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期中阅卷分析20141115.doc_第1页
高三语文期中阅卷分析20141115.doc_第2页
高三语文期中阅卷分析20141115.doc_第3页
高三语文期中阅卷分析20141115.doc_第4页
高三语文期中阅卷分析20141115.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阅卷分析 20141115文言文分析(仪征提供)得分情况:分值12分,最高得分12分,最低得分0分,平均分6,2分存在问题:第8题(1)学生普遍得分较低,一方面和试题难度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许多学生还未养成字字落实的习惯,对一些文言现象把握不准。比如说得分点中的“先进”一词,学生普遍理解不当,在翻译中出现意猜现象,其根源在于学生将其理解为一个词;得分点“苟”许多学生翻译为“苟且”,而只要将句子放入文中,即知道此种理解是根本不对的。另外,学生对最后一个得分点“宁邪”中的语气无视,很多人将其翻译为肯定句式,白白的丢了分。其实“苟”“宁邪”在初中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词句:“苟富贵,勿相忘”“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第8题(2)试题难度相对于第一题稍低,得分率较高。但是得分点“沉浮”学生普遍未翻译,直接将其写入句中,而该词在报任安书中有试题中语义的理解。其余得分点学生得分情况较好,但是整个翻译语句通顺问题较为突出,主语出错,判断出错等等较为低级的错误屡见不鲜,学生未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是造成此类问题的根源。第9题整体得分较高,存在的问题如下:1.未按照题干要求,直接摘抄原文,未概括;2.概括的答案,存在较多的重合现象,部分学生答案多且杂乱;3.一部分学生未按点答题,直接以一段式书写在答题纸上,加之书写基本功不到位,整个卷面的阅读效果很差。 另外第9题的答案在原文中有极其概括的表述,从参考答案逆推,题干似宜改为“作者提出了哪些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阐释”。教学建议:从此次一模整体得分情况看,目前学生文言文的基础不够扎实,迁移能力不够,对解题技巧也较为缺乏,针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利用一轮复习,对文言实词进行扎实的积累,并开展有效的检查。2.充分利用课本,对课内文言现象等要进行全面的复习,扫清知识点的盲区。3.要利用练习,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应试技巧要进行专门的指导,其中翻译中必须要强调的“字字落实”的意识要不断去强化,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亟待加强。4.要加强培养学生简单题的概括能力,也就是信息的提取、概括和整合能力。一定要告诫学生概括题不能直接去摘抄原文。三、诗歌鉴赏(江都中学杨慧荣、赵景异,邵伯中学倪文提供)10(1)该题得分良好,均分3.6。参考答案:浅山荒芜、细竹篱笆、瘦马嘶鸣的萧索凄凉之景。(答到“亭堠”亦算一个得分点,具体景色一个1分,“萧索凄凉”1分)分析:试题要求上片后两句写了怎样的景色?应该写出景色:“浅山荒芜、细竹篱笆、瘦马嘶鸣”2分;及其景色特征:“萧索凄凉”2分;答到“亭堠”不给分。存在问题,学生答题不规范,答题内容不准确,有部分学生答为诗人情感。建议:加强审题训练,理解文本,规范答题。(2)该题均分1.2。参考答案:报国无门、痛心悲愤的书生。(“报国无门”、“痛心悲愤”、“书生”各1分)学生形象“书生”定位不准,只答主人公或将士。甚至没有形象身份识辨意识。形象的处境“报国无门”,情感“痛心悲愤”都不能准确把握。建议着重形象的分析训练,吃透形象,规范答题。(3)该题均分0.85。存在问题:乱套乱用表达技巧,如借代、用典、夸张、以景作结、欲扬先抑;贴标签。缺少结合诗句的具体分析;情感内容与结构分析不能统一,半数以上考生只是从情感方面进行赏析,缺乏结构形式、表达技巧方面的结合;不能结合全词进行整体梳理,只是停留在词的上片报国无门的悲凉,不能感悟到最后两句“莫辞”为国效力的激昂。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高邮中学 杨国平提供)整体答题情况较好,均分6.9分。问题表现:(1)夙兴夜寐,“夙”错写为“宿”、“凤” ,“寐”错写较多 。(2)朝菌不知晦朔,“菌”字中间禾错写,“晦朔”写错较多。(3)夕揽洲之宿莽,“夕”有人错写为“兮”,“揽”错写为“览”,“宿”错写为“素”,“莽”下错写为“奔”。(4)扪参历井仰胁息 ,“扪”错写为提手旁加“们” ,“历”加提手旁,“井”写成“阱”,“仰”写成“抑”,“胁”写成“协”,“息”写成“兮”。