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导 言3(一)选题背景与意义3(二)文献检索策略3一肠易激综合征概述4(一)中西医定义与诊断标准41.中西医定义42.中西医诊断标准5(二)中西医对本病的认识71.西医病因病理72.中医病因病机8(三)IBS的辨证分型与治则9二针灸治疗IBS的临床研究10(一)针刺疗法101普通针刺102.温针疗法10(二)艾灸疗法111.普通艾灸112.隔药灸疗法11(三)综合疗法121.针灸并用122.针药结合疗法12(四)其他针灸疗法131.眼针疗法132.穴位埋线13(五)针灸治疗选穴规律141.局部取穴142.循经取穴143.辨证取穴15三针灸疗效与机制探讨15(一)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15(二)可调节内分泌系统16(三)改善胃肠动力16结 语16参考文献17谢 辞18 近十年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通过对近十年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文献报道的分析、归纳,探讨针灸对本病的方法、疗效与机制进行探讨,并对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选穴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所以文献均来自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通过文献查阅法、归纳总结法、分类比较法进行分析统计。针灸疗法治疗本病疗效较佳,且治疗方法多样,主要有针刺疗法、艾灸疗法以及针灸并用等方法,选穴原则可分为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与辩证取穴。结论:针灸疗法是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疗法之一。关键词:针灸 肠易激综合征 选穴规律 病因病机19ABSTRACT: Objective:By concluding the documents for the last ten years,we will discuss the therapeutic schedule、 curative effect and mechanism futher more,in addition to preliminary explore the regulation of the choice of acupoint about treating IBS. Method:All documents about treating IBS come from CNKI and WANFANG DATA.we analyze and conclude the data by browsing 、concluding、classifing and comparing these documents. Result:The therapeutic regime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re various,mainly including acupuncture 、moxibustion、both usi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so on.The regulation of choosing acupoint include Localacupoints 、along meridianacupoint and differentiationofacupoints. Conclusion:The treatments of IBS throug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diffferent ,but the curative effect is obviou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a kind of scientific treatment,though the mechanism is not clear. Key word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The rugulation of the choice of acupoint; Etiology and pathogesis导 言(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肠易激综合征(IBS)是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异常的一组表现复杂的慢性功能性疾病。最早由Powen于1820年报道。近30年来中西医对IBS的研究与治疗都有长足的进展。西医在流行病学、病理学及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都有较深入的进展,在诊断学上确立了多个标准,其中ROMAII在国际上最为广泛使用。在治疗学上针对症状的治疗也有相当的进步。五十年代以前的中医药文献没有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名,但对IBS主要临床症状腹痛、腹泻、便秘等的治法方药,医案及论述有非常丰富的文献与资料。中医药学对BIS的研究与治疗进展非常快,中医药从整体观出发,辨证论治,疗效肯定,副作用少,被国内较为广泛接受,本文就从传统中医角度出发,对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机制进行探讨,推进针灸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二)文献检索策略笔者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近十年来有关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文献近40篇,大部分是对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机制探讨、取穴规律,以及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病理分析的文献。