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集训 必修3.doc_第1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集训 必修3.doc_第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集训 必修3.doc_第3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集训 必修3.doc_第4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集训 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集训(四十九)“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题号答案12345678910一、选择题1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2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学在官府、独尊儒术 d崇儒尚礼、兼收并蓄3鲁国和晋国先后公布了成文法典,孔子评论说:“贵贱不乱,才是法度。现在造了刑鼎,使百姓的眼光都集中在鼎上,还用什么来尊重贵族呢?贵贱失了次序,还用什么来治国呢?”这反映的是a春秋时儒家思想的进步性b战国时法家思想已成主流c孔子思想中有保守性成分d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成文法的国家4孔子认为: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而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仪。孔孟对于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a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b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c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d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5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他主张a无为而治 b礼法并施c严刑少恩 d以民为本6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有人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一学派:“他们崇信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抵抗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不管其为威迫或是利诱。他们主张的极有限度的政府,也在不少农民造反的场合里赋予大众性的意识,成为他们解放的宗旨。”下列言论代表了该学派主张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明主峭其法而严其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d“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8“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9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表达了小生产者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10“以百姓心为心。”(老子) “故人君者,欲安,则莫若平政(注:平政即为政清明)爱民矣”。(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上述材料体现的核心治国理念是a爱惜民力 b取信于民c为政清明 d以民为本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摘自道德经材料二: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自论语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摘自论语材料四: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摘自道德经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材料二中孔子强调的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2)概括材料三、四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论其学风,不徒先后有殊,亦复东西有别。东方齐鲁学人,大率尚文化,重历史,其学风对象,以整个社会为主,重一般之人生,不以狭义的国家富强为出发点。故其议论思想,往往求为整个社会谋彻底之改进。此为儒墨两家所同。其后道家继起,其论学态度亦复同也。至三晋之士,则其目光意气,往往仅限于一国,仅以谋其国家之富强为基准,其用意所在,仅就现状粗加以革新,并不能注意及于整个之社会,全部之人生。其思想大体,仅为因利就便,趋于目前之功利而止。故其议论,往往尚权力而薄文化,重现实而轻历史。则兵家法家纵横家皆然。此则其大较也。至于秦,偏处西陲,其文化程度较东方为远逊。其所赖以兴国措政,以追逐于时代潮流急转直下者,则尽东土之士也。钱穆秦汉史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材料三:在儒家早期的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诸子百家评论的意旨之不同。举例说明“其议论思想,往往求为整个社会谋彻底之改进”。(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考点集训(五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题号答案12345678910一、选择题1自战国至西汉时期,两种思潮历经盛衰方向相反的变化。这两种思潮是指a法家与道家 b法家与儒家c墨家与兵家 d黄老与儒家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4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c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d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5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c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6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这反映了知识阶层a积极倡导“君权神授”b希望权力受到制约c喜欢空谈纲常伦理d为“独尊儒术”不择手段7著名思想史学者葛兆光指出:“汉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亟需象征性领袖的现实,使天与君主凸显了他们的绝对地位。知识阶层一方面在民族、国家成型过程中不得不凸显君主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又深惧再度出现秦代君主专制权力无限扩张,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局面。”因此,董仲舒提出了a“春秋大一统”的思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天人感应”的学说d“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8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c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10“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二、非选择题11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在文、行、忠、信里,文虽放在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人处世的根本。他要求弟子首先做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并简要评价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2)材料二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考点集训(五十一)宋明理学题号答案12345678910一、选择题1顾炎武认为学风空疏是明朝亡国的重要原因,而士人崇尚空谈是有历史渊源的。他说:“一时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乃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即此诸贤为之倡也。自此以后,竞相祖述以至国亡于上,教沦于下。”他所说的这种现象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历史时期a先秦 b魏晋 c隋唐 d宋元2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二千五百年儒学概略中指出:“儒家在北朝时专讲注疏,中唐以后,要把春秋三传,束之高阁儒家在北朝时,专讲训诂名物,中唐以后主讲明心见性”梁启超之意是a心学实际上孕育于中晚唐b佛教的兴盛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北朝至唐,儒学失去正统思想的地位d唐朝时形成“三教合归儒”的现象3梁启超说:“到了两宋,当然会产出儒佛结合的新学派,加以那时候的佛家,各派都衰,禅宗独盛。禅宗是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其提及的“儒佛结合的新学派”“新建设之道学”是指a道家学派 b道教c理学 d佛教禅宗4唐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a认为“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b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d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5朱子语类:“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引文中的“此理”指a以民为本 b三纲五常c发明本心 d工商皆本6“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7“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是作者思想主张的真实反映。这位作者主张a“无为,无不为”b“格物致知”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8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b)a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b与古希腊思想家的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有异曲同工之处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d开近代中国民主启蒙思想之先河9明代人王华14岁时,家乡龙泉寺闹鬼甚是厉害。人们“闻鬼而遁”,只有王华照常在寺中用心读书。“或问:向妖为崇,诸人皆被伤,君能独无恐乎?对曰:吾何恐?又问:请人去后,君更有所见乎?曰:吾何见?”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中王华思想类似的是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宇宙便是吾心”c“君权神授,天人合一”d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10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b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c实现了世俗化、生活化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二、非选择题11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韩愈原道材料二: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 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欧阳修本论材料三: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朱熹答陈卫道请回答:(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传统的儒家政治,并非一无可取,在几千年与王权又联合又斗争的历史实践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以民意为依归、以天理为最高价值,以儒家士大夫为社会中坚力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使得古老的中华帝国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文化多元的土地上,持续了二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许纪霖儒家孤魂,肉身何在?材料二: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岱年、方立克主编者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汉代和宋代的有关史实,说明“传统的儒家政治”是怎样“与王权又联合又斗争”的?(2)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二,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3)依据材料三,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儒家文化? 考点集训(五十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题号答案12345678910一、选择题1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这个“时代”指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君主专制强化时代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代a b c d2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3李贽说:“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a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应该继承 b对儒家思想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c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否定d强调个性,主张个性的解放 4李贽道古录载:“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b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c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d动摇传统礼教统治地位5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评论道:“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据此推断萧公权认为黄宗羲a批判性地继承了儒家思想b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c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d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6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者章太炎撰文评价一位古代思想家:“余姚者,立宪政体之师。观_所持重人民、轻君主,固无可非议也。”下划线上可填入的书名为a春秋繁露 b四书章句集注 c藏书 d明夷待访录7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b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d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8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9“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提出上述言论的思想家是a李贽 b顾炎武c黄宗羲 d王夫之10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二、非选择题11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材料二: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三: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四: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任继愈儒家与儒教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2)依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三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二、三,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3)根据材料四,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思想到“儒教”的两次改造。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正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设计无法实现的政治现实原因是什么?(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对“亡国”与“亡天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以及“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积极意义。【考点集训】(四十九)1b2.a3.c4.d5.b6.b7.d8.d9.b10.d11(1)老子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实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2)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或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不同点: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12(1)材料一重在诸子百家学风之差别,材料二重在学派地域之差别。举例:儒家的“仁”“礼”“仁政”“民本”思想等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等。(2)特点:具有多样性(多元化)、和地域差异性、人才辈出。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古代文化的原创期与青春期),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考点集训】(五十)1b2.b3.b4.c5.b6.b7.c8.d9.a10.d11(1) “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任答两点即可)(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3)途径:主张限田,反对土地兼并。理念:仁政。地位认识:他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12(1)核心:注重道德教育(或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影响:扩大了儒学思想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儒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标准;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形成,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重道轻器,忽视实用技术的发展。(2)特点:国家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