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复习设计 专题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复习设计 专题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复习设计 专题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复习设计 专题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4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复习设计 专题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程标准 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 列举 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试大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 斯大林模式 3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第20课从 战时共产主义 到 斯大林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确立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 斯大林模式 的探索 单元结构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改革 解体 1917年11月7日 1991年12月21日 单元感知 沙俄 苏俄 苏联 独联体 1917年十月革命 1922年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1991年 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 俄国 苏联 发展线索 高考展望 本单元的高考考点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即工业化模式 多与中国的体制改革 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比考查 从题型看 主要是材料题 复习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做比较 由此获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 加深对社会主义探索艰难历程的理解 1917 1924勃列日涅夫1924 1953列宁1953 1964戈尔巴乔夫1964 1982赫鲁晓夫1985 1991斯大林 苏联不同时期的领导人 连一连 第20课从 战时共产主义 到 斯大林模式 一 苏俄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p94 一 探索 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夏 1920年底 2 新经济政策 1921 1928年 1 背景 2 目的 3 主要内容 4 特点 5 评价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 御敌卫权 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新生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考验 农业 工业 贸易政策和劳动制 一 苏俄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p94 一 探索 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夏 1920年底 3 主要内容 p94 4 特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劳动 普遍义务劳动制 兼有 战时 和 共产主义 特色 国家支配控制一切 是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的开始 一 苏俄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p94 一 探索 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夏 1920年底 5 评价 积极 战时 局限 内战结束后 为战胜敌人提供物质保障 保卫和巩固了新生政权 损害了农民利益 引发了严重的政 经危机 结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时期中 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一项特殊政策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仅仅是探索历程中的一次尝试 列宁说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 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b 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c 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 帝国主义对苏俄的经济封锁所致 c 一 苏俄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 探索 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夏 1920年底 2 新经济政策 1921 1928年 p95 1 背景 2 目的 根本 直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 探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和巩固工农联盟之需 一 苏俄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 探索 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 新经济政策 1921 1928年 3 主要内容 p95 4 特征 5 意义 农业 工业 贸易政策和分配制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逐步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 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突出特征 实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 他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 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 而现在 谢天谢地 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一 苏俄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 探索 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夏 1920年底 2 新经济政策 1921 1928年 3 主要内容 p95 4 实质 5 意义 p95 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 巩固了工农联盟和新生政权 为俄国由一个小农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找到了一条适合的正确道路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一 苏俄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 探索 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 1 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1 客观 2 基本 3 主观 4 个人因素 二 形成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 p95 含义 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 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外国资本主义包围和威胁 本国落后的国情和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 斯大林的专断独行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急于求成心理 1 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2 主要内容 一 苏俄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 探索 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 1 社会主义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5年开始 2 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8年开始 二 形成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 措施 全盘集体化 措施 推行五年计划 结果 高中集中的政 经体制建成 p96 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 美国学者在 俄罗斯史 中写道 许多人认为 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 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 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 也不是最好的办法 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 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 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 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 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b 2009高考江苏单科 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 他接过俄国时 俄国只有木犁 而当他撒手人寰时 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 主要是因为a 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 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 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 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1 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2 主要内容 3 标志 4 特征 一 苏俄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 探索 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 经济 政治 分配 二 形成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 权力高度集中 党政不分 个人崇拜风盛行 平均主义严重 1 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2 主要内容 3 标志 4 特征 5 评价 一 苏俄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 探索 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 二 形成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三 对 斯大林模式 的评价 积极 1 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2 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 1 片面发展重工业 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 牺牲农民利益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 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4 日益僵化 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结论 斯大林模式 的形成和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苏维埃体制 高度集权 一党制 终身制 君主立宪制 内阁制 两党制 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集体化农庄 资本主义大农场 农业制度 农 轻 重协调发展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工业化道路 以公有制为主导 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所有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模式 西方模式 英 二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 赫鲁晓夫改革 1953 1964 背景 1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尤其农业集体化 日益显著 2 赫鲁晓夫上台 2 主要措施 农业 改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为收购制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大规模垦荒 扩种玉米 工业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重点是农业 收效甚微 但取得一定成就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3 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有利推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1 调整赫鲁晓夫的政策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 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 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目的 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 与美国争霸 3 结果 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年以后 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 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1 背景 政治 经济 外交 2 开始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