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资阳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诊断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西洋社会有些像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直至一挑。每一根柴在整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清楚不乱。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常由若干人组成。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因为一个人可参加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不可能同时出现某根柴。我们称这种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为“团体格局”。西洋家庭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来”,你知道和他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西洋,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中国“阖第光临”虽常见,但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包括哪些人。为什么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名词,我们会不清不楚呢?这表明我们的社会格局和西洋格局不相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得清楚的柴,而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这就是“差序格局”,描述了一种按离自己距离远近来判定亲疏的人际格局。这种格局主要体现在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上。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在我们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有丧事要助殓。这是生活互助机构。可这不是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厚薄而定。就像贾家大观园,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便更多了,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源于此。与中国不同的是,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就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去。这不是人情冷热问题,而是权利问题。(摘编自费孝通差序格局,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中国人不清楚“家”的概念,所以导致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不同。B. 每个人在“差序格局”中都是影响他人的圈子中心,圈子波纹到哪,影响就到哪。C. “差序格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我们社会具有“亲属关系”与“地缘关系”。D. 在中国社会中,“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这让中国家庭可大可小,大可至一国。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举朋友写信的事例,把西方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概括为“团体格局”,分析了西洋人的“家庭”构成。B. 第三至四段紧承西洋社会特点,从“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两方面举例论述了中国社会格局特点。C. 第五段对比中西方社会格局特点指出:中国社会中一些“人情冷热”问题,在西方社会属于“权利问题”。D. 作者虽不像提出“团体格局”那样鲜明地提出“差序格局”,但却围绕“差序格局”展开论证分析。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把西洋社会格局比拟为柴捆有缺陷,这体现出作者思维严谨与缜密。B. 西洋人认识“家”透彻深刻,中国人对此却比较模糊,这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C. 在“差序格局”中,亲属关系社会网络虽然包含的人不尽相同,但以“己”为中心。D. 中国人深感世态炎凉,是因为那些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答案】1. B 2. A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项,“因中国人不清楚家的概念,所以导致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不同”错误,选项因果倒置,结合原文第一段可知,是因为“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间的不同”,才导致了“中国人不清楚家的概念”。