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总结范文.doc_第1页
朱子家训总结范文.doc_第2页
朱子家训总结范文.doc_第3页
朱子家训总结范文.doc_第4页
朱子家训总结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子家训总结范文 朱子家训总结“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得意不宜再往”,不可否认,欲望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它就像一棵生命旺盛的小草,只要有适宜的条件,便会恣意生长。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好精彩。 于是我们匆忙穿梭于市井繁华,为了名与利奔走,身心疲惫,没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寻着什么,他们就这样走着,得到着,得到自己认为想要或该拥有的东西。 然而,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拥有所有。 蒙特奎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追求幸福也就罢了,实际上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幸福。 不错,一个小小的“比”字,让无数架天平失衡了,让无数颗心劳累了。 应该学会知足,知足常乐。 在奔波中留出一些时间,陪陪为自己操劳了半辈子的双亲,体贴关爱所爱的人,问候一下朋友?有时候,幸福就是这样。 百年之前的老前辈给了我们一点点安慰,也许这些与世俗格格不入,但我们不会认为它过时,它是鲜活的,也应当永远是鲜活的。 当然时代在变,可能古经中的一些内容不适合这个时代,但大部分还是有道理的。 人生是有取舍的,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取舍。 避开市井的喧哗,让我们读一读朱子家训,来审视心灵最底层的那一方空间!总之,受益非浅!网易新闻微博邮箱相册阅读有道摄影爱拍云笔记闪电邮手机邮印像派游戏江湖更多博客手机博客博客搬家博客VIP服务群博客博客油菜地博客话题博客热点博客圈子找朋友发现小组风格网易轻博客LOFTER创建博客登录关注显示下一条|关闭姜俊的博客弘扬传统文化诚敬国学讲堂导航?首页相册音乐收藏博友日志姜俊加博友关注他最新日志?微笑的力量诚敬蒙学馆招生简章崔元章先生簡介桑恒昌怀亲诗集教育孩子的十个最佳时机该作者的其他文章博主推荐相关日志随机阅读?完美绅士Van Cleef&Arpels梵克雅宝Pierre Arpels男士腕表全球首发?越南出台黄金管理新措施强悍“犀利姐”也相亲凤凰淑女原创两部委打击医闹,谁打击闹医??清晨第一泡尿的疾病信息首页推荐更多诚敬国学讲堂开学拜师仪式朱子治家格言修学心得报告xx-11-190:46:38|分类默认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朱子治家格言修学心得报告第一集010.3.0诚敬国学讲堂郭帅华老师主讲尊敬的诸位长辈、老师,大家上午好!感恩大家在百忙之中抽空过来指导末学的习讲,感恩大家的真诚护持,末学今天为大家汇报的题目是朱子治家格言修学心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想要兴旺发达、长久不衰,首先要有道德、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延续,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已经灭亡了,原因就是缺失了道德、文化、历史的传承,导致祖先的智慧和人生经验不能留给子孙后代。 我们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有着五千余年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明,我们也称之为炎黄子孙,现在,我们中国的文化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把她奉为拯救21世纪的良方妙药,中华文化担负起了拯救世界的使命。 越来越多的人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受益于传统文化。 那么我们中国文化为什么会传承的这么完善呢?绝对不是偶然的,凡事皆有一个因果,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 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欧洲学者经过不断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中国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缘故,这个说法呢也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 纵观历代大圣大贤、建功立业、名垂后世者,无一不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扎下圣贤的根基的。 比如我们熟知的孟子,小时候得力于母亲的谆谆教导,才有以后的伟大成就。 以孟子的资质,况且需要母亲的善教,况且我们平常人呢?