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 第二课时.doc_第1页
伊索寓言 第二课时.doc_第2页
伊索寓言 第二课时.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级和单元名称: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时:两课时总课时:二第 二 课时主备人:张莹上课教师张莹课题名称伊索寓言教学目标结合“我读书,我快乐阅读伊索寓言集”学生掌握读伊索寓言的方法,学习牧童和狼、蝉和狐狸这两则寓言故事,借助关键语言文字和对情节的想象,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并联系实际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故事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难点:巩固阅读寓言故事的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阅读寓言的方法和提问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后两则寓言。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建议1、 课前安排:课前布置学生根据课时一所学阅读寓言的方法,自学牧童和狼、蝉和狐狸。1、 课前安排:运用所学阅读寓言的方法,自学后两则故事。此处是教师对教案的修改记录,教师可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改,也可对别人好的设计过程进行点评。2、 回顾先知:1.采用默写的形式,强化本课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生字;2.指名学生回顾狐狸和葡萄的寓意和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回顾阅读伊索寓言的方法。(课件展示:体会点睛之笔:随手写下阅读感受;摘抄并熟记寓意。)2、 回顾先知:1. 默写本课的生字词;2. 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狐狸和葡萄方法,概括阅读寓言的方法。3、 精读牧童和狼,领会寓意:1. 安排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的点睛之笔是什么?(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2. 它是通过一个什么道理来阐述这个道理的呢?安排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练习4,与小组成员交流想法。(牧童多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谁也没有人去帮助他。)课件展示问题:(1) 文中牧童的“好几次”大叫说明了什么?(“好几次”告诉我们:牧童无端大叫“狼来了”已经不止一次了。说明了牧童总是用谎言欺骗村民。)(2) 第一次“大叫”村民的反应是怎样的?牧童的反应又是如何?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从“闻声赶来”、“惊慌失措”等词语可以看出村民听到牧童的叫声毫不迟疑赶过来打狼的紧张神情;而牧童却是“哈哈大笑”,捉弄村民,欺骗村民,令人气愤。)(板书:谎言闻声赶来)(3) 第二次“大叫”牧童有怎样的反应?村民的反应又如何?(牧童是“吓坏了”、“慌忙”、“喊破喉咙”;而村民却“没有人前来帮忙”。)(板书:真话无人前来)(4) 两次“大叫”,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为什么?(牧童多次用谎言戏弄村民,欺骗村民,以致真的“狼来了”,村民不再相信他。)3. 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即使.也.”关联词语,把握寓意。(此句是假设关系的句子,点明了寓意,告诉我们:说谎的代价是无人信任。)4.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前两则寓言会提出如下问题:(1) 本文的点睛之笔是什么?(2) 它是通过一个什么道理来阐述这个道理的呢?(3) 你是从哪些语言文字中,感受寓言故事中的形象是怎样的?这些形象做了什么举动?说明了什么?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蝉和狐狸。3、 精读牧童和狼,领会寓意:1.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并画出本篇课文的点睛之笔,在把握关键词语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对本篇课文寓意的理解。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概括故事内容。(1)学生在文中标记关键词句,结合文中插图,以此理解牧童多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谁也没有人去帮助他。(2)(3)(4)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故事内容和插图,联想和想象第一次和第二次“大叫”牧童和村民的反应的不同,体会不同的情感。3.理解“即使.也.”,把握假设关系的句子,体会寓意:说谎的代价是无人信任。读出对牧童戏弄村民,欺骗村民的气氛之情,以及对牧童最后自食恶果的嘲讽之情。4.总结学习前两则寓言故事的提问方法,为自学蝉和狐狸做铺垫。4、 自学蝉和狐狸,领会寓意:1. 安排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与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 引导学生总结。(1) 板书:设下圈套(2) 板书:识破诡计(4)板书:吸取教训3. 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句,朗读课文,体会狐狸虽然狡猾,但还是败在蝉的机警。4. 引导学生比较蝉和狐狸和狐狸和乌鸦的中蝉和乌鸦,思考:为何乌鸦会受骗?而蝉没有受骗?(乌鸦在狐狸的花言巧语下,失去了警觉,因而上当受骗;而蝉始终保持的警觉,并试用“扔下一片树叶”来试探狐狸,让狐狸露出真面目。我们还从“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怀有戒心了”中,看到了蝉不仅有智慧,还善于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4、 自学蝉和狐狸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1)你能找出出课文的点睛之笔吗?(一个聪明的人,总能在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2.它是通过一个什么道理来阐述这个道理的呢?(狐狸想吃蝉,设圈套欺骗蝉,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1)狐狸是怎么设“圈套”的?从哪些语言文字可以看出?(“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蝉的歌声“歌声多么美妙”、“天才的歌唱家”等。(2)蝉听到狐狸的“赞叹”是怎样做的?说明了什么?(“察觉有诈”、“摘了一片树叶扔下去”;说明了蝉并没有被狐狸的“赞美”冲昏头脑,保持警觉,并当机立断试探狐狸。)(3)狐狸是怎样做的?这说明了什么?(“猛地扑过去”;说明了狐狸露出了真面目,也显示了蝉的智慧。)(4)蝉是从何吸取到同伴受害的教训的?(“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怀有戒心了。”)3.朗读。4.同桌思考与交流,把握乌鸦和蝉的形象的不同。5、 联系实际,升华寓意:安排学生两大组学生分别讨论与交流牧童和狼、蝉和狐狸: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小结:同学们所列举的事例都说明了(齐读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一个聪明的人,总能在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5、 联系实际,升华寓意:小组成员围绕寓意展开讨论与交流,列举生活实际中的典型事例体悟所学的道理。学生齐读寓意六、随手写下感想,摘抄并背诵寓意:1.学过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2.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摘抄寓意,背诵寓意。六、随手写感想,摘抄并背诵寓意:1.学生及时写下感想,并与同学交流。2.摘抄寓意,背诵寓意。板书设计 谎话闻声赶来 设下圈套牧童和狼: 蝉和狐狸: 识破诡计 真话无人前来 吸取教训作业设计阅读伊索寓言中其他的故事,摘抄、积累寓意教学反思本课的三则寓言故事都出自于伊索寓言,语言明白如话,情节简单而又完整,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语文教育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因此,如何让学生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鉴于此,我将本课课文与“我读书我快乐阅读伊索寓言集”相结合的同时,还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