C项,“差序格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我们社会具有亲属关系与地缘关系”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结合原文第二段可知,“亲属关系”“地缘关系”是“差序格局”的体现,而非“差序格局”的成因。D项,“在中国社会中,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这让中国家庭可大可小,大可至一国”错误,选项偷换概念,原文第四段说的是“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而非是“大可至一国”。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第一段举朋友写信的事例,把西方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概括为团体格局,分析了西洋人的家庭构成”错误,选项概括的顺序不当,文中是先概括出西洋社会的格局是“团体格局”,然后“举出事例”阐明西洋人的“家庭”观念,并非先“举出事例”,概括出西洋社会的格局是“团体格局”。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B项,“西洋人认识家透彻深刻,中国人对此却比较模糊,这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错误,选项属于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中只提到“西洋家庭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并不能得出“西洋人认识家透彻深刻”的结论。故选B。【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青萍端木蕻良我的窗前有几片青萍,它被养在一个磁州窑的钵子里,在阳光映照下,它在不断地孳生着它是来自徐霞客生长的地方:江阴马镇胜水桥畔。徐霞客家门前有一湾清水,水上有一座石桥,阳光把桥影就映照在这浮在水面碧绿的青萍上。我一定要带走这青萍的绿色,这青萍,是徐霞客亲眼看过的。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卓越的地理学家,每次出游,或是从远方归来,都得从这桥上走过,他的身影,随着桥影也映落在这青萍上了。到处都有水,到处都有青萍。但是,这座小石桥下的青萍是不寻常的。因为,只有它,才能准确地记录着徐霞客在哪一天离开家门,徐霞客在哪一天又回来的。正是这位徐霞客,他有水的活力,他有青萍的生机。我从小就仰慕他。在我跨进七十岁的前夕,来到他故居的门前,我仿佛亲眼看到当年的徐霞客走过这座桥去,而恰恰是他的影子,印落在这一片青萍上面。我看见这青萍,完全忘记我行动不便了,拄着手杖,蹒跚地下到水塘边,便伸手去捞取青萍,可是够不着,我便用手杖把儿把它勾了过来,青萍随着一些漂浮植物来到了岸边。我们还要访问好几个城市,在路上还要花费将近一个月的时光。但是,我们就是要把它带回北京去。在汽车上,是不能把青萍放在水里的,随着车身的颠动,水会晃出来的。因此,在又要上路的清晨,耀群就把青萍从茶杯中取出来,放在打湿了的手绢里面轻轻包好,装进塑料袋,放在手提包的最上面,决不许任何东西挤压它。待到一住进旅馆,头一样事就是把青萍取出来放进盛着清水的杯中养着。要是我们不在屋中,便赶紧叮嘱服务员同志,千万不要把它当作废茶倒掉。只要住下来,我便每天偷偷地为放在茶杯内的青萍换清水。但是,青萍并不体谅这份儿好心,它好像是越来越少了。待到我们离开杭州的时候,玻璃杯中的绿色全都不见了,只有一团像干枯蘑菇色的东西。我拿出放大镜来看,也找不出一点点有生命的绿色了。耀群不知是为了安慰我,还是她有什么起死回生的绝招儿,并不像往常那样干脆地主张丢掉算了,而是命令我绝对不许再换水,仍然在又要上路的清晨,用湿手绢轻轻将它包好,放在提包内任什么也侵犯不到的地方。到了地方住下后,也仍然首先将它取出,放在杯中养起来,更着重地叮嘱服务员同志,千万不要把它当作茶根倒掉。并把它放在窗台上,使它尽量能受到阳光一天两天过去了,三天四天过去了,我们从杭州乘长途汽车到了苏州,又从苏州乘火车到了上海,杯中并没有什么变化,我每次看到的,仍然是那朵干蘑菇,每次都使我感到的并不是愉快在上海的第三天清晨,耀群照例也去向杯中观看,突然,她欢叫起来。我连忙起身赶了过去。她欢叫着:“看!绿的!是绿的!青萍又活了!”我急忙取了放大镜来看,在镜子的凸面下,有一个绿色写的“人”字,虽然只有一片,而且是极小的一片,但它是青萍!耀群胜利了!她又一次叮嘱我,再不要为它换新水。是的,这青萍已经不是徐霞客当年的青萍了。但它代表的生机,代表着徐霞客的生机,却比当年更加旺盛,它可以在任何地方表现出来。现在,不但徐霞客旧居前塘中的青萍,不是当年的青萍了,就是我们从江阴带回来的青萍,也已经不是彼时的青萍了,它已经孳生繁殖,它蕴育着的生机,却因为孳生的繁茂,反而更显得旺盛。徐霞客门前胜水桥下的青萍,已经不知经过多少代了,但它内含着徐霞客不朽的生机,也正和窗前瓷钵里的青萍一样,远隔千里,相映成趣。水到处都有的,青萍也是到处都有的,青萍把灿烂的阳光,巧妙地织成绿色,把阳光里的热,转化成为绿色。绿色,可以说是生命的本色。每当我写作疲倦时,便向窗外看去,看到青萍的绿色,不但赶走了我的疲倦,仿佛在我心灵深处,更增添了无限的生机。(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有删节)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直接切入题目,举全文之纲,描写窗前青萍的勃勃生机,借以引出从徐霞客故乡护持几片青萍来京的艰辛历程。B. 文章于细微之处蕴含真情,用手杖勾捞青萍、一路精心照顾、发现青萍重新泛绿等细节描写,勾勒出了“我”的情感轨迹。C. 