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二、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三、什么是两个文化层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1)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3)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四、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1)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2)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五、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区别。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六、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七、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本课程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具体地理环境的描述。(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本课程阐述历史发展脉络仍按朝代分期。(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八、简述我国历史上复杂的人口分布。(1)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藩和羌人。靠近青海地区羌族人居住较多,一部分居住在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吐藩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2)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3)四川盆地,盆地的周围是林立的高山,居民成分复杂。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4)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居住过蒙古人等。(5)东北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6)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两个较大的水系。这一带是秦汉时“百越”民族居住地,后来还有溪、俚、僚等族,此外还有台湾岛、海南岛及漫长的海疆领土。九、简述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特别是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十、简述关中地区的地理条件。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是黄河及泾、渭流过的地区,沃野千里,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养育过辉煌的古代文化。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他的西北东三个方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备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真可谓表里山河!而且南接巴蜀汉中,东联伊洛地区,有丰富的经济后方,又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古代王朝都在此建都,的确是这里有得天独后的地理条件。十一、为什么历史上山西居有“天下形势”之说?山西高原的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既汾河谷地谷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难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发祥地、陕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连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也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十二、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四大时期。1、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2、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1)其中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2)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时期。(3)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时期。(4)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进入第四个温暖期。3、从公元前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也称为“方志时期”(1)第一冷时期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2)第二冷时期从明秦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长达100年之久。(3)第三冷时期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共50年。4、第四个大的气候使其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时期”。十三、简述中国古代的“九州”。中国古代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蓄、扬、荆、豫、梁、雍九州。1、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洲;2、渤海,泰山之间为青洲;3、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4、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5、荆山以南、衡山以北为荆州;6、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7、华山以南、怒江以东为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8、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9、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十四、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他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十五、秦汉时期实施文化的“大统一”,将全国分为哪四个地域文化?1、“山西”地区。沃野千里,这里的人民好稼穑,殖五谷,有“先王”之遗风。自从秦朝将都城定在此地,汉初又将东方民众迁移至此,好“玩巧末业”的风气也随之形成。西部虽然戎狄间杂,但畜牧业很发达,又有巴蜀作为后方,所以关中人口不过全国十分之三,地不过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一,但其财富,却占全国十分之六。2、山东地区。齐鲁多鱼盐、桑麻之利,邹、鲁、泗上地区有周公遗风,好儒习礼。3、龙门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4、江南地区。十六、简述孟子的以时观念?1、在保护自然方面,孟子提出不违天时观念。2、孟子。梁惠王篇谈到如何实施王道政治时说过这样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人山林木,林木可胜用也。3、这些话谁染时强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但还是包含着明显的自然保护意识在内。4、孟子所言的古代有相当的代表性,例如;先秦时期大规模的狩猎活动都安排在冬天进行,砍伐树木也一般在同样的时候,都含有以时的观念在内。十七、历代各种起到环境保护功效的措施。(1)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2)汉代长安一带皇家大规模的园囿,对保护西北环境有相当大的意义。(3)历代的皇帝贵族的灵寝,都讲究植树造林。(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遮拦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绿化作用。(5)在保护西北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唐朝在西北甘陕交界地带,设有规模庞大的养马场,以支持国家的装武备;那一地区,正是黄河几个重要支流的上游地区。所以,在从东汉到唐朝中期近八百年的时间里,黄河有一个长时间的安流期,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状态好。十八、简述明初的植树活动:(1)明洪武23年朱元璋为准备建找一支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植了近5000万棵梧桐树合棕榈、漆树。(2)第二年还下令移民到淮河一代的居民,每家必须种植200棵桑树、200棵枣树和200棵柿子树。(3)明洪武年间的种树总量在10亿颗左右。十九、简述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1、过分开垦土地。(1)过分开荒破坏了植被生态,结果引起沙化。(2)开垦土地破坏环境的事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过分追求粮食生产,大片土地围湖造田,致使两湖一带湖泊水的吞吐量急剧下降,每当长江汛期一到,中下游地区水患变得十分严重。同时由于上游地区森林的采伐过重,长江水的泥沙含量也不断的逐年增加。2、林木的滥砍滥伐。(1)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森林资源的损失,即意味着黄河流域的水灾总体看上去呈逐渐增加加重的历史趋势,主要因素是泥沙含量越来越大,一支下游平原地带形成地上悬河。公元10世纪以前,黄河虽有改道现象,但不严重,基本是稳定的、安流的从10世纪到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主要原因就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2)与黄河迁徙互为因果的是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至消失。没有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黄河的危害更为严重。到了明清以后,黄河夺淮河入海,又造成淮河流域的大灾难;而淮河在此以前,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明清统治者片面地保护大运河交通,不从根本上对黄、淮加以治理,最终酿成了更大的灾害。二十、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化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1、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历史划时代的大事。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中,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一单元 第5课《画美丽的早晨》教学设计2 冀教版
- 加班审批表(完整)
- 会议(培训)记录(完整版)
- 九年级美术(浙美版)上册教学设计
- 2024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二单元 这样做真好 第5课《懂礼貌 人人夸》教学设计 粤教版
- 教师个人师德师风学习培训心得合集
-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11章 第2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 全国闽教版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一《图像的获取》教学设计
-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课后习题第二版刘强
- 口腔专科护理知识考核试题与答案
-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2021年版) 4-14-01-04 社群健康助理员
- 课件-一般过去时
-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工程验收记
- 铁路货车制动管系法兰用E形密封圈技术条件
-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霓虹灯PLC控制与监控组态设计
- 螺旋式连续榨汁机的毕业设计【带图纸】
- 美国散粮稳性计算
- 教师问责制度
- 音响技术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