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全生产规章制度.doc_第1页
3安全生产规章制度.doc_第2页
3安全生产规章制度.doc_第3页
3安全生产规章制度.doc_第4页
3安全生产规章制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双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双辉化工有限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文件编号:A-2010-03版本:1.0第 53 页 共52页 江苏双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双辉化工有限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文件编号:A-2010-03版 本:1.0发文编号:序号修 订 内 容修改者姓名修改日期12345批 准审 核编 制江苏双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双辉化工有限公司 发布目 录1.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制度.22.安全教育培训制.3-53.安全生产奖惩制度64.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治理制度7-95.作业场所防火、防爆、防毒、防尘管理制度10-186.职业卫生管理制度19-247.护用品(工具)管理制度.258.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管理制度.26-299.岗位安全操作规程30-52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制度为及时研究和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建设安全生产例会制度:1.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2.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安全例会每月一次。各部门内部每月必须不定期的召开安全会议。并整理会议记录存档。3.每次例会由总经理负责主持各部门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参加,无故不参加者,将根据集团公司有关制度给予罚款,并纳入年终单位评先评优考核指标。4.会议内容:4.1学习有关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传达上级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关文件指示; 4.1分析企业的安全工作状况, 学习有关安全规程和安全技术并且参与其他企业经验,吸取教训.最终落实了生产考核等各项事宜;4.3总结上月安全生产情况,会上提出批评与整改,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与防范措施;4.4分析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安排下一步安全生产工作。5.安全例会必须专备会议记录簿,认真记录会议时间,参加人员及会议内容。安全教育培训制度1.入厂教育: 新入厂人员(包括新工人、合同工、临时工、外包工和培训、实习、外单位调入本厂人员等),均须经过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1.1教育内容1.1.1厂级教育(一级)内容包括: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及安全生产重要意义,一般安全知识,本厂生产特点,重大事故案例,厂规厂纪以及入厂后的安全注意事项,工业卫生和职业病预防等知识,并经考试合格,方准分配到车间。1.1.2车间级教育(二级)内容包括:车间生产特点、工艺及流程、主要设备的性能、安全技术规程和制度、事故教训、防尘防毒设施的使用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并经考试合格,方准分配到班组。1.1.3班级级教育(三级)内容包括:岗位生产任务、特点、主要设备结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岗位责任制、岗位安全技术规程、事故安全及预防措施、安全装置和工(器)具、个人防护用品、防护器具和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等。每一级的教育时间,均应按化学工业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对新入厂职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的要求中的规定执行。1.2厂内调动(包括车间内调动)及脱岗半年以上的职工,必须对其再进行二级或三级安全教育,其后进行岗位培训,考试合格,方准上岗作业。1.3进入企业参观、学习的人员,接待部门负责对其进行安全注意事项教育,并指派专人负责带队。参观学习人数不宜过多。职能人员参加劳动亦应经过相应的安全教育。2.日常教育:各级领导和各部门要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思想、安全技术和遵章守纪教育,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定期研究职工安全教育中的有关问题。2.1应定期举办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学习班,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开展对职工的安全和工业卫生教育。2.2应定期开展安全活动,班组安全活动每周一次。2.3在大修或重点项目检修,以及重大危险性作业(含重点施工项目)时,安技部门应督促指导检修(施工)单位进行检修(施工)前的安全教育。2.4职工违章及重大事故责任者和工伤人员复工,应由所属部门领导或安技部门进行安全教育。日常教育的时间应符合(1983)化生字第0154号文的有关规定。3. 特殊教育: 3.1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的要求进行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取得特种作业证后,方可从事特种作业。3.2定期组织特种作业人员按规定的期限进行复审。