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宝丰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第一节 编制目的为了有效地防御山洪灾害和减轻山洪灾害带来的损失,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预案。本预案所称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是指在现有的防御洪水各种手段,包括各种防洪工程设施、非工程措施、可组织调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下,根据山洪灾害发生的客观规律、山洪灾害影响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情况等,为减轻灾害损失而预先编制的防御方案、对策和措施,是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实施指挥决策和防洪调度、抢险救灾的依据。第二节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法规、条例及规定。第三节 编制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2.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3.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4.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第二章 基本情况第一节 自然情况1.河流分布情况我县境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里雍河、凤山河、王眉河、大渡河、逢吉河、水源河及大桥河共7条,随地势流入龙江、柳江和红水河,河流总长222.63公里,流域面积共1945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77.7%)。龙江河流经北部边界流山镇,柳江河流经北部边界洛满镇、东部边界里雍镇和白沙乡,柳江河在县境内长65公里。北部的逢吉河,发源于流山镇新隆村,全长15.43公里,流域面积156平方公里,向北流入龙江;中部凤山河发源于洛满镇龙怀一带,全长26.8公里,流域面积233平方公里,向东北流入柳江;大桥河发源于果朗、纳鱼、恭桐、北弓等几条支流汇集而成,全长63公里,流域面积731平方公里,均向东在大桥汇合流入柳江。东部的里雍河发源于穿山镇林寺村,全长18.8公里,流域面积102平方公里;王眉河发源于象州县马坪镇牛洞村,全长21.3公里,流域面积107平方公里,向北流入柳江。西部的水源河,发源于土博镇甘贡村岜浪屯,县内长14.5公里,流域面积107平方公里,向南流入红水河。南部的大渡河,发源于穿山镇六岩村,全长62.8公里,流域面积509平方公里,向南流入红水河。全县境内有小(二)型以上水库共42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15座,小(二)型水库24座,山塘300余座。全县有1个流量以上的主干渠、引水渠总长157公里。2.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性气象特性 宝丰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19582005年)平均气温为20.4C,年总积温7487.0C,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10.3C,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8.5C,无霜期达337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486.6毫米,最多达2448.2毫米(1994年),年降雨量1345毫米的保证率在70%以上,降雨时空的不均性和突发性,造成多雨季和少雨季区分明显,旱涝交替。我县汛期为49月。而58月这4个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百分之七十,容易出现突发性大暴雨,山洪暴发,江河横溢,浸淹低洼田地作物等。水文条件 我县境内的凤山河、逢吉河、里雍河、王眉河、大桥河、水源河、大渡河等均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水源河与大渡河属红水河水系;凤山河、逢吉河、里雍河、王眉河、大桥河属柳江水系。龙江河与柳江河年水位变幅可达20多米,一旦受上游洪峰影响加上本地又出现大暴雨,造成外洪内涝会直接威胁到流山、洛满、里雍、白沙等乡镇沿河、沿江村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大渡河口离柳江与红水河交汇处较近,会出现河水倒灌而会造成穿山镇五道、板塘以及思荣等村委的一些村屯遭受洪涝灾害。暴雨洪水特性 我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属于石山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地表土浅薄。山洪暴发的主要特性是由于降雨,地表湿度容易饱和,一旦遭受大暴雨,很容易引起山洪暴发,具有来势凶猛、暴发快的特点。柳江的洪水成因主要由柳江流域暴雨径流汇流而成,常由峰面低槽、低涡、切变线等暴雨天气系统在干、支流上形成暴雨中心,暴雨同步机会多、强度大,雨区反复移动,使干、支流洪水洪峰遭遇、迭加,形成汇流,注入我县境内河段,极易造成洪水灾害。3.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水土流失情况我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310945,北纬23542433,版图形状大致是向西南突出的扇形。其西北南东向弧长约80公里,北东南西向扇宽30公里多,柳江河与红水河的分水岭就处于这条弧带内。全县地势为西南高,标高300600米,最高峰大仁山标高702米;东北次之,标高100400米,最高的三佰岭标高473米;中部、南部地形较平坦,高程100200米。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多样,以石灰岩岩溶地貌为主,境内石峰林立,丛峦叠嶂,孤峰平原与峰林谷地交错分布。县内地层岩性有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和第四纪系等地层岩性,其中石炭系地层岩性分布较广,遍及全县。岩性以硅质岩、硅质灰岩、泥灰岩、泥岩、砂岩为主。我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36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7%,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穿山镇柳锰矿区、八一矿区及穿山、里雍、白沙、土博等乡镇的陡坡耕作区,进德、成团、百朋、里高等乡镇的取土、采石区。