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后周太祖郭威改革.doc_第1页
浅论后周太祖郭威改革.doc_第2页
浅论后周太祖郭威改革.doc_第3页
浅论后周太祖郭威改革.doc_第4页
浅论后周太祖郭威改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后周太祖郭威改革摘要:郭威,一个从贫困没落官僚家庭走出来的,最终成为九五至尊的传奇人物。在位四年左右,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经济方面是采取种种措施,休养生息,恢复农业生产;政治方面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政策方面是内外通好,逐步实现统一,匡正五代过失,成绩斐然,为后来的继承者周世宗的文治武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本文主要从经济、政治、对外政策等方面来论述郭威的改革,在向世人展示一位真正的贤明君主的文治武功的同时也说明当今社会应以史为鉴,不断改革创新。关键词: 五代; 后周; 太祖; 郭威; 改革五代时期的后周是唐末大动乱以来逐步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后周太祖郭威正是这个转折契机的转折者。然而,宋代以后人们并未充分认识郭威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如宋人佚名五代史平话称:“五代之君,周世宗为上,唐明宗次之,其余无足称者也”1(P227)。诚然,周世宗是十世纪中国统一事业的奠基人,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堪称贤明,对世宗的褒奖无可厚非,但对其义父郭威却没有给予充分正确的估价,这未免有失公允。事实上,如果没有周太祖开创的一代新风,匡除五代时弊之先行。周世宗的改革以及统一事业也就不可能一帆风顺。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郭威的关注普遍不足,研究成果亦不太多,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有李昱姣的一代 明 君周太祖2和曾育荣的后周太祖郭威内政改革琐论3。本文试从经济、政治、对外政策等方面对郭威改革的分析,旨在使世人真正了解郭威。不足之处,敬请专家指正。五代时期,兵戎扰攮不息,天下纷乱动荡,生民倒悬,经济残破。迫至末世,统一的曙光初现端倪。后周,是唐末大动乱以来逐步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而后周太祖郭威正是这个转折契机的转折者。郭威称帝时正值人生壮年,艰难困苦的童年家庭生活,塑造了他同情,怜悯劳动人民的善良品质。30年的戎政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一切都成为他称帝后力挽乱世,改革社会的主观基础。郭威称帝后,面对弊政丛生,满目疮痍的社会现状,采取务实方针,为拯救黎民于水火,恢复生产发展,达到长治久安,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和对周边政权改革措施。一、 经济改革自唐末五代以来,由于长期的军阀混战,使得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西起关中,东至青、齐,南及荆、襄,北亘卫、渭的北方地区,人烟断绝,荆棒敝野。自后梁到后汉,又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加上契丹贵族的南下骚乱,社会经济长期得不到恢复,同时天灾不断,这一切使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当时摆在后周政权明前的当务之急就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为此,周太祖实行了以下措施。(一) 减轻剥削,休养生息自唐末以来,各地藩镇林立,割据政权此起彼伏,各政权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极其沉重,苛政苛禁,名目繁多。