译 方案 以及所运用的方法都强化了翻译过程中意义 的不确定性 正如德利达 J Derrida 所说 意义永 远是有 差异 和被 延搁 的 6 因此 翻译也永远 不可能是原文的一个整体 翻译行为也会由于特定 的社会形式和文化环境 不可避免地打上意识形态 的烙印 例如 在二战爆发之后的印度 民族主义 的斗争日益高涨 英国殖民政府放弃了过去的直统 而转向不在场的统治 因而英国人类学的翻译事业 也因国家的赞助得到空前的发展 土著民的 反抗 常常被翻译成 与环境失调 因为土著民 拒不纳 税是对环境变化无法适应的一种症状 7 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的翻译 其本质不再是一 种以价值中立 文化无涉为前提纯语言转换活动 而是一种以价值选择和意义阐释为前提的政治 由此催生的后殖民理论 把翻译作为引发有关再 现 文化身份 权利以及历史性等诸多问题的场点 属下 subaltern 又译为 贱民 或 庶民 是后殖 民理论用来描写文化霸权的概念 原指那些处于边 缘地位的社会集团 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属下指被剥 夺了发言权而赋予的文化身份 尼南贾纳 T Niranjana 在 为翻译定位 历史 后结构主义及殖民 语境 Si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2Struct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一书中深入地分析了翻译对 文化身份构建的主体性作用 18世纪末 英国为了 了解东印度公司统治之下的 属下 要求东方学家 威廉 琼斯 William Jones 等学者翻译印度的典籍 但琼斯等通过一系列的翻译策略把对印度文化的 溯古或称颂之辞作为胡编乱造通通删掉 而对某些 堕落的东西却大做文章 因而所构建出的 印度人 都是 一付懒懒散散 逆来顺受的样子 整个民族无 法品味自由的果实 却期盼被专制所统治 印度人 言行虚伪 奸诈无信 其品行之劣远远超过了野蛮 社会的通常标准 8 翻译作品对印度人的塑造至 少证明了一点 那就是大英帝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正如赛义德 Said 所说 把 东方作为可资参照的形象 观念 人格和经验 帮 助了欧洲对自身的界定 9 在这些学者的笔下翻 译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转换 而是实现帝国主义 霸业的工具 东方文化成为阴弱 专制 感性 贪欲 和落后的代名词 而欧洲文化却是阳刚 民主 理 性 道德和进步的象征 他们在翻译的同时 也书 写了一代代的 属下 形象 这些形象可以上升到民 族的意义层面 因为翻译以本土的政治和文化价值 为取向 把那些不利于本土文化的争论和分歧排 除 并创造异域文化身份的形象 这样翻译既构建 了异域民族身份 又塑造了一个本土文化身份 通 过这种方式 翻译在读者的心目中塑造了一个被殖 民者的刻板形象 并进一步 形成了一个种族或民 族的模型 stereotype 这一模型强化了霸权 也使得 殖民统治合理化了 10 P166 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后殖民翻译理论 家从理论上完全摆脱了纯语言研究的束缚 把对翻 译本质的研究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层面 为了重新 书写 属下 的身份和抵抗文化霸权 在民族众多 以英语为官方语 方言繁芜的印度 以拉加 饶 Riaja Rao 为代表的一批印度作家提倡用印度化的 英语和印度的本土叙事策略创作 从而 创造了一 种新的语言 既非英国英语 亦非印度英语 11 在 001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翻译印度作品时 他们不用地道的英语来翻译 故 意使英语陌生化 在译文中嵌入一些印度方言和习 俗 以保留所谓的 印度精神 使他们的作品读起 来像翻译作品 获得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创作的个 性 不再曲意逢迎英语世界的标准和口味 为重写 文化身份和进一步解构殖民主义 尼南贾纳和本雅 明 W Benjamin 等学者提倡以 重译 和再现文化 身份的 民族性 来回答殖民主义和消除它的余 孽 认为 属下 必须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民族性的 精华 重译 的目的就是要改写殖民主义的 属下 形象 即把原来神秘的 非理性的 原始的 无知的 和迷信的刻板文化 改写为具有深刻的宗教底蕴和 博大精深的传统印度文化 尼南贾纳充分肯定了 这一重写神话 认为这一策略不仅在印度的民族志 翻译中得到印证 而且将对全世界所有的后殖民文 化产生影响 尼南贾纳等后殖民理论家指出 书写 属下 的殖民翻译之后隐藏着对差异性 异质性和 杂合性的压抑 因而坚持历史性和文化接触理论 呼唤而不是压抑异质性 8 P173 在此基础上 韦努蒂 L Venuti 在 翻译的丑闻 伦理的差异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中 在对历史上英国 