(5)钿头云箆击节碎,“箆”字中间少一撇,“钿”写成“细”。(6)多于在庾之粟粒,“庾”写成“瘐”、“宇”,“粟”写成“栗”。(7)凌万顷之茫然 ,“凌”写成“临”,“顷”写成“倾”。(8)舞榭歌台,“舞”中间少一竖,“榭”写成木旁加“榭”。 建议:1、突出词语意义理解,注重整体句子意思把握。2、加强背诵检查,突出关键字书写。文学类阅读(一)第12、13题(高邮市第一中学 吴标 提供)第12题,考查情感变化。此题得分率极高。参考答案是:开始写作时喝朗姆酒的惬意、温暖;(2分),写得艰苦时喝朗姆酒的迷失和悲伤(2分);写完以后要了葡萄酒,心里空落落的(悲伤又快活),喝葡萄酒后感到单纯的快活。(2分)。学生在答题时,大多数能筛选出主要的得分点。主要问题是:1、要点切割得太碎,个别同学此题分点意识过强,把要点切成6-7个。反映出学生分层概括的能力欠缺,只知道一味地找表现情感的关键词。2、部分同学只知道写关键词,缺少分析。应训练学生学会陈述,因为语文简答题不是数学的推导题,语文答题的语句,应相对完整。3、部分学生要点归纳不全,部分同学只答到“悲伤”然后就没有了。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文本未能整体把握。4、部分同学答题不简洁,答案常见超过120字的现象,未能充分体现“概括”的精神。5、不少同学答题书写随意,爱空几个字空间,就空几个字空间。第13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参考答案是:交待了当时的气候(自然环境)(1分);衬托出咖啡馆的舒适(好)(1分);和下文作者所写小说中的气候形成呼应(2分)。此题答案不够完备,可能跟赋分少有关,开头的作用还有以下说辞,都应算正确:1、点题;2、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引出下文);3、渲染凄冷的气氛。学生答此题存在的问题是:1、无效要点较多,有的同学分点较多,最多的一个答案有10个分点,但是有效的很少。2、部分同学无分点意识,呼啦啦写下去,没有层次性。3、部分同学答“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不可取,因为全文中人物的情感是变化的,不知道是奠定了哪一个的基调。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是,学生机械套用术语,不管懂不懂,也不管对不对。4、部分同学答题不简洁,答案常见超过120字的现象,未能充分体现“概括”的精神。5、不少同学答题书写随意,爱空几个字空间,就空几个字空间。部分同学把最先做出的答案划掉,然后在下面重写,可惜阅卷老师只能看到第一行,有的连一行也看不到。教学建议:1、 多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正确筛选、简练概括。2、 既要注意答题规范,也要注意书写规范,还要注意必须在答题区域内写答案。3、 用术语答题很正常,但是要对术语的意思领会正确。4、 养成学生答题语句的完整意识,不能“一味”简洁。文学类阅读(一)第14、15题(高邮市送桥中学 胡中林提供)14题总分4分,15题总分6分,两题均分4.3分 14题答题错误举例:1、 采用了比拟的手法。2、 姑娘与硬币形成了对比。3、 对姑娘采用了外貌描写,写出了姑娘的美丽。4、 写出了姑娘的美,姑娘的气质。教学建议:1、 学生对各种手法的区别分不清楚,所以对这题赏析不到位。教师应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2、 不能准确把握姑娘的特点,不能结合文本分析。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加强答题规范性训练。15题答题错误举例:1、 写出了我对姑娘的强烈的占有欲,想要把她占为己有。2、 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内心凄凉。3、 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抨击。4、 部分学生把题目达成了手法题、结构题。5、 学生没有分点作答,卷面不整洁。15题教学建议: 很多学生完全抛弃文本胡乱作答,完全不管不顾文本。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加强书写。文学类阅读(二)第16题 (宝应中学 李斯凤提供)一、典型错例1、0分示例论述由浅及深,借“自然”的含义并具体分析自然的含义,来引出“自然的隐退”这一论题,由表及里。2、2分示例(1)先概括说明“自然”一词的两种含义,再分别叙述这两种含义,最后总结表述观点。(2)首先论述“自然”一词的含义,然后论述两种含义的关系;最后论述当今“自然”的含义。(3)借中西方的文化来论述自然的含义,由古代谈到近代自然的另一种含义消失了,引出自然含义消失带来的后果。