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结及未来5—10年发展形.doc_第1页
袁州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结及未来5—10年发展形.doc_第2页
袁州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结及未来5—10年发展形.doc_第3页
袁州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结及未来5—10年发展形.doc_第4页
袁州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结及未来5—10年发展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袁州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结及未来510年发展形势研究未来5-10年,是袁州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袁州区加快发展成为江西省“第一梯队”的关键时期。在客观系统总结“十一五”时期袁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问题的基础上,梳理出袁州区在“十一五”时期发展的经验教训,分析未来5-10年袁州区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挑战,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对于下一步袁州区制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袁州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结(一)取得的成绩1、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一是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大幅提高。袁州区“十一五”平均增速高达14.5%,比“十五”6.66%的增速高7.59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8.93亿元(当年价,下同)提高到2010年的116.24亿元;财政收入则由2005年的2.29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0亿元,实现五年翻两番。表-1 袁州区2006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情况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十一五”平均增速(%)绝对值(亿元)66.8679.8193.3698.93116.24增长速度(%)14.814.215.112.615.814.5图-1“十五”以来袁州区经济增速变化示意图二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格局逐步形成,节能型经济取得成效。 “十一五”前四年,第一产业增速为5.33%、第二产业为16.35%(其中工业为16.94%)、第三产业为15.44%;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0:40.6:39.4调整为2010年的18.6:37.9:43.5,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第二、第三产业成为推动袁州区快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同时,产业节能取得成效。单位GDP能耗由2005年的1.39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1.072吨标准煤/万元。表-2三次产业增长速度及结构变动情况(%)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增长速度第一产业6.24.654.87.3第二产业19.720.117.617.111.8工业20.623.720.8198.8第三产业19.314.414.917.215.4比例结构第一产业2019.118.317.818.718.6第二产业40.641.342.539.434.737.9工业313234.13327.8第三产业39.439.639.242.846.543.5三是医药工业园区和宜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不断发展,园区经济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袁州医药工业园区取得大发展:先后被评为江西省省级医药工业园、江西省省级医药产业基地、省级民营科技工业园。截止2009年,工业园区入驻企业48户,规模以上企业12户。袁州医药工业园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5年的16.8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9亿元,园区企业上缴税收由2005年的0.9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25亿元。创立于2008年的宜春市(西村)现代农业示范园,“三横八纵”主交通框架已基本成型,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已得到改造,园区已入驻企业 17家。园区重点发展有机蔬菜,林果苗木,高效养殖,粮食加工,饮料加工,山茶油加工,有机肥加工等区域性支柱产业,已成为宜春市“菜篮子工程”基地与“花卉苗木储备”保障基地,江西省出口创汇农业基地,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高科技农业研发转化基地,创意型高附加值农副产品开发基地和赣西乡村旅游目的地。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一批高技术企业和高技术产品。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袁州区科技三项费分别为10万元、15万元、15万、15万元,占全区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为0.022%、0.023%、0.023%、0.023%,科研投入稳步增长。企业研发所占比重有所提高,2009年,民营科技型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值为2%,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值为5%,高于2005年的1.8%、4.9%。形成了以江西特种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地平线实业有限公司、远大生物、江西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江西飓风化工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技术企业,并不断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低压大功率变频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阳光XY电化学刀”被国家科技部列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开发高科技产品共28个,其中国家级产品5项,专利产品2项,省级名优产品5个。