全县水土流失类型以面蚀、沟蚀为主,有少部分重力侵蚀。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体结构变坏,危害水利工程,造成河道淤积,河床抬高。第二节 经济社会情况1.行政区划、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全县有12个乡镇,127个村民委,1197个自然屯,11.13万户,53.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8万人,占总人口85.23%。2.本县内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情况。全县耕地面积78.45万亩。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3.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67元。3.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到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75亿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达3880元左右。第三节 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1.历史山洪灾害 山洪灾害是指由于受暴雨影响,山洪暴发而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沟、溪、河洪水泛滥并伴随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多年来,我县发生过不少次的山洪灾害,对我县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994年6月13日至17日,宝丰县连遭大雨和特大暴雨袭击,5天降雨量累计达454.2毫米,占年均降雨量的30.3%以上,加上柳江河水暴涨和红水河倒流(据观测记录,里雍镇柳江河水位涨到82米,比1988年“831”特大洪灾水位还高1.96米),全县13个乡镇普遍受灾,其中比较严重的有:里雍、白沙、穿山、里高、进德、流山、洛满等乡镇。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县受灾村屯919个,受灾户数46708户,受灾人口达22.1万人,其中受洪水围困13855人,民房被淹10495间,倒塌4525间,损坏房屋3637间。全县农作物受灾34万多亩。洪水损坏水库、水利灌溉工程、公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造成乡镇企业、畜牧水产业损失等等,全县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79亿元。1996年7月中旬,柳江河上游地区连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造成上游部分地区山洪暴发,柳江河水急剧上涨,洪水泛滥肆虐沿河地带,短短三天,洪峰就达到了92.43米(柳州7月19日晚19时),超过了“617”水位3.18米,也比历史记载的1902年最高洪峰91.47米高出0.96米,形成柳州市本世纪以来的最大洪灾“719”特大洪灾。受其影响,加上我县7月1618日普降大暴雨,全县13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受灾,其中沿河的里雍、白沙、洛满、流山、穿山乡及发生内涝的土博乡的灾情尤为严重。全县13个乡镇、2个农场、4个林场、117个村民委(占总数的92%)、909个自然屯(占74%)、3.35万户(占31%)、17.9万人(占36%)受灾。农村房屋被淹8633户31402间,其中倒塌19658间(主房14260间),严重损坏5552间。农作物受灾46.78万亩,其中水稻13.45万亩(占水稻面积的53.2%),玉米4.73万亩(占59.9%),黄豆6.08万亩(占64%),花生5.2万亩(占66%),甘蔗9.97万亩(占45.4%),其他作物7.36万亩,减收粮食3.6万多吨。牲畜死亡2387头,家禽损失22.3万羽。学校被淹137所,校舍倒塌86间,造成危房460间。企事业单位被淹889个,水毁渠道261处15.78公里,电灌站受损36个,公路受损228处252公里。这次洪灾给我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经市灾情核查小组核定,全县直接经济损失6.99亿元。1998年6月16日至26日,我县13个乡镇普遍遭受暴雨袭击,平均降雨量502.2毫米,其中降雨量最大的白沙乡676.1毫米,里雍、成团、里高、福塘、洛满5个乡镇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上,其余各乡镇也都在380毫米以上,致使全县13个乡镇形成洪涝灾害,国道322线柳邕公路里高镇内路段、县城至里雍、白沙、土博、里高、进德5个乡镇道路交通中断,电力电讯一度中断,全县农作物、房屋、水利设施、道路交通、渔业生产等损失惨重。此次灾害给我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重大损失,据当年6月29日核实统计,全县13个乡镇127个村委4个居委会990个自然村屯50236户246705人受灾。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26.6万亩,损失9193万元;畜牧业因灾死亡大牲畜258头、家禽13万羽、羊850只,损失共161万元;冲毁或淹没鱼塘2000亩,损失鱼类220吨,造成经济损失90万元;倒塌房屋1495间,损坏房屋4680间,造成经济损失1448万元;因灾造成学校校舍、供电及电讯设施以及企业损失等共计378万元。本次洪灾共造成我县直接经济损失1.2631亿元。2005年6月19日至21日,我县各乡镇普降暴雨,全县平均降水量254毫米,其中里雍镇降水量达544毫米,加上受柳江上游洪峰影响,我县境内出现了河水暴涨、山洪暴发、山体滑坡。全县受灾人口24.6万人,被洪水围困群众28340人,紧急转移安置2428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8.5万亩;受淹房屋85961间,其中倒塌民房2795户2820间、损坏民房5602间、倒塌校舍27间;洪水损坏水库9座,损坏灌溉设施共545处;公路被毁10条共78公里、桥梁被毁4座、涵洞被毁12道;水产养殖业有12135亩鱼塘受灾,112个养鱼网箱被毁;供电、电信等基础设施也不同程度地遭受水毁损失。这次洪灾造成我县直接经济损失约1.3894亿元。从1994至2005年这12年间,我县就出现过上述4次较为严重的山洪灾害,由此可见,我县山洪灾害发生频率之高和造成损失之严重。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断完善防御预案,落实各项具体措施,认真做好防御的各项准备工作。2.山洪灾害的成因(1)我县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是诱发山洪灾害的基本条件。