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doc_第1页
小升初文言文.doc_第2页
小升初文言文.doc_第3页
小升初文言文.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 文言实的初步认识一、考点、热点回顾。【课外知识积累】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其作者是清朝初年的曹雪芹(曹雪芹作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它通过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1、 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2、 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3、“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4、红楼梦中结的两个诗社分别是海棠社和桃花社,社长是李纨和林黛玉。5、红楼梦中,“绛珠仙草”“美玉无瑕”“潇湘妃子”指的是林黛玉,“神瑛侍者”和“阆苑仙葩”是贾宝玉,“蘅芜君”指的是薛宝钗。6、红楼梦中有诗“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指的是贾宝玉。7、红楼梦中,因吃酒醉卧怡红院的人是史湘云,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王熙凤,最具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贾探春。8、红楼梦中有两位小姐当上了王妃,此二人是元春和探春。9、红楼梦中“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代表人物是晴雯。10、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王熙凤;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就是林黛玉。11、红楼梦中,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是晴雯。最卑躬屈膝的丫鬟是袭人。书中还刻画了一个善良风趣的农村老妇人,她就是刘姥姥。12、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13、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元妃省亲,最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凄惨的情节是黛玉焚稿。1、古今异义 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3)词义转移。如“去”,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走”,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今指行走。“劝”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温馨提示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2、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解,读音按“早”的现代读音读。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有“先”、“后”的意思。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文言实词,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同学们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4、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这种情况现代汉语也有,如:“他有个兄弟在北京读书”,“弟”指“弟弟”;“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得了”,“好歹”指“歹”,多指生命危险;“他可惹下是非了”,“是非”指“非”,多指口舌麻烦。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出现更多,课本中就有不少实例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圃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句中只有“园”的意义。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是诸侯的封地,“家”是大夫的封地,此处只有“国”的义。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只有“异”的意思。(2)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其词性,这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的情况大致有如下几种:名词活用为动词或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作名词或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2、 典型例题:(1) 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注释】鲁:鲁国。但:只不过。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A.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俄有老父至(3)俄有老父至 (4)遂依而截之2. 翻译句子。A.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B.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锯中截而入?(3) 老夫在劝执长竿者“何不锯中截而入”时,为什么要说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4) 有人认为,鲁人傻就傻在“遂依而截之”这个“依”字上,你认为这话有道理吗?为什么?(5) 请分别从鲁人和老人的角度,写出此文的寓意。(1) 从鲁人的角度分析:(2) 从老者的角度分析:2、 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山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释】媪:年老的妇女,卒:完成。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 未成,弃去 (3)欲作针(2) 逢老媪方磨铁杵 (4)太白感其意1、 翻译句子。(1)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2)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3、 后人所说的 , 的典故就出自此传说。“太白感其意”,想一想太白听了老媪的话有何感想?4、 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试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一谈。(3) 枭逢鸠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注释】枭:猫头鹰。鸠:鸟名,样子很像野鸽。安:何处,哪里。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 子将安之 (2)何故(3) 以故东徙 (4)子能更鸣2、 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子将安之?A. 学而时习之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吾欲之南海 D.鞭数十,驱之别院3、 翻译句子。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4、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1、 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知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多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卮:古代酒具。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 引酒且饮之 (2)夺其卮(3) 遂饮其酒 (4)终亡其酒(1) 翻译句子。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2) 画蛇添足一文暗示人们做事不可( )A. 性情急躁 B.粗心大意 C.手忙脚乱 D.自作聪明1、 “画蛇添足”一词后来比喻( )A. 锦上添花 B.雪中送炭 C.操之过急 D.多事无益5、 成语“画蛇添足”即由此而来。请以“考试”为情境,写一段话,用上这个成语。(1) 课后练习。(1) 虎求百兽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释】求:寻找,寻求。长:通“掌”,掌管。然:正确。6.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两项是( )1、 是逆天帝命也。(表示判断的动词) B.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逃跑)C.子以我为不信(认为) D.兽见之皆走(都)2、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子无敢食我也/子曰:温故而知新 B.虎求百兽而食之/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C.子以我为不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D.虎求百兽而食之/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3、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虎求百兽而食之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A. 相同,不同 B.相同,不同 C.不同,相同 D.都不同4、 翻译句子。(1)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2)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1) 请用一则成语来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什么?(二)燧人钻木取火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鸮,啄树则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注释】遂明国:传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