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文本和翻 译进行考察之后明确指出 翻译是可以实现差异的 场所 翻译的目的是使一种文化为另一种文化所理 解 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归化 她主张异化的翻译 抵抗 以目的语文化价值为主体的霸权主义和民 族中心主义 10 这种策略旨在通过强化译者在翻译 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在翻译文本和外国读者的心 目中塑造一个不同的他者 以实现对民族身份的重 新阐释 三 从民族身份的塑造质疑翻译的典律 由于长期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 译者在翻译 东方文化文本时 必须选择符合刻板的 东方形象 文本以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 否则毫无市场 因而 在事实上形成了严格规范翻译行为的 典律 在 后殖民语境下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文化交流虽然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景象 但在这种繁 荣之后文化交流的 典律 导致了许多似是而非的 文化误读和误解 尤其在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 的接触和交往中 人们能明显地感觉到 典律 的存 在 西方文化喜欢将东方民族的愚昧 落后 肮脏 过时 神秘的一面作为被欣赏的对象 但是 让人 惊讶的是 许多居于弱势文化的文化人不但无视这 一事实的存在 甚至还在为强化西方文化的 文化 优越性 和自我殖民而努力 在我国 电影文学的 张艺谋现象 以 菊豆 红高粱 大红灯笼高 高挂 等稗史文化去逢迎强势文化的 典律 表面 上可以诠释为对本族文化寻根式的努力 实质上表 现为当代电影文学的一种自我殖民倾向 这种文化 身份的自我阐释之所以招徕广泛的批评 其原因就 在于其选材过分表现了歪曲的和虚构的 他者 镜 像 严格地说 典律 强化了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 的一种朦胧 隔膜 变形的和居高临下式的误读 韦努蒂通过研究现代日本小说的翻译 指出二 战后的美国出版商确立了日本小说的英译 典律 这一典律不仅没有代表性 而且建立在固定的文化 身份之上 这种定型不仅限制了文本的选择 而且 把读者的期待限制了40多年 因为差不多所有的译 本都集中在谷崎 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等几个作 家身上 所译的文本常提及日本的传统文化 日本 差不多在一夜之间被再现为 一个迷人的 被美化 了的完美国度 与其战前穷兵黩武 可怕的威胁性 形象完全相反 日本小说英译的典律在读者心目 中塑造了大和民族的新形象 一方面树立了美国的 霸权 另一方面也 遏止了前苏联在东方的扩张 由此看来 韦努蒂所说的翻译 典律 不仅能构筑 一种话语 决定着外国的文化能否移植到本土文化 之中 还协调着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权力关系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民族身份的塑造 翻 译实践表明 翻译的 典律 即目的语的意识形态 道德规范和审美标准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翻译的文本选择 并导致文化的误读 因为 典律 决定了什么样的文本可以出现在本土文化中 从而 也决定了异域文化能否在本土文化中真实再现的 可能性 典律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文化的不可译性 和文化的误读 因为它在创造了一个目的语读者群 体的同时 也塑造了源语文化的民族身份 对于弱 势文化的译者来说 在后殖民语境的翻译中 忘记 自己的民族身份 忽视强势文化的翻译 典律 对文 化身份的作用力是不可取的 著名的印度诗人和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泰戈尔 R Tagore 在把他自 己的作品翻译成英语时 他由于忽略了翻译 典律 的政治性 而在文化身份色塑造上有自我殖民的倾 向 泰戈尔在翻译的文本选择上主要集中于宣扬 宗教信仰的文本 并把它们与诗歌结合起来 在他 的译诗中 殖民统治下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的印 度变成了 和平和安宁的土地 他的翻译迎合了 英国殖民者向印度传播基督教的需要 被叶芝 Y eats 等英国诗人称为 圣者 和 先哲 他一方 面是神秘的先知 另一方面他在实现着基督教的神 圣使命 把本国人从印度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桎梏 中解脱出来 但他在国内很快就成了众矢之的 101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因为在他所译的英语诗歌中 我们所见到的是 另 一个泰戈尔 