我县山区乡镇的地形地貌类型较复杂,变化强烈,特别是山地面积比例大,地貌活跃,高差起伏大,对洪水组合汇流产生显著影响,常造成严重的山洪灾害。(2)复杂的地质结构是加剧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从我县山区的地质看,多数山峰岩石裸露,表面支离破碎,土壤土层薄,蓄水能力差,汇流时间短,受地形、水流切割作用明显,容易形成具有较大冲击力的地表径流,极易导致山洪暴发。(3)高强度暴雨是发生山洪灾害的直接原因。在主汛期的58月,我县范围内,几乎每年都会有一次或几次强降雨过程,高强度暴雨是发生山洪灾害的直接原因。3.山洪灾害特点我县山洪灾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暴雨山洪出现频率高,季节性强。58月是我县的主汛期,也是我县山洪灾害的多发期。多年来的较大山洪灾害都集中在68月,给山区乡镇的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 (2)暴雨山洪出现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在我县2504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中,山地、丘陵地占到70%以上,一旦出现强暴雨,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造成江、河(沟)水横溢,沿江、沿河(沟)的乡镇及地势低洼的村屯极易出现洪涝灾害。 (3)山洪来势凶猛,成灾快。我县山区山高坡陡,溪河、沟、谷较多,山洪汇流快,无数条山沟、溪流汇集的洪水来势凶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下游,往往几个小时成灾受损。 (4)山洪破坏性强,危害大。山洪灾害常常瞬间成灾,猝不及防,山洪造成河道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受淹,河堤冲毁,良田被毁,房屋倒塌,严重毁坏基础设施。 (5)水毁工程修复难度大。山洪灾害往往对山区的水利、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渠道、水坝、河堤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甚至把群众几十年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水毁工程修复难度很大。第四节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1.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在抓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落实,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和组织人员安置转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山洪灾害防御缺乏有效的监测预警设施和手段。受经济水平所限,目前很多地方重点山洪灾害危险区的监测站点严重不足,对局部降雨的预报精度不高,对山洪灾害的发生与预测不够准。二是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和组织体系还不够完善。有些乡镇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不够落实,组织体系不够完善,还没有形成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运转顺畅的防御工作机制。三是不少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在已编制预案的一些乡镇,由于对当地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山洪灾害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不够,对危险区的划分不够准确;对预警程序、预警信号、联络人、转移避险路线、安置办法和地点等关键环节考虑不周全、不够精细、可操作性不够强,需进一步完善。四是防灾意识淡薄,自防自救能力低。一些山洪灾害多发区,仍有不少群众不同程度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五是破坏生态环境,加重了山洪灾害。山区群众建房普遍缺乏规划,一些房子建在冲沟边、山脚下或陡坡下、甚至建在行洪河道范围内,一旦山洪暴发,房子首当其冲;还有如乱挖河床,阻塞行洪通道,乱砍滥伐森林、陡坡开荒,修路、采矿等人类活动也不同程度地加剧了山洪灾害。2.防灾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我县现有的水利工程(包括水库、泄洪沟渠等)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防洪、排涝、抗旱、农田灌溉工程体系,不仅为我县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近几年来的防汛、抗洪减灾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县防灾工程措施现状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与有效应对我县频繁的水旱灾害的需求相比,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全县42座水库大部分是建成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现已处于病险老化高发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尽管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快了水库除险加固进程,但是,由于几乎每年都有不少水库发生水毁,产生新的病险因素,特别是由于资金原因,我县一些溢洪道遭水毁的水库至今尚未得到修复,不但直接影响水库运行能力的正常发挥,甚至反而成为我县防汛安全的隐患;二是河道和泄洪水道、渠道淤积严重,泄洪能力明显下降。由于历年来受暴雨冲刷而造成水土流失或引发局部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大量泥沙沉积于河道中,造成了河道及排洪渠道的泄洪能力严重下降。三是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第三章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第一节 划分原则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分析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合理划分危险区、安全区。第二节 “两区”基本情况各乡镇根据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范围,划分出危险区和安全区。