中国古人,自身有成就后,就会念念想着把自己一生的智慧和经验传给子孙后代,为后来人谋福利,所以就有了家训、家书的出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三国诸葛亮的戒子文,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明朝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清朝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朱子治家格言。 在古时候,一个人一生需要有四种教育,一是家庭教育,是扎根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是孩子一生德行、人格、习惯、价值观、正知正见养成的重要阶段,此段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谚语所谓“三岁看少,七岁看老。 就是这个道理。 家庭教育如果缺失,将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最大的损失,民国著名高僧印光大师曾说“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 确实是一语中的。 古人讲教子婴孩,教妇初来。 体现了古人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慎于始。 说起从开始教导孩子,其实从母亲怀孕时已经开始了,称之为“胎教”,颜氏家训里记载“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宫别居,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二是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是培养一个人智慧能力学问的教育三是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张,是一个人历事炼心、造福社会、修齐治平的教育。 四是是宗教教育,是回归本性、认识因果的教育,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有了这四种教育,才能成就一个完善的人生。 那么我们看看现在的教育,首先家庭教育缺失了,根没有了。 小孩的为人处世没有了一个准则,都是以自己周边人的影响和电脑电视的影响为准则,为人处世以自己的习气为导向,是社会家庭动乱和社会不和谐的根源所在。 然后,宗教教育也缺失了,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而活,没有认清事实真相,不了解因果,普遍没有畏惧心,以自私自利为核心,是导致战争和天灾人祸的根源。 那么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了解到了古代的四种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这一课,经典教导我们要学贵力行,我们要把古圣先贤家道家教的智慧继承下来,以让我们自身受益,国家民族受益,后代子孙受益。 下面,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呢,先介绍一下朱子其人,了解一下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首先,这里的朱子不是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夫子,大家要区分开来。 本篇的朱子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所以朱子治家格言又称为朱用纯治家格言或朱柏庐治家格言。 他是明末清初时期人士,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江苏昆山人,朱熹第九代孙,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七年,享年71岁,年轻时曾为明末秀才,侍奉父母至孝,其父朱集璜为明末学者,清顺治二年守昆城,抵御清军入侵,城破,后投河自尽。 时朱柏庐昼夜恸哭,痛恨清军,为坚持民族气节,终生未入仕途,居乡以教书养母,期间,康熙皇帝曾多次举荐他参加朝廷博学鸿词科考试,都遭到拒绝。 他一生修学以程朱理学为主,主张知行合一,严于律己,尤致力于“敬”。 设馆教徒,以小学、近思录为宗,仿白鹿洞书规,深感当时教育失当,曾写辍讲语教徒。 朱子一生著作甚丰,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春秋左传酌解等著作,曾写过劝孝歌传于乡邻,感人至深,今天在江浙一代流传甚广,后文我们也附录下来了。 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学习的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于清康熙三十七年染疾,临终前嘱咐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 去逝后,其门人弟子谥其号为“孝定先生”,因为他一生德行、学问出众,与归有光、顾炎武并成为“昆山三贤”,与徐枋、杨无咎并成为“吴中三高士”。 说到此呢,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的名号学问,刚才讲到,朱子原名朱用纯,自号为柏庐,起这个号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父亲抵抗清军牺牲,仿晋朝王裒攀柏庐墓的事迹以明自己的孝亲之志的。 