他是殖民主义和霸权文化的一个可卑 的追寻者 以一种仆从对主人的口吻译他的诗 歌 12 可以说 泰戈尔的不幸之根源在于 他没有 意识到翻译 典律 之后还暗藏着一场有关民族身 份认同的斗争 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上带有自我 殖民的倾向 因此 对于居于弱势文化的译者来 说 谁翻译 为谁翻译 翻译什么 怎样翻译 所 有这一些都有可能涉及到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 对 民族身份的塑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不仅是译者 所必须面对的政治 也是当前翻译理论研究必须注 意的问题 引进后殖民研究范式对于反思中国文化和翻 译史有着深远的意义 自近代以来 汉语文化一直 处于后殖民状态 在强势文化的翻译作品中成为 被看 的刻板形象 乔治 斯坦纳 G orge Sterner 曾 就西方译者对汉语文本典律化的翻译提出了批评 他在 巴别塔之后 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中提到 伊兹拉 庞德 Ezra Pound 和亚瑟 韦理 Arthur Waley 在翻译 中 发明了 中国 欧洲人对汉语所所做的翻译 遵循的如此相似的 典律 以致于各种翻译文本之 间的相似性远远超过了他们与汉语文本的相似 性 13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尚且令人惋惜 但更为可悲的是某些译者的自我殖民现象 按照 英籍印度作家拉什迪 Salman Rushdie 的观点 英籍 印度人是 被翻译过的人 因为他们一生来就 横 跨两地 并且翻译的意思就是 携带过去 和 穿越 两种文化差异 11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 美籍华裔作 家亦可以理解为 被翻译过的人 在他们的一些作 品中 如女作家汤亭亭的 女勇士 中 我们可以明 显地感觉到刻板形象和典律式 翻译 的存在 因 为 读者可以发现文中不少地方显然是为了迎合英 语读者的心理需要而有意营造的落后文化 在汤 亭亭的作品中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并不对等 而 是表现为一种落后的 原始的和非理性的 属下 文 化 其内容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 她的文本过分 渲染了中国文化的夫权压迫和性别歧视 从而确定 了中国的厌女文化和非理性文化这一东方主义的 刻板形象 中国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包含 有性别歧视 但还不至于像汤亭亭笔下的 所有的 村民都像暴徒一样 戴着白色的面罩 披着长 发 手提血淋淋的刀 追杀因通奸而怀孕的姑 姑 逼迫她在猪圈里生下孩子 然后便投井自杀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汤亭亭的 女勇士 只能称 为 创作 还不能称为 译作 但是 翻译 典律 暗 示了译者 特别是弱势文化的译者 在翻译时要注 意文本选择的代表性 要客观地传递本民族文化 还要充分认识文本所产生的时代性 14 译者不仅要 考虑所选择的文本对异域文化读者的影响 还要注 意它们对本土文化的影响 尤其不能以牺牲本族文 化为代价去迎合读者的好奇心理 防止在文化身份 塑造上的自我殖民现象 与汤亭亭相比较 我国的 老一辈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理论上提出 优势竞赛 论 通过翻译 唐诗三百首 楚辞 西厢记 等 反映本民族文化精华的作品 向西方介绍我国文 化 挑战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我们姑且不论 其理论正确与否 至少他能站在民族身份的高度 在翻译理论和策略以及文本的选择上凸显强烈的 民族意识 这一点与尼南贾纳所提倡的 重译 有不 谋而合之处 从后殖民理论对民族身份的认识来 看 无疑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 四 从民族身份的认同解构翻译的伦理 在后殖民翻译中 用翻译的伦理来指代翻译标 准更为贴切 因为 伦理服务于特定的意识形态 属 于制度和道德范畴 它能更为生动地描写翻译过程 中两种文化的权力关系和政治冲突 两千年来 忠实 于原作一直被奉为衡量翻译的不容置疑的 伦理标准 然而传统译论对忠实的理解是非常贫乏 的 在神学统治翻译理论的时代 绝对忠实是不可 置疑的翻译伦理 稍有不敬即可能被判火刑 翻译 被认为是从属的 派生的和机械的 即 原作 的 摹 本 copy 译者不过 是一个仆人 一只看不见的 手 机械地将词语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 言 15 因此 也催生了许多有关翻译的隐喻 如 奴 仆 叛逆 妻子 舌人 带着镣铐的跳舞者 等 但最为形象的是 一仆二主 这一说法从某种 程度说明了翻译过程中的权利冲突 也显现了译者 文化身份的混杂性和矛盾性 即翻译伦理的双重 性 因为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对话 