3.3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投产前按新的安全操作规程,对岗位作业人员和有关人员进行专门教育,考试合格后,方能进行独立作业。3.4发生事故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教育,吸取事故的教训,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附件1: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卡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填卡单位:文化程度:进厂时间:部门:工作:家庭地址:填卡日期:厂级教育教育原因 教育内容1. 安全生产、劳动保护规定、政策。法规及重要意义。2. 公司概况、厂纪厂规。3. 公司的安全重点防护及规定。4. 公司内外典型事故教训。教育时间授课老师考试成绩受教育者签字车间教育教育原因 教育内容1. 部门概况、重点的危险设备部位。生产中主要的危害因素2. 本部门的生产任务特点及防护知识。3. 本部门曾经发生过的事故教训和防范措施。教育时间授课老师考试成绩受教育者签字班组教育教育原因 教育内容1. 劳动纪律和安全制度。2. 本岗位的操作规程及工艺流程,生产中的危害因素和处理应急办法。3. 严格佩戴劳动防护用品。教育时间授课老师考试成绩受教育者签字注:1本卡为新工人入厂、久假复工、调换岗位工种使用,凭卡办理上岗及复工手续。2.凡是未建立此卡的公司员工必须补填卡(补课)3.安全管理部门存档此卡。安全生产奖惩制度为较好的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生产安全管理,激发员工的知我保护意识,直觉的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发生,制定本奖惩制度。1对于下列人员给予一次性安全奖励:1.1发现事故征兆,及时报告或本人采取正确果断措施,避免发生事故者。1.2对生产装置、设备进行安全技术改造,显著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度者。1.3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者。1.4安全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做出公认的显著成绩,完成全年安全生产指标者。1.5在事故抢救中,使人员、财产免遭或减低伤亡、损失者。2对有下列情况的职工视情节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2.1违反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或强令他人违章作业、冒险作业以致造成事故的责任者。2.2有意破坏事故现场、弄虚作假者。2.3破坏或拆除安全防护设施、装置,留下事故隐患,导致伤亡或中毒事故的责任者。3.对在安全生产中违章屡教不改者,予以辞退。4.事故责任者按其责任大小,除予以经济处罚外,情节严重的,予以辞退;触犯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报告。5.公司对提出合理化建设,防止生产事故、参加抢险救护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6.对职工的经济罚款用于安全生产奖励。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治理制度1总则1.1为建立公司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公司员工生命健康和公司财产,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制度。1.2安全检查的基本任务是: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的隐患,督促整改;监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1.3安全检查应贯彻领导与员工相结合的原则,除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外,每年还应进行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和日常检查。1.4检查发现的各种隐患必须立即落实整治,总经理应对隐患治理所需的人力、资金及物资等资源确保满足,公司应建立安全资金使用专项制度。1.5公司任何部门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公司有关部门直至总经理报告。有关部门接到事故隐患报告后,应立即组织核实并予以查处。2形式与内容2.1公司安全检查按以下形式开展:2.1.1公司安委会检查:由总经理或总经理助理(厂长)组织,公司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参与检查,每年不少于四次;2.1.2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联合检查:由公司安保部组织,各部门(车间)兼职安全员参与,每月不少于一次;2.1.3部门车间检查:由各部门车间负责人组织开展,每月不少于四次;2.2公司专职安全员不定期检查;2.2.1班组日常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查思想意识、查技能、查操作、查纪律、查制度、查记录、查环境、查设备设施安全隐患等。2.3专业检查应分别由各专业部门的主管领导组织本系统人员进行,每年至少进行二次,内容主要是对锅炉及压力容器、危险物品、电气装置、机械设备、厂房建筑、运输车辆、安全装置以及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等进行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是根据气候特点组织人员对防火防爆、防雨防洪、防雷电、防署降温、防风及防冻保暖工作等,进行预防性季节检查。日常检查分岗位工人检查和管理人员巡回检查。生产工人上岗应认真履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各级管理人员应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进行检查。各种检查均应编制相应的安全检查表,并按检查表的内容逐项检查。3隐患整治及报告3.1岗位日常检查、部门(车间)自查、员工个人等隐患项目由部门(车间)自行落实治理;不能治理的,上报安保部落实治理。