济民可信的“金水宝胶囊”、“悉能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黄氏响声丸”属国家一类新药,“灵芝浸膏片”、“XY阳光电化学刀”拥有国家专利技术,“小儿热咳口服液”、“金水宝”、“康乃馨抗宫炎片”列为省名优产品。2、国外和国内全方位加快开放,开放型经济不断取得新成就“十一五”时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536万美元,是“十五”时期的4.6倍;出口创汇总额累计达9180万美元,是“十五”时期的6倍。同时,袁州区对域外资金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积极抓住国内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吸引了一大批国内有影响的企业进入袁州区投资设厂,如霏欧凰国际家具城、奥都塑胶、恒辉矿业、丽思顿实业、本源新材料、粤新电子等项目。其中,袁州医药工业园区共引进产业项目95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9个,实际引进区外工业资金18亿元。3、统筹城乡发展有效推进一是城镇化稳步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工作全面启动。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44.2%,比2005年提高7.2个百分点。目前,全区已形成1个中心城区,4个组团城镇,9个建制镇,10个集镇,1个工业园区(含2个基地)。二是中心城区面貌不断改善。自2004年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展以来,袁州区全方位积极推进城市建设,中心城区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国家园林城、国家绿化模范城、国家最佳畅通城及江西省十佳绿色生态县(市、区)的荣誉称号。2009年,城市的园林绿化覆盖面积、绿地面积、公共绿地面积就分别达到1183公顷、1100公顷、216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1%、37.3%和9.27平方米。实施朝阳路旧城改造工程,实施城市净化工程,实施畅通工程,严格查处乱停乱放、占道为市、无牌无证车辆上路行驶等违章行为,实施城市街道亮化、美化工程,旧城改造和市容市貌得到整合和提升。三是加快推进袁州新城建设。袁州新城自2007年开始实施建设以来,区行政服务中心、宜阳路、袁山东大道、规划一路、滨河路、二号拆迁安置区、防洪堤、三号拆迁安置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稳步推进,部分项目在“十一五”末期即将竣工。四是农村经济实现持续繁荣。“十一五”前四年,第一产业增速达5.33%,全区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到2009年底,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市级25家。全区共建设“三品”标准化生产基地8个,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的企业和产品5个,获有机食品的产品1个,产业化龙头企业共注册商标30个。包括宜春(西村)现代农业示范区、南庙白马农庄、梅花生态农庄、西村分界金泉农庄等在内的8个农业示范园区初步建成。五是城乡公共设施进一步改善。截至2010年底,城镇自来水普及率为40.93%,城镇电话覆盖率达100%,人均绿地面积达1.79 m2,城镇道路硬化率达80%,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得到实现,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全区乡村。城乡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4、社会事业不断取得进步一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逐步建立起以区级为主导、乡镇为纽带、村组为重点的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有11个乡镇在建或已建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311个行政村、社区中已建农家(社区)书屋208家,每家书屋发放书籍1600余册,碟片100张,报刊杂志30种。二是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力度不断增强。古宜春台、化成岩景色依旧。鼓楼天文台、难禅阁、旗纛庙、贞节牌坊、古城墙、袁州会议旧址、文笔峰等基本修缮完毕。三是逐步健全“城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体系,强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参合率高达98%。四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特殊教育”取得较大成效。2009年,有幼儿园116所,比2005年增长34.88%,入园率为62.51%,比2005年提高31.34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顺利完成小学学制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2006年成功通过省级政府对县政府教育的综合督导评估检查。“两基”目标全面实现。至2009年,全区小学适龄儿童毛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达98%,比2006年提高2.17个百分点,巩固率达93.5%,比2006年提高6.82个百分点。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提升工程,积极引领职业教育向义务教育有机延伸。至2009年,全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0所,比2006年增加8所,增长400%,在校生14363人,比2006年增加12477人,增长663.99%,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完善特殊教育管理模式,建立了特殊教育绿色通道。五是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纵深推进,举办了近二十次全区性群众体育比赛活动,参加人数超过十万人次。竞技体育成绩辉煌,在国际、全国、全省比赛中获得了突出成绩,包括在2007年世界特残奥林匹克运动会、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中华少年冠军31脚劲跑大赛”、全国冬泳比赛、全国全民健身冬泳比赛等国家级以上赛事取得佳绩。六是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区27个街镇乡建成社会保障服务所,基本形成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七是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4.5万个,跨省劳务输出60多万人,创业培训3200人,职业技能培训6.1万人,扶持创业发放小额贷款1.0018亿元,保持了就业局势的稳定。