晋朝的王裒,侍奉父母极为孝顺,后来他的父亲也是非义而死,王裒非常悲痛,就在父亲的坟墓前搭建一个茅屋,住在那里,每天抱着父亲坟上的柏树痛苦,泪水落在柏树上,后来柏树也枯萎了。 他的母亲非常害怕打雷,母亲去逝后,每逢下雨打雷,他就跑到母亲坟前安慰母亲“母亲别害怕,儿子在这里呢。 朱用纯也是侍奉父母极孝,有感于王裒的事迹,就起了“柏庐”这个号,予以明志。 那么在历史上,以号明志的现象是很多的,像明朝的袁了凡先生,原号学海,因遇孔先生算命,指导人的一生皆是命运所定,后受云谷禅师点化,知道了断恶修善改造命运的原理,不愿做一个凡夫俗子,就把“学海”改为“了凡”,以告诉自己,要做圣人贤人,了断凡夫的生活,写过了凡四训传世,对后世中国文化影响很深。 曾国藩先生自号叫“涤生”,是取了凡四训里“昨日种种昨日死,今日种种今日生。 之意,有洗涤生命清洁无染的含义,我们有机会见到曾国藩的书法作品,就会看到有的是落款“涤生曾国藩”的署名。 现代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年轻时曾用号“齐奘”,“奘”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大师,因为先生从事的是中印文化交流和印度梵文的研究,而玄奘大师正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人物,要向玄奘大师看齐,做一个伟大人物,有见贤思齐之意。 所以古人起名取号都有极其深刻的道理,都有文化内涵在里面,要么是自己的志向,要么是自己道德伦理的准则,每当别人叫自己的时候,也是在时时提醒自己,不断进步。 那么现在社会起名都没有这个讲究了,不知道为什么起名,仅仅只是一个代号,仅仅是为了好听,背后的文化缺失了,名字失去了告诫自己提醒自己的含义了。 好,下面我们回到主题,这篇朱子治家格言是朱柏庐综一生之学养写成,完全秉承古圣先贤教诲,给后代子孙的一篇训文,亦称朱子家训,是讲求伦理道德修养、行为规范、为人处世的准则,其内容涉及洒扫应对、择偶交友、求学立志、因果教育、家道传承乃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习,是集儒家做人处世接物之大成者,极富智慧涵养,传世以来,家喻户晓,其中有许多句子已成为至理名言,几百年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历代士大夫誉为“治家之经”,曾被陈宏谋先生选入五种遗规。 所以我们要把它作为主要的功课来修学,全篇共524字,内容差不多是弟子规的一半,要把它和弟子规当成相辅相成的教材,千万不要轻视。 末学这次习讲,参照历代家书家训,以钟茂森博士的朱子治家格言讲记为依据。 每句话,我们先从事上去分析,让后从义理上去探究,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因为末学才疏学浅,言行愚钝,必将有遗漏和错解的地方,故请各位老师见谅、批评。 下面,我们来看题目,“朱子”就是朱柏庐,前面已经做过介绍了。 “治家”,即是齐家,大学里讲“身修而后家齐”,“身不修不可以齐齐家”,“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 告诉我们治家的前提是修身,修身为先,齐家为后。 现在社会,为什么家庭不和谐,领导不好当呢?为什么部分人不能成就事业、受众人尊敬呢?修身没做到啊!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修身没做到,就齐家了,治国了,当然达不到目标了。 所以治家先修身!立业先修身!在这里,虽然朱子没有讲到修身,但是却暗含修身在里面,大家要特别留意。 “格”,明朝大儒王阳明先生解释格其不正,而使其正。 司马光解释“格”为格杀。 他们两个人的意思很相近,格是“断绝、割断”的意思。 大学里讲“格物”,物就是后天的习气,物欲。 一个人能够断绝自己的烦恼习气,和各种物欲的诱惑,必然能够得到身心的清净于庄严,他能够得定,定能生慧,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 所以“格物”为修身之要。 “格言”就是至理名言,名言警句,句子简短,或一句,或两句,便于传诵和记忆。 朱子治家格言言简意赅,义理宏深,字字珠玑,但读起来却很浅易,贴切实用,从此也可见朱子道德学问之深厚。 下面我们来看正文。 ,中国古代的著作,它能够成为传世之作,一般来讲,首句都有极其重要而深刻的意义,往往都是“提纲携领”,贯穿全篇的义理,所谓“开宗明义”啊,把全篇的道理都讲出来了。 古人有个比喻叫“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就像一个小动物,我们把它的耳朵提起来,全身的毛都会顺着皮肤的纹理而自然顺畅的。 黎明,称为寅时,又称为平旦,早上三至五点,是日夜交替之际。 “即起”是立即起来,不拖延时间。 从事上讲是要早起,从义理上讲,早起是治家、求学的重要条件,易经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是要我们顺应自然之道,有恒,效法天地生生不息的精神。 曾国藩在家书里告诉子孙“勤字功夫,第一要早起,第二贵有恒。 又说“晚起为败家之象”,在他立的课程十二条目中,朱子家训读后感“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寒假里的几个早晨我都在背诵朱子家训。 刚开始,我以为老师要给我们医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是为了让我们为以后的学习做热身,因为我们以后的课程有许多是要背的。 然而,这也许只是其中的一个小作用,老师既然选择了朱子家训,就必然有其深刻的道理。 在背诵和研读朱子家训之后我也从中领悟出许多深奥的道理。 