文章构思精巧,采用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捞萍、养萍、护萍环环相扣,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主题表现深刻。D. 文章以窗前青萍入笔和收束,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感情真挚,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绿”是生命的本色。5. 文中“青萍”的内蕴十分丰富,请结合全文理解其含意。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短句的语言形式,新颖独特,请赏析其作用。【答案】4. C 5. 突出生命的坚韧旺盛,展现出一种朴实的品质。象征活力与生机,展现出对徐霞客的仰慕。表达对生命的思考,突出积极顽强的生命艺术。 6. 句式短促,展现出一种惊奇与喜悦,展现出的是一种生命的顽强和作者的赞美。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突显出一种音乐之美。【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采用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从眼前的青萍写起,再选取捞萍、养萍、护萍等生活片断连缀成篇,不是“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内涵作用的鉴赏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青萍的内蕴十分丰富,请结合全文理解其含意”,然后把握标题的命名方式,其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有没有象征意,同时还要把握文本标题的作用,如贯穿全文,起线索作,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从文中来看,本文以物象“青萍”为题,“青萍”首先指这植物本身,从其象征意义来看,“青萍”象征生命的坚韧、旺盛、朴实,不娇贵,“青萍”也象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徐霞客,寄托了作者对徐霞客的仰慕之情;“青萍”还寄托着我对生命的思考,即使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也应以积极顽强的态度继续生长。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短句的语言形式,新颖独特,请赏析其作用”,题干给出了鉴赏的角度,即“短句”,这是从句式的角度来赏析其效果,接着考生就要思考短句的一般作用,再结合文本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除此之外,考生理解句子的时候,还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从文中来看,“看!绿的!是绿的!青萍又活了!”这四个短句语势急速,表现出耀群看到青萍重生的惊奇与喜悦。四个短句连续感叹,突出表现了作者对青萍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四个短句短促有力,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点睛】解答标题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古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保护古村落,就是留住中华民族的根,真正走出一条古村落的“活化之路”。多年来,古村落的开发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修复破损严重的古民居需要大量资金;每户村民的意愿各异;建设性破坏严重,有的翻修房屋,大量使用现代的瓷砖、水泥等建筑材料,更头疼的是在村内或周边修建楼房,导致古村落环境氛围的破坏。随着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出现大量的“空壳村”,导致古村落在逐渐消亡。“如果村子里没了原住民,其非物质文化形态,即原住民生活方式,是谁也无法挽留的。”山西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副处长师振亚如是说。在城镇化、商业化大潮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田园风光不难找到,但“留得住乡愁”却十分不易。游客对古村落的关注主要着眼于建筑风貌和生活方式两方面,都希望传统的形态能够永远留存。但现实无法将某个时期形态完全原封不动地定格或固定下来供人观赏。村落是活态的传承,传承中有遗传也有变异,在当今时代,变异较为明显。“我们不能自己住在水电气暖齐全的楼房里,却期望古村落中的村民永远点着煤油灯、使用旱厕和烧柴的灶台;我们也不能期望村里的老大娘热情地给你倒着水喝,做着农家饭吃,当按价收费时,内心又生世风日下之感。”师振亚说。目前,国内有将“空壳村”建成封闭景区的现象。虽然这种博物馆式的保护有其存在的必要,但这种旅游产品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这种保护方式仅单方面保存了建筑,而遗失了传统生活形态。”师振亚说,“古今风貌并存、古今生活并存、旅游业与其他业态并存,这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理想状态。”(摘编自李吉毅古村落应当怎么“活”下去?)