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乡子 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在苏轼的众多作品中,本篇虽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么为人所知,但是它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浓情,也颇耐人寻味。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一零六九),王安石任参加政事,开始实施新法,激烈改革。新制内容强调以国为本,付诸施行,却屡屡与民争利。苏轼主张改革当采渐进方式,逐步而行。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求务新,操之过急,指出其损民为国而不自知的谬误。王安石激进求速之心,使其用人不察,整个官场群小当道,一片混乱。熙宁四年初,苏轼曾向神宗进言,提醒君上切勿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得到神宗望其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的鼓励。但是,君臣之间的对话,后来为王安石所知,王极为不悦,便让苏轼权充诉讼繁多的开封府推官,想藉此职位束缚他,让他无暇再向皇帝搬弄新政之非。但折狱明快的苏轼终使王安石失算,反而声名更显。之后,苏轼上谏买浙灯状,持论恳切,神宗随之下诏改命。单纯、赤诚的苏轼倾尽全力,复多次上书,议论新政之过,奋不顾身,但思为国族苍生效力。 可叹的是,生花之笔虽可尽抒己志,终究难为劲敌所容。拗相公王安石利用自己的亲戚谢景温,以莫须有之罪诬陷苏轼,说他居丧护苏洵之灵榇返蜀时,曾滥用官府卫兵、贩卖私盐图利、购置家具、陶瓷。谢氏到处派人搜集证据,但是查了一年,终无所得。虽然如此,嚣烦险恶的京城还是逼得他请求补外。最后,他在熙宁四年六月来到了丽都杭州。 杭州的秀山丽水让苏轼一到,便不由咏叹故乡无此好湖山。离开京城,这里成了他的栖身处、游赏地。自然以无私的胸怀拥抱他,老百姓以纯朴的感情崇敬他。同僚与他共事融洽,其它年长他近二十岁,又是他上司的陈襄,对苏轼而言,不仅是长者,也是知音。 陈襄字述古,反对新法,居朝时,曾请求神宗贬斥王安石、吕惠卿以谢天下。神宗向他询问何人可用?他首先推荐的便是司马光、苏轼。宋史列传第八十载:安石又欲出之,帝不许。寻直学士院,安石益忌之,擿其书诏小失,出之陈州,徙杭州。襄莅官所至,必务兴学校。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既亡,友人刘寻视其箧,得手书累数十幅,盈纸细书,大抵皆民事也。熙宁五年五月陈襄来到杭州,熙宁七年七月改知南都(今河南商邱)。共事的两年多,他们两人时以诗词相唱合。施政时,颇能协调一致,举凡赈济饥民,消除蝗灾,浚治钱塘六井,奖掖后进,皆不遗余力。这将近八百个日子里,他们在彼此生命里,互放光亮,彰显人情相系的可贵,验证了共赴理想绝非妄想,而是逆境中不懈的坚持。 熙宁七年陈襄的僚友为他转调南都,曾举行了几次饯别之宴,苏轼在这期间做了多首别诗相赠。本阙即陈离杭州,苏轼远送至临平,回程所写下的作品。了解以上的创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体会面对别离,词家何以情深难舍,泫然泪流。至于词文内容,以下略作浅析,和大家一起分享前人这生命交会的闪亮故事。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江淹别赋有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分别之情总是复杂而难言。若是平铺而直述,则易失之太露;至于曲折隐讳,恐有晦涩难解之虞。然而优秀的诗家每每可以从容下笔,借景抒情,在自然贴切的表现中,洋溢才华。李白以浮云写游子欲行未行之意,用落日表故人依恋不舍之情,意象生动,千百年来,秀句美言,犹让人朗朗上口,反复玩味。苏轼与侄书中有言:凡文字,少小时需令气象峥嵘,彩色绚丽。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丽之极也。苏轼作此词时,年近四十。他以成熟之笔,平淡之言,将恼人的离愁,并知识分子忧国感时之痛,交融于短短五十余言中,情景合一便是个中妙处。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境界,文字的感染力,便易使读者产生同情的理解,从而进入词家的内心世界,领略他的快乐与忧伤。 这上片写的是送别述古途中之景。一起首诗人便用即景之笔,景中动静相互交错,真情挚意全在其中。舟船启行,渐去,心中难舍化作频频的回首。顾念之间,忧愁横亘的远山,起伏的尽是舟中人的心头乱绪。杭州的居人已不见,只见杭城的身影,也渐渐地远了。然而往事历历,又如在目前。述古在杭州任内爱民如子的措施,和离去时对杭州居人的眷顾尽在行间。含蓄不露的表达,宋词的婉约就在其中。若再以欧阳修踏莎行末两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来赏析此处,六一居士写的是送行者别情依依,痴立怀远之态。其实,行人早已是眼中所不见,可是思念之心却可以望穿春山。而本篇居人虽言不见,实则一直在心中。虚实相生,更添意味。接着诗人写的是临平山上的塔。此句直可谓信手拈来,幻想奇特。有道是情近乎痴而始真,山上亭亭而立的无情物,竟引得诗人痴人痴语,在谁似中,慨叹自己未如塔中高而能望远,再目送述古远去。况蕙风曾言: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拿来检视诗人这番痴心天真,真是恰到好处。不过,也像前句的似虚若真,谁一似其实也反映诗人藉无情之物反衬自己心非木石 ,面对别离又岂能无动于衷?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下片则述归来怀念之情。友人既已远逝,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凄清是此夜的风,吹得枕头寒冷,令人难以入梦。俞伯平先生评李后主清平乐路遥归梦难成说:梦的成否原不在乎路的远近,却说路远以致归梦难成,语婉而意悲。此处一枕初寒梦不成、秋雨晴时泪不晴亦同其理。仔细探究,诗人笔端有泪,凄入心脾,惜别深情显露在外,志士独悄悄之叹隐而在内。荧荧残灯斜照处,惜别心伤的词家,梦何以不成,泪何以不晴的原因,除了思念,恐还是忧国伤时所致。 