收集、整理并填写好危险区的基本情况。(详见各乡镇预案及附表3)1.危险区基本情况我县山洪灾害危险区范围有12个乡镇,48个村委125个自然屯,13170户,共55078人,总面积合为55.63平方公里。具体划分情况如下:里雍镇:里雍、基田、龙江、龙团等4个村委13个自然村屯1520户6300人,危险区面积7.47平方公里;白沙乡:大电、王眉、水山等3个村委8个自然村屯746户3429人,危险区面积2.58平方公里;穿山镇:竹山、高平、穿山、根伦、思荣、五道、板塘等7个村委17个自然村屯3964户14737人,危险区面积20.22平方公里;进德镇:白山、四连、沙子、进德、搓山、三千等6个村委16个自然屯166户803人,危险区面积2.15平方公里;百朋镇:五九村委3个自然村屯215户860人,危险区面积1.1平方公里;三都镇:三都、觉山、博艾、三加、三都居委等5个村(居)委以及中心小学、三都二中共7个自然村屯3212户14754人,危险区面积10.91平方公里;里高镇:板六、龙南、里高居委、果郎等4个村(居)委27个自然屯1400户5600人,危险区面积2.95平方公里;流山镇:新艾、广荣、正兰等3个村委5个自然村屯273户共1260人,危险区面积0.8平方公里;洛满镇:顶建、露南等2个村委9个自然屯836户3669人,危险区面积3.85平方公里;成团镇:北弓、甘塘、六道、龙山、两合、渡居村等6个村委8个自然村屯508户2406人,危险区面积1.87平方公里;土博镇:西朗村委2个自然村屯40户120人,危险区面积0.13平方公里;拉堡镇:思贤、拉堡、黄岭、塘头、基隆、木罗等6个村委10个自然屯290户1140人,危险区面积1.6平方公里。2.安全区汛前拟定好安全转移地点、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路线。有关安全区情况请详见各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附图5。第四章 组织指挥体系第一节 组织指挥机构1.县级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1)宝丰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县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全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县指挥部成员单位及名单见宝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充实宝丰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的通知(江政办发200615号)。县指挥部办事机构设在县水利局。(2)宝丰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并组建一个应急抢险队。监测组:由国土资源局牵头,建设、水利、交通、气象、乡镇政府等部门(单位)的各一名领导组成,国土资源局局长任组长,联系电话:7212122。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信息组:由水利局牵头,县指挥部办公室、国土、气象、电信、广播电视、乡镇政府等部门(单位)的各一名领导组成,县水利局局长任组长,联系电话:7212177。信息组负责对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县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转移组:由当地乡(镇)政府乡镇长为组长(联系电话为各乡镇政府办公室电话),县公安、交通、民政、国土、水利等单位(部门)的各一名领导组成。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通知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人员的安全。调度组:县指挥部办公室牵头,县水利局、民政局、财政局、发改局、建设局、交通局等单位(部门)的各一名领导组成。县水利局局长任组长,联系电话:7212177。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物资、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和处理等。保障组:由民政局牵头,建设、国土、财政、卫生、供电等部门各一名领导组成,由民政局局长任组长,联系电话:7212245。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地用地审批手续的联系等工作。应急抢险队:由县人武部牵头,县水利局、当地乡镇政府、县国土资源局、交通局、建设局、电信局等部门和驻地部队组成。县人武部部长任组长,联系电话:7212322。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按县指挥部指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2.乡(镇)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1)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乡(镇)由各乡(镇)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乡镇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本乡(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指挥机构及成员请参见各乡(镇)编制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乡(镇)防汛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小组和23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每个乡(镇)都要落实负责雨情、水情、汛情、灾情、水库山塘蓄水及有关工程险情、滑坡等的监测人员,并做好信息收集、记录和汇报工作。(2)乡(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指挥机构下设以下工作组:监测组:负责监测本乡(镇)水库、水利工程、重点防范区的监测工作。指定人员定点观查监测,及时掌握、提供有关情况、数据和信息,遇紧急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立即报告县防汛指挥部和有关部门。信息组:负责对县级防指、气象、水利、水文、国土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转移组:负责按照县、乡(镇)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人员的安全。