八是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对城乡居民的基本覆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镇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并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5、环境保护取得成效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类标准;饮用水源均符合相应功能区要求,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区域噪声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交通噪声相对有所好转。重点污染整治取得成效。关闭取缔了一批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的“十五小”污染企业,对其它污染企业实行限期整顿。加大重点流域、区域和重点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督促其完善污染物处理设施,确保企业废水、废气稳定达标排放。6、各项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进一步理顺了医药产业基地、袁州新城建设、公安管理等几个方面的管理体制,赋予袁州医药产业基地规划建设、招商安商等独立运作职能,完善了袁州新城管理机制和基本职能。全面推进了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启动了政府机构改革和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国土分局、文教局开展了部门预算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新增人劳局、煤管局、安监局三个部门预算改革单位。7、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富民增收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3元,比2005年增长74.2%,年均递增11.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510元,比2005年增长67.6%,年均递增10.9%。(二)发展中存在的重点问题1、经济增速相对偏慢,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问题尽管袁州区经济增长速度在“十一五”期间超过14%, 比“十五”已经有大的提高,但在宜春市十个县市区增长速度排名中,一直处于下游。在宜春市“十一五”前四年平均增速排名中,袁州区位于全市第5位,这和袁州区作为作为宜春市中心城区所在地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从绝对值看,2009年袁州区地区生产总值为989343万元,在宜春市排名位居第三位,比2005年下降了一位。而和全省各区比较,袁州区在全省十九个区的增速是位于第13位,这和袁州区要进入全省第一梯队的目标是存在比较大差距的。图-2 宜春市十县市区2005-2009年平均增速比较表-5 袁州区在宜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排名变动情况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名次357810图-3 江西省各区2005-2009年平均增速比较工业化理论和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否实现高速增长,关键是要看工业能否实现高速增长。宜春市下属的丰城等地能够取得如此高的增长速度,也是和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带动本地经济高速增长的分不开的。表-6 2009年产业结构比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宜春市20.852.926.2袁州区18.734.746.5丰城市18.651.829.6当前袁州产业结构中,工业所占比重还不太高,对本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力显得就偏弱。从表-6可以发现,2009年,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袁州区比丰城市低了15.1个百分点,比宜春市更是低了18.2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工业,提高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本地经济中的比重是袁州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袁州区产业转型升级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主导产业总体规模小,支柱企业规模小。2009年,袁州区三大主导产业医药、机械、建材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当年价)仅为40.16亿元,大致相当于国内500强企业(2010年排行榜)排行第549位的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机械设备制造,收入40.29亿元)的2009年营业收入1。换句话说,一个国内500强大型机械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了袁州区整个机械行业产值,相当于三个主导行业产值,这可以说明袁州区的产业规模有多小。而袁州区正在向国内外推举的重点产业锂电业则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企业规模看,除了医药业的济民可信属于较大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都是中小型,建材企业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企业只有3家。也就是说,袁州的主导产业基本上是中小企业为主,尚未形成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二是产业技术落后,产品深加工度不高。以水泥生产为例,袁州区境内的水泥企业均为立窑水泥生产工艺,而且产能小,2008年总计生产仅为35万吨水泥,环境污染较大,属于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淘汰的落后产能。锂电产业是袁州区的新兴产业,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还是依托锂资源发展,产业链还不太长,深加工度不高。三是传统产业需要振兴与规范发展。苎麻夏布加工业等曾经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但由于种种原因而衰落,目前只有少数几个技术含量不高、规模微小的企业在勉强维持生存;烟花爆竹等产业曾经对袁州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但由于该行业的发展不规范而出现了多次安全事故,使得江西省一度限制其发展,而使得该行业衰退。四是产业配套能力弱,服务业发展不足。以工业园区为例,目前园区现有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强,企业之间大多数是一个孤立的主体,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发展缺乏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支持。