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实践研究.doc_第1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实践研究.doc_第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实践研究.doc_第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实践研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实践研究松江区方塔小学 朱忠华【摘 要】课堂上的错误往往是具有特殊教育教学价值的财富,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成为数学教师的专业自觉。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习错误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 “有预设”的生成性错误教学资源和 “非预设”的生成性错误教学资源,这两类错误资源提出了若干教学策略。让错误的有效利用成为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举措,同时成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教学资源。【关键词】错误资源 有效利用 小学数学 实践研究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指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新的课程资源观也同样强调,学生的经验、感受、见解、智慧、问题、困惑、错误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随时可能发生错误。但如何正确地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错误,则反映出不同层次的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以及教学应变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境界。心理学家盖耶曾说过:“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但长期以来,对待学生的学习错误,人们往往更多的把它当成教育的“天敌”。其实,学习错误是学习过程中正常而普遍的现象,它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的错误往往是具有特殊教育教学价值的财富,因为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隐藏着一种超常、一种独特,往往反射出一定的智慧光芒。因此,关注并有效利用好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错误,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应成为数学教师的专业自觉!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习错误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谈谈本人的一些实践研究。一、“错误”资源浪费的现状分析“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会出错,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中隐藏着许多能够巧拨妙引、变错为对的教学良机。然而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仍有不少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白白浪费了这一动态的教学资源。现象一:害怕“错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错误。然而,许多教师害怕学生出现错误,奢望学生没有错误。课堂上一旦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就显得紧张、害怕,生怕这些错误成为打乱教学预设,影响课堂流畅的“罪魁祸首”。现象二:忽略“错误”。课堂上,由于教师过于对正确答案的期待,往往对学生的错误答案视而不见;有些则是由于教师认为是个别学生的错误,在宝贵的35分钟的课堂上处理,对其他学生而言是个浪费;还有些则是由于学生的错误,教师没有充分预设到,怕节外生枝或时间不够,导致教师有意忽略学生的“错误”。现象三:掩盖“错误”。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回答或板演,好多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差错,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为了打造精彩的“无错课堂”,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的典型错误,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所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二、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根据教师对学习错误是否有着“主观预见”来分,可以把学习错误大致归纳为两大类:一是教师依据以往积累的教学经验,应该可以预见的学习错误。这类“有预设”的生成性错误教学资源,反映了相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无论是正确的可能还是错误的可能,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教学有法”的道理;二是学生出现的错误出乎教师预设之外的,凭已有的教学经验事先没有预见到。这类“非预设”的生成性错误教学资源,反映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相同年龄段的学生除了认知的共性外还有其不同的鲜活的个性。如果有效利用好这类错误资源,需要教师专业的实践智慧,尤其是教师的观察决断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教无定法”的共识。1.“有预设”的生成性错误教学资源对于第一类“有预设”的生成性错误教学资源,教师要有敏锐的资源开发意识,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凭借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充分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充分展现出来,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激发兴趣、引发深思、学会质疑。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策略一:借用错误,激发兴趣。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是一种来自学生、贴近学生的学习材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错误资源,想方设法让学生在纠错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如:五年级量的计量复习课,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整节课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肯定毫无兴趣。于是在教学伊始,我借用学生以前作业中的错误,把这些错误集中在一个情境之中:6月5日早上18:30,小胖起床了,走进3平方分米的卫生间,拿起一把长12平方厘米的牙刷,挤了约1立方分米的牙膏,往杯子里倒了约360升的水,开始刷牙了。5秒钟后,他洗漱完毕,来到餐厅,吃了一个约300立方分米的面包,喝了一袋240升的牛奶,就背着1克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学生们边读边笑,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们在情绪高昂的状态下兴趣盎然,轻松愉快地投入到了纠错的学习过程之中。策略二:诱发出错,引导深思。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教学中,为充分展示学生真实的认知过程,有时教师不妨故意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出错,使其所谓“上当”。当学生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课中,出示如下题目:一块长4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红绸布能裁剪出多少个边长为1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学生都能得到正确答案:(43)(112)=24(个),我并没有到此结束,又问:如果裁剪成边长2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最多能裁剪多少个呢?学生顺着大面积除以小面积的思路,很快又解答出是(43)(222)=6(个),学生果真“中计”却全然不知。接着我让学生在纸上画草图验证,很快有学生得出:根本不可能裁剪出6个,只能是4个,进而有学生想到用(42)(222)=4(个)。可见,教学中应该适当地为学生创造一些机会,有意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快乐地上回当,真实地错一回,从而在错误中学会对数学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策略三:故意出错,引起质疑。思维总是始于疑问。