调度组:负责本乡(镇)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和物资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物资、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抢险物资、设备供应及后勤保障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地用地审批手续的联系等工作。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预警信号。3.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行政村成立以村委主任为组长,所有村干部及有关村民小组长为组员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工作组下设巡查、信息、转移、抢险、保障等分队。同时,各村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12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每个村、组(屯)均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确定一名或几名信号发送员,并造花名册报送乡(镇)政府、县防汛办备查。第二节 职责和分工1.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全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部门各负其责,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县指挥部的日常工作。2.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在县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负责组织本乡(镇)和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县指挥部和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3.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县级指挥部成员、各成员单位人员联系方式均为移动电话或程控电话,请参见宝丰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及办公室人员联系电话表。各工作组人员请参见县、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第五章 监测预警第一节 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的确定我县因地层岩性、地质结构等具体情况,发生泥石流灾情在历史上较少发生,造成危害主要是突发的山体岩石、大面积泥石崩塌(滑坡)和暴雨引发的山洪暴发。山区的降雨由于没有大量土壤和植被的截留,加之地势坡降大,降雨在短时时间内大量汇集到山谷河道及溪流中,造成的水头冲击力十分巨大,对在山谷河道溪流下游的居民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本预案着重要防御突发的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引发的灾害。国家气象局颁布的降水强度等级划分:项 目24小时降水总量(mm)12小时降水总量(mm)小雨阵雨0.1 9.9 4.9小雨中雨5.0 16.93.0 9.9中雨1.0 24.95.0 14.9中雨大雨17.0 37.910.0 22.9大雨25.0 49.915.0 29.9大雨暴雨33.0 74.923.0 49.9暴雨50.0 99.930.0 49.9暴雨大暴雨75.0 174.950.0 104.9大暴雨100.0 249.970.0 139.9大暴雨特大暴雨175.0 299.9105.0 159.9特大暴雨 250.0 140.0据有记录以来降雨情况分析,我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86.6,最大日降雨量为239.6(出现日期1958年7月14日),最长连续降雨时段达29天(出现日期2005年6月1日至29日),降雨量546.4毫米,全年降雨量多集中在58月。据预报,2006年降雨情况属正常年份,比2005年偏多,降雨主要集中在6月份。另据近年来记载,暴雨或强降雨多在局部地区分布,特别是重点地质脆弱地区,在强降雨或长时间降雨等因素的影响,随时都可能引发山洪灾害。根据我县地形地势条件,当日12小时内短时降雨量为50.0104.9毫米达暴雨大暴雨等级,24小时内降雨量为75.0174.9毫米达暴雨大暴雨等级以及降雨量为5099.9毫米达暴雨等级,就有可能发生山洪灾害。因此,把这个数值定为我县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另外,在连续降雨天气,地表土壤植被水份呈饱和状态时,遭遇短时的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当山沟、溪河水出现混浊和迅速暴涨时,即是突发性山洪灾害的征兆。第二节 实时监测监测内容: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等信息。由各乡镇安排专人随时监测。监测要求:对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做好山洪灾害防御的宣传工作,提高全民整体防范意识,切实建立群测群防体系,要以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监测系统的设立:在各乡镇现有的雨量观测点的基础上,根据各有关村屯实际情况,布设简易量雨设施。同时设立山洪灾害信息传播系统,以电话、传真、广播等通讯方式传输信息。 第三节 通信选取电视、广播、电话、传真、网络、语音查询、短信、数字式调幅无线电指挥系统、专用警报系统、锣鼓号等。各乡(镇)建立与通信方式相适应的山洪灾害监测系统,随时向县指挥机构传输和反馈山洪灾害信息。县级管理部门将逐步建立山洪灾害各类数据汇集及信息共享平台。第四节 预报预警1.预报内容: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1)气象预报由气象部门发布;(2)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由水利部门发布;(3)泥石流和滑坡预报由国土部门发布。2.预警内容: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3.山洪灾害预警级别根据气象部门预报的降雨强度及降雨范围,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将山洪灾害预警分为三个级别:当气象部门预报的降雨强度为暴雨时,为山洪灾害危险预警,称为三级预警;当气象部门预报的降雨强度为大暴雨时,为山洪灾害中度危险预警,称为二级预警;当气象部门预报的降雨强度为特大暴雨时,为山洪灾害高度危险预警,称为一级预警。