要理解一个文学作品,我们就得先了解其作者的相关信息。 先来说说朱子家训的作者吧。 乍一听,“朱子”,许多人都会联想到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但它的作者其实是明末清初的学者朱柏庐,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 朱柏庐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 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 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 大家都知道,程朱理学主导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三纲五常”,虽然程朱理学有它的封建局限性,但它也有教化众生,使人向善,提高自身修养的好处。 朱伯庐就吸取了其中的优点结合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道德教育思想写出了广为流传的朱子家训。 在当今这个社会,科技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但人的素质却没有与之俱增,相反,现在的人们越来越不能坦诚相见,越来越不注重自身道德修养。 而朱子家训是一部关于家庭教育,培养子女完善人格,传播传统文化的读本,文章中阐述了做人所需的基本素质要求,寥寥几百字,通俗易懂,它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可是,当今社会浪费现象却十分严重,生活优越的人们随意挥霍着宝贵的资源。 大白天的明灯,餐桌上还没动几筷的“残羹剩饭”等等。 然而与此同时,却有许多人因为吃不饱而饿死,因为穿不暖而冻死,还有许多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必需素质。 很高兴看到的是,党中央今年已经开始力抓浪费现象,更多的人也开始反思,从不浪费开始。 当然自己也要从我做起,勤俭节约。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如今的社会,人们都生活在快节奏当中,谁都想变得富有,谄媚有钱有势之人,鄙夷身份卑微的弱者,世态炎凉,趋炎附势。 这本不该是和谐社会应有的景象。 太多的人被利益名誉所吸引,丢掉了做人应有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很清楚医者,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不能有半点私心。 既然选择了做医生,我明白,自己最大的荣誉和财富莫过于医术高明,拯救生命,造福全人类,收到世人的认同和尊重。 朱子家训中的这些话在我今后的学习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指向作用。 朱子家训既然是“家训”,其中自然有许多关于持家,建设美好家庭的名言警句。 在现代社会其作用也相当重要。 “教子要有义方。 “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 还有许多都告诉人们应该如何拥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良好素养的形成与家长的个人素质密切相关,想到这儿,我很庆幸我有一对品德良好的父母,他们让我拥有了做人所需的基本素质和道德。 家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家庭或家族成员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而社会上许多儿女不愿赡养老者,富人看不起穷亲戚的现象正是家庭家族不和睦的表现。 他们缺少的是爱,连血缘之爱都没有何谈世间的大爱呢?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就要拥有大爱,而拥有大爱,要从家的小爱开始。 朱子家训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它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它能让我们监督自己的行为。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会铭记朱子家训中的做人道理,践行于身,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医生,服务生命,造福社会。 重温朱子家训有感淮安支行朱洪斌朱氏宗亲有二篇十分著名的家训,其一为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著紫阳朱子家训,其二为明朝昆山人氏朱柏庐所著治家格言,二篇家训均用较直白的语言,循循善诱,娓娓道来,阐述勤俭持家、与人为善、安份守已等治家理念,崇尚节俭、质朴、友爱,倡导忠、孝、礼、义、仁,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印象深刻,收益颇丰。 二篇家训均出自朱姓人氏之手,语言风格相近,质朴直白,说理通透,流传很广,后人多半将这二篇文章混为一谈,通称朱子家训。 近日,为响应“晒家风、传家风”活动主题,我又重温了二篇朱子家训,也许是年龄、经历、体味不同,现在重温这二篇家训与学生时死记硬背,感受迥异。 朱熹所言,很像一位严肃、稳重的老者,在经历人生诸多磨难后,大彻大悟,解读人生况味,开篇阐述的观点就是“君之所贵者,仁也。 