与此同时,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配套服务,但目前袁州为支柱产业配套服务的生产型服务业包括物流业由于种种原因,发展滞后(这一定程度还影响了袁州制造业发展)。另外,袁州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木刻版画、松花皮蛋、脱胎漆等旅游商品丰富,旅游业有很大发展潜力,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发展还不足,这一定程度也影响了相关制造业的发展。五是农业产业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比较典型的是,袁州区传统油茶产业需要加强产业化。袁州区现有油茶林大多数是上世纪60、70 年代的老林,油茶林大面积荒芜,高产优良品种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亩产茶油产量低,茶油生产很多是自供自给,走向市场的很少,油茶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大产业,而且油茶的附属产品加工度不高,资源没有得到真正开发利用。另外,养殖产业链条化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养殖产品与养殖产品加工、流通脱节,生产缺乏加工流通企业龙头带动,致使养殖产品仍然以原料形式外销,利润流失严重,与养殖产品相关的上游、下游产业之间联系松散,缺乏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与合作,产业组织化程度低。2、城市建设和集镇建设滞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城市建设滞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心城区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棚户区改造问题;二是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包括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落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大多数街道还缺乏社区办公用房、老年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等。集镇建设滞后主要体现在:受观念落后等方面的影响,有部分乡镇总体规划编制不科学,缺乏可操作性,部分镇有规划却不遵守规划,城镇无序建设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制约着集镇的深度发展。而且,因城镇建设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没有形成辐射面广的城镇集群,城镇的辐射力不强,不能为城镇建设的发展起带动作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体现在:一是村级公路还没有完全建成。二是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全区辖22个乡镇,9个街道,仅建有一个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远远不达标。宜春市中心城区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归宜春市管理,袁州新城及乡镇没有污水处理厂。三是防洪抗旱减灾基础设施落后,流域控制性工程少。堤防工程防洪能力不足,各乡镇城镇防洪设施普遍存在标准低、病险工程多等问题,防洪能力整体较低,大多堤防工程防洪标准仅310年一遇,险工险段隐患多。四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现有灌溉工程绝大多数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兴建,占全区蓄水容量60%以上的小型水库、塘坝不少年久失修。灌溉工程标准低,不少工程带病运行,水源工程供水能力不足,全区还有约0.8万多亩农田没有灌溉设施或配套设施不全。农田排水设施条件也很差,排涝能力不足,机电排灌泵站更新改造任务繁重。病险水库、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仍然较重。3、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合理,人才队伍匮乏成为制约袁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国家到地方都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江西省2010年9月份颁布了江西省人才中长期规划纲要。袁州区对人才队伍建设机制还缺乏一个系统合理的安排,加上由于经济落后的原因,对人才进入缺乏吸引力,发展面临人才匮乏问题。表现在:一是袁州区本地企业少,规模小,缺乏创业型企业家人才。二是缺乏各类专业人才。如目前袁州区大力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业,外资进入外国客人进入袁州区,但外语人才却很缺乏;农村正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三是缺乏农村建设的各类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少,乡土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不足百分之二;很多农民急需的技术型人才更是非常匮乏,袁州区现有粮油高级农艺师仅2人,林业高级工程师仅1人,蔬菜高级农艺师仅1人,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发展需要。4、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凸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工业化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工业污染排放日趋复杂,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难度加大;二是部分地区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城市部分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未实现按功能区稳定达标。三是城市布局亟需调整,“城中厂”、“厂中村”等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环境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解决。四是以生活污水和机动车排气、噪声为重点的污染比重不断加大,非工业性污染防治日显重要。五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仍很薄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源保护和农村水环境整治任务仍十分繁重。六是乡镇的中小工业迅速发展,违法排污行为在局部地区比较突出。矿山乱采滥挖现象时有发生,矿区生态保护、植被恢复工作进展缓慢,生态破坏现象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七是环境保护市场发育缓慢、环境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急待解决。