作品中的忧愁风雨,是真情实景,更是两人所处时代环境的写照。此后五年,密州、徐州、湖州都有他的任所,而乌台诗案更逼得他入狱,罪几至于死。后来虽侥幸免于一死,迁徙谪居的岁月在黄州延续。初寒有他对政治环境的敏锐感受,因而有理想难成之叹。但是,苏轼并非消极的悲观主义者,从这阙词的声情来看,他未用呜咽之音写心中的悲伤,平声的庚、清韵,透露了此歌哀而不伤,自有一份平静的力量。这力量何来?来自他性格中乐观积极的精神,当然也来自长者、知音的深情提携与鼓舞。友谊之光,一如暗夜下的孤灯,其光虽弱,依旧是前程的明引,让自己凭借着它,在暗夜中,不断前行。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首词是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南乡子送述古1苏轼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2,亭亭3,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4,秋雨晴时泪不晴5。注释1 述古:陈襄的字,述古与苏轼交谊很深,二人都因反对王安石新法离朝外任。熙宁五年(公元1071年),述古调知杭州,时苏轼为杭州通判。二人宴集酬唱,甚为相得。熙宁七(公元1073年)年,述古调往南都(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苏轼作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相赠。述古离杭,苏轼又追至临平,于舟中送别,并作此词。2 临平:山名,在今浙江余杭境内。四周平旷,无高山峻岭。3 亭亭:高远耸立的样子。4 荧荧:微光闪烁的样子。5 泪不晴:以雨比泪,故曰“泪不晴”。评论1 鲁直记江亭鬼所题词,有“泪眼不曾晴”之句,余以此鬼剽东坡乐章“秋雨晴时泪不晴”之语。(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八引复斋漫录)2 此首,上片,送述古途中之景;下片,述归来怀念之情。文笔飘洒,情意真挚。“回首”两句,记送行之远。“谁似”三句,记山塔也知送行,极有情味。“归路”两句,记归路风清及归来之无寐。“今夜”三句,记入夜之悲哀,雨晴泪不晴,语意甚新。(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虞美人1苏轼波声拍枕长淮晓2,隙月窥人小3。无情汴水自东流4。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5。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酿造一场烦恼送人来4。注释1 此词作于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是年,苏轼至高邮与秦观会面,秦观追送渡淮,二人于淮上饮别,苏轼遂作此词。2 长淮:淮河。3 隙月:从缝隙中照进来的月光。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隙月斜明刮露寒。”4 汴水:自开封东流,经应天府、宿州,于泗州汇入淮水。5 西州:指扬州,因其治所在台城西,故称“西州”。6 “谁教”二句:谁教我在尘世中认识了你的卓越不凡,和你成为朋友,(如今离别)反倒增添了一场烦恼。风鉴:以风貌品评人物。尘埃:指污浊的尘世。评论1东坡初未识少游,少游知其将复过维扬,作坡笔语,题壁于山寺中。东坡果不能辨,大惊。及见孙莘老,出少游诗词数十篇,读之,乃叹曰:“向书壁者,定此郎也。”后与少游维扬饮别,作虞美人曰(词略)。世传此词属贺方回,虽山谷亦云。大观中,于金陵见其亲笔,醉墨超放,气压王子敬,盖东坡词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引冷斋夜话)2东坡长短句云:“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张文潜用其意为诗云:“亭亭画舸系春潭,只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王平甫尝爱而诵之,彼不知其出于东坡也。(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3酒多于泪,意进一层。(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二)4离情无限,故泪多于酒,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同意。(明董其昌新刻便读草堂诗余卷四)5弇州曰:“隙月窥人小”,又“天涯一点青山小”;陈莹中雪词:“一夜青山老”,孙光宪“疏香满地东方老”,俱妙在押字。(清沈雄古今词话卷八)6只寻常赠别之作,已写得清新浓厚如此。 首一阕是自叙其舟中抵扬情节,第二阕是叙与少游情分。“风鉴在尘埃”是惜少游,此其所以烦恼也。(清黄苏蓼园词评)临江仙送钱穆父1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2,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3。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4。人生如逆旅5,我亦是行人。注释1 这首词作于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元祐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祐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祐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2 改火:古时钻木取火,因四季不同而改用不同的木材,称为“改火”。后来以“改火”指一年。三改火:即过了三年。3 “无波”二句:化用白居易赠元稹“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句。古井无波:古井枯竭,不起波澜,比喻人心寂然不动。节:竹节,比喻人之节操。筠(yn):坚韧的竹皮,引申为竹之别称。4 尊:酒器。翠眉:用黛螺描画过的眉。颦:皱眉。宋代官吏宴饮,多有官伎歌舞侑酒,这里表面是劝歌伎不要悲伤,实际上是劝慰友人不必哀愁。