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经济规律: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表示社会运动的必然趋势。生产关系(1)含义:人们以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关系。狭义: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广义:包括生产全过程中的一切经济关系,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n生产和消费的关系n生产和分配的关系n生产和交换的关系商品: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使用价值: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人们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这种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制作方法、劳动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简单来说,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具体形式怎样千差万别,都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在商品生产中,这种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货币: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市场经济:是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中各种市场要素(价格、竞争、供求、利润、利息、工资等)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为因果的联系和作用。利益制约性、内在性、相互制约性是其特点。剩余价值:P58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不变资本:是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m v m= 或 m= 资本主义工资:(资本家购买工人劳动力而付给工人的钱)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P70资本积累:如果资本家不把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合并到原有的资本中,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预付资本的多少。(P77-79)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表示。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增大,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集中:就是若干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购买、生产、售卖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PWGAPmGW资本周转:产业资本家为了生产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实现价值的不断增殖,不能只经过一次循环就中止了资本的运动,而必须使资本的循环运动不间断地进行。这种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的周转。固定资本:是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劳动资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产业资本家用于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年剩余价值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年剩余价值率= 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 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全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P111平均利润率= 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社会预付总资本生产价格:商品的成本加平均利润,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地租:就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地租,它是由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超额利润构成的。垄断:是把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极少数大企业,为了规定垄断价格、控制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达成协议而实现同盟和联合。金融资本: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产生了一种过去所没有过的新型资本。金融资本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的国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职能全面增强,把社会经济生活置于自己全面控制和干预之下的资本主义,它是私人垄断资本和资产阶级国家相互融合的结果。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一)含义:物质资料生产就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二)地位和意义n 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n 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n 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三)简单要素n 劳动者的劳动 劳动者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最基本的要素。 劳动者的劳动,是劳动者劳动力的支出。n 劳动对象 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它包括两类:自然物;原材料。n 劳动资料 是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一切物质手段。 生产工具标志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n 劳动者的劳动人 (主观条件)n 劳动对象 物 (客观条件)n 劳动资料 物 (生产资料)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社会生产关系(一 )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1、生产力(1)含义: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2)构成要素n 二要素论(劳动者;生产工具)n 三要素论(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n 多要素论(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n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n 改变生产工具的性能n 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扩大、质量提高n 使生产管理走向科学化 科学技术必须与现实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潜在的生产力(应用)现实的生产力2、生产关系(1)含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狭义: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广义:包括生产全过程中的一切经济关系,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n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n 生产和分配的关系n 生产和交换的关系(3)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n 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 所有权 经营权:占有权、使用权、 处置权n 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二)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1、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n 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n 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自身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发展和最佳结合,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支出和资源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品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促进作用 不适应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2、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n 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一)经济规律的含义: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二)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n 经济规律依存于客观经济条件n 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n 人们可以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三)经济规律作用的特点(四)经济规律的类型n 在各个社会形态起作用的规律n 在几个社会形态起作用的规律n 在某个社会形态起作用的规律(五)经济规律体系n 基本经济规律:在某一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仲,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该社会形态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生产发展方向。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第一节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一)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二)商品的使用价值v 1、含义:指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v 2、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本身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v 3、特点:通过交换供他人使用。(三)交换价值v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 1 担米10尺布 v 两种商品相交换时的数量比例由什么决定? “效用论” ? “供求论”? (四)价值1、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2、 属性:是商品的社会属性。v 体现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3、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v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1、商品的二因素互相依存,缺一不成商品2、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都不可兼得:v 购买者: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但必须支付价值v 生产者:目的是价值,但必须让渡使用价值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v 每一种劳动的目的、对象、方法、手段、结果都各不相同,正是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才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v 不同商品之间同质的价值,只能由同质的劳动抽象劳动创造。(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统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对立: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切社会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的社会生产关系。 (四)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v 是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和基础v 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v 为其它政治经济学原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三、商品的价值量(一)决定v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因此商品的价值量由劳动时间来决定。v 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同种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不同种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二)变化1、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2、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v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v 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长,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v 社会分工:劳动具有社会性v 私有制:劳动的私人性(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是简单商品经济各种矛盾的根源v 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交换v 抽象劳动是不同商品能够比较的基础2、决定着小商品生产者的命运v 商品能否卖出去v 商品能否在卖中赢利第二节一、货币的起源v 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v 价值的表现形式v 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产物(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只羊 2把石斧作用 主动 被动地位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等价物) 简单价值形式只是价值形式的胚胎形式(二)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1只羊=2把石斧/1担米/10斤茶叶/其它v 优点: 商品的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v 缺点: 没有统一的价值表现形式(三)一般价值形式 2把石斧/1担米/10斤茶叶/其它=1只羊v 一般价值形式反映了商品交换关系的巨大发展和质的飞跃: 解决了直接物物交换带来的困难v 一般价值形式的不足之处: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四)货币形式金银等贵金属能独占货币地位,是因为它们的自然属性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v 质地均匀,容易分割、合并;v 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v 容易保存,不易变质。(“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一)货币的本质v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v 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出现后,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在地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商品 商品 商品 货币(二)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v 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v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的货币。v 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时,叫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v 货币的计量单位及其等分,叫价格标准,即商品价格的计量标准。v 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的区别:(1)价值尺度:衡量各种不同商品的价值 价格标准:衡量货币金属本身的数量(2)价值尺度:在商品经济中自发产生 价格标准:通常由国家法律规定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1)商品流通v 含义: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WGW)v 作用:促进了交换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矛盾,包含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形式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只能是现实的货币。v 贵金属条块v 铸币v 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v 信用货币(现代纸币) 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如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v 现代纸币制度的特点: (1)由国家的中央银行垄断发行,而不是由政府直接发行。(2)它是一国流通中的合法通货,其发行数量与黄金储备没有联系。(3)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和调节日益加强。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三、货币流通规律(一)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公式: 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货币流通量的公式需要补充: 第三节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一)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二)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的变动始终以价值为轴心 从长期的平均的角度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二、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v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有利可图、增加投资v 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无利可图、减少投资(或撤出资金) 自发性:造成资源浪费和市场波动(二)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根本方法(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这种优胜劣汰的结果,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促使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并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第三章 市场经济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一)社会经济运行的中心环节是资源配置l 资源的稀缺性l 资源配置的两大目标:比例 效率l 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 市场(二)市场经济l 市场经济社会资源主要由市场进行配置的资源配置方式。(三)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1、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产物2、区别:属于不同序列的经济范畴 商品经济:劳动交换形式 市场经济:经济运行方式 属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简单商品经济 现代商品经济 反映的经济关系层次不同 商品经济:抽象、本质 市场经济:具体、现象第四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货币才转化为资本。而劳动力成为商品,则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第一节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一)简单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货币当作商品交换媒介时的流通是简单商品流通 公式:W(商品)G(货币)W(商品) 货币当作资本时的流通是资本的流通 公式: G(货币)W(商品)G(货币)公式形式内容简单商品流通WGW 公式两端是W 先卖后买为买而卖,目的是为了使用价值资本流通GWG 公式两端是G 先买后卖为卖而买,目的是为了价值(增值)(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 ( G=G+G)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一公式概括地说明了各种资本形式的实质都是追逐剩余价值,所以称为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表现为剩余价值的产生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发生矛盾。(三)剩余价值的产生1、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第一、等价交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第二、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GWG 剩余价值不能发生在作为资本的货币本身; 剩余价值也不能发生在公式的第二阶段; 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公式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上,只能发生在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支配劳动力)2、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2、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3、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三)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其他一切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 特殊性: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中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马克思:“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一、劳动过程在一切社会中,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创造新的物质财富即使用价值的过程。在不同社会里,劳动过程又具有不同的特殊性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1、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二、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和根本目的。三、剩余价值的实质 剩余价值(m):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第三节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一)划分的依据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这一划分是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依据的。 