郭威顺应民心,代汉后不久即着手恢复生产,整顿经济秩序。1.降低盐税食盐税是唐代汉后期以来国家的主要赋税来源,但盐税过高,必然损害广大人们的生活和利益,五代以来统治者不断提高盐税。到后晋时“过税每斤七文,往税每斤十文,百姓深以为苦。”4(P1487)后汉时,青盐每石抽钱一千,盐一斗,而私盐之禁尤为严酷。于是周太祖与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诏令“今后青盐一石依旧(唐代后期)抽税八百,盐一斗,白盐抽钱五百,盐五千,此外,更不得别有要求。”5(P308)周太祖把盐税恢复到唐时数目,虽然减轻的数目有限,但是毕竟有所改善,人民的负担相对减轻。降低牛皮税,五代时牛皮税是杂税的主要税目,成为农民的一项沉重负担。初始禁止农民私自买卖,令输给官府计价。到后晋天福中期,变为无偿交纳。广顺二年太祖更改旧法,规定:“应天下所纳牛皮,今将逐年所纳数三分内减收二分,其一分于一户苗上配定。每秋夏苗共十顷,纳连角牛皮一张。”5(P309)这项改革把牛皮税移入田亩之中,一定程度上减轻下层贫困农民的负担。2.罢营田,除牛租资治通鉴卷290记载“唐末,中原宿兵,所在皆置营田以耕旷土;其后又募高货户使输课佃之,户部别置官司总领,不隶州县,或丁无多役,或容庇奸盗,州县不能洁”。营田本为军屯,到五代时,营田已为豪强地主所控制,其不法经营导致国家赋税收入的减少。后梁朱温渡淮作战,将掠得的淮南民牛配给诸州百姓,课以牛租。“自是六十余载,时移代改,牛租犹在,百姓苦之”。4(P1487)太祖深知营田之弊,牛租之苦,于是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春正月发布敕令:“应有客户无佃系省庄田,桑土,舍予,便赐逐户,充为永业,仍仰县司给与凭由。应诸处无属营田户部院及系县人户所纳租中课利,起今年后并与除放。所有见牛犊并赐本户,官中永不收系。”4(P1488)既罢营田,亦除牛租。至此,唐文宗以来至少存在了120年的营田务结束了,困扰百姓的牛租一并销声匿迹。而营田土地一并转化成自耕农土地,更是刺激了小自耕农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是岁出户三万余,要百姓既得为永业,此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4(P1488)濒于崩溃边缘的社会经济渐现复苏迹象。3.劝课务桑,分官田纵观前代,农业历来是各王朝的经济命脉,小农经济力量的盛衰往往同封建国家实力的强弱成正比。周太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在位四年不断颁诏告诫群臣要“劝课乡里百姓,依时耕种,栽接桑枣,勿纵懒惰,务在精勤”。5(P305)而极其值得称道的是周太祖为安定百姓生活,改善贫困农民的地位,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采取均分官田变佃户为自耕农的措施。广顺三年颁诏:“以天下系官左田仅万计,悉以赐见佃户充永业”。4(P1488)当时有人进言,将系官田出卖可得地价三十万两,足以增国库收入,而太祖断然说道:“苟利于民,与资国何异?”4(P1486)周太祖坚持把系官田分配给佃农,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爱民、怜民、保民之心和卓越的治国才能。在历史上可与之并提的也只有唐太宗,明太祖和康熙皇帝。这一措施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一,把佃户变为小自耕农,无疑改善了贫苦佃农的地位和生活条件,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其二,封建国家财富的多少是由自耕农数量的多少来决定的,所以,该项改革不但有利于安定民生,发展农业生产,而且还增加了财政收入,据史料记载佃耕系官庄的农民获得官颁执证“比户欣然,于是茸屋建树,政治功力”。4(P1489)一年之内户部增加了三万余户,后来, 又将此政策推广到其他地区。4.减轻赋税巧立名目,与民争利,是后梁至后汉各朝的通病,周太祖坚持“利在于民,犹在国也”的原则。设法扭转沿袭日久的厚敛积习。