更应该是两 种文化的对话 但殖民主义的翻译打破了权力的 平衡 也宣告了 忠实 标准的退场 居于支配地位 的殖民者及其语言文化变成了 原作 而处于从属 地位的被殖民者及其文化变成了 摹本 殖民者 的原作形象被固化为优秀的欧洲中心主义和东方 主义 被殖民者变成可以随意篡改的边缘和他者 将原作的内容视为囚徒 以征服者 conqueror 的特权将其移植到自己的语言之中 16 这是圣 哲 罗姆 S Jerome 的翻译标准 从他的表述来看 不 仅使人发现 忠实 的 不充分性 但更让人震撼的 是 征服者 和 囚徒 的比喻暴露了文化身份的冲 突和暴力 在后殖民语境下 强势文化的翻译标准 就是自视为 征服者 把弱势文化作为 囚徒 任意 201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篡改 在1990年4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发行 的 递送新闻 Courier 月刊中 其中有一篇涉及墨 西哥民族史的文章 其英文版和西班牙语版出现了 所谓的 翻译丑闻 因为其英文译本在意识形态上 故意贬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墨西哥土著民 他们的口语文化被视为一个低级的文化仓库而被 译者随意篡改和利用 因此 antiguos mexicanos 即 古墨西哥人 被译为 印地安人 把他们与西班牙 殖民者完全区分开来 sabios 即 智者 被译为 圣 者 把他们与欧洲所推崇的理性主义完全对立起 来 testimonias 即 证言 被译为 文字记载 巧妙 地把文学置于口语传统之上 而在西班牙语译本 中 memoria 意即文化传承的一种口头方式 也被 译为各种变体 例如 历史 过去的知识 和 记 忆 等 10 P2 这种篡改的实质就是弱势文化被强势 文化扭曲和变形 沦为落后的 原始的 属下 文化 成为验证强势文化的 他者 强势文化将这一虚 构的形象强加给弱势文化 以一种民族中心主义的 姿态将 属下 纳入其权力系统 从而完成意识形态 上的殖民 在后殖民语境下 对翻译标准的理解不再局限 于语言层面的忠实与否 因为 忠实 的翻译观容易 忽视翻译的力量 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 例如 对 直译 和 意译 异化 和 归化 的争论 如果翻 译批评的视域能突破语言层面的 忠实 把它们与 译者的文化身份联系起来 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代 和文化语境中去考察 也就不会如此令人费解了 受批评较多的是晚清翻译家严复 林纾等的不忠 实 梁实秋批评严复的译文不仅 太务渊雅 刻意模 仿先秦文体 而且还有大量的改写和 取便发挥 但是 从后殖民理论来看 在严复的时代 国门初 开 当时的国人还沉浸于民族中心主义的迷梦里 他不得不采用 不尽信 的达旨方法 译介 天演论 等 通过对民族身份的 自我阐释 以逐渐唤醒国人 对民族存亡的危机感 到20世纪30年代 鲁迅把 翻译伦理的认识上升为文学和文化重构的政治性 问题 在翻译标准的问题上鲁迅的观点是非常明 确的 他认为翻译不但要移情 更要益智 在有些地 方 宁信勿顺 尽可能保持洋气 因为他已经意识 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的延续和整体 自觉地为 民族文化身份的书写所作的努力都是有限 平和和 改良的 那么 顺译 对弱小民族来说是很危险的 因为它容易催生本土的民族中心主义 在文化交 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虽然说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 压抑还普遍存在 但文化求真呼声越来越强烈 杨 宪益先生翻译的 红楼梦 在充分考虑译文的可接 受性的同时 有意识地尽可能保留汉语文化 因而 成为口碑 例如 对于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和 怡 红院 等文化内涵丰富的词语 杨先生不是简单地 沿用霍克斯 D Hawks 所译的 Man proposes G od disposes 和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而是译为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和 The Happy Red Court 与其说这是为了保持言语上的 忠实 勿 宁说是为了彰显汉语文化的独特性 将社会制度 宗教和伦理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保留 其目的就是为 了提醒英语读者注意到另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另一 种文化身份的存在 在摆脱葡萄牙统治之后的巴 西 该国的坎波斯 D Campos 等译论家为了拒绝文 化霸权所强加的翻译 摹本 向世界证明自己的 文 化身份 提出一种新的 食人主义 cannibalism 翻 译隐喻 认为翻译即是 摄食 17 因为主教被印地 安人分食是出于对他的尊敬和对宗教的虔诚 原来 的 暴力摄食 