材料二:目前,不少古村落寄希望于通过发展旅游来发展经济,然而记者了解到,一些传统村落对于怎样才能更好地平衡保护与开发,仍停留在“修旧如旧、不会过度开发”的表达层面,尚无清晰、具体地发展思路及路径,相对来说,未来的开发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显得尤为诱惑。“一刀切地将所有村落全都关上门孤立地保护起来,日久天长,就难免会走向标本化和景点化。”冯骥才认为,在一些地域内,往往相邻的村落在创建及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共同的历史命运、自然变迁、族群演化中或分或合;在相同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民族背景和生活方式中,共享着一致的民俗文化。对这种“古村落群”,如果采用单一的个体化保护便会割断它们的历史脉络,使其人文变得孤立而单薄。相反,如果把这些相邻又相关的大大小小的村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则有助于村落人文的相互支持以及历史记忆的传承与传统生命力的保持。(摘编自宗苗淼保护性开发,与传统村落共守乡愁)材料三:在旅游开发的很多具体场景下,古村镇的居民往往需要为外来观光客提供供其“发现”或“探险”的“文化菜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就会为应对外部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不断地“再发现”或重新解释自己的村镇历史传统。在古村镇的保护与开发过程当中,人们一方面津津乐道地叙说它“原汁原味”,把它说成是“原生态”的,总是不厌其烦地美化古村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律;可在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同时对古村镇进行大规模的硬件改造。这些硬件改造均程度不等地重塑了古村镇的风貌,或优化了古村镇的功能和结构布局,其目的都是要让古村镇既适合于向游客开放和进行某些民俗文化或地方风情的展示,同时也能够满足古村镇居民自身的现代化生活及其对发展的需求。有的时候,甚至还不得不对观光区和生活区加以区隔。浙江省的“历史文化名镇”安昌,就是把“街河”开辟为旅游观光区,以便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所区隔。不过,另辟新区的方法,固然可以使古村镇免遭城市新兴建筑浪潮的侵蚀,却又会割裂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因为当把本地的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也作为资源予以开发时,古村镇的居民们就被赋予了对其随时进行现场演绎、“重现”和担负起表演角色的责任。当他们从新区回到古村镇里向游客展示或解说其过往的“生活”时,正如任何一个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去上班一样。而当他们同时成为自己生活的展示者和表演者时,也就意味着他们原先自在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迁。(摘编自周星古村镇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再发现”)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8.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从古村落保护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古村落保护中的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了建成封闭景区的解决办法。B. 材料一说,村落是活态的传承,在传承中有变异,我们不能为了保护古村落而要求村民回到原始落后的生活状态中去生活。C. 材料一作者认为,既有美丽的田园风光,又有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生活,还能够承载起人们的乡愁,这才是理想中的古村落。D. 材料三谈到古村落旅游开发中,让村民表演、展示、解说过往的生活,这既展示了村落文明的“形”,又蕴含了它的“魂”。E. 三则材料都围绕“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这一问题展开,材料一和材料二采用访谈的形式展现了受访者的观点。9.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古村落应该怎样正确保护与开发。【答案】7. A 8. BC 9. 重视并保护古村落中的原住民及生活形态。让古村落古今风貌并存、古今生活并存、旅游业与其他业态并存。将具有相同民俗文化的古村落整体开发,打造成古村落群。将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村落居民们的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古村落开发导致古村落环境的破坏”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来看,建设性破坏,如翻修房屋等才导致古村落环境的破坏,而不是古村落开发导致古村落的破坏。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A项,“材料一,最后提出了建成封闭景区的解决办法”错误,从材料一来看,“建成封闭景区”是当前国内一些地方的做法,不是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D项,“材料三这既展示了村落文明的形,又蕴含了它的魂”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从材料来看,古村落的村民“表演”“过往的生活”只有村落文明之“形”,而无村落文明之“魂”。