5 逆旅:客舍。评论1 苏东坡作临江仙词云:“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乃用白乐天诗“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诗虽乐天之语,而改“竹”作“筠”,遂觉差逊。(宋袁文甕牖闲评)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全词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意境幽深,意绪凄婉 ,抒发了作者由悲秋而怀人伤逝的深沉思绪,读来令人一咏三叹,感慨不已。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 ”。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这是写实。第二句“空听潺潺清颖咽”的“清颖 ”写的也是实情。“咽”字写出了水浅声低的情景。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在幽咽悲切,这是由于他当时沉浸在怀念恩师欧阳修的思绪中。此句移情于景,使颍河人格化了。接下来一句“佳人犹唱醉翁词,”“醉翁词”是指阳修在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颖时所作词如组词采桑子等,当时以其疏隽雅丽的独特风格盛传于世。而数十年之后,歌女们仍在传唱,足见“颍人思公 ”。这不光是思其文采风流,更重要的是思其为政“宽简而不扰民 ”。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而被贬到滁州 、扬州、颍州等地,但他能兴利除弊 ,务农节用,曾奏免黄河夫役万人,用以疏浚颍州境内河道和西湖 ,使“ 焦陂下与长淮通”,西湖遂“擅东颍之佳名”。因此人民至今仍在怀念他,传唱他的词和立祠祭祀,就是最好的说明。苏轼推算,他这次来颍州,上距欧公知颍州已四十三年了 ,岁月流逝,真如电光一闪而过 ,因此下一句说“四十三年如电抹”。词的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过片言人生如“草头秋露 ”,明澈圆润,流转似珠,却倏忽而逝。下面的“三五盈盈还二八”是借用谢灵运怨晓月赋“昨三五兮既满,今二八兮将缺”,意思是十五的月亮晶莹圆满,而到了二八即十六,月轮就要缺一分了 ,可见生命短促 ,人生无常。最后两句“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 ”,结合自己与欧阳修的交情,以及欧阳修与颍州西湖的渊源,抒发对思师的缅怀之情,写得情真意切、深沉哀婉。句意承露消月缺而下,言自欧公守颍以后四十三年,不特欧公早逝,即使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亦已无多,眼前在者,只有自己,以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写自己“识翁 ”,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钦服种种情事。而西湖明月之“识翁 ”,则是由于欧公居颍时常夜游西湖,波底明月对他特别熟悉。这首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空灵飘逸,语出凄婉,幽深的秋景与心境浑然一体。结尾写波底之月,以景结情,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全词在一派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因景而生怀人之情,悲叹人生无常,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它象一支充溢淡淡忧伤的的小夜曲,袅袅地流进了读者的心田。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首词是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议论风生,直抒性情 ,写得既有情韵 ,又富理趣 ,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在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 ,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 ,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呼吸功能评估仪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天然气项目投资分析报告考核试卷
- 2025-2030年数字化医疗影像系统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数控铣床高速切削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印刷包装行业人才匹配协议
- 拍卖行业信息技术安全防护考核试卷
- 婚纱店装修合同管理费标准
- 咖啡馆品牌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考核试卷
- 消防设备居间协议
- 市政道路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施工方法
- 《工程电磁场》配套教学课件
- 辽宁省锦州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改革开放的历程(终稿)课件
- 职位管理手册
- IPQC首检巡检操作培训
- 肉制品加工技术完整版ppt课件全套教程(最新)
- (中职)Dreamweaver-CC网页设计与制作(3版)电子课件(完整版)
- 东南大学 固体物理课件
- 行政人事助理岗位月度KPI绩效考核表
- 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工作规则全文详解PPT
- BP-2C 微机母线保护装置技术说明书 (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