广顺元年(公元951年)春正月下诏“天下仓场,库务,宜令节度使专切铃辖,掌纳官吏一依省条指挥,不得别纳斗余、称牦,旧来所进羡余物色,今后一切停罢”。禁绝了以“斗余”、“称牦”为由头的榨取方式。后汉法令中有“犯私盐、曲,无问多少抵死”的陈规,太祖因是规定“犯盐、曲者以斤两刑有差”,具体为,“诸色犯盐、曲,所犯一斤已下至一两,杖八十,配役;五斤以下,一斤以上,徒三年,五斤以上,重杖一顿,处死。”4(P1488)较之前代,刑罚有所减轻。广顺二年十月,又裁汰“甲料”科目,“以诸州器甲,造作不精,兼占留属省物用过当,乃令罢之”。太祖还放宽了对牛皮、盐和酒曲等国家专卖物的规定,“约每岁民间所输牛皮,三分减二。计田十顷,税取一皮,余听民自用及卖买,惟禁卖于敌国.”4(P1488)后梁至后汉以来的聚敛之风,盘剥之灾,由是稍息。(二)整顿官营手工业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周太祖还整顿了官营手工业。采取的措施是除诸州作院、罢方镇及诸州贡器甲,选各地精工巧匠赴京等等。在此之前的情况是诸道、州府各有作院,制造军器,定时按规定数目送到京师,上缴朝廷等等。每年都要占留大量资金,而且专项征税,称之为甲科。在征收过程中,地方官员额外掠夺的情况十分严重,册府元龟卷160帝王革弊中记载“征额数倍,部民苦之”。除上供军器外,节度使、刺使又私造器甲,以进贡为名,所需人力物力,又要取之于民。这种陋规侵吞了国家财政的收入,增加了苛敛,而且地方官往往把优质器甲留归自己,把劣质器甲上缴或充贡朝廷,其结果于民于国均无惠利。广顺二年,周太祖以诸州器甲造作不精,兼占留属过当,乃令罢之,选择诸道优秀工匠赴京,以备役使。从此,中央的军器作坊的得到改进,器甲制作逐渐好转,而且也从一方面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二、政治改革五代时期是军阀政治时代。先后更替的各个政权大都是武将通过拥兵自立或生变易主实现的。被拥立为帝者本身文化素养就极其低下,不懂治国安邦之术,而且,建立政权后又往往对拥立自己的勋旧、将校百般宠络,委以官职,其结果必然是勋旧骄恣、方镇暴虐、官吏贪污、纲纪紊乱。后周建立之初,依然是这种局面。周太祖在这种形势下,以豪壮的胆气、灵活的策略,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廓清政治,振饬纲纪,安定社会的政治改革。(一)倡导朴素之风周太祖出身贫寒之家,甚至民间疾苦,他曾说:“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6(P9454)郭威即位后,有的奏献祥瑞,以示上从天意,下顺民意。有的上表大摆酒宴,以示庆贺。更有的上表云:“不睹皇宫壮,安知天子尊?”奏请大造宫殿。郭威不仅没有被千歌万颂冲昏头脑,反而屡次下诏:“帝王之道,德化为先,崇饰虚名,苟致治未洽,虽多瑞以奚为。今后诸道所有祥瑞,不得辄有奏献!”朕闻礼记王制早有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 ,庶人无故不食珍。”郭威力戒奢侈,提倡节约,为减少皇家浪费,旋又下制令:“应乘舆服御之物,不得过为华饰,宫阖器用,务从朴素,大官尝膳,一切减损。诸道所有进奉,以助军国之费,诸无用之物,不急之,并宜停罢。”6(P9454)并将宫中珠玉金银等奢侈品,击碎于殿亭,并对侍臣曰:“凡为帝王,安用此?”4(P1468)乃诏所司,凡珍华悦目之物,不得入宫,以示节俭去奢之节。而更令人钦佩的是周太祖把这种节俭恤民的作风 到生命的最后,他在临终之前留下遗嘱:“陵所务从俭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不计近远,不得差配百姓。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临入陵之时,召近税户三十家为陵户,下事前,揭开瓦棺,遍视过陵内,切不得伤他人命。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6(P9455)郭威这种节俭的作风,在历代帝王中可谓绝无仅见,并且客观上减少了对人民的剥削,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二)整顿吏治后周太祖郭威出身贫寒,他深知官场的腐败。