另外由于我县汛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气象部门可能预测不到局部小范围的强对流天气,因此,一旦局部发生强降雨时,必须及时根据降雨强度判断山洪灾害预警级别。水利部门在各乡(镇)都设有雨量观测点,各地应根据观测结果及日常经验判断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预警级别。第五节 预警措施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建立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体系,落实观测措施。汛期坚持24小时值班巡逻制度,降雨期间,加密观测,加强巡逻,指定专人汇报,一旦发现危险征兆,立即向周边群众报警,尽快转移,并报告本地防汛指挥机构,以便及时组织救灾。1.各乡镇、行政村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雨情信息发布三级预警时,要安排人员随时监测,乡(镇)包村干部及时深入村屯与村干部一起迅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各项工作。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受威胁群众报警,及时向事先指定地点转移,并向县指挥部报告。2.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雨情信息发布二级预警时,由包村的乡镇干部参加巡逻、监测,县直有关部门的领导及时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屯,与乡镇干部一起,组织群众采取各项防灾减灾措施。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附近群众报警,组织受威胁群众迅速向指定地点转移,县指挥部的有关领导和乡镇领导要迅速赶赴该地区,指挥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并向指挥部报告。3.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雨情信息发布一级预警时,县指挥部有关领导和乡镇主要领导要到达分包地区,靠前指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受威胁的群众报警,迅速向指定地点转移,并向县防汛指挥部报告。分包督查该乡镇的县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领导及水利局技术人员,立即赶赴该地区,协助乡镇指挥抢险救灾,同时,有关防指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第六节 预警启用时机、预警发布及程序1.预警启用时机:(1)当接到暴雨以上天气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预警信息;(2)当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4)当(江、河)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2.预警发布及程序: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汛指挥机构发布,可参照县乡(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见图一)。(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县级指挥部和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见图二)。第七节 预警方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报警信号,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对应的预警方式,我县当前采用的预警、报警信号是语音电话、手机短信、敲锣或鸣号等预警方式。 第六章 转移安置第一节 转移安置1.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见各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附表5。2.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3.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各危险区内群众应向其附近的高地转移。具体转移路线及安置地点见各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附表5。4.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5.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6.当交通、通讯中断时发生险情,由各乡镇、村、组干部负责组织群众及时躲灾避灾,采用敲打锣鼓或其他方式通知危险区群众,要帮助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做到临危不乱,克服困难,争取把损失程度降到最低,并设法尽快报告上级防汛指挥机构。第二节 转移安置纪律 转移工作采取县、乡(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按照转移原则进行安置转移,并做到统一指挥、安全第一。第七章 抢险救灾第一节 抢险救灾准备1.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山洪灾害在我县发生频率高、成灾快、损失大,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对山洪灾害的防御应做到全民动员、全民皆知、全民共防。为减少山洪灾害的发生,县、乡(镇)各部门从当地实际出发,把如何避免或减轻山洪灾害的相关知识宣传到村、到户、到人,全面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1)举办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培训班。在每年汛期到来之前,各乡(镇)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乡镇和村组的有关人员进行灾害防御知识培训,邀请有关专家讲授灾害防御及处险排险知识和技术,提高干部群众的防御灾害的能力;培训一支责任心强、专业技术精、排险处险快的山洪灾害救防队伍,并通过他们在汛期做好防灾动员,组织灾害易发区的群众及时安全转移。(2)加大宣传力度和适时开展专题宣传活动。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把防灾、避灾、减灾的有关知识宣传到千家万户。按预案的要求,把山洪灾害防御的相关知识编印成册,组织宣讲队,进村入户,发放到每家每户。对灾害易发区或险工险段插上明显的标志或利用标语、横幅、广告牌等形式给人们以警示,达到有备无患。2.