3.2专项检查查出的问题隐患项目,由安保部统一组织立即落实处理。3.3公司联合检查查出的隐患项目,属一般隐患项目的,由职能主管整理下发通告,由责任部门(车间)落实整治;较大隐患项目由安保部下发专项整改通知书至相关部门立即处理。3.4各类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项目,由安保部拟定重大隐患报告上报总经理,并及时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内容包括隐患的现状及产生原因,隐患的危害程度及整改难度分析,隐患治理方案等。3.5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总经理组织相关部门人员研讨、制定可行的治理方案,交安保部落实实施,由总经理助理负责实施过程督办。重大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部门和人员;治理的时限要求;治理过程的安全措施及应急预案等内容。3.6以上各类隐患整改结果由安保部统一组织进行整治效果验证,重大隐患治理验证情况必须书面报告总经理予以确认,并列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3.7公司安保部应对每月对本公司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于本月20日前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安全检查隐患整改通知单检查部门:检查日期:检查人员:隐患情况部门负责人: 岗位负责人:隐患整改情况部门负责人: 岗位负责人:隐患复查情况复查人员:安全评价:备注:本通知单一式三份,一份留存被检查部门、一份留存安全管理部、一份留存行政部。作业场所防火、防爆、防毒、防尘管理制度1生产装置根据生产、使用化学物品的火灾和防爆危险性等级分类要求,其厂房布置、建筑结构、电气设备的选用、安装及有关的安全设施,必须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爆炸和火灾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1.1在工艺装置上有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的部位,应充分设置超温、超压等检测仪表、报警(声、光)和安全联锁装置等设施。1.2在有可燃气体(蒸汽)可能汇漏扩散处,应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检测、报警器,其报警信号值应定在该气体爆炸下限的20以下,如与安全联锁配合,其联锁动作应是在该气体爆炸下限的50以下。1.3所有自动控制系统,应同时并行设置手动控制系统。1.4所有与易燃、易爆装置连通的惰性气体、助燃气体的输送管道,均应设置防止易燃、易爆物质窜入的设施,但不宜单独采用单向阀。1.5因反应物料爆聚、分解造成超温、超压,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危险的设备,应设置自动和手动紧急泄压排放处理槽等设施。1.6应在可燃气体(蒸汽)的放空管出口处设置阻火器,在便于操作的地方设置截止阀,以便在放空管出口处着火时,切断气源灭火。放空管最低处应装设灭火管接头。1.7输送易燃物料时,应根据管径和介质的电阻率,控制适当的流速,尽可能避免产生静电。设备、管道等防静电措施,应按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1.8有突然超压或瞬间分解爆炸的生产设备或贮存设备,应装有爆破板(防爆膜),导爆筒出口应朝安全方向,并根据需要采取防止二次爆炸、火灾的措施。1.9各生产装置、建筑物、构筑物、罐区等工业下水出口处,除按规定做水封井外,尚应在上述区域与水封井间设置切断阀,防止大量易燃、易爆物料突发性进入下水系统。1.9.1用于易燃、易爆气体的安全阀及放空管,必须将其导出管置于室外,并高于建筑物2米以上。2动火、用火应根据火灾危险程度及生产、维修、建设等工作的需要,划定“固定动火区”。固定动火区以外一律为禁火区。2.1设立固定动火区的条件和要求:2.1.1固定动火区应设置在易燃、易爆区域主导风向的上风向。2.1.2距易燃、易爆厂房、罐区、设备、阴井、排水沟、水封井等,不应小于30米。2.1.3室内固定动火区以实体防火墙与其它部分隔开,门窗向外开,道路要畅通。2.1.4生产正常放空或发生事故时,可燃气体不会扩散到固定动火区内。2.1.5固定动火区内不准放易燃易爆、可燃物和杂物,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2.1.6固定动火区要设立明显标志,落实专人管理。2.2在禁火区内,除生产工艺用火外,其它可产生火焰、火花和表面炽热的长期作业均须办“用火证”,用火证的有效期限最多不许超过一年。生产区内禁止用电炉、煤气炉取暖、热饭等。2.3用火证上应明确负责人、有效期、用火区域及安全防火措施。用火证一律由安全(防火)部门审批,用火时要将用火证悬挂在用火点附近备查。2.4在禁火区内使用电、气焊(割)、喷灯及在易燃、易爆区域使用电钻、砂轮等,可生产火焰、火花及炽热表面的临时性作业,均为动火作业,必须申请办理动火证。2.5动火作业分三级管理:2.5.1特殊动火,指在处于运行状态的易燃、易爆生产装置和罐区等重要部位的具有特殊危险的动火作业。2.5.2一级动火,易燃、易爆区域(即:甲、乙类火灾危险区域)的动火作业。2.5.3二级动火,指一级动火及特殊动火以外的动火作业。2.5.4凡全厂、一个车间或单独厂房内全部停车,装置经清洗、置换、分析合格,并采取隔离措施后的动火作业,可根据其火灾危险性大小,全部或局部降为二级动火管理。2.5.5遇节、假日或生产不正常情况下的动火,应升级管理。2.5.6各类动火作业区域另行明文规定,并在厂区平面图上标明。2.6特殊动火和一级动火必须经分析合格后方可进行,其动火证的有效期为一天(24小时);二级动火也应该分析,二级动火证的有效期为六天(144小时)。2.7动火证上应清楚标明动火等级、动火有效期、申请办证单位、动火详细位置、工作内容(含动火手段)、安全防火措施、动火分析的取样时间,取样点、分析结果、每次开始动火时间以及各项责任人和各级审批人的签名及意见。2.8各项责任人的职责。2.8.1动火项目负责人对执行动火作业负全责,必须在动火前详细了解作业内容和动火部位及其周围情况。参与动火安全措施的制定,并向作业人员交待任务和防火安全注意事项。2.8.2动火人在接到动火证后,要详细核对其各项内容是否落实和审批手续是否完备。若发现不具备动火条件时,有权拒绝动火,并向单位防火部门报告。动火人要随身携带动火证,严禁无证作业及审批手续不完备作业。每次动火前30分钟(含动火停歇超过30分钟的再次动火)应主动向现场当班班组长呈验动火证。2.8.3动火监护人员负责动火现场的安全防火检查和监护工作,应指定责任心强、有经验、熟悉现场、掌握灭火手段的人担当,监护人需在动火证上签字认可。