因此,他对害民蠢国的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依其情节,严惩不贷,或诏诛赐死,或贬官谪职,或闲置弃用。唐州方城县令陈守愚,擅自克留民户蚕盐一千五百斤,饱入私囊,被处斩;供奉官武怀赞“坐盗马价”,攫为己有,被处斩;单州刺吏赵凤,为官“既刚忿不仁,得位愈炽,刑狱之间,尤为不道,尝抑夺人之妻女”郭威下诏剥夺他的官爵,不久赐死。6(P1942)两浙吊祭使,左谏议大夫李知摄,奉命赴江、浙,所经藩郡,贪污索贿,行止秽杂,被贬为登州司马,中书舍人杨昭俭多在假告,不亲共职,革职为民。 郭威身为君王,振肃纲纪,率先执法,不询私情,即是他的老部下,己亲厚友也依其情节,严惩不贷。册府元龟卷160帝王革弊中记载:在平定李守贞等三叛时,“军拼禁酒,帝有爱将李审犯令,斩之以询。”莱州刺史叶仁鲁,贪污绢一万千尺,自以为是当今皇帝的老部下,无人敢惹。叶仁鲁犯法后,他又以老母无人奉养、妻儿无人照管为由,请求郭威赦免。谁知郭威不询私情,只答应替他奉养老母,照顾妻儿,遂即赐叶仁鲁死,为了青云直上,为了升官发财,贪官污吏把他们搜刮的民脂民膏,巧立名目,敬献给自己的主子,敬献给皇帝。“买宴钱”就是其中一例,资治通鉴卷289记载“五代之时,不特方镇入朝买宴,(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三月,幸会节园,群臣买宴,即在朝之臣亦买宴矣。广顺二年甲午,前静难节度使侯章(以贪狠闻),献习宴千匹,银五百两,帝(郭威)不受,曰:“诸侯入觐,天子宜宴搞,岂待买邪?自今如此者,皆不受。” 由于郭威廉法自律,不彻私情,执法严明,惩一蔽百,使违法行为有所收敛,使吏治有所澄清,吏治腐败现象逐步得到扭转,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起到了良好的影响。(三)贬抑权臣,求贤纳谏五代时期政治生活表面上的情形是武夫飞扬于外,连横叛乱,权臣跋息于内,颐指令使,文人地位低下,无足轻重。到了五代后期,经年陷入刀光剑影绞杀中的武夫和处于无情政治倾轧中的权臣,已逐渐厌倦了血雨腥风的争斗,惶惶不可终日于其地位之朝不保夕,转而渴望稳定的统治秩序。长期抑武人鼻息唯唯诺诺的文人,期待着能摆脱武人专制的摧残,重新政治舞台的前沿,周太祖曾为后晋、后汉的重臣,对唐末以来的政治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深切体会到来自于政治生活上层的日益高涨的统一呼声。后周建立后,周太祖为了巩固政权,稳定当时的局势,在果敢剪除跋雇、削弱武人对地方控制的同时又极其重视求贤纳谏,选拔人才。他即位之初就下诏令:在朝文武臣僚上封事。凡有益国利民之事,速具以闻。而且要求直书其事,勿事辞藻。此外还注意山林草泽间怀才抱器之士,于是选择了一批优异的人才,如李谷,范质,王溥、魏仁浦等,范质是明敏强纪,谨守法度。李谷有气略,善譬喻以开意,王溥勤奋好学,忠于职守,这些贤良人才都受到太祖的依重。为了广泛笼络人才,太祖于广顺三年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首先从内容上着手规定:省试不再贴经、对义,改试杂文与对策。贴经和对义都是关于经文的背诵和掌握方面测试;杂文是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对策是考察士人处理政务和治国安邦方面的政治才能。显而易见,周太祖对考试内容的改革,体现了重视政治才能轻视背诵经义的选官精神。其次,还放松了对报考人员资历的限制,使更多的士人有机会被选择上来。这些改革虽然尚未从形式进行完善,但确定是一代重文之风开始,为宋朝开启先导。(四)依法治国唐末以来,“典刑驰废,州县掌狱吏不明律令,守牧武人,率态度用法。”7(P46)在武夫作乱的五代时期,律令形同虚设,藩候牧守,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自唐宣宗以后,“天下之无法,至于郭氏称周几百年矣。”8(P1084)刑典无常、冤狱泛滥的状况,不仅对人民基本的生存权利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还支持着官宦腐败现象的蔓延和恶化,以至疏远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其时百姓的生命既无法保障,民心之向背自是不言而喻。而社会有机体内腐败毒瘤的顽固性滋生,又使整个吏治乏善可陈,进而加剧地方离心力,并危及国家政权。