3、4分示例先指出“自然”一词的两种含义并解释;接着指出近代以来“自然”含义所发生的变化,后一种含义成了主要词义,两者的联系也消失了;最后借用黑格尔的表述,表明当今“自然”的境地。4、6分示例首先指出自然一词的两种含义(答“含义”,没提“两种”也可,2分);其次说明近代以来后一种含义变成主要词义(1分),两者关联消失(1分);最后指出“自然”词义由内而外的转变(2分,没有“由内而外”给1分)。二、失分原因简析很多考生己注意到思路题答题的规范,能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衔接。失分原因:(1) 很多考生不会分层,看不出句与句之间的关系。(2) 不会归纳(3) 看材料不细致,信息点找不全。三、教学改进建议(1)理清思路,首先让学生学会分层,找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词(2)立足文本,力求找全信息点,要坚信答题的信息基本在文本中,细心去找。文学类阅读(二)第17题 (宝应李斯凤提供)一、 评分标准细化举例本题设定三个得分点:(1)取代(2)冷漠 (3)危机 每点2分,未能扣准得分点而大意对的酌情给分。二、 典型错例摘要(1) 答“自然的科学研究销声匿迹”(第2节末句),简单抄录,未作分析,抓不住要点。(2) 只在第2节里找相关语句答题,未涉及第3、4小节。三、 失分原因简析1、 未能抓住关键句、关键词去答2、 随意摘抄原文语句3、 拼命多写,抓不住要点4、 要点不齐,漏答不少四、 教学改进建议1、 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中心句、关键句去答2、 引导学生规范、分点答题。3、 注意整体把握文学类阅读(二)第18题 (宝应郑宝友提供)一、 评分标准细化举例1、 原答案“人确立了自己的主体性观察和研究地位”,答“人被确立为观察世界的主体”也对。2、 第2点如答成“自然逃之夭夭,躲避于哲学反思的视野之外”或“关于自然的科学研究甚嚣尘上,关于自然的哲学沉思销声匿迹”给1分。二、 典型错例摘要1、 大部分学生将划线句所在段落的文字大段摘抄。2、 (1)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2)要保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3)要亲近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绿色发展。三、失分原因简析1、题型理解错误,答题方向有偏差本题是句子含意理解题,有部分学生理解为探究题,答成人们应该怎样。如:“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等。2、习惯于抄录,要点意识与分点意识差,语言不简洁。 很多学生完全抄录划线句所在段的语句3、 未注意题干“结合全文内容”提示,得分点有遗漏。如第2个得分点基本未答到。四、教学改进建议1、加强审题训练2、加强能力训练,提高文章阅读理解能力3、加强答题规范化表达训练。第19题 作文(扬州中学 张志强供稿)本次作文均分44.2一、审题立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生活在别处。法兰波此心安处是吾乡。宋苏轼第一则材料: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露从今夜白”,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对故乡的偏爱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情感。第二则材料:生活在别处。法兰波 “别处”即意味着远方,意味着漂浮于现实以外的人生理想。人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生活可以说是残酷的;为了追求接近理想中的生活,我们过着候鸟般的生活,一路奔波,生活永远在别处。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此刻生活在家园之外,处于怀乡的怅惘、甚至焦灼之中。第三则材料:此心安处是吾乡。宋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并非苏轼原创,是出自白居易语“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意思是故乡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种心灵的归属感。这句话强调豁达从容的内心可以超越处境变化,淡忘此乡、彼乡的影响。统观三则材料,存在着如下三组对比:“故乡”与“别处”;“心安”与“不甘”;以及由故乡引申出的“当下”与“别处”。第一则材料侧重于思乡情结这一情感层面;第二则材料明显侧重价值追求层面;第三则则可以从浅显角度只要从容豁达即可忘掉故乡和他乡的区别;也可以从精神层面:只要找到灵魂安放之所情感就可得到皈依。