监护人在作业中不准离开现场,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通知停止作业,及时联系有关人员采取措施,作业完成后,要会同动火项目负责人、动火人检查,消除残火,确认无遗留火种,方可离开现场。2.8.4班组长负责生产与动火作业的衔接工作,动火作业中,生产系统如有紧急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通知停止动火作业。2.8.5动火分析人对分析结果负责,根据动火证的要求及现场情况,亲自取样分析,在动火证上如实填写取样时间和分析结果并签字认可。2.8.6各级审查批准人必须对动火作业的审批负全责,必须亲自到现场详细了解动火部位及周围情况,审查并确定动火等级,审查并完善防火安全措施,审查动火证审批程序是否完全,在确认符合安全条件后,方可签字批准动火。2.9动火分级终审权规定如下:2.9.1二级动火,是动火单位所属车间主任复查后,报厂安全(防火)部门终审批准。特殊动火由厂安全(防火)部门复查后,报主管厂长终审批准。2.10动火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2.10.1取样要有代表性,特殊动火的分析样品要保留到动火作业结束。2.10.2取样与动火的间隔不得超过30分钟,如超过此间隔期或动火作业中间停止作业时间超过30分钟,均必须重新取样分析。2.10.3使用测爆仪(或其它类似手段)进行分析时,该仪器必须经被测对象的标准样标定合格。2.11动火分析应执行以下标准:2.11.2若使用测爆仪时,被测对象的气体或蒸汽的浓度应小于或等于爆炸下限的20(体积比。以下同)。2.11.4若使用其它分析手段时,当被测气体或蒸汽的爆炸下限浓度大于等于10时,其浓度应小于1;当爆炸下限浓度大于等于4时,其浓度应小于0.5,当爆炸下限浓度小于4,其浓度应小于0.2。2.12动火尚应执行下列有关规定:2.12.1凡可能与易燃、可燃物相通的设备、管道等部位的动火,均应加堵盲板与系统彻底隔离、切断,必要时应拆掉一段联接管道。2.12.2有易燃、可燃物的设备、管线、容器等,必须经清除沉积物,清洗、置换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如进入设备内动火,同时要办“设备内作业许可证。”2.12.3在用树脂、塑料等可燃物质制造的容器、设备内动火,要做好防火隔绝措施,防止炽热焊渣引起的火灾。2.12.4动火部位应备有适用的消防器材或灭火措施。2.12.5五级以上大风,停止室外动火作业。附件一动 火 票动火级别: 特殊动火 一级动火 二级动火 NO:作 业 范 围申 请 人设 备 位 号动 火 人工 作 期 限日 期使用工具:工作详述: 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动火项目负责人签字:工作条件: 安排 为看火员现场监督。 机器运转时必须有人在机旁看管。 工作区域隔离。 设置警示标志。其它安全防护措施: 安全措施确认人签名:动火作业审核意见:日期:时间: 签名:动火作业批准意见:日期:时间: 签名:备注:特级、一级动火所在部门和公司领导审批;二级动火部门领导审批。3.危险作业审批管理制度为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作业管理,防止高空坠落、触电、火灾、中毒、爆炸等重大事故发生,特制订本制度。3.1基本定义对操作者本人、周围其他人和企业设备设施和其它财产等的安全有重大危险的作业,称危险作业。3.2危险作业范围3.2.1高处作业3.2.2带电作业或临时接电作业3.2.3禁火区的动火或用火作业3.2.4进入密闭空间作业3.2.5特殊化工检修作业3.2.6挖土作业3.2.7在轻质屋面下(石棉瓦、玻璃钢瓦)的作业等3.3审批手续3.3.1由危险作业所在部门(车间)兼职安全员开具危险作业证(票),同时做好作业区域的清理、清洗、隔离、置换、环境分析等准备工作,并在作业证(票)相关栏里签字。3.3.2作业执行部门(车间)委派作业项目负责人和作业人员,作业负责人进行作业现场准备工作及安全条件的核查确认、作业安全措施落实及作业人员教育培训等工作,负责人、作业人在作业证(票)相关栏里签字确认。3.3.3安全管理室接到危险作业证(票)申请后,委派安全员到作业现场全面核查作业安全条件,确认无问题后,签字批准。3.3.4危险作业证(票)必须经终审人签字确认后,方可进行作业。作业证(票)由作业人和终审人各执一联,终审人应将作业证(票)存入台帐。3.4危险作业人员条件3.4.1年龄十八周岁以上,熟悉本公司安全生产特性及有关安全制度、规程。3.4.2身体健康,没有妨碍本作业的疾病和缺陷。3.4.3经过安技培训考核,具有本作业所需资格证书。3.4.4作业前,作业中严禁喝酒。3.5安全作业3.5.1危险作业中需指派熟悉工艺,认真负责的监护人员到现场负责监护作业的安全。3.5.2危险作业时要戴好劳保用品,用具要完好可靠符合安全要求。3.5.3作业区整洁,道路畅通,要有明显标志和告示。3.5.4危险作业完成后应进行现场整理和清点并向安保科报告。3.5.5夜间如有危险作业,则安保科应将危险作业情况告知当日值班人员进行重点检查和督促监护。3.6考核3.6.1凡未按本制度办理申请、审批程序而擅自作业的(无证作业),每发现一次对当事人记大过处理,发生事故的,按违章作业追究当事人责任。3.6.2未按本制度要求填写作业证或作业证相应栏目内无有关责任人签字确认的,对当事人记申戒处理,对下一级接受人记申戒处分一次。3.6.3相关责任部门、岗位应处理、准备工作而未落实的,处罚相关负责人记小过/项次;因未落实相应措施而引发事故的,责任岗位负责人负担事故赔偿总额的50-80%。3.6.4作业监护人擅自离开作业现场,处以记小过处理/次,事故发生时不在现场至少处以二到三次大过处分,重大事故发生时监护人不在现场公司除追究经济责任处,同时移交当事人至安监、公安等机关部门追究相应责任。4.消防组织与设施4.1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方针,采取先进的防火、防爆和救灾技术,实行目标管理。4.2设立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及义务消防组织。4.3消防组织应根据企业的特点、生产检修情况和季节变化,拟定消防工作计划,实行消防目标管理,进行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结合事故预想进行演练。4.4对所有易燃、易爆物品和可能产生火灾、爆炸危险的生产、储运、销售、使用过程及其相关的设备,进行严格管理。4.5根据生产规模、火灾危险性及邻近单位可提供的消防协作条件等因素,按规定的有关要求确定其生产、储存、运输物品相适应的消防设施、消防器材。4.6设置的固定式消防设施要设专人管理,并制定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试运行。4.7消防器材要设置在明显、取用方便又较安全的地方,要经常检查,做到“三定”(定点、定型号和用量、定专人维护管理),不准挪作它用。