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形象 教师版.doc_第1页
第二 形象 教师版.doc_第2页
第二 形象 教师版.doc_第3页
第二 形象 教师版.doc_第4页
第二 形象 教师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人物形象1、人物形象的类型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中的词人是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地吟啸徐行的仕人形象。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姿容潇洒指挥若定的周瑜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这首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2.常见人物类型:见学生版(附后)3.举例: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便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参考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相看两不厌,孤独但乐得清闲,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1、命题方式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2、答题策略分析步骤:1)什么形象(一个名词)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几个修饰词)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若无寄托意,可以只答基本特征。】例如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步 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答: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4.师生共同理解。小儿垂钓 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1)这首诗从哪几方面刻画垂钓小儿的形象?(2)这个形象有何特点?【(1)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小儿形象。2)表现了小儿的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不应人”看出小儿的机灵。专心于钓鱼。】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答案:塑造了一个活泼娇美、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分析: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1)结合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参考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愕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以看出,郑愕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2)注:生无此题。“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简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题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判断)“然”通“燃”,意思是说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字面意义)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语境意义)说好了今天前来拜访你,现在却只看到空空的书斋,而不见你的身影。这时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山涧的花儿更显娇美,水潭边的树木高高矗立,在春云笼罩中倍感暖意。门前的小路已长久没有人迹,只有成群的鹿儿快乐地玩耍。只有和衣小憩于枕席之上,在氤氲的雾霭中,恭候你的归来。二、景物、事物形象一)、景与物:1、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3.事物象征等。二)、事物1.答题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诗人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2. 常见思想感情(咏物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例: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步骤刻画了一个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的石头形象。 步骤诗歌通过对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的石头的描写, 步骤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北陂杏花 (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骤一)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步骤二) ,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步骤三) 。 马 诗 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阅读此诗,简析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形象?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步骤1:这首诗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步骤2:边境战场,一片肃杀悲凉景色;那骏马却企盼着披上威武的鞍具,在战场上迅捷地奔驰。“何当”表现心理,“踏”显出轻捷矫健的风姿。步骤3: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2011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 江 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作者简介】张弼(生卒不详),字舜元,莆田仙游人。曾授福州司户参军,充泉州教授,未赴任而卒。著有葆光易解十卷,已佚。 【参考答案】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风波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蝉 (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练习: 瀑布 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作者描绘了汇涓涓细流,壮大自己,不辞劳苦,一心奔向大海的瀑布艺术形象 。(步骤一)瀑布从高处流出,不辞劳苦,冲破溪涧,流经千岩万壑,冲向大海,形成汹涌的波涛(步骤二)。表达了作者决不满足现状,陶醉自己已取得的成绩,在艰辛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决心干出一番事业的伟大理想抱负(步骤三)。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李纲,南北宋之交的一位坚决主张抗金的政治家。由于投降派的排挤而被罢相。这首诗是他被罢相之后贬到武昌时写的。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注:孔平仲,一位颇具才气的诗人。曾多次遭受贬谪,做过地方官吏。对农村的熟悉与了解,使他能够真切而生动地描绘出农村风光;而对官场的厌倦情绪,也正好借这野朴的乡村风俗得到淘洗和宽慰。这两首诗中的病牛有何不同?请作简要赏析。 病牛中的牛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谁来同情它,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与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 禾熟中的“老牛” 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在完成自己一年的耕作后,从“禾黍香”“谷登场”的丰收中获得了“粗了耕耘债”的轻松与满足,正悠闲自得地享受着主人给自己的奖赏,它不争不怨,知足而乐。这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三四两句与一二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一二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三四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2)这首诗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高度和谐统一,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三)景色: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摹图景。(赏析诗句所写景色之美)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氛围。把握情感)注意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在中国的古典诗歌当中,画意往往取代了诗情的成分。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顺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例: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答题指导: A、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 B、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可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分析。 C、概括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分析: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也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2(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就要借助意象。