(三)发展经验1、袁州区在宜春市的科学定位是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前提袁州区的前身原县级宜春市是宜春地区行署所在地,既具有完备的城市管理功能,又具有了县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定位清晰,宜春地区的很多政策支持倾斜于此,其经济发展速度也曾经在江西省位居县域经济发展前列。2000年宜春地区撤地设市,同时将原县级宜春市改为袁州区。成立之初,撤地设市后的地级宜春市将袁州区定位比较矛盾,一方面将其处于和其他县市并列的地位,“做大市本级,弱化袁州区”,但另一方面,又因为袁州区是市政府所在地,还不能享有一个“县、市”的同样的管理职能。市政府在袁州区的地域上成立了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袁州区的部分好的企业划归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此基础上,“十一五”前期又先后将原袁州区辖区划拨部分区域成立了“宜阳新区”、“明月山管理局”,进一步将袁州区的部分企业划归市管辖。这一系列措施对袁州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十一五”中后期开始,宜春市调整了袁州区的定位,认为“做大袁州区就是做大市本级”,一定程度将袁州区的发展和市级发展相齐。宜春市的相关政策也进行了一些调整,袁州区具备了更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袁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的推动力。近年来一直处于停滞发展的袁州区医药工业园和机电产业基地重新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趋势。2、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是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路径袁州区(包括原县级宜春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将给袁州区带来大的变化。近年来,袁州区(或者经过袁州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大的突破,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建设等,为改善袁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起到了重大作用;重大产业项目如宜春江南医药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宜春远大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油酸生产线工程、宜春市(西村)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袁州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3、园区带动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点发展园区经济可以集约式利用土地资源,基础设施共享,而且能够使得企业发展实现1+12的集聚效应。袁州区工业园区主要有袁州医药工业园和袁州机电产业基地,其中袁州区医药工业园是省级工业园区,是袁州区经济增长点。目前占全区经济比重高达¥%。未来袁州经济的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取决于工业园区能否实现大发展。4、理顺市、区体制是实现袁州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体制保障宜春地区建市以来,袁州区成为一个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行政区域,拥有70%以上的农村人口,却是一个城市区建制,而区一级政府所掌握的行政资源也主要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心城区的资源如土地等都归市一级管理;而且,整个袁州区(原宜春市)被切割成为四个县级区域,在经济发展上造成了过度竞争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建设、招商引资的相互拆台,等等。近年来,随着宜春市对袁州区的重新定位,市、区之间的体制关系在重新调整,市政府划拨区域给袁州区建设袁州新城,土地资源使用收益和袁州区分成,下一步将促使金融机构在袁州区设立分支机构,等等,这些将进一步激发袁州区的发展后劲。5、文化建设是促进袁州区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推手人文因素对区域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全国许多地方往往通过重塑形象、弘扬精神等一系列举措,充分发掘和弘扬本土创业文化及其蕴含的优秀人文精神,内凝民心、外树形象,并将这些精神要素转换为区域竞争力中最核心、最持久的动力,将共同理想落实到闯新路、办大事的创新实践上,从而实现了发展的持续跨越。全国许多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快慢,虽然很大程度取决于区域位置、自然资源等要素,但人文因素的发掘和弘扬也很重要。对于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立足现有的基础,充分挖掘潜在的优势资源尤其是蕴涵的人文资源,完全可以创建出本土的比较优势和后发强势,走出符合本地特色的发展道路。袁州区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成效表明,袁州人具有具有“爱学习,能吃苦,有韧性,热情好客”等优秀人文特质。区政府领导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优秀的人文精神加快袁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充分发挥袁州的优秀文化特质,创造了较好的人文软环境,在招商硬件环境还不太优越的条件下,使得袁州区仍然有大量的外资和内资进入。二、袁州区“十二五”乃至未来十年发展环境分析(一)有利因素1、基础条件日益改善,为袁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性保障(1)交通区位条件改善,袁州区和周边地区的交流、交往日益方便。袁州区是赣西地区宜春、萍乡、新余城市群的几何中心,西与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相毗邻,东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相连通,北与武汉经济区相呼应。现有沪瑞高速、320国道、浙赣铁路穿境而过,在袁州境内或通过袁州境内的宜春明月山机场、赣西海铁联运货场、杭长铁路客运专线将在“十二五”时期竣工。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袁州区与各地交流、交往十分密切,也缩短了沿海发达地区和袁州区的交往,提高了袁州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可能性。(2)产业基础日益雄厚,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袁州区的机电产业有过辉煌的历史,虽然近年来有所衰落,但产业基础还是存在,技术工人、产品品牌等在短时期难以消亡。