已不复存在 把对翻译标准的认识上 升到文化权力斗争的层面 从理论上肯定了译者的 主体性作用 在实践中从本族文化的立场出发进行 创造性的翻译 从语言交流来看 这种翻译隐喻令 人费解 但是它并没有妨碍语言交流 而是将 属 下 的文化与强势文化置于同等地位获得主体性的 一种手段 所以 在后殖民语境的翻译中 翻译研 究的切入点已不再是没有任何意识形态意义的 语 言 而是被拓展为带有文化权力斗争色彩和有关 文化身份认同的 话语 因此 强调翻译的伦理不 仅要求译者注意译文的语言可接受性 还要求译者 尊重原文文本的文化 不仅强调语言层面的 忠 实 还应该展现一种开放性 对话性的 杂交 和 非中心化 并使本土语言和文化与异域语言和文 化平等对话 也就是说 翻译的存在不囿于完美地 对语言内容的同化 它更是在没有 优越 文化对他 种文化压制的前提条件下的一种对他种文化的体 验 18 这种意义上的翻译伦理 对民族身份的塑 造不再是以殖民主义那种错误的和假想的形式存 在 而是作为一种历史真实的存在而受到应有的尊 敬 五 结语 后殖民主义的 文化身份 问题 是全球化语境 中的弱势文化和第三世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 题 它意味着一种文化只有通过自己文化身份的重 新书写 才能确认自己真正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 神 这种与他种文化相区别的身份认同 成为一个 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 是拒斥文化霸权 的前提条件 所以 强调文化身份的民族性不仅有 益于解构当今某些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 而且 对保持文化身份的独特性有利于更好地维护文化 301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的多样性 译者有责任在翻译中坚持民族文化身 份 从理论上认识到翻译政治性 并在翻译实践中 注意文本的选择 策略的制定以及翻译批评等因素 对塑造民族身份的作用 把本国的优秀文化介绍给 西方读者 让外国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 更好地了 解中国的文化真谛 参考文献 1 张京媛 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 M 北京 北京大学 出版社 1999 1 2 阿里夫 德里克 后革命氛围 M 王宁译 北京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114 3 Robison Douglas 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13 14 4 张柏然 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研究 J 中国翻译 2002 1 58 59 5 许钧 创造性叛逆 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 J 中国翻 译 2003 1 6 11 6 Derrida Jacques Des T ours de Babel A Trans Joseph F Graham In J F Graham ed1 Difference in Translation C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5 7 Feuchtwang Stephean The Discipline and Its Sponsors Colinial Formation of British Social Anthropology A In Talal Asad ed 1Anthropology and the Colonial Encounter C New Y ork Humanities Press 1973 98 8 Niranjana Tejaswini Siting Translation Post2structuralism and the ColonialContext 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9 Said Edward Orientalism M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1978 1 2 10 Venuti Lawrence The Scandal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M London Longman 1998 11 Prasad G J V Writing Translation The strange Case of the Indian English Novel A In Susan Bassnett H Trivedi eds1 1Post2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 L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