4.8发生火灾时,现场人员应立即灭火、报警并说明着火物质,同时派人到路口接应消防车,指明引车路线和消防水源,义务消防队员要积极配合进行灭火,并维持好现场秩序。5.其它消防安全规定5.1厂区内严禁吸烟。5.2禁止机动车辆进入易燃、易爆生产区和易燃、易爆化学品库。凡必须进入上述区域的机动车辆,应配装阻火器或采取其它安全措施。5.3严禁使用汽油等易燃液体擦洗机动车辆、设备、地坪和衣服等。5.4 应随时将使用过的油棉纱、油纸等易自燃的擦洗材料,放入有盖的铁制专用容器内,并存放在安全地点,定期清除。5.5厂区内不准随意存放非生产用液化石油气瓶,办公室和更衣箱(室)内不准存放酒精等易燃、可燃液体。5.6严禁在防火间距、消防通道内搭设建筑、构筑物或堆放各类物资。5.7高压线下严禁堆放可燃物。易燃、易爆厂房、仓库和装置,与高压线的间距要大于高压线搭杆高的1.5倍。5.8研制和使用易燃、易爆的新材料、新产品和有火灾、爆炸危险的新设备、新工艺时必须经过安全技术论证,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安全。5.9易燃、易爆场所禁止使用撞击易产生火花的工具。5.10易燃、易爆场所禁止穿着能产生静电火花的化纤织物工作服和带铁钉的鞋。5.11扑救有毒、有害物质的火灾时,应站在上风向,必要时佩戴防护用具。6.防毒防尘6.1认真做好防尘、防毒工作,采取综合措施,消除尘毒危害,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6.1.1限制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防止粉尘、毒物的泄漏和扩散、保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减少人员与尘毒物料的接触,并定期进行监测和体检。6.1.2根据预防为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编制防尘、防毒规划,并纳入年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和长远规划,结合挖潜、革新、改造、逐步消除尘毒危害。6.1.3对危害性大的作业岗位,要限期整改。经过整改,仍达不到标准的停止该项作业。6.1.4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应采用密闭的设备和隔离操作,以无毒或低毒物代替毒害大的物料,革新工艺,实行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6.1.5对散发出的有害物质,应加强通排风,并采取回收利用、净化处理等措施。未经处理不得随意排放。6.1.6有粉尘或毒物的作业场所要及时清理,保持整洁。6.1.7对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工艺设备和管道,要加强维护,定期检修,保持设备完好,杜绝跑、冒、滴、漏,对各种防尘、防毒设施不得停用、挪用或拆除。6.1.8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必须符合安全要求,防止泄漏扩散。6.1.9有腐蚀性的物料或有能使皮肤吸收毒物的车间(岗位),除配备足够适用的防护用具和急救药品外,还应设有洗眼、喷淋或清水池等冲洗设施。6.2急性中毒抢救应急措施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具体要求执行。6.3新职工入厂前,应进行健康检查,有职业禁忌证不得从事该项工作。6.3.1对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职工,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监护档案。6.3.2对从事有毒、有害物质作业的人员,可逐步实行轮换、短期脱离、缩短工时、进行预防性治疗或职业性疗养等措施。对患职业禁忌证和过敏症者,应及时调离。6.3.3有确诊为职业病的患者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积极治疗。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目的:为了预防、控制、消防职业痛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职工的健康范围:全体员工责任者:安保部、生产部、品管部、设备部、总经办程序:.1总则1.1职业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和遵循“为人民健康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两为”方针,实行“公司监督、部门负责、分级管理,定期考核”的管理体制。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做好职业卫生工作。1.2企业职业卫生工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企业对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职责卫生管理部门对本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与考核负责。1.3职业卫生工作是企业安全、健康、环境(HSE)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执行HSE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按本规定做好职业卫生有关工作。1.4各级工会组织应依法维护职工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组织实施对本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企业对在职业卫生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个人或单位给予奖励。2机构与管理2.1公司安保部在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职业卫生日常管理的具体工作。2.2企业安全生产监督委员会负责指导职业卫生工作,应有领导分管职业卫生工作。2.3内部应建立职业卫生“管理网络”,负责各级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2.3.1建立职业卫生工作例会制度。