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 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 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 妇之所贵者,柔也”,立意高远,言简意赅,按现行流行说法属于“高大上”。 而朱柏庐所言,则很像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家长里短,总结过往人生,教导后人如何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从“黎明即起,洒扫庭除,1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起篇,再延伸至如何勤俭持家、待人处事、行使责任义务等,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很接地气。 朱柏庐所作家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母亲经常唠叨的话。 我的母亲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丧父,生活艰辛。 过早的生活重担和艰辛,我母亲养成了节俭生活习惯,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即使是她随军、参加工作,家里经济变得宽裕以后,也一直保持生活俭朴,还常常告诉我们有钱的时候要多想着没钱的时候,钱要省地花,东西要省地用,千万不能大手大脚。 未成家前,我对母亲唠叨的话,没有过多、过深地理解,有时还嗤之以鼻。 成家后,为人父后,尤其遇到特殊情况家用周转不灵时,才真真切切觉得母亲所说的话是对的,平时如果不量力而行,不注重节约,不妥当安排,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就只能“求爹爹告奶奶”了。 我母亲虽说没有多少文化,没读过朱子家训,所说的话是通过老一辈的口口相传,经过自己生活历练和积累,切身感悟到的,可是就在不经意中,在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中已对我及全家产生深刻影响,勤俭节约、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这些理念将会作为我家家风一直传承下去。 作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经典家训,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总结提炼众多家庭世代传承的良好家风,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传承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核心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许多修身治家理念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其中倡导勤俭节约,修身治家,乐于为国奉献等诸多理念,与当下国家要求十分契合;许多警句对当下国人有很好的警戒、提示作用,如果大家能真正学好学透,弃其糟粕,取其精髓,努力践行传统美德,不仅能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也能构建美满家庭,进而共建一个和谐美好幸福的社会,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静谧朱子家训读后感早在高三暑假时便已听说了朱子家训是每个南医人必读的文章,起初我并不理解为什么短短一篇家训会被学校推崇到这般地步。 直到后来,我带着实验册,以南医人的身份踏入这个校园,感受着她独特的学习氛围,静谧的文化环境,突然之间便喜欢上了这个学校。 再来到二食堂,静静地面对着那面挂有朱子家训的墙壁,想着南医的一切,我今后的一切,竟品出了别样的意境。 回想自己在河海的一年,其实是可以用浑浑噩噩,不知所求来形容的。 大一初次接触到新的人新的环境,激动中又有些茫然无措,野心太大,想要的总是太多,却又总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五光十色的世界吸引着我,让我没有一刻能静下心来理清自己的思绪,为了太多的目标奔走,结果一无所获。 心智显得那么不成熟,一丝一毫的打击就能影响一周的心情,忽而是绝对的自恋忽而又是绝对的自卑,徘徊不定而停滞不前。 终其因,原来就是少了一份静谧与旷达。 一卷古书,一盏清茶,草屋内仅座椅木案,草屋外是翠竹几枝。 朱子家训就在那茶香氤氲中为我们勾画出点点水墨,没有之乎者也的呻吟,无需华丽雕砌的辞藻,却分明地在虚假浮华的世界里留出了一片空明。 在朝廷重金招仕时,先生您淡然挥袖,舍去浮华,固守了心中的一弯净土,您明白您追求是什么,外界的一切纷扰都化作您嘴角的一抹轻笑,那该是怎样的释然啊。 如今当历史全都化作滚滚江水远去,而您成就了自我,故而无可替代。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这样看似简单生活习惯,真正做到的人却不多,新的一天来临,在一天的最初将一切环境都收拾干净,用更为积极地心态去面对它,那么一切新的挑战都会成为一种享受。 另外这也是一种习惯养成,做为医学生,我们都是在与生命赛跑,与死神谈判,若是没有这样严谨的作风,很难想象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