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以杭州市为例.doc_第1页
区域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以杭州市为例.doc_第2页
区域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以杭州市为例.doc_第3页
区域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以杭州市为例.doc_第4页
区域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以杭州市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字数:9600区域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作者简介:程开明,男,1975.5,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以杭州市为例程开明(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8)摘要:经济发展决定财政收入的增长,财政收入增长过快或过慢也影响经济发展,保持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本文以区域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理论为基础,根据19782006年的时序数据,利用回归模型、协整及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对杭州市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结构的关联性、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增强两者协调性的对策建议。关键词:财政收入,经济发展,协调,协整,因果关系中图分类号:F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过小的财政收入规模或过慢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使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过大的财政收入规模或过快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将制约经济发展活力;经济增长的速度快慢、质量高低对财政收入也产生促进或约束作用。体制转型期的中国各级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均保持快速增长,近几年表现得尤为突出。高速增长的背后,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二者发展是否协调?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经济政策,进行经济调控,必须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快速增长过程中也往往暗含着一些风险,故开展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协调性的研究,对于化解风险、保持财政收入和经济持续增长,极为必要。一、文献综述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许多学者开展了理论与实证研究(贾康、白崇明,2000;林毅夫、刘志强,2000;殷德生,2004;云鹤、舒元,2005;张晏,2005)。众多研究指出,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具有决定作用,经济增长导致财源扩大,促使财政收入增长;另一方面财政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反作用,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发挥调控效应。当税制和收费制度设定之后,财政收入依随经济增长而扩张,但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又不具有恒常不变的关系,经济增长并不会按统一比例拉动财政收入增长,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筹措资金的多少,还要以自身职能范围为依据(贾康、白崇明,2000)。假如经济负增长,只要政府职能需要,财政哪怕发债也要把现期可支配财力维持在一定规模上。当然,决定财政收入能否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还有其他一些因素,譬如税制和收费制度是否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税收征管是否合理、严密等。卓玛(2002)对区域财政收入与GDP关系的分析发现,地方财政收入的结构决定了地方财政收入,并与同期经济状况的密切联系。GDP发展较快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一般也比较快,而GDP发展较慢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相应也比较慢。王斌(2000)通过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显示,我国GDP对财政收入的边际贡献率较低。财政收入依赖于经济增长,但并非完全被动,可通过以下几大功能对经济增长发挥调节作用:满足地方公共需要、参与和优化资源配置、分级管理国有资产、监督经济运行(原崇信,2001)。Kocherlakota & Yi(1994)利用美国和英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就人均收入对公共政策变量进行回归,结果显示边际税率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Miller & Russek(1997)利用39个国家19751984年的财政收支数据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取决于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通过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增长,而通过国债增加政府支出会阻碍经济增长。马拴友(2001)根据我国19791999年的数据,建立宏观税负与GDP 的回归模型,发现总体税收对GDP自然对数值的效应是-2.40,税收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影响。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产生调控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1)政府利用税收规模调节经济增长态势。经济繁荣期政府一般多收税,抑制总需求扩张以防止经济过热;反之,当经济处于萧条期,政府主动少收税,刺激总需求扩张以推动经济增长(张晏,2005)。(2)通过调整税制结构调控经济结构。政府调整税率、税目、纳税起点及减免条件等,并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做出选择和区别对待,引起收益不均等,导致投资者变动投资方向,影响经济结构变动。财政与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财政收入增长过度势必减少全社会的有效需求,影响经济发展的活力;财政收入若滞后于经济的增长,说明收入过分向企业和个人倾斜,国家政权机关运转和公共建设资金短缺,经济发展也会受到抑制。因此,财政收入的增长一定要适应于经济的增长,并力求达到两者关系的最优化,才能促进财政和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课题组,1998)。协调应是对发展的一种规定,是系统各要素和属性之间的动态关系及程度的反映,是指为实现系统总体演进的目标,各子系统或各元素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而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态势(王维国,2000)。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指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在总量与结构方面保持动态均衡的发展态势(原崇信,2001)。对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研究角度不同,分析的重点也会有所差异,但都应以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均衡关系为依据,来对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进行分析。二、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 考虑两个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协调,首先需要考察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只有分析具有强关联性变量之间的协调性才有意义。所以,分析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协调性之前,先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一)财政收入与GDP的总量关联性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反映国民经济总量最主要的指标,财政收入是GDP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果,归根到底来自于GDP,因此,GDP总量扩张是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导因素。2006年杭州市生产总值为3441.51亿元,财政总收入达624.49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39.6倍和65.4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4.1%和16.2%,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市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利用简单相关分析,计算1978-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与GDP总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关系为0.9659,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两者高度正相关。