有鉴于此,为了维持中央政府命令的严肃性和王权的尊崇,确保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周太祖着急加强法制建设,致力于澄清吏治,削弱地方权力的改革活动。依法治国,将国家政治生活重新纳入有序运动的发展轨道,是郭威在位期间孜孜以求的目标。广顺元年三月,敕“今后应三京及诸道州府,凡有刑狱,并须据罪断遣,除准敕勘鞫及合凑覆外,其余不得便将拟案据闻。”5(P123)重申根据犯罪事实、情节轻重作为量刑尺度的基本准则,要求官吏能公正执法,排斥“恣意用法”的习气。同年五年,又颁布诏文,废止惩处罪犯时动辄课以重刑的不当陈规。“今后应诸色犯罪,除反逆罪外,并不得籍没家货诛及骨肉,一依格令处分。”5(P125)广顺二年十月,后周明定诉讼手续,以限制官吏和讼棍的蠹民之弊,诏曰:“民有诉讼,必先历县州及观察使处决,不直,乃听讼于台省,或自不能书碟,请人书者,必书所请姓名、居处。若无可请,应执素纸,所诉必须己事,毋得挟私客诉。”在申饬司法规范的基础上,周太祖加紧了对前朝律令的修定、删改工作。五代会要卷九载:“周广顺元年九月命侍御吏卢忆等,以晋汉及国初事关刑法旧条一十六件,编为二卷,曰为大周续编敕。” 大周续编敕成为太祖时期法律的基本准绳。嗣后亦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损益,以应时变,“三年二月中书门下奏,今后应天下诸州府断遣死罪者,候断遣犯罪无案闻奏。仍分明录推司官典,及详断检法官姓名,其检用法条朱书,不得漏落”。5(P125)后周王朝加强对司法的监控,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执法者隐瞒案情,枉法用事的一如既往疏漏。周太祖加强法制建设的若干举措,为社会秩序的稳定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亦为后周世宗颁行大周刑统积累了经验。“有法可依”为“有法必依”打通了道路,武夫当权的社会现实,使吏治的腐败无以复加,重惩不法之徒以示惩戒,是促使吏治步入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三、对外政策后周政权立国于十国林立,社会调弊之时,在对周边各政权的政策方面,周太祖审时度时,确立了保境安民、通好周边、静以养势的正确方针,为集中精力实现境内的治理,创造了安定的环境条件。(一)通好周边,固守国门后周政权建立后,北有契丹民族建立的辽政权,南边毗邻的则是南唐政权。对此,后周太祖采取努力通好,固守国门的政策。五代之际,契丹最盛,一直是中原政权的强大对手。而中原地区由于长期处于混乱战争状态,南方又割据林立,和契丹相比,没有优势可言。当时后周政权初建,境内百业待兴,和契丹抗衡,显然还不是时机。于是周太祖明智地采取了北和契丹的外交方针。广顺元年二月,周太祖就派千年将军契丹朱宪出使契丹,通报中原的政权更迭情况,以示对契丹的尊重。契丹国王乌裕随即遣使者郭济回访,并赠良马一匹,祝贺周太祖登基。在得到契丹对后周的支持后,周太祖又委任尚书左垂田敏为契丹国信使,这年三月再次出使契丹。契丹国王也再次“遣使者,努瑚并献碧玉、金涂银裹鞍勒各一副,弓矢器仗貂裘等土产马三十匹,土产汉马十匹”。4(P1489)之后,周太祖每逢礼仪庆典活动都积极主动遣使致问,争取安定和平的环境。但对于契丹的侵略也绝不软弱退缩,来必击之,击必败之。广顺元年冬,契丹犯晋州,广顺二年进犯冀州,广顺三年再犯镇、定两州,结果都被击败。但是周从不主动出击,太祖曾下诏要求北边吏民毋得入契丹境俘掠。 对于南唐,太祖也力避冲突,南唐中主李暻继位后,曾遣使自海道通契丹及北汉,企图南北夹击中原,周太祖则下令沿淮军镇,“各守疆域,无得纵兵擅入唐境,商旅往来,无得禁止,”4(P1490)希冀以谨慎固守未消除边患,减少战争。当然,在迫不得已时,也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广顺元年慕容彦超在竞州反叛,结辽与南唐为援,唐中主李暻派兵北上,取沐阳,被后周打败,斩首千余级。燕敬权等四将被后周所俘,但太祖下诏赐衣服金帛,放归本土,并指责南唐“助兹凶恶,非良策也,”4(P1490)规劝南唐放弃战争,与周和平共处。周太祖有理有节的斗争,对南唐朝野是一个震动。中主大急,先所得中国人,皆礼而归亡,朝廷中言事者也不再进献中原之策。