从三者关系来看,第一则强调人思乡的情感,第二则强调人不安现状、勇于开拓的冲动;第三则给二者找到一个平衡点:无论在异乡,还是在故乡,可以隐喻为无论在当下还是在追求未来,只要从中得到归依感,就是正确的选择。综合三则材料,可以有如下立意:(1)勇于开拓而不忘本,才能真正获得心安(心灵归属感)。 (2)乡思不是退缩的理由,生活在别处不是忽略当下,我们要积极而从容生活。 (3)人永远处于怀乡与漂泊的挣扎之中,关键是明确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4)不管在家还是离乡,人生注定是一场苦旅,所以要以随缘豁达的态度度过。当几则材料存在辩证关系时,如果能够综合立意,会把文章写得深刻、有思想。当然,只从一则材料或结合两则材料立意也可以。但是必须把三个材料当成一个语境来通关,不能把“生活在别处”写成一次外出经历,而应该写出其“离家”(摆脱现状)的冲动和理由;不能把“心安”断章取义为“心安理得”、“不做坏事”、“内心宁静”而应该写出心灵的认同感、归属感;不能把“月是故乡明”简单地写成身处故乡的亲切感,而应该是在与异乡的比较中写出对家乡的偏爱与不舍。也可以结合两个任意材料:1、3结合:心念故乡(文化之根、生存的证据),才能真正心安。2、3结合:不必让乡土观念成为开拓的羁绊,听从心灵的呼唤;1、2结合,人处于怀乡情感与离家冲动挣扎之中。但是,要想写得深刻、有思想最好能找出三则材料的关系,以整体思维驾驭材料,提炼观点。二、存在问题阅卷过程中,发现完全不切题的很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立意与材料“有关”却“不切合”。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谋篇能力有待提高。议论文主要偷换概念、以例代证、语段之间缺少逻辑性、分析阐述不充分。1、偷换概念 近一半的学生写得与材料若即若离,如:由故乡很美,偏离到追求美、追求宁静;故乡有父母,写成父爱、母爱、隔辈亲;怀乡与爱国相关,大谈爱国;把本文“此处”与“彼处”的关系写成“追求宁静”与“拒绝浮躁”的关系;由把“家”上升为“精神家园”(到这一步还说得过去),然后再由把精神家园等同于“良知”、“道德底线”等等。2、以例代证:“分论点+名人事例”拼成一段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缺少对事例与分论点对应关系的阐述;在对例证的叙述缺少主次,不能根据需要安排详略。3、段落之间缺少逻辑性:本次作文中,“心安需要;心安需要;心安需要”之类缺少同一标准切割的假并列结构有所减少。但是,段落之间逻辑性不强、具体段落与中心论点的关系紧密,甚至无联系。4、缺少深入阐述:把某一则材料当成依据来举例,而不是阐释其内涵、成立的条件、之所以这样的深层原因。例如:写“此处心安是吾乡”,对何为心安,如何能在异乡心安等问题避而不谈。因为思考不深入导致持论武断:把走出故乡简单等同于驱逐利益,一棒子打死;把“心安”和“无为”之间划等号,再与高尚人格挂钩。5、论证过程中对概念在材料中的特定含义关注不够:写给灵魂以栖居之地,没有关注,本组材料中的“安处”是在此处与彼处的安,没有在多种选择的背景下论证,让老师感觉与材料隔着一层。选择写记叙文大约三分之一,但低幼化比较严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偏离主旨:例如,记录儿时乡村生活或叙述一次离乡经历,不同时空中对乡情理解没有通过细节或心理描写表现出来,于是,“月是故乡明”,写成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甚至写成了祖父、外祖父的人物传记。情节构思能力差:缺少异乡经历,又没能力通过体味游子的心理来合理虚构,导致或胡编乱造,或将乡情写成少年生活,满足于对家乡风土人情的叙述。详略不当:不能对离家前的感受与在他乡回望故乡的心理进行详写,却把笔墨大量用在异乡见闻上。思想深度不够:多数学生只是用叙事的手法诠释材料1,对材料2中离家愿望(新奇、不甘心、不安分)、材料3(“不安”到“心安”的转化)都没有落实到叙述描写中来。有一篇记叙文值得借鉴:一个学生假设一个海外游子的眼光来,“游子”从海外归来,看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已经在现代化大拆大建中面目全非,心生感慨:“原来当代出国潮,并不仅仅因为是国外物质条件好,更是因为心中柔软的那根弦断了,没有了根的记忆,华夏儿女的心往何处安放?” ,最后呼吁“华夏儿女的游牧,经常诗意的返乡。”此文,“思乡”、“别处”、“心如何安放”巧妙结合起来,别具匠心;立足时代背景,视野宏阔,思想深刻。可惜,这样的好文章太少了。三、教学建议 1、结构背后是思维,材料背后是思想,语言背后是积淀。我们不要只为了写作文而训练作文,满足于学生掌握议论文的框架结构,我通过审题立意、构思谋篇训练为支点,提高学生概念分析、比较分析、因果分析能力。2、除整篇训练外,可以进行一些微格训练,例如针对同一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时,如何删减,如何阐述,使学生体验如何把道理讲透。