不变资本(c):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 可变资本(v):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W=c+v+m (c为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v+m为新创造的价值)(二)划分的意义1、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质) c:生产m的物质条件 v:m的唯一源泉2、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量)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一)含义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延长而使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二)工作日的界限 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但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变动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 生理界限 社会和道德界限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一)含义: 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二)条件: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降低劳动力价值(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三)过程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各部门的个别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怎样才能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u 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 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带来了相对剩余价值。3、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联系和区别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和基础区别: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4、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一)战后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条件和劳动力再生产条件的新变化(二)“机器人”仍然是机器,是不变资本,它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1、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只有这种抽象劳动才形成价值。2、“机器人”作为不变资本,只能依赖活劳动转移其价值,而不能增殖价值。(三)使用“机器人”能带来更多剩余价值,是由于劳动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增长1、劳动的含义拓展了,劳动者的概念扩大了。2、使用“机器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超额剩余价值 大多数资本家:相对剩余价值 少数发达国家:超额剩余价值三、剩余价值规律(一)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四、资本主义工资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一)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二)假象: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一般是在工人劳动以后。 工资随工作日的长短变化而变化。 工资随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工作效率的高低而不同。(三)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要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关键是区分劳动力和劳动这两个概念。“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2、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一)基本形式(1)计时工资 公式:小时工资单价 = 劳动力日价值/工作日小时数 = 日工资额/工作日小时数(2)计件工资公式:每件工资单价=日计时工资额/平均日产量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3)其他工资形式(1)“泰罗制”:国工程师弗里德里克泰罗1884年提出。 内容:制定最经济、生产效率最高的“标准操作法”,实行“分级工资制”。(2) “福特制”: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1913年首先采用。 内容:加速传送装置的运转速度,把生产过程组成流水作业线。第五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一、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前提,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前提原因:前者的原因:第一,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内在动因);第二,由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决定。(外在压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二、资本有机构成:概念、发展趋势(上升)、前提、个别资本增大:途径、方式(资本积聚、资本集中)概念:从物质形态上看,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上看,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1)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2)价值构成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用C:V(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来表示(P79)。发展趋势和前提:含义:在总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原因:是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结果。前提:个别资本的增大(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要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个别资本的增大有两种形式: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资本积聚含义: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扩大它的规模。它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局限性:第一,积聚以积累为基础,要受到企业剩余价值和社会财富增长量的限制;第二,资本积累的速度较慢。资本集中含义:把若干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方式:吞并、联合杠杆:竞争、信用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区别:第一,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实现的,它不仅会增大个别资本,还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而资本集中则是若干小资本转化为少数大资本,是原有资本的重新分配和组合,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第二,资本积聚要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增长速度较慢;而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绝对量的限制,增长速度较快。两者又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P80三、相对人口过剩(为什么:是资本积累的产物)劳动力供过于求是相对于资本的需求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一)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1、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o 例:原来 10000元 c:v=1:1 5000c+5000v 如果每个工人工资50元,可雇100个工人 现在 18000元 c:v=2:1 12000c+6000v 如果每个工人工资50元,可雇120个工人o 若c:v=1:1,则9000c+9000v 如果每个工人工资50元,可雇180个工人2、劳动力的供应却在增加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o 是资本主义生产周期发展所需要的o 是资本家加重剥削在业工人所需要的形式o 流动的过剩人口o 潜在的过剩人口o 停滞的过剩人口第六章 资本的循环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一、 资本循环:阶段、形式、职能、条件(P87-90)产业资本在它的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职能)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条件。生产资本的循环(职能)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生产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的循环(职能)经过商品的销售,既收回资本家预付的货币资本价值,又实现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的循环,需具备两个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能同时存在于循环的某一个阶段上和处于某一种资本形态上,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处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态上)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产业资本家的三部分资本,其中每一种职能资本形式,都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顺利通过三个阶段,依次改变它们的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原来的形式上,使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二、 资本周转:影响因素(生产资本的构成、周转时间长短);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预付资本的周转、公式)P90-92(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就是资本的周转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产业资本家从垫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带来剩余价值,然后重新回到原有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时间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呢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关系到预付资本数量的大小,而且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1)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节约)在生产规模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数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多。(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的数量(增加)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带来剩余价值。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般说来,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就随之越快,因而一定数量的可变资本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剥削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提高) 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则越低。公式:预付资本1年中的周转次数=(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三、 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2个理论前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三个公式)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社会总产品的含义:是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1、价值补偿,就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如何通过商品的销售,以货币形式收回,以便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2、实物补偿,就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96-97)社会总产品的构成:1.