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做好人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工作。人员组织:由各乡(镇)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机构负责组织辖区内抗洪抢险人员并成立应急抢险队伍,负责辖区内抗洪抢险工作,必要时可请求县级抢险队的增援。资金准备:县、乡(镇)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抗洪抢险物资准备及灾民的生活安置。如遇特大自然灾害,可请求上级给予救济补助资金。物资准备:县、乡(镇)均设物资储备库,常储备有汽油、柴油、编织袋、锄头、铁铲、手推车、帐蓬、衣被、净水设备、照明器具等抢险救灾物资,联系好代储单位及负责人。乡镇储备的抢险救灾物资由各乡(镇)防汛指挥机构统一调拨,县储备的抢险救灾物资由县指挥部调拨。车辆调配:发生山洪灾害时,乡(镇)政府及乡(镇)直单位的车辆全部由指挥部调用,便于救护和接送受灾群众,情况紧急时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其他车辆。第二节 抢险、救灾 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千方百计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 2.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安排专人监测、防御。 3.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4.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5.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要保证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的地方住,要保证因灾伤病灾民得到及时治疗。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工作。6.组织灾区群众克服困难,清理废物,抓紧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提高生产自救能力。 7.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第八章 保障措施第一节 汛前检查 汛前,县、乡(镇)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要登记造册,并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第二节 宣传教育及演练1.对本预案内的主要内容,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内群众进行宣传。2.组织危险区域内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3.组织区域内人员开展实战演练。第三节 纪律为及时、有效地实施预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需制定相应的工作纪律:各责任人执行职责纪律、紧急转移纪律、灾民安置纪律。职责纪律:(1)在防汛期间,各责任人必须坚持在岗在位,忠于职守,如因特殊情况需要请假的,必须经指挥部指挥长批准,凡未经批准而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轻则给予纪律处分,对造成损失或严重后果的,要按责任追究制度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2)各责任人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致使防汛抗洪工作遭受重大损失的,坚决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紧急转移纪律:各责任人必须以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密切关注危险区受山洪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灾情情况紧急需要事先转移或紧急转移的,要按照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做到统一指挥,确保救灾人员和转移群众的生命安全。对玩忽职守或贻误转移时机造成人员死亡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灾民安置纪律:必须按照县或乡(镇)指挥部的命令和方案安置灾民,要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对拒不执行防汛抗旱指挥部命令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当灾情及险情发生时,必须遵守上述各项纪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附 则1.本预案与上级防洪预案、指令有抵触者,按上级防指指令及预案执行。2.本预案有效期为35年,每隔35年修订一次,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修订。附图1.一般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2.紧急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3.区域内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情况示意图4.历史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点分布图5.山洪灾害风险图6.人员转移安置图附表1.区域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统计表2.历年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表3.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4.监测站点分布表5.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宝丰县抗旱预案第一章 总则第一节 编制目的为做好旱灾的防范和处置工作,保证抗旱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现针对我县旱灾发生的规律及特点,结合我县抗旱能力等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第二节 工作原则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抗旱工作以农业为主向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全面主动抗旱转变,不断提高我县抗旱工作的现代化水平。