以财政总收入为因变量(Y1),以GDP总额为自变量(X),建立财政总收入对GDP的回归模型: Y1 0.1624 X20.8314 (1) (0.0084) R2=0.9329 F=375.4508 P=0.00判定系数为0.9329,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0.1624,表明GDP的单位边际贡献率为16.24%,即杭州市GDP每增加100亿元,财政总收入平均增加16.24亿元。考虑到改革开放后,国家及地方的财税制度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1994年的税制改革使财政收入规模及财源结构都发生明显变化。故我们根据19942006年杭州市地方财政收入和生产总值的数据,以地方财政收入为因变量(Y2),GDP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如下:Y2 = 68.6678 + 0.1059X (2) (0.0040) R2=0.9846 F=705.01 P=0.00判定系数为0.98.46,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回归系数为0.1059,表明GDP每增加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加10.59亿元。对比杭州市生产总值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的边际贡献率,显然生产总值对财政总收入的边际贡献率大于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边际贡献率。(二)财政收入与经济结构的关联性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行业结构等结构类型,其中产业结构是最基本的结构类型。从三次产业的角度来看,各产业对财政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有大有小,存在差异,接下来对各产业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以确定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产业“主动力”。1.简单相关分析。考察财政总收入与三次产业增加值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初步确定财政总收入与三次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关联性。算得的相关系数见表1。表1财政总收入与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相关系数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第一产业增加值1第二产业增加值0.9621*1第三产业增加值0.9483*0.9984*1财政总收入0.7347*0.7409*0.7292*1注:*表示1%水平显著,*表示5%水平显著。从财政总收入与三次产业的相关系数可知,财政总收入与第二产业的关联性最强,与第三产业的关联性次之,与第一产业的关联性最弱,第二产业构成财政总收入增长的主动力。2.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根据各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刻画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具有对样本容量大小没有严格要求,不需要典型分布规律等优点(邓聚龙,2002)。所以,我们进一步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财政总收入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进行分析。步骤如下:(1)首先确定参考序列X0(k)和比较序列Xi(k)。参考序列就是财政总收入,比较序列有三列,即第一产业增加值X1(k)、第二产业增加值X2(k)和第三产业增加值X3(k),每个序列包括1978年至2006年共29项数据。(2)对各序列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各序列的每项数据除以该序列的算术平均数,得到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3)计算绝对差序列。绝对差序列的计算公式为: i=| X0(k)- Xi(k)|(其中,i=1,2,3;k=1,2,29)。 (3) (4)计算极小差和极大差。极小差和极大差分别为|X0(k)- Xi(k)|和|X0(k)- Xi(k)|,即在所有差序列中找出最小和最大元素。根据第3步中的差序列得到:| X0(k) - Xi(k)|=0.0012,| X0(k) - Xi(k)|=2.4962。(5)求关联系数。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关联系数:i(k) = (4) 为分辨系数,取值在0到1之间,一般定为0.5。将序列中的最小和最大值带入式(4)得到: (5) 将各绝对差序列的相应数据带入式(5)得到关联系数序列;(6)计算关联度。关联系数自成一个序列,须将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综合为一个数值,得到关联度。通常用求平均值的方法来计算关联度,即关联度等于各关联系数序列的算术平均数。关联度ri越大,表明序列Xi(k)对序列X0(k)的影响程度越大;反之,影响程度越小。计算得到财政总收入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关联度分别为:=0.8032,=0.8428,=0.8323。,说明第二产业对杭州市财政总收入的影响程度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与比较接近,也说明第三与第二产业对财政总收入的影响程度相差不大。同理,计算19942006年杭州市地方财政收入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得=0.6622,=0.7526,=0.7876。,说明1994年税制改革后,第三产业对杭州市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三、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对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定量分析,以协调性的涵义为基础,主要从财政收入弹性系数、协整检验、因果关系检验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探讨。(一)财政收入弹性系数财政收入与GDP的高度相关性奠定了深入分析财政收入的基础,但要探讨财政收入与GDP的协调性,离不开财政收入弹性的分析。财政收入弹性又称财政收入的GDP弹性,是指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即财政收入每增减1个百分点,GDP随之变动的情况。用公式表示为: (6)财政收入弹性的高低一定程度说明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主要包括三种情况:(1)财政收入弹性1,表明财政收入富有弹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2)财政收入弹性1,即单位弹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等于GDP增长;(3)财政收入弹性1,表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实证经验显示,财政收入弹性系数处于区间1,2内比较合适,表明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较为协调。利用GDP增长速度和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的数据,得到杭州市19792006年财政总收入弹性系数,见表2。表2杭州市19792006年财政总收入弹性系数年份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弹性0.730.750.621.290.850.550.400.910.771.24-1.06-0.170.330.31年份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弹性1.260.860.691.171.271.561.773.262.622.761.861.342.431.39从表2知,1996年以前杭州市财政总收入弹性除少数年份外,基本上都小于1,表明这段时间GDP的增速高于财政总收入的增速;1996年后财政总收入的弹性系数都大于1,财政总收入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总体上说明前一阶段经济发展处于启动阶段,为促进经济发展,税收负担较少;后一阶段经济发展已具相当基础,开始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财政负担上升。当然,1994年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重要原因。综合来看,经济发展与财政总收入的协调中呈现出一定的不协调性。再考察地方财政收入弹性系数。把1995年-2006年杭州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同期GDP增长速度相对比,得到相应的地方财政收入弹性系数,见图2。从图2可知,杭州市地方财政收入弹性系数经历了一个起伏的过程,先逐步扩大,然后快速下滑,接着又有所回升。地方财政收入的弹性系数基本上都大于1,一些年份甚至大于4,说明从1995年到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一定的不协调性。(二)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整检验如果两个变量序列之间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表明两个变量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两个变量间的协调性较强。检验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可判断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是否存在总量上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大致步骤如下:1.