制定计划,研究工作,布置任务,通报企业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监测、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及劳动防护检查考核、职业卫生隐患检查及治理等情况。2.3.2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确保职工能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的有关待遇。2.4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所需经费(包括健康监护费、职业病诊疗康复伤残费、尘毒监测仪器设备购置费、监测费、职业卫生宣传教育费、培训费、管理费、职业病危害调查费、职防科研费等)应列入企业年度资金计划,专款专用,其经费支出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2.5工会、人事、生产、技术和设备等管理部门,在其岗位责任制中应列入相关的职业卫生责任条款,协助作好职业卫生工作。3.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3.1应加强新建及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工作。应建立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审批程序,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参加建设项目的设计审查。3.2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开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有关工作,并按有关规定报批。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充分考虑和落实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中提出的有关建议和措施,应同时建立相应的职业病危害评价等档案。3.3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应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职业卫生验收手续,对不符合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和职业病防护要求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必须整改直至达标,否则不得投入生产。3.4建立健全企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应急救援模拟演练,同时进行讲评并持续改进。3.5建立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制度。发生严重职业病危害情况和中毒事故时,应及时报告集团公司和地方主管部门,准确提供有关情况,并配合做好救援救护及调查工作。3.6做好防尘、毒、射线、噪声以及防氮气窒息等防护设施的管理、使用、维护和检查,确保其处于完好状态,未经主管部门允许,不得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应根据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具体情况,为职工提供有效的个体职业卫生防护用品。企业应建立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及个体防护用品管理台账。3.7不得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亦不得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3.8可能造成职业病或职业中毒的作业环境、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或扩大的职业卫生隐患,应纳入企业安全隐患治理计划,按事故隐患治理项目管理规定(中国石化安2004166号)和事故隐患限期整改责任制(中国石化安2002250号)执行,并由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部门牵头负责整改。4.劳动用工及职业健康检查管理4.1在与员工签定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或工作内容变更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后果、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等内容如实告知职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违反此规定,职工有权拒签劳动合同,企业不得解除终止原劳动合同。4.2所有员工都有维护本单位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人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的责任和义务,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及可疑情况,应及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报告,对违反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害身体健康的行为应提出批评、制止和检举,并有权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4.3不得因员工依法行使职业卫生正当权利和职责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4.4企业应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和退休职业健康检查,以及特殊作业体检、企业不得安排未进行健康检查的人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证者从事禁忌的工作。4.5企业人力资源部应根据新招聘及调换工种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以及健康安全科鉴定意见安排其相应工作。4.6对职业健康检查中查出的职业病禁忌症以及疑似职业病者,患者所在企业应根据健康安全科提出的处理意见,安排其调离原有害作业岗位、治疗、诊断等,并进行观察。