2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级分部门负责。3抗旱工作以城乡供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4抗旱工作按照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5坚持依法抗旱,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平战结合。6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7坚持防汛抗旱统筹,在防洪保安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洪水资源,以法规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既利用水资源又保护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三节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关于加强城市抗旱工作的意见等部门规章和文件;地方性相关法规;(区、市、县)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水利发展规划、水资源规划等。第四节 预案分类及适用范围本预案是我县(地方)总体抗旱预案,主要用于指导本县所辖行政区域内的城乡全面抗旱工作。第二章 基本情况第一节 自然地理情况1地理位置宝丰县位于柳州市区西南部,处于桂中盆地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310945,北纬23552430。东邻象州县,南与兴宾区接壤,西与忻城县交界,西北与宜州市相接,北与柳州市区、柳城、鹿寨县相邻,县城拉堡镇距柳州市区10km。2地形地貌、国土面积本县版图形状大致是向西南突出的扇形。其西北南东向弧长约80km,北东西南向扇宽30km余,柳江河与红水河的分水岭就处于这条弧带内。地形为西南高,标高300600m,最高峰大仁山标高702m;东北次之,标高100400米,最高的三伯岭标高473m;中部、南部地形较平坦,高程100200m,地形起伏较大。全县以岩溶石山区为主,占总面积93.1%,一般山丘区仅在东部有较集中分布,占总面积5.3%,其余为零星分布。岩溶地貌是我县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表特征,它是由碳酸盐类的石灰岩体经过漫长地质年代水蚀作用产生的。岩溶山体由山体基座连续和不连续两大类型峰林构成,山体表面是剥蚀裸露的石林、孤峰、兀秃石山,植被覆盖少,山体峰林间形成岩溶洼地、地表上分布着漏斗等许多岩溶地貌征状,在岩溶区地表河系不发育,即水通过岩溶漏斗或岩溶管道直接进入地下,形成地下河网。由于岩溶地貌使地表蓄水条件差,水资源开发困难,地下水埋藏地层复杂,找水不易,因而山区村屯的群众在生产、生活取水、用水较为困难。我县国土面积为2503.91km2。3主要河流分布情况我县境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里雍河、凤山河、王眉河、大渡河、逢吉河、水源河及大桥河共7条,随地势流入龙江、柳江和红水河,河流总长222.63公里,流域面积共1945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77.7%)。龙江河流经北部边界流山镇,柳江河流经北部边界洛满镇、东部边界里雍镇和白沙乡,柳江河在县境内长65公里。北部的逢吉河,发源于流山镇新隆村,全长15.43公里,流域面积156平方公里,向北流入龙江;中部凤山河发源于洛满镇龙怀一带,全长26.8公里,流域面积233平方公里,向东北流入柳江;大桥河发源于果朗、纳鱼、恭桐、北弓等几条支流汇集而成,全长63公里,流域面积731平方公里,均向东在大桥汇合流入柳江。东部的里雍河发源于穿山镇林寺村,全长18.8公里,流域面积102平方公里;王眉河发源于象州县马坪镇牛洞村,全长21.3公里,流域面积107平方公里,向北流入柳江。西部的水源河,发源于土博镇甘贡村岜浪屯,县内长14.5公里,流域面积107平方公里,向南流入红水河。南部的大渡河,发源于穿山镇六岩村,全长62.8公里,流域面积509平方公里,向南流入红水河。4气温、降水量、蒸发量宝丰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19582005年)平均气温为20.4,年总积温7487.0,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10.3,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8.5,无霜期达337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486.6毫米,最多达2448.2毫米(1994年),平均降雨量1345毫米的保证率在70%以上,降雨时空的不均性和突发性,造成多雨季和少雨季区分明显,极易出现旱涝灾害。我县汛期为49月,年内其余月份均为枯水期,汛期降雨量分配占全年的60%80%,枯水期占40%20%。58月连续4个月最大降雨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我县水面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804.9mm;陆地多年平均年蒸发量746.4mm。第二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节碱及其性质作业设计新版鲁教版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20有的人课文简说素材新人教版
- 年轻人群运动偏好分析-全面剖析
- 三元组质量评估-全面剖析
- 旅游体验差异化策略-全面剖析
- 情感智能在招聘中的应用-全面剖析
- 数字支付与普惠金融结合-全面剖析
-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讲解员招聘真题2024
- 2025年物业管理师职业能力测试卷:物业管理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试题
- 综合办公楼装饰装修工程招标文件
- 玻璃体切除手术配合课件
- 手足口病小讲课护理课件
- 2024年浙江杭州地铁运营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质量检验培训》课件
- 2023版设备管理体系标准
- 独唱曲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 音乐鉴赏
- 二、问题解决型(指令性目标)QC成果案例
- 2021特种设备管理与使用指导手册
- 火电厂基本建设程序与设计内容深度介绍
-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苏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