以济民可信为代表的医药产业初具规模,而且在全省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经过几年来励精图治、蓄积能量,袁州区两大工业发展基地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医药产业基地规划面积已由3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彬江特种机电产业基地规划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以园区为基础,相当多同类型的企业或者具有一定产业关联的企业相邻,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而且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使得园区进入良性循环,有条件吸引更多有关联的企业进入,从而实现快速做大园区经济的目标。(3)资源优势正在不断开发,将成为袁州区资源型产业发展的支撑。袁州区和中西部大多数地区一样,后备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将有助于袁州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袁州区还有自己的生产资源优势,有助于发展资源型产业。宜春市(袁州区)依山傍水,生态环境优越,是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之一。宜春市域文物景点、古文化遗址众多。市域还有酌江溶洞、飞剑潭,市区有秀江、“宜春古八景”、古天文台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另外,袁州区地热资源比较丰富,据调查,在洪江、三阳、洪塘、金瑞、水江、新田、湖田等乡镇都有地热点。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为袁州区发展旅游业和休闲服务业提供了条件。市域范围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众多,脱胎漆、木刻版画、松花皮蛋等带有袁州历史文化特色的产品等声名远播。袁州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下有钽、铌、锂、钴、钨、锌、煤、金、银、花岗岩、高岭土、粉石英、方解石、石英砂、白云石、黑云母、富硒矿泉、温泉等,其中钽、铌储量占全国的44.5%。位于袁州区新坊乡的宜春钽铌矿不仅是我国最大的钽矿,也是世界最大的锂矿山,钽铌矿生产的锂云母,富含锂、铷、铯三种金属元素。现探明的可开采氧化锂储量为110万吨,占全国的31%,世界的12%,居矿石锂的世界首位。铷储量为36万吨,占世界的60%;铯储量6万吨,占全国的22.5%,居全国首位。而且三种金属大部分以锂云母的形式共生一起,只需将矿石粉碎到80-100目,采用浮选的办法即可把锂云母提取出来。目前宜春市已经开始利用丰富的锂资源,提出打造 “亚洲锂都”的目标。袁州区也可以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以锂产业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4)袁州区政府和人们正在不断发扬袁州区的优良人文精神,这将成为袁州区后发优势的来源。袁州文化底蕴深厚,爱好学习读书,历史上袁州人具有浓厚的读书人特性,历史上曾经出过两个状元,有过“江西进士半袁州”的美誉。袁州人能吃苦、能忍耐,有韧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对袁州区城市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5)袁州区是宜春市首府,享受宜春市集中发展的“搭便车”效应。宜春市提出2015年将中心城区发展成为50万人的中等规模城市,宜春市政府正在集全市之力来发展中心城区,宜春市中心城区的综合交通条件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中心城区的其他各项设施也将得到大的改善。袁州区在招商引资以及自身发展中,都将享有这个外部硬件条件改善的好处。与此同时,宜春市中心城区作为赣西地区几何中心,吸引大量的外地人员休闲旅游、购物等,对于繁荣袁州区的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产业发展方面,也将享有 “搭便车”效应。宜春市正在推动市本级加快发展,袁州区与其地理位置的邻近,使得产业发展产生集聚效应,而且可以发挥宜春市的“品牌”效应进行招商(毕竟宜春市名气远大于袁州区)。比较典型的是,宜春举全市之力,力争在2020年前将锂电新能源产业建设成江西省千亿元工程之一,把宜春打造成“亚洲锂都”。袁州区和宜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理位置的邻近,产业集聚效应将得到发挥,从而对袁州区发展锂电产业也有推动作用。2、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保持良好态势,袁州经济社会发展有广阔空间,并有机会获取国家政策支持(1)城镇化和工业化态势继续,产业发展将面临广阔市场需求空间。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之路还远未完成,未来十年,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高速推进阶段。在这个时期,重化工业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并将向以深加工和组装工业为中心的阶段演变。重化工业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都将对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技术部门形成强大需求拉动。袁州区现有优势产业和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机电行业等,多数属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加速发展的产业领域,顺应了未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将有可能成为带动袁州区经济高增长的主导产业。(2)国际和国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速,袁州区要作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准备。近年来,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不断加快,袁州区有条件成为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受益者。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进入后危机时代,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重大突破,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和突破有可能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我国在继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不断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国内大多数地方而言是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为袁州区等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步伐不会减慢。