E项,“材料一和材料二采用访谈的形式展现了受访者的观点”错误,从文中来看,材料一既客观地展现了受访者的观点,也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而材料二没有采用访谈形式。故选B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古村落应该怎样正确保护与开发”,然后到文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再根据分值进行概括。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本题中,考生可以结合“如果村子里没了原住民,其非物质文化形态,即原住民生活方式,是谁也无法挽留的”“古今风貌并存、古今生活并存、旅游业与其他业态并存,这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理想状态”“古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保护古村落,就是留住中华民族的根,真正走出一条古村落的活化之路”“另辟新区的方法,固然可以使古村镇免遭城市新兴建筑浪潮的侵蚀,却又会割裂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等句子概括正确保护和开发古村落该如何去做。【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可适未冠有勇,驰射不习而能。鄜延郭逵见之,叹曰:“真将种也。”荐试廷中,补殿侍,隶延州。从种谔出塞,遇敌马以少年易之,可适索与斗,斩其首,取马而还,益知名。米脂之役,与夏人战三角岭,得级多。兵久不得食,千人成聚,籍籍于军门,或欲掩杀以为功。可适曰:“此以饥而逃耳,非叛也。”单马出诘之曰尔辈何至是不为父母妻子念而甘心为异域鬼耶皆回面声喏流涕谢再生各遣归。羌、夏人十万入寇,可适先得其守烽卒姓名,诈为首领行视,呼出尽斩之,烽不传,因卷甲疾趋,大破之于尾丁硙。回次柽杨沟,正午驻营,公骑据西山,曰:“彼若蹑吾后,腹背受敌,必败。”果举军来,可适所部才八千,转战至高岭,乃从间道趣洪德,设伏邀其归路。敌至,伏发冲之,其国母逾山而遁,焚弃辎重,虽帷账首饰之属亦不返,众相蹈藉,赴厓涧死者如积。论前后功,至皇城使、成州团练使、知岷兰州镇戎军。帅钟传行边,为敌所隔,以轻骑拔之,得归。传议取灵武,环庆亦请出师,命可适将万骑往,即薄灵州川。而庆兵不至,乃引还。诏使入觐,帝以传策访焉,对曰:“得之易,守之难,当先侵弱其地,待吾藩篱既固,然后可图。”帝曰:“卿言是也。”大城萧关,与传议龃龉,会覆师数百于踏口,传劾之,贬郑州观察使。转运使请于平夏、通峡、镇戎、西安四寨分筑场圃,置刍粟五百万,可适以费大难之,又欲借车牛以运,及致十万斛于熙河,皆戾其意,乃中以疑谤,召为佑神观使。数月而卒,年六十一。(节选自宋史折可适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单马出诘之曰/尔辈何至是/不为父母妻子念而甘心为异域鬼耶/皆回/面声喏/流涕谢再生/各遣归B. 单马出诘之曰/尔辈何至是/不为父母妻子念而甘心为异域鬼耶/皆回面声喏/流涕谢再生/各遣归C. 单马出诘之曰/尔辈何至是/不为父母妻子/念而甘心为异域鬼耶/皆回/面声喏/流涕谢再生/各遣归D. 单马出诘之曰/尔辈何至是/不为父母妻子/念而甘心为异域鬼耶/皆回面声喏/流涕谢再生/各遣归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冠,尚未加冠之意,循古礼,男子年十八岁加冠,未满十八岁为“未冠”。B. 夏,指由党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因偏居我国西北部,史称“西夏”。C. 州,是宋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宋代常见的行政区划还有“路”“府”“县”。D. 观察使,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主管察访地方官政绩,后渐成虚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适少有勇力,具有武将天赋。他年少时很有勇气,骑马射箭这些武艺不学便会,颇有武将天赋,为后来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 可适颇有谋略,着力要害用兵。异族入侵,他运用谋略,直击要害,冒充首领巡视烽火台并杀掉了所有的守卫,中断了敌人的信息渠道。C. 可适解危救难,见解深得帝心。统帅钟传被敌军所阻,他率兵击败敌军,让钟传顺利脱危。同时,他的一些用兵见解,得到皇帝的首肯。D. 可适仕历丰富,但也遭受弹压。他历任多职,仕宦经历较为丰富,但因与统帅钟传的意见不合,遭受众将弹劾,被贬为郑州观察使。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兵久不得食,千人成聚,籍籍于军门,或欲掩杀以为功。得之易,守之难,当先侵弱其地,待吾藩篱既固,然后可图。【答案】10. B 11. A 12. D 13. 士兵很长时间得不到军粮,上千人聚集在一起,在军营门口吵闹,有的人想要乘其不备杀掉他们以此作为功劳。得到那些地方容易,守住那些地方很难,应当先侵吞削弱(减少)他们的地盘,等到我们的边境已经坚固了,这之后可以图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单马出诘之曰尔辈何至是不为父母妻子念而甘心为异域鬼耶皆回面声喏流涕谢再生各遣归”,这段话是说“单人匹马出去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怎么至于这样,不为父母妻儿着想而甘心做他乡之鬼吗?