确定指标及变量序列。财政收入方面的变量确定为财政总收入,经济发展采用生产总值(GDP),时间为19782006年,财政总收入记为FINAt,生产总值记为GDPt,数据来自杭州统计年鉴2007。对两序列取对数处理,分别得LnFINAt和LnGDPt。2.各变量序列的单整检验。协整分析前先检验被分析序列是否为单整序列,通常采用ADF检验。序列LnGDPt和LnFINAt的ADF检验结果如下: 表3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序列ADF检验统计量5%临界值检验结果LnGDPt-3.0266-3.5875不平稳LnGDPt-2.3362-2.9763不平稳2LnGDPt-4.3898-1.9544平稳LnFINAt0.3601-3.5806不平稳LnFINAt-2.3792-2.9763不平稳2LnFINAt-6.7013-1.9544平稳从表3可看出,经济总量序列与财政收入总量序列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具备协整分析的前提条件。3.两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对于协整关系的检验与估计,通常采用Johanson检验。利用Johanson检验对经济总量序列LnGDPt与财政总收入序列LnFINAt的协整性进行检验,滞后期取1-6期,结果见表4。表4Johanson协整检验结果零假设特征值迹统计量5%临界值P值None *0.599220.452315.49470.0082At most 10.01530.33983.84150.5600将迹统计量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进行比较,发现拒绝财政总收入与GDP无协整关系的假设,接受了两者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说明财政总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三)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检验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在总量上存在着长期动态均衡关系,接下来对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看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对因果关系的检验,最常用的格兰杰因果性检验,模型如下: (7)其中与为常数项,和是白噪声误差项,n和p分别为LnFINAt和LnGDPt的最优滞后阶数。根据式(7),对1978-2006年杭州市财政总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5。表5财政总收入与经济发展的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因果关系假定滞后期数F统计值P值检验结果财政总收入不是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15.58660.0262拒绝经济发展不是财政总收入的格兰杰原因13.87480.0602不拒绝财政总收入不是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26.57040.0058拒绝经济发展不是财政总收入的格兰杰原因21.66400.2123不拒绝财政总收入不是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34.56560.0143拒绝经济发展不是财政总收入的格兰杰原因33.59380.0328拒绝从表5的检验结果可看到,滞后3期时,分别拒绝了“财政总收入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经济发展不是财政总收入的原因”的原假设,说明财政总收入是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且经济发展也是财政总收入的格兰杰原因。财政总收入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反映出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再利用19942006年杭州市地方财政收入数据与同期生产总值的数据,对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6。表6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因果关系假定滞后期数F统计值P值检验结果地方财政收入不是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123.39580.0009拒绝经济发展不是地方财政收入的格兰杰原因14.32590.0456拒绝地方财政收入不是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22.86580.1338不拒绝经济发展不是地方财政收入的格兰杰原因23.18840.1139不拒绝表6显示,滞后1期时,拒绝“地方财政收入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经济发展不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原因”的原假设,说明地方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发展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原因。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互为因果关系,同样反映出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四、结论与启示区域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在总量上、结构上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说明两者呈现出较强的协调性;若财政收入弹性系数波动较大,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则反映出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因素。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使得增强两者协调性的措施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应千方百计促进经济增长,通过经济增长带动财政收入增加;另一方面需充分发挥财政收入的调控功能,促进经济良性发展。为真正实现区域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本文研究不无以下几点政策启示:(1)增强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对区域内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有一个清楚认识。应深入研究税源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开展相互之间关联性的定量分析,全面理解区域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现状。(2)重视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在各千方百计发展经济,奠定财政收入增长基础的同时,也应调整完善现有税收和财政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3)选择好区域财政调控的重点和方式。按照公共财政职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和落实好中央的财政政策,积极支持和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确定的调控方式及组合要做到多样性,调控力度要适当。(4)注意防范与化解区域财政风险。健全财政预决算制度,加强对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的审批监督,强化地方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区域财政风险。无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还是促使财政收入增长的措施,都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增长或财政收入,而应两者兼顾,增强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之间的协调性。参考文献:1 Kocherlakota, N. R. and K. M. Yi., Is There Endogenous Long-Run Growth?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4,Vol.29(5): 235262.2 Miller, S. and F. Russek., Fiscal Structures and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EvidenceJ. Economic Inquiry, 1997,Vol. 35, 603-613.3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课题组: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4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5林毅夫, 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6贾康, 白景明:财政与发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7马拴友: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8王斌:关于我国财政收支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第12期。9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10原崇信:区域财政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12殷德生:最优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04年第11期。13云鹤, 舒元:财政分权、转换系数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