首先,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法,在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库中搜寻与主题词“肠易激综合征”、“针灸治疗”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之后,通过归纳总结法,将文献进行分类,综述类与临床观察类以及毕业论文类,在对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知识进行系统了解后,对各种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结果进行阐述。一肠易激综合征概述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障碍性的疾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可见,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在大多数国家中,IBS约占消化内科门诊病人的40%-70%,但不同国家的IBS发病率文献报道不一,如在英美等发达国家IBS发病率为20%-30%,东欧及亚非国家为14%-22%,大洋洲国家约为11%-17%。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BIS患病率约10.5%。在香港,根据香港中文大学的调查沙田地区居民,约有44%曾患IBS。不同的评定标准导致同一地区的患病率也有所不同,中西医对本病的认识与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接下来我们就中西医对本病的认识与研究进行探讨。(一)中西医定义与诊断标准 1.中西医定义 目前,现代医学界统一认为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为一种与胃肠功能改变有关,以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泻、排便习惯与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而又缺乏胃肠道结构或生化异常的综合征。过去曾称为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勃液性结肠炎、肠激惹综合征,现则统称为肠易激综合征。这种疾病常与胃肠道其他功能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同时存在。传统中医学将肠易激综合征归为“腹痛”,“泄泻”,“下利”,“便秘”,“郁证”之范畴。虽然古代文献并没有该病名称的记载,但是许多相关的症状描述与记录都表明了我国古代医者对此病的研究与观点。如难经五十七难中讲到:“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瘾泄,名曰后重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大瘤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圈而不能便,茎中痛。” 伤寒论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难经中将肠易激综合征命名为大肠泻,伤寒论所描述的症状与IBS相符。1997年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规定:“肠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使肠道运化失常,以腹痛,腹泻或便秘为常见表现的郁病类疾病。”从BIS发病的某些特点看,此病名与BIS的诊断标准较为接近。2.中西医诊断标准要判别是否是肠易激综合征,首先要鉴别诊断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性,器质性疾病是指炎症性肠病,肠道感染,小肠性疾病,结肠性疾病,结肠性憩室,以及结肠癌肿等。为排除这种可能性,本文列举三种经典的诊断标准(如表一、表二)。在对肠易激综合征不断的探索研究中,1978年,Heaton等发表了对腹痛与肠功能障碍门诊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与器质性肠道疾病相比,在9个症状中有6个在肠易激综合征中更为常见,这6个症状即成为了诊断肠易激综合征的“Mafin1ng标准”。“Mafin1ng标准”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并为以后的罗马II与罗马III标准奠定了基础。经研究表明,罗马II与罗马III标准在敏感度上高于“Mafin1ng标准”,而罗马III比之罗马II的敏感性更高,观察期从一年减至半年,减少了时间的限制,并更加有利于患者回忆身体症状,此外罗马诊断标准提出以粪便性状进行分型,使之更加简单、实用。因此本篇论文以罗马为诊断标准,并结合传统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加以分析。表一 Manning标准(1978)ROMAII标准(2000年)1.腹胀,排便后腹痛减轻。2.豁液便。3.排便不畅感。4.便次增多伴腹痛发作。5.稀便伴腹痛发作。在近12个月内腹部不适或腹痛,至少出现12周,伴以下3种情况中的两种,但无须连续。1.腹痛不适排便后缓解。2.病初起时排便频数改变(多于3次旧,或少于3次/周)3.病初起时伴粪便性状改变,排出大便时,过程异常,便意不尽,砧液便。表二 ROMAIII标准(2006)1. 最近6个月开始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且最近3个月发作)3d/月2. 排便次数变化3. 排便性状变化4. 排便后症状缓解,5. 符合以上2条或以上者即可纳入诊断范围。传统中医学对本病的诊断标准可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卫生部在2002年发布的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具体内容如下:根据其中的“中药新药治疗肝郁乘脾型泄箱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主症:(1)腹痛即泻,泻后痛缓(常因恼怒或精神紧张而发作或加重);(2)胸胁胀满窜痛;(3)少腹拘急疼痛;(4)脉弦或弦细。次症:(1)情志烦躁抑郁,善太息;(2)腹胀纳呆;(3)急躁易怒;(4)肠鸣矢气;(5)便下粘液。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3项。(二)中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1.西医病因病理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复杂,呈多样性,总是以结肠症状为主,其病因病理也复杂多样,不甚明了,目前的普遍观点是本病是多因素引起的异质性疾病,主要因素有一下几点。(1) 精神心理因素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生活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出现焦虑烦躁的情绪,常常会导致精神上的疾病,而精神心理因素正是导致IBS的一个重要因素。IBS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一般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精神病,二是心理异常,三是不良的环境因素。IBS患者发生激动、不安、焦躁、抑郁等情绪异常,会影响小肠与结肠的运动功能。研究发现, 就诊的IBS患者中50%90%存在广泛性焦虑障碍、严重抑郁障碍、社交恐怖症、躯体化障碍等精神障碍。IBS患者比普通人更加容易发生自闭、自责的情况。IBS患者要注意自我调整情绪,他们对情绪的波动反映敏感,一旦受到过度的刺激就会导致病情的反复与加重,心理因素通过植物神经系统与脑一肠轴影响肠道功能, 脑功能显像技术可以证实IBS 患者脑功能的异常变化。此外,睡眠障碍也会引起与加重IBS。(2) 肠道动力学因素许多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患有肠道动力学异常,尤其是以便秘或腹痛作为主要病症的患者。早期研究表明,结肠平滑肌的3周/min的慢波频率显著增高, 导致结肠分节运动增加, 影响结肠内容物推进。推测这种异常慢波可能是IBS患者发生结肠异常收缩的基础。但是也有研究发现,无胃肠道症状的心理疾病患者也有类似的结肠平滑肌慢波显著增长的情况。Poynard等荟萃分析了多种平滑肌松弛剂对1888例IBS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发现平滑肌松弛剂对IBS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推测平滑肌运动障碍可能为IBS的主要原因。(3) 感染感染病菌也会导致IBS。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痢疾病史的人群患病的几率更高,25%的人在患弯曲菌肠炎后继发痢疾后IBS。病理研究发现, 痢疾后46天炎症局部仅49 %的神经元存留, 肠肌层的神经节数量减少, 伴粘膜下层的神经节数量明显减少; 痢疾后612周内肠内分泌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 肠道通透性升高, 固有层与上皮层CD3、CD4、CD8细胞也明显增多, 这种变化会持续一年以上, 并引起IBS 的一系列症状。(4) 食物食物因素主要指吸收障碍与食物过敏,80%的患者对一种或多种食物具有不良反应,但往往没有明显的体征与临床症状。目前的研究表明,IBS患者对乳糖与脂肪不耐受,乳糖吸收障碍常发生在儿童IBS患者身上,可通过减少乳糖吸收与增加纤维摄入来改善症状;多数腹泻型的IBS患者在摄入脂肪食物后会导致腹泻加重,可通过使用胰酶微胶囊制剂来缓解症状。(5) 神经与内分泌因素有学者提出,肠道粘膜应与皮肤一样作为人的一个感受器官,它通过内分泌细胞、神经末梢、免疫细胞进行感受, 信息被用于调节运动、分泌、血液灌注、组织修复等。胃肠胰腺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肠神经系统所包含的多种神经元, , 占全身免疫细胞70%80%的胃肠道免疫细胞 , 这三种元素相互起作用, 均会引起肠易激综合征。此外,内脏敏感性的提高是IBS的病理生理特征,是IBS患者症状产生与多样化的重要基础与原因。敏感性的变化与脊髓、肠道、中枢的神经系统的改变有关。 2.中医病因病机肠易激综合征(IBS)可分为三种:IBS腹泻型 IBS便秘型 IBS泄秘交替型,对于这三种病型,传统医学的医者们看法不一。首先,腹泻型IBS,有医家认为是是七情不与,气机郁滞导致的肝脾不调。也有医家认为脾虚是主要的原因,先脾胃虚弱,再肝气郁结,所以在治疗时应以脾虚为主。如医者高军的观点:“该病便秘非热结, 多为气虚推动无力; 腹泻非虚寒, 乃为脾气亏虚, 运化失职; 腹痛并非血瘀, 乃是脾虚气滞升降失调。故本病病位虽然在大肠, 但病变的关键在脾, 其他脏腑只有影响了脾的运化才能使大肠无以传导变化”。景岳全书中记载: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由此可见脾是治疗中的重点。其次,对于便秘型IBS,一些医者认为是肝郁气滞,情志失调所致。另一些认为肝虚火旺,肠燥津亏造成的。泻秘交替型IBS则主要是是肝脾阴虚,脾虚不运,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吸收,糟粕不能正常下降,而肝阴不足,不能制约肝阳的升动,气机失调,导致秘泻交替。总之,一般认为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察赋不足,劳倦内伤,为主要的致病因素。肝郁气结,肝脾不调,久则脾肾两虚为主要病机。(三)IBS的辨证分型与治则中医学在对疾病病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并在藏像理论的指导下对疾病进行辨证区分,得到的结果称之为证型,通过对证型的确认可以更好帮助医者治疗疾病。IBS的中医辨证分型大致有以下几种: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寒型、脾肾阳虚型、脾虚夹湿型、肝气郁结型与心脾两虚型。肝郁脾虚则使用疏肝调水法;脾胃虚寒则治以温中散寒、健脾利湿;脾虚夹湿则用健脾渗湿法;脾肾阳虚则温阳利水;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健脾与胃;心脾两虚型则补益心脾,益血安神。何严等采用针刺疗法配合按摩治疗IBS36例,针刺时,对于肝气郁滞型以泻太冲, 补脾俞、中脘、肾俞、天枢穴以疏肝理气,健脾止泻;脾胃虚弱型补中脘、关元、天枢、脾俞、大肠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温中化湿,健脾止泻;肾阳亏虚型补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脾俞、肾俞温肾健脾,固涩止泻。黄志刚等将172例IBS患者按辨证分为脾胃虚寒型,肝气郁结型,肾阳虚衰型,肠道湿热型。针灸主穴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肝气郁结型舒肝健脾与胃, 泻太冲、肝俞、期门; 脾胃虚寒型温中散寒, 健脾渗湿, 温针灸脾俞、胃俞, 并隔姜灸神阙;肠道湿热型清热利湿, 泻阴陵泉、上巨虚、曲池; 肾阳虚衰型则温肾健脾, 温针灸肾俞、三阴交、大肠俞, 并隔姜灸命门。研究证明针灸辨证论治IBS,以脾胃虚寒、肝气郁结型较好,而肾阳衰虚与肠道湿热型则疗效较差。二针灸治疗IBS的临床研究(一)针刺疗法IBS被归为中医学泄泻、便秘、腹痛等范畴,针灸治疗泄泻、腹痛、便秘,古代医学文献早有记