4.7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按规定建立健全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国家规定的保存期限妥善保存。档案内容应包括员工的职业史、既往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个人健康资料、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4.8对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职工应及时组织救治或医学观察,并记入个人健康监护档案。4.9体检中若发现群体反应,并与接触有毒有害因素有关时,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对生产作业场所进行劳动卫生学调查,并会同有关部门提出防治措施。4.10所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意见,均需如实记入职工健康监护档案,并由职防部门自休检结束之日起一个月内,反馈给有关单位并通知体检者本人。4.11应严格执行女工劳动保护法规条例,及时安排女工健康体检。安排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和照顾女工的生理特点,不得安排女工从事特别繁重或有害妇女生理机能的工作;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婴儿一周岁内)女工从事对本人、胎儿或婴儿有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生育期女工从事有可能引起不孕症或妇女生殖机能障碍的有毒作业。5.作业场所管理5.1应建立生产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考核制度。定期对生产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向员工公布。5.2应加强对工艺设备的管理,对易产生泄漏的设备、管线、阀门等应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杜绝或减少跑、冒、滴、漏。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5.3对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作业场所应立即采取措施,加强现场作业防护,提出整改方案,积极进行治理。对严重超标且危害严重又不能及时整改的生产场所,必须停止生产运行,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5.4要在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阐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治措施。5.5要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按规定设置警示标识、报警设施、冲洗设施、防护救急器具专柜,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同时做好定期检查和记录。5.6生产岗位职工从事有毒有害作业时,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严禁使用不明性能的物料、试剂和仪器设备,严禁用有毒有害溶剂洗手和冲洗作业场所。5.7加强对检维修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生产装置,在制定停车检修方案时,应有职防人员参与,提出对尘、毒、噪声、射线等的防护措施,确定检维修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范围和要点。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装置检维修现场应严格设置防护标志,应有相关人员做好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工作。5.8要加强检维修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的配备和现场冲洗设施完好情况的检查。5.9对承担检维修的特殊工种(放射、电焊、高空作业等)人员,必要时需组织检维修前体检,发现健康状况不适者,应立即通知不得从事该项工作,避免职业伤害。5.10要加强检维修现场尘毒检测监控工作。企业应根据检维修现场情况与职防部门联系检测事宜,随时掌握现场尘毒浓度,及时做好防护工作。5.11做好检维修后开工前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防护效果鉴定工作,重点对检维修后的放射源防护装置、防尘防毒防噪声卫生设施的整改等情况进行系统检查确认,减少开车运行时的意外职业伤害。5.12应加强对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凡不按规定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者不得上岗作业。6.职业病诊断与管理6.1职业病的诊断与鉴定工作由企业统一管理。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由企业和当事人如实提供有关职业卫生情况,按法定程序取得职业病诊断、鉴定的有关资料。6.2要加强对职业病病人的管理,实行职业病病人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发现职业病病人时,要按有关规定向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集团公司报告。6.3应安排职业病患者进行医疗和疗养。对在医疗后被确认为不宜继续在原岗位作业或工作的,由安全部提出调整岗位意见后,由有关部门和单位按有关规定办理。6.4职业病患者的诊疗、康复和复查等费用以及伤残后有关待遇和社会保障,应依照国家和集团公司有关规定执行。6.5对疑似职业病的职工应及时进行诊断,在其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按职业病待遇办理,同时在此期间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7.