士兵们都回头认错,流着泪感谢再生之恩,各自回营”,“为父母妻子”是“念”的状语,中间不能断,排除CD;“耶”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其后断,“回面”指“回头”,中间不能断,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准确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的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相关知识,识记这些古代文化常识的时候,要注意相近内容之间的区别,可以分类辨析识记。A项,“男子年十八岁加冠,未满十八岁为未冠”中“男子年十八岁”错误,应为“男子年二十岁”加冠,未满二十岁为“未冠”。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求我们在阅读时注意及时总结每一段所讲的内容,关注陈述对象、具体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还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来龙去脉等,同时要注意重点词语或句子的正确翻译。D项,“遭受众将弹劾”错误,文中说的是“传劾之,贬郑州观察使”,由此可知,应为遭钟传弹劾,并非“众将”。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考点,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久“,很长时间;“籍籍”,吵闹;“籍籍于军门”,状语后置句,“于”,在;“或”,有的人;“掩”,乘其不备;“以为”省略代词“之”,应为“以之为”,把作为。第二句,“得“,得到;“当”,应当;“侵弱”,侵吞削弱;“其”,代词,他们的;“待”,等到;“藩篱”,边境;“既”,已经;“固”,牢固;“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之后;“图”,图谋;两个“之”都是代词,那些地方。【点睛】文言文断句,可以提供以下参考:(1)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2)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断句,抓住这个特点,常能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3)根据前后内容的关系,尤其是总领句或分承句。(4)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把握一定的用韵规律。(5)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句首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6)借助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何异于”等。参考译文:可适未到成年就很有勇气,骑马射箭不学就会了。鄜延郭逵见到他,赞叹说:“真是天生的将才啊。”举荐到朝廷中考试,补殿试,隶属延州。跟随种谔出塞,遇到敌方骑士因为他年轻而轻视他,可适向对方索战,砍下了他的头,夺得马匹返回,更加知名。米脂一役中,可适与夏人在三角岭开战,收获了敌人很多首级。士兵很长时间得不到军粮,上千人聚集在一起,在军营门口吵闹,有的人想要乘其不备杀掉他们以此作为功劳。可适说:“这是因为饥饿而出逃罢了,不是叛乱。”单人匹马出去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怎么至于这样,不为父母妻儿着想而甘心做他乡之鬼吗?”士兵们都回头认错,流着泪感谢再生之恩,各自回营。羌、夏军队十万人入侵,可适先得知他们守烽火的士兵姓名,冒充首领巡视,叫出来全部杀掉了他们,使得烽火无法传送,乘机带兵快速前进,在尾丁硙大败敌军。 回师到柽杨沟,正午安营,分出骑兵占据西山,说:“他们如果跟在我们后面,腹背受敌,必定会失败。”果然全军前来,可适所率领部队才八千人,转战到高岭,从小路奔向洪德,设下伏兵截击敌军的归路。敌军到达,伏兵出来冲杀他们,敌方国母翻过山逃走,烧毁抛弃了辎重物资,帷帐首饰之类也来不及带回,众人互相踩踏,跳进悬崖山涧而死的人堆积如山。计算前后功劳,官至皇城使、成州团练使,岷州、兰州、镇戎军。统帅钟传巡视边境,被敌军所阻隔,可适率轻骑打败他们,得以返回。钟传商议夺取灵武,环庆也请求出兵,命令可适率领一万骑兵前去,靠近灵州川。然而环庆军队没有到达,于是退兵返回。下诏让他入朝见皇帝,皇帝用钟传的谋略询问他,回答说:“得到那些地方容易,守住那些地方很难,应当先侵吞削弱(减少)他们的地盘,等到我们的边境已经坚固了,这之后可以图谋。”皇帝说:“你说得对啊。”大力修筑萧关,可适与钟传意见不合,适逢在踏口覆灭军队数百人,钟传弹劾他,贬为郑州观察使。转运使请求在平夏、通峡、镇戎、西安四寨分别修建仓库,放置粮草五百万,可适因为费用太大不同意,又想借车和牛用来运输,把十万斛送到熙河,都违背了他的意愿,于是以不忠来中伤他,召回朝廷任佑神观使。数月后去世,年六十一岁。(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喜迁莺宿莺啼唐冯延巳宿莺啼,乡梦断,春树晓朦胧。残灯吹烬闭朱栊,人语隔屏风。香已寒,灯已绝,忽忆去年离别。石城花雨倚江楼,波上木兰舟。【注】朱栊:朱红色的窗棂。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前两句写宿莺啼叫,惊扰了游子的乡梦,用语平淡,直接表达了游子的恼莺情绪。B. 上片第三句写出了朦胧的树影和游子内心的迷离恍惚,情景交融,营造出朦胧迷离的意境。C. 