从政治环境、经济增长、市场潜力、要素成本和劳动力素质等综合因素看,我国作为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区的优势依然存在。200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仍居世界之首。从国内看,随着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要求迫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速度加快。袁州区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邻近珠三角地区,资源要素价格相对低廉,具备了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只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完全有可能成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实现经济腾飞。以锂电产业为例,国家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为锂电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国家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其核心领域动力锂电池,将进入行业高速发展期。宜春(袁州区)拥有全世界储量最大的矿石锂矿山。袁州区以此为基础,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发展以锂电产业为主的新材料产业,袁州完全有可能成为国家级新材料制造基地。(3)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将日益增加对产业发展和民生工程的政策支持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10年,我国GDP在全球排名第二位;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超过了68000亿元。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有能力通过支持产业技术改造、高技术产业化等方式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也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民生工程上。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性高速发展,国家一方面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日益重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9月份国家出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此,除了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国家有政策支持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家未来5到10年的政策支持重点。袁州区的产业发展将有可能在此方面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而且,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现象增多、水资源分布更加不均、洪旱灾害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进一步导致了旱涝灾害时常发生。为此,在“十二五”时期乃至“十三五”,国家将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另外,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如自来水厂建设、污水处理、以及小城镇建设方面,国家也将继续保持政策支持。袁州区各乡镇正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进一步提速袁州区的城镇化建设步伐。最后,“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国家重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国家将不断加大政策支持。袁州区作为农业大区,完全有机会争取国家在“三农”方面的政策支持。(二)不利因素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深刻转变,对袁州区的经济发展形成新的压力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将力求转变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依靠外需、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为主转变,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节能减排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科技创新力度。这一方面为袁州区谋求科学发展提供了机遇,但袁州区的大多数企业属于粗放型、传统型,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袁州区作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时候,将不得不由“引资”向“选资”转变,对于优势不太明显的袁州区而言,将是一个大的挑战。2、区域竞争日益激烈,袁州区面临其他地区的发展挤压中西部地区为了加快发展,各地都在千方百计地招商引资,甚至造成了发展的恶性竞争。处于中部省份的袁州区将在夹缝中求发展。从大的方面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株潭经济区”两大经济区的构建,对袁州区产生挤压。这两大经济区都是中部地区正在创建的经济区,经济还处于扩张期,从理论上看,它们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影响更多的是产生“虹吸”效应,而不是扩散效应。袁州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两大经济区的中间,但又不完全邻近这两大经济区,更难以直接接受这两大经济区的辐射。也就是说,袁州区和这两个地区的关系更多的是竞争关系,而且由于自身实力的不足,竞争力偏弱。从中的方面看,宜春市10大县市区,为了提高在宜春市乃至江西省的排名,都在积极招商引资,但袁州区由于属于城市管理,土地价格高于周边县,从而造成了竞争的不公平性。从小的方面,袁州区和宜阳新区、宜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还存在比较大竞争。宜阳新区和宜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有市政府的支持,在政策优惠、基础设施建设、品牌效应等方面都比袁州区有更大的优势。3、经济发展总量不足,本地财力支撑能力较弱袁州区经济总量规模不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仍属于吃饭财政,对中央和省市财政转移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