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doc_第1页
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doc_第2页
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doc_第3页
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doc_第4页
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科目:数学 教学对象: 九年级 课时: 1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要研究的是圆的轴对称性与垂径定理及简单应用,垂径定理既是前面圆的性质的重要体现,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为进行圆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理解其证明,并会用它解决有关的证明与计算问题;掌握辅助线的作法过圆心作一条与弦垂直的线段。过程和方法:通过定理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基本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以及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般特征:学生是农村校的九年级学生,班级学生在学习方面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学生对生活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兴趣浓厚。初始能力:学生在小学学习“圆的认识”和“轴对称图形”时,已经对圆的轴对称性有了基本的认识与了解。但对对称轴及轴对称的性质应用理解不足。信息素养:大部分学生的信息素养一般。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感知:让学生从一些简单实例中不断体会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模型,建立数学关系的方法.理解: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对上述的猜想进行证明,并通过观察定理的变式图形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和掌握。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对上述的猜想进行证明,并通过观察定理的变式图形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和掌握。应用:通过题组训练使学生对垂径定理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并掌握了有关计算、证明等方面的简单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师生共同回顾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所学知识。1.情景创设策略:通过生活中的图片,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2类比启发策略:在完成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巩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3引导探究策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垂径定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知让学生从一些简单实例中不断体会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模型,建立数学关系的方法.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其应用。通过动手操作,对比已有的知识,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归纳等方法。教学难点:垂径定理的证明与垂径定理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通过学生动手做“找圆心”的游戏再利用多媒体播放整个折叠过程。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激疑引趣1介绍和展示中国石拱桥中由隋代工匠李春建造的赵州桥(如挂图)。2该实例中建立与本课题密切有关的数学问题聆听背景介绍和欣赏石拱桥的图形,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同学们所熟知的赵州桥入手,并从该实例中建立与本课题密切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总是与现实问题密不可分,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可让学生从一些简单实例中不断体会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模型,建立数学关系的方法.(二尝试诱导,发现定理1、活动1: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想想能否通过折叠的方法找到该圆的圆心?为什么?2、教师演示线段AB的运动变换。3、让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学生通过找圆心的游戏复习了圆的轴对称性学生通过线段AB的运动变换很自然地渡到垂直于弦的直径,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并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猜想,主动地探索垂径定理的知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将圆的轴对称性的学习变成了操作性强,又具有趣味性的“找圆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线段AB的运动变换很自然地渡到垂直于弦的直径,让学生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猜想,主动地探索垂径定理的知识。这一过程突出知识地产生过程,教会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他们的创造性,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引导探究,证明定理教师板书出已知、求证并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寻找证明思路,然后利用叠合法即可证出。根据上面的证明,请学生自己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进行归纳,并将其命名为“垂径定理”。让学生观察图形(如图4(a)(d))中,AB是O的弦,CD是O的弦,它们是否适用于“垂径定理”?若不适用,说明理由;若适用,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定理的证明根据上面的证明,学生自己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进行定理归纳学生观察教师给出的定理的变式图形,以强化对定理基本图形的理解1、在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和课件演示的基础上,利用圆的轴对称性,采用叠合法证明垂径定理是学生容易接受的,目的是既使学生重视证明表述,又加深对它的发现与理解。2、让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猜想证明,学生的思维逐步被展开,现在可以引导学生证明并归纳定理,归纳定理时采用了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两种形式3、强化对基本图形的理解,从特殊到一般,培养学对几何图形的化归思维能力。几何定理中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相互联系与转换也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四例题示范,变式练习、教师出示例题:例1 如图,已知在O中,弦AB的长8cm,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cm,求O的半径.讲完例1后,教师总结:半径、圆心到弦的距离及弦长三者有何关系?2、例2 在例1图形的基础上,以O的圆心再画一个圆交弦AB于C、D,则AB与CD可能存在的关系?试证明教师总结:在圆中,解弦的有关问题时,常常需要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作为辅助线,实际上,往往只须从圆心作一条与弦垂直的线段。在教师的分析引导下学会利用垂径定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把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点将例2作为例1的延伸,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解题思想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的解法要突出“七字口诀”的重要性及垂径定理的优越性,.通过题组训练使学生对垂径定理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并掌握了有关计算、证明等方面的简单应用,教师教学时应突出作圆心到弦的垂线段,是应用垂径定理时常用的添加辅助线方法。五巩固练习 化疑解难教师出示课前所留的有关赵州桥桥拱半径的问题。 赵州桥的桥拱呈圆弧形的(如图1),它的跨度(弧所对的弦长)为37.4米,拱高(弧的中点到弦AB的距离,也叫弓高)为7.2米。请问:桥拱的半径(即AB所在圆的半径)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当堂练习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例题中,老师把新课引入的实际问题,在结束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尾呼应,形成一个课堂教学的整体。六课堂回顾 画龙点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想法和收获?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师生共同回顾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可说明弦的中点、弧的中点都集中在垂直于弦的直径上,对学生进行数学美育教育。(七课后作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我的作业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及时巩固知识,达到课堂内容的延伸,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品质。七、教学评价设计形成性练习题中的基础题完成得很好,但对于知识迁移的思考题,部分学生解答得不是特别好。通过课堂教学发现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较好,学习中投入性与主动性非常高,也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又非常感兴趣。八、板书设计课题:垂径定理垂径定理: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已知(1)CD过圆心(2)CD AB于E则(a)AE=BE(b)AD=BD(c)AC=BC垂径定理推论: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已知(1)CD过圆心(2)AE=BE(AB不是直径)则(a)CD AB于E (b)AD=BD(c)AC=BC2)垂径定理的应用:(1)解决有关弦、弧、半径等问题的计算、证明(和作图)(2)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如拱桥等)强化应用意识。3)常用的辅助线:(1)作半径; (2)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段。4)常用解法:(1)勾股定理 ;(2)解直角三角形九教学反思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学生反映很热烈,学起来也不困难。因此这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图形直观化,生活化;通过图片的折叠和旋转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从而突破了难点,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角度去挖掘素材,找准突破点,尽可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