价值形式:c+v+m2.实物形式:生产资料(Pm) 生活资料(Km) 3.社会生产:第一部类() 第二部类()两个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部分和按产品的实物形态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也可以用的知识点来表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P98)I(v+m)=IIcI(c+v+m)=Ic+IIcII(c+v+m)=I(v+m)+II(v+m)说明两部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四、经济危机:实质、根源、新特点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新特点(104-105):1、 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2、 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起伏较大3、 再生产周期各阶段的交替进程不甚明显,各阶段的特征有所减弱4、 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5、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联系日益密切,金融危机成为经济危机的重要诱因。第七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第一节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一)生产成本(K) W= c+v+m = k+m1、含义:是生产商品时耗费的资本价值,是商品价值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2、意义:它是资本主义企业赚钱或亏本的界限它是决定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3、成本价格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资本家不仅把m看作是生产成本的附加额,而且还把m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附加额。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利润(p)。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 W=c+v+m =k+m=k+pw 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w 利润率( p)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其公式是: 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资本 w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两个不同的范畴m =m/v 它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p =m/C 它反映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w 利润率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出发点和推动力。(四)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w 剩余价值率 p与m成正比w 资本的有机构成 p与m成正比w 资本的周转速度 p与n成正比w 不变资本的节省 p与c成反比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w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竞争的结果1、部门内部的竞争w 部门内部的竞争,是指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企业之间为取得有利的购、产、销条件和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w 部门内部的竞争使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种商品形成统一的社会价值,成为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2、部门之间的竞争w 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争夺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这种竞争一般是通过资本的转移来实现的。 w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资本的比率。(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w 平均利润是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取得的利润。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w 平均利润率形成后,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w 利润的平均化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趋势,不能从绝对平均意义上理解。(三)平均利润率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w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这时本部门的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还是相等的。w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许多部门的利润量与本部门的剩余价值量不相等了,而只与本部门的资本量成比例。这样,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的联系被割断了,利润的本质和真正来源被进一步掩盖了。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一)含义w 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公式:生产价格k+平均pw 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商品就不是按价值出卖,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卖。(二)形成:生产价格的形成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互为前提的同一过程。(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使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变化 在生产价格形成以前,市场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w 从全社会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整个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相等。w 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与商品价值总额相等。w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四)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四、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w 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基本原因是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w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资本家获得的利润量也越来越少。 利润量的多少取决于二因素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下降 如:总资本100 原来:60c+40v, m=100%, p= 40/100=40%现在:m=150%,有机构成提高到80c+20v,则m=m.v=150%20=30 , p=30/100=30%w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一种缓慢的趋势第二节一、商业资本(一)含义:指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资本。(二)产生: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是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的循环公式是:GWG,(三)职能:从事商品的购销,实现剩余价值。二、商业利润(一)商业利润及其来源w 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w 商业利润是由产业资本家通过价格差额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 (二)商业利润率的决定 商业利润率应与产业资本的利润率相等。这是由竞争和平均利润率规律决定的。第三节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和利息(一)形成w 借贷资本是指资本的所有者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其运动公式是:GG,w 借贷资本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从职能资本家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态。 供给:闲置资本 需求:资本不足(二)特点1、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 借贷资本既是资本,同时又表现出商品的某些特征,它具有双重的使用价值:w 一是货币的使用价值,即充当一般等价物,用来购买商品;w 二是资本的使用价值,即作为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具有生产利润的能力借贷资本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l 普通商品的转让是发生了所有权转移的买卖关系,而资本商品的转让是不发生所有权转移的借贷关系。l 普通商品一旦被消费,它的价值连同商品体都不存在了,而资本商品的消费即货币资本的使用,它的价值不仅会保存起来,而且还会增殖。2、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 借贷资本的出现,产生了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于是,同一借贷资本取得了双重身份:l 在借贷资本家手里是财产资本;l 在职能资本家手里是职能资本。3、借贷资本是最具拜物教的资本w 产业资本运动形式:G WPW Gw 商业资本运动形式:G W Gw 借贷资本运动形式:G G(三)借贷利息和利息率1、借贷利息的本质 借贷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态,是职能资本家为了取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分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平均利润:利息(借贷资本家)& 企业利润(职能资本家)2、利息率w 利息率是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公式: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w 利息率的界限: 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 利息率的变动因素:第一、平均利润率的变动。第二、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二、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一)银行资本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存款人和借款人中介的企业。 银行资本分为两个部分: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二)银行利润w 银行利润来源于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w 由于银行资本和工商业资本之间存在着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因而银行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第四节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收入 资本主义农业存在三个阶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工人 资本主义地租是由农业资本家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二、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一)级差地租1、条件: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