上片中“闭朱栊”为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游子想隔绝莺语,为自己制造一个续梦的环境,聊慰思念之苦。D. 下片“香已寒,灯已绝”与上片“残灯吹烬”相呼应,写出时间的推移,天渐渐亮了,游子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E. 本词语言婉约细腻,流露出浓浓的相思之情,“断”“忆”等词细致地表现出游子心理变化。15. 本词下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答案】14. AB 15. 下片前三句实写,写“香”由热灰变为冷灰,“灯”由“残”而“绝”,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在这时间里,游子开始了回忆。后两句虚写,回忆了亲人间难舍难分的场景。暮春时节,落花如雨,船已行在江波之上,送别之人还“倚江楼”而望,游子亦在木兰舟上望江楼。虚实结合,表达了游子对亲人思之深,念之切。【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直接表达”错误,上片前两句用语平淡,抒情含蓄,故并非“直接表达”。B项,“内心的迷离恍惚”错误,从词中来看,“春树晓朦胧”应是写出内心的“凄迷惆怅”。故选A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词下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然后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题干已经指明“虚实结合”,故考生要到下片中找到实写的内容,再找到虚写的内容,分析二者的关系,并分析其效果。从词中来看,“香已寒,灯已绝,忽忆去年离别”这三句是诗歌中的实写部分,通过香由热灰变成冷灰,写的是时间的具体推移的过程,通过这一具体内容的描绘,此时的游子开始展开了具体的回味,回忆起了与亲人之间难舍难分的一种具体情景,暮春时节,落花如雨,船行在碧波之上,一种自然而然的乡愁情怀溢于言表。“石城花雨倚江楼,波上木兰舟”后面二句则是诗人的想象空间,下片虚实结合,表达游子对亲人思念之深。【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弃置珍宝的句子是:“_,_,_。”(2)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描写夜雨绵绵,不知何时归家并为后面的想象铺设情境的句子是:“_,_。”【答案】 (1). 鼎铛玉石 (2). 金块珠砾 (3). 弃掷逦迤 (4). 君问归期未有期 (5). 巴山夜雨涨秋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本题要注意如下词语:鼎、铛、砾、掷、逦迤、涨。三、语言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军事专家要求将雷达部署在地势开阔的区域,以防被挡住观察视野;同时要求部署地周围需交通发达,这样才利于战时进退维谷。汪国真的诗平易近人,富含哲理,一直畅销20余年不衰;这种独特的“汪国真现象”,可谓中国诗歌界的一个文化奇迹。在书店的图书区,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孩子贪玩撕坏图书的包装,而一旁的家长却置若罔闻,这样的纵容无疑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在NBA这个商业联盟中,有些队友关系一直不错,能做一辈子的队友,但有很多队友琴瑟不和,甚至在球场上公开发生冲突。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只要有一颗传播中国文化之心,都可以去做关于传播中国文化的事情,不必等到自己金玉满堂,满腹经纶才去做。晚清著名学者刘熙载要求弟子学宋儒,他认为“为学要不疑处有疑,才是进步”,这是其弟子胡适治学终身奉为圭臬的格言。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使用错误,“进退维谷”,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此处望文生义,误理解为退避到山谷的意思了,应为“进退自如”。使用正确,“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句中使用第二个意思。使用错误,“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句中是说家长当作看不加,该成语不可用于视觉。使用错误,“琴瑟不和”,琴瑟演奏得不谐调,比喻夫妇关系不和睦。也比喻政令不当,失去调节。此处与对象搭配不当,不能用于队友之间。使用正确,“金玉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使用正确,“奉为圭臬”,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故选B。【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我国网络游戏快速发展,内容形式不断丰富;但也有部分网络游戏存在文化内涵缺失,作品格调不高,价值观念出现偏差。B. 中法拥有参与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必要的实力基础,对构建21世纪以多边主义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有着重要的影响力。C. 国际上“海水淡化”的方法大都采用蒸馏法,这种方法将海水变成蒸汽,蒸汽经过冷却得到淡水;由此可判断蒸馏法是物理变化。D. 