故意出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的一种方式,它不但能引起学生对某些易错问题的注意,而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剖析错误,并改正错误,从而提高学生的质疑、判断能力。因此,在认识、理解、感悟的关键处,教师也不妨有意出错,有效地调节教学气氛,让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更具诱惑力。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中,我让学生完成下面一题: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正确率非常高,几乎没人算错,只是有些学生结果没写单位名称。于是,我在肯定全班的基础上,说了一句:“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正好相等。”话音刚落,好多学生表示赞同,但也有一些学生表示质疑,并且小声嘀咕着:不相等的。这时,我有意识带着疑问的口气又说了一句:“表面积算出来是216,体积也是216,不正好是相等吗?”此时,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已经按耐不住了,争着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对面积和体积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老师这样的故意出错,把学生引入矛盾的困惑境地,培养了学生善于质疑的学习品质,也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2.“非预设”的生成性错误教学资源对于第二类“非预设”的生成性错误教学资源,由于学生的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因而更需要教师的实践智慧和应变能力。这类错误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学习错误并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变学习错误为引发学生积极分析、主动探究、启迪思维的“催化剂”。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策略一:利用错误,引发辨析。小学生受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难免会把相关的知识点混淆在一起,由此代彼,产生错误。作为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真实错误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尝试错误的活动,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比较、辨析,通过辨析,找到错误的原因,明确改正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比较能力。如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一课,练习中我安排0.8(12.51.25)这一题,学生练习后出现了以下两种错误情况:0.812.50.81.25,(0.812.5)(0.81.25);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以上做法是错误的,并呈现正确解法的话,就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并且相信这样的错误还会出现在以后的学习中。为此,我抓住契机,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我指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数学规律作为证据,在证明自己的同时也反驳他人。同学们跃跃欲试,踊跃参与,展开了激烈而深入的辩论活动。教学中我没有急于点拨或代替、包办学生,而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同学们在主动参与辨错中,逐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根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策略二:巧用错误,引发探究。学习错误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巧妙地利用错误这一资源,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如有余数的小数除法一课,让学生尝试解答书上例题:每个瓶子装0.35升饮料,2.5升饮料可以装满多少瓶?还剩多少升?很多学生通过竖式计算得到:2.50.35=75,针对这个比较典型的错误我并没有马上评价谁对谁错,而是把它作为判断题,让大家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再问:“你是怎么发现错误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探索,找到了几种判断错误的方法。第一种:余数5与除数0.35比,余数大于除数,肯定错;第二种:余数与被除数比,一共只有2.5升饮料,装了7瓶后,怎么可能变多了;第三种:通过验算,用除数乘商再加余数不等于被除数,说明答案错误。紧接着,同学们又自己找到了正确的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100,虽然商不变,但余数是被除数乘以100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乘以了100,正确的余数应该把5除以100得0.05。可见,学生出错是非常正常的,关键是教师要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典型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去探究,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热情和探究欲望。策略三:活用错误,拓宽思维。错误能否成为资源,关键是教师要慧眼识真金,善于捕捉错误中的闪光点,针对学生的错误,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将错就错的引导,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如在教学应用题时,出示下列练习:学校图书馆有故事书280本,比文艺书的2倍多20本,文艺书有多少本?学生列出的算式有2802+20,2802-20,2802+20,2802-20,(280-20)2,(280+20)2,解法很多,究竟谁对谁错?通过师生合作,结合画线段图,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其中是正确的。这时,我因势利导:如果是其它算式,相应的应用题应该是怎样的呢?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针对其它算式改编出了相应的应用题。这样的将错就错,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宽了思路,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总之,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教学中不但要宽容学生的错误,更要挖掘、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使教学过程更真实,教学环节更精彩。三、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实践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论是第一类“有预设”的生成性错误教学资源,还是第二类“非预设”的生成性错误教学资源,它们往往都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选择恰当时机制造或放大学生认知上的差错,激起学生的思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还应指出的是:其一,错误资源的范畴界定。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来利用。只有那些带有普遍性,具有一定典型性的错误,才能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或者虽然是个别学生的错误,但却是涉及学科本质,能挑战其他同学的思维的,同样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其二,错误资源的价值探求。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的错误往往是具有特殊教育教学价值的财富。当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被有效利用时,错误的正向价值才得以体现。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错误即资源”意识,更需要沉着冷静的心理、细致入微的思考和从容应变的教育机智。其三,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关键。把学习错误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错误的把握和处理决定了错误资源发挥作用的程度,如果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错误资源,并适时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错误中质疑释惑,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冲突中获得认知发展。总而言之,教师要精心预设,善于捕捉,因势利导,使有价值的错误资源发挥作用。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学机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