职业健康教育与培训7.1安全生产委员会应定期研究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各级领导和岗位职工都必须熟悉本岗位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职责,掌握本岗位及管理范围内职业病危害情况、治理情况和预防措施。7.2主管部门要组织对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卫生专业知识与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工作。结合生产实际,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学习,举办专题培训和学习讲座,提高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7.3要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病防治的法规教育和基础知识培训与考核。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的职业病防治法规、条例及中国石化的规章制度,树立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意识。班组每季度在安全活动中安排一次职业卫生知识学习活动,并做好记录。7.4生产岗位管理和作业人员必须掌握并能正确使用、维护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体职业卫生防护用品,掌握生产现场中毒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展相应的演练活动。7.5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职工必须接受上岗前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法规教育、岗位劳动保护知识教育及防护用具使用方法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要做好生产检维修前的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结合检维修过程中会产生和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可能发生的急性中毒事故,重点掌握自我防护要点和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情况下的紧急处理措施。8.附则企业对外来施工人员和长期雇用的劳务工的职业卫生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对放射线、噪声、剧毒品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管理,按公司有关规定执行。应按照本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各部门职业卫生工作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本规定解释权归公司安保部行政人事部。其他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劳动防护用品(具)管理制度1.劳动防护用品(具)的选择1.1首先应明确对确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有效的防护效能,同时考虑生产作业环境、劳动强度以及有害因素的存在形式、性质、浓度(或强度),劳动者自身的健康状况等因素。1.2必须严格保证质量,安全可靠,使其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标准、部标或企业标准等质量要求。穿戴要舒适方便,不影响工作。2.劳动防护用品(具)的配备2.1为员工免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不得以货币或其它物品替代应当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2.2按劳安监(2001)37号江苏省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规定发放劳动防护用品。3.劳动防护用品(具)的使用3.1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前应首先作一次外观检查。检查的目的是认定用品对有害因素防护效能的程度;用品外观有无缺陷或损坏;各部件组装是否严密,启动是否灵活等。3.2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必须在其性能范围内,不得超极限使用;不得使用未经国家认定认可和检测达不到标准的产品;不能随便代替,更不能以次充好。3.3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和佩戴要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使用防护用品的制度,了解使用性能和佩戴的方法,而且要达到正确和熟练。4.劳动防护用品的保养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后应首先进行外观检查,看其有无缺陷和损坏。如完好则应测定其防护效能,并由专人保管,使防护用品能在有效期内多次反复使用。5.凡在作业过程中佩带和使用的保护人体安全的用品和器具,均由安技部门负责管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管理制度1.发生事故都要按“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周围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的原则办理。2.发生事故时,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抢救时,应注意保护现场,因抢救伤员和防止事故扩大,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做好标志。3.事故最先发现者,除立即处理外,还应以最快捷的方法向领导报告。而后逐级上报。对各类重大事故,企业要立即将事故概况(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原因、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等)用快速方法在1小时内向上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