携程网提醒登录网站或使用手机客户端购票的旅客,不要将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网站或手机客户端,以免给个人信息泄露带来风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A项,“存在文化内涵缺失,作品格调不高,价值观念出现偏差”成分残缺,“存在”缺少宾语中心词,在“偏差”后加“的问题”。B项,“构建21世纪以多边主义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搭配不当,“构建”不能搭配“秩序”,可改为“塑造”。D项,不合逻辑,“以免给个人信息泄露带来风险”应改为“以免带来个人信息泄露的危险”。故选C。19.下列各实用文体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我公司将对辖区的电路设施进行改造,对工程施工给您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请予理解支持。施工公告B. 家慈于2018年6月8日喜迎70高寿,为感谢各位亲友厚爱,特备薄酌恭候大驾,望您务必赏光。请柬C. 如果我能得到贵单位的青睐,今后为贵单位服务,我一定会肝脑涂地在所不惜,在此,恭候您的佳音。自荐信D. 上述事宜,敬请各位业主予以留意为盼,如有任何疑问,烦请致电本公司24小时客服中心电话:888888停水通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做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A项,“深表不安”错误,“对工程施工给您造成的不便”而表达的应是“歉意”。B项,“高寿”,即长寿,敬辞,用于问老人的年纪,此处应用“大寿”。C项,“肝脑涂地在所不惜”错误,“肝脑涂地在所不惜”指做事不惜一切代价,乃至牺牲生命,此处用词过重。故选D。四、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1分)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曾有社会学家认为,传统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其实,_,只不过在乡村自治的情势下,法律不大需要或难以全面深入渗透到广大的基层社会。在乡土社会,解决百姓的各种矛盾和纷争,_,礼俗不同于法律、制度,它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_,我们常说的“约定俗成”“出入循礼”“心理有依归,行为有参照”等正是传统乡土社会真实的写照。【答案】 (1). 传统社会并非没有法律存在(乡土社会并非没有法律) (2). 主要依靠礼俗 (3). 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人们深受礼俗的浸染)【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处,结合后面内容“乡村自治”“法律不大需要或难以全面深入渗透到广大的基层社会”等分析可知,此处主要讲传统乡土社会是有法律存在的;第处,结合“礼俗不同于法律、制度”分析可知,主要靠的是礼俗的约束;第处,结合后面内容分析,此处主要讲礼俗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点睛:补句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上册三 凯蒂学艺-表内乘法(二)教案设计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1.3罗马帝国的兴衰 教学设计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送东阳马生序》同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2024吉林省水工局集团竞聘上岗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当好安全第一责任人培训
-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8课 《演唱 如今家乡山连山》教学设计
- 二 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9浮与沉
- 2024兵器装备集团陵川工业春季招聘开启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综合与实践 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 苏教版
- 蚂蚁咬伤患者的护理
- 生物质气化耦合氢合成绿色甲醇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申批备案
- 新146道100以内四个数字的加减法混合题目
- 小学语文“的、地、得”专项练习(附答案)
- 《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教程》(第二版)课件 2-项目三 威纶触摸屏的组态设计 任务一 触摸屏的组态与连接;触摸屏控制气缸推动
- 《Linux系统管理与配置》课件-项目三-任务5-Linux防火墙
- 2024至2030年中国去中心化标识符(DID)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中考英语688高频词大纲词频表
- YY-T 0954-2015 无源外科植入物-I型胶原蛋白植入剂
- 2024-2030年中国社区医院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脱硫技术方案钠碱法脱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