(二)争取周边政权的民心周太祖郭威在通好南北,固守国门的同时,对其他政权的人民则采取优恤之法。且不论动机是出自周太祖的仁爱怜民之心,还是瓦解对方之意,但客观上无疑有利于人民,也起到了争取民心的作用。广顺二年契丹控制下的河北瀛、莫、幽州发生大水灾,周太祖下令让州府给流入周境的流民以赈济和处所,其结果“中国民先为契丹所掠,得归者十五六,”4(P1490)是对南唐也是如此。广顺元年,南唐境内太平,太祖下诏“听朵过淮”。但是,太祖又规定:唐民以人畜负米者听之,以舟车运载者勿予。此举乃是对南唐官府朵米人境以供国军用的限制,说明太祖的优恤是有对象的,有原则的,其对周边政权百姓优恤是削弱对方发展自己的一个高尚的手段。综上所述,周太祖在位时期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匡除时弊、恢复经济、扭转乱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政治策略上,太祖以保境安民致力内务为方针,虽然这只能小步前进,但却稳健可保,虽小心谨慎却不是软弱无志。事实上,要结束唐末以来的混乱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需要一个过程。太祖在位只有短暂的三年时间,可以说能做到的他都已做到,而且做的极好,使臣曰:“期月而弊政皆除,逾岁而群情大服,所以鲁国凶徒,望风而散,并门遗孽,引日偷生,乃鼎驾之将升,命瓦棺而薄葬,勤俭之美,始终可称,只享用之非长,亦开基之有裕矣。”6(P9455)其中虽不免有夸大其词,但也反映了基本的历史事实,周太祖的节俭爱民之举,矫匡乱世保境安民之功,都为统一大业起到了开创基础的作用。周太祖的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明智之举,为后周政权的巩固和发展铺平了道路,亦为接踵而至的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的改革,顺应了思路,拟写了范本,扫除了障碍。后世在论及后周改革时,多详于世宗而疏于太祖,盖棺论定,五代史专家陶懋炳先生认为“后世史家多论世宗之英明,而没有对太祖的建树作充分的估计,而世宗的改革如果没有太祖的根基也不可能如此顺手。五代诸君似太祖践祚不及五年,而能如此成绩者,实为罕见,后唐明宗也远不能及,后周太祖算不上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但堪称五代的一位有作为的皇帝。”7(P319-320)因此,笔者认为,郭威是五代宋初改革的先驱。参考文献1 五代史平话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2 李昱姣.一代明君郭威J.郑州: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3 曾育荣.后周太祖郭威内政改革琐论J.武汉: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0卷.4 薛举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5 王溥.五代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8,6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82.7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8 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9 陶懋炳.五代史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On the reform of houzhou Guo Wei DynastyAbstract: The Guo prestige, walks from the impoverished decline bureaucrat family, ends in 95 supreme legendary characters. Reigns about for four year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