3、记叙文训练,要强化如何用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和波澜起伏的叙事,突出思想情感。记叙文也需要思想支撑,只不过思想是通过情节叙述、人物描写自然流露出来的。附加卷部分附加卷第20题 (宝应王芹提供)一、评分标准细化举例错1个扣1 分,多1个扣1 分二、典型错例摘要1、荀卿/2、顾其为书者之体务/三、失分原因简析1、有的画线很淡,几乎看不清,不大好判分2、对句子不理解,实词含义把握不准,导致断句错误。四、教学改进建议1、强调答题规范(1)严格要求只能按分值划线(2)画线要清晰(3)打好草稿,尽量不要划完之后又涂改(涂改不到位,不好判分)2、抓实词的含义的推断。附加卷第21、22题 (宝应王斌 提供)抽样均分:1.25一、评分标准细化举例T21参考答案为“对话体”和“专论体”,具体阅卷对孟子答“语录体”,荀子答“论述体”也对,每空1分。T22“不受流俗迷惑”1分,“主张自读体悟”1分二、典型错例摘要1、孟子是诸子散文、散文体散文 荀子是语录体散文、历史体散文2、T22普遍能答出“不受流俗迷惑”,但“主张自读体悟”未答到;部分学生答成“遵从自我”“坚守内心自我”;部分学生直接摘抄原文语句。三、失分原因简析1、T21,学生未识记过该方面文学常识2、T22,学生概括不全,对文言文理解不准确;部分学生审下贱不清,未注意“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要求,直接摘抄原文。四、教学改进建议1、注重文学常识积累,教师适当补充相关阅读材料,并加强检查力度。2、强化审题意识,判清题目要求。3、加强文言文教学,特别是对文本含义的准确理解。4、培养学生主观题的概括意识,并切实提高学生概括能力。附加卷第23题:(江都区丁沟中学张斌提供)23-24题合计均分6.49。23题。答案C、E。C项语言出自常四爷之口,E项中奥菲利亚因为王子发疯和父亲被杀双重压力精神失常,失足落水而死。得分情况较好。C项常四爷人物性格是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 “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秦仲义是一位立志搞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上来第一句话就说:“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作生意不会!”这个形象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必然的悲剧命运。部分学生未能弄清秦仲义、常四爷、王利发及松二爷等几个主要人物的区别,故C项判断不准。E项错误原因首先是本题考核点设置相对隐蔽:“最终投水而亡”应为失足落水而亡,投水落水,一字之差。也有其他作品情节与此混淆的原因。与奥菲利亚结局相似,呐喊的白光中的陈士成也是精神异常而失足落水而亡。但家中的鸣凤却是投水而亡。“投水而亡”是主动求死,“失足溺亡”的非主动性的,区别明显。建议:江苏省高考名著阅读的考查经历了多年,越来越趋向于对名著细节的考查,但又不会离开重点情节和典型人物。复习中还是应鼓励学生通读名著,消除盲区,实在没有时间也应该关注重点情节的具体细节和过程,关注典型人物的“朋友圈”,即与之相关的次要人物等细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多梳理,多比较,不能消极应付,“望天收”。附加卷第24题(1)(江都区大桥中学 朱玉霞提供)得分情况:最高分6分,最低分0分 一、典型错例:1黛玉掣签抽到的花,很多学生答成海棠、桃花,但是也有不少同学写成荷花、莲、芙蕖等芙蓉的别称。2签的反面诗句九成以上学生记不得,很可惜极少记得的同学书写不规范、错误,比如“东”写成“乐”,“怨”写成“叹”、“愁”,“当”写成“又”。3第三问是紧承前两问而来,要学生从芙蓉和“莫怨东风当自嗟”中解读黛玉的性格特点,很多同学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自己熟悉的黛玉的形象特点一一罗列出来,写黛玉叛逆、追求真爱、自卑自尊还有一部分同学把“优柔寡断”等同于“多愁善感”。 二、原因分析:1.学生对作品不够熟悉,记忆不清晰,答题随意性较大,忠实原著的意识淡薄。2.不重视审题,容易断章取义,瞎答一气。三、教学建议: 应该说学生读了红楼梦,但是这篇鸿篇巨制读一遍肯定不够,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梳理且深入解读。 附加卷第24题(2)(江都区大桥中学 朱玉霞提供)得分情况:最高分4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一、典型错例:1资产阶级革命家、企业家,革命烈士,爱国人士2狡猾、富有心机3揭示了封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