图片1.自然清新(清新静谧)2.温暖绚丽3.明净开阔4.雄奇壮阔5.苍茫壮阔例1: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答题指导:A、选取了哪些意象?B、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参考答案:明月、风灯、宿鸟静、跳鱼鸣(以动写静),这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成清幽、静谧的意境。 例2: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问题: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意境。分析意境常见的术语雄阔寥廓 开阔 苍凉 高远 壮阔 雄奇 雄浑 旷远 壮丽 悲壮 苍茫 肃穆静谧幽静 宁谧 闲适 恬静 含蓄 缠绵 恬淡 朦胧 安谧 淡雅 清新明丽绚丽 繁丽 热烈 繁华 热闹 凄清寥落 萧条 凄凉 冷清 荒凉 冷落 衰败 悲凉 阴冷 冷寂2(2)由诗歌内容所再现的图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其具体有: 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乐景衬哀情 ,哀景衬乐情 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情感的把握,离不开意象的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意象本身的特点,其次要注意意象的有关修饰语,这对把握情感很有帮助。 分析下面两首诗,看景与情的关系有何不同。 谢亭送别 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其一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二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练习: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 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全诗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答:(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点出“迟暮”。)】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题是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即对诗歌中的意境的分析。具体说来,就是要求考生,分析诗歌用什么景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同时,也隐性地考查了对诗歌中的词语的理解,例如尾联的“自”和“空”。这两个字的作用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和“空”作用是一样的,春色大好,但无人欣赏,其实用乐景写的是哀情。如果分析到这些,考生就不难做答了: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一句一景,草、水、树、花、山、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尾联“花自落”、“鸟空啼”中的“自”“空”字,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附注: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类: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蜀相中诸葛亮自从三顾茅庐起得到刘备知遇,为蜀国制定开创基业完成统一的大计,费尽了心机,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3胸怀宽广、豪放豁达的形象 如李白将进酒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悲感已极的内蕴,却丝毫不堕纤弱,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怀山海、狂放不羁的千古巨人。4踌躇满志、自信潇洒的形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风流英俊、爱情美满的周瑜,在谈笑风生中取得赫赫战功,一位少年得志、从容潇洒,功业有成的俊杰形象呼之欲出。5热爱祖国、建功立业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6纵怀念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如陶渊明归国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一个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真实形象、带月荷锄、夕露沾衣,把田园生活当作理想人生,安贫乐道。7孤傲高洁、独守节操的形象 如柳宗元的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诗中的渔翁来去自如,仿佛是这山水中的精灵一样,与山水合一,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孤傲高洁,遗世独立。8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9矢志报国、怀才不遇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10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11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12. 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13、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4、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15.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16.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的定风波。17.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附注:破阵子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挑灯”意为将油灯拨亮,用词十分精当,既点明“看剑”的时间是夜晚,又极其细致的勾勒出词人仔细端详宝剑的神态,从而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开篇一句虽是“醉态”描写,但醉意朦胧中抽剑在手,蕴含杀机,为全篇定下了雄浑的基调。 从“梦回吹角连营”到“ 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的是梦境。“梦回”二字点明此事。梦境中又回到了当年的军营生活,耳边传荡着阵阵响亮的号角。词人岁时曾组织人马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义军,不断袭击金兵后方,声势浩大。失败后率万人渡淮,奔赴南宋南渡近三十年,词人梦寐以求就是能重新指挥千万雄师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写战前的充分准备。“八百里”指牛名,“五十弦”指军中的各种乐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了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 “沙场秋点兵”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仅仅五个字,就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的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所有这一切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决心。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的卢”为良马名,后来常指英勇善战的良马。“弓”“马”代指武艺高强、杀敌报国的义军将士。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抒发英雄的理想这两句的意思是生前要报效祖国、收复中原,死后要留下建功立业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词的感情突然从高亢跌落下来,转为低沉。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一、二两句重在描写垂钓小儿的形貌,三、四两句重在描写小儿垂钓的神情动作。 “蓬头稚子学垂纶”意思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学着大人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意思是小孩子侧着身子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映在野草丛中。诗人对这个垂钓的小孩子的外貌并没有加以具体修饰和描写,而是直接写出山野孩子的蓬乱头发的真实面目,使人觉得非常地自然、可爱与真实。“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可见这个孩子不怎么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更专注于钓鱼的情景,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地喜欢钓鱼。“莓苔”泛指生长在潮湿、阴暗的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小孩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个人烟稀少,鱼不易受惊吓之处,为后文的“怕得鱼惊不应人”作了铺垫。“草映身”是对孩子一个粗粗的画像,同时也与下句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有着直接关系。因为路人之所以向他打问,就是因为看得见他。 “路人借问遥招手”意思是听到过路的人向他打问,他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是小孩害怕惊动了鱼而不答话。他之所以要以动作“遥招手”来代替说话,就是害怕把鱼惊散,他并不是对路人的问话漠不关心。这首诗将小儿垂钓的神情动作描写得活灵活现,富有情趣,突出小孩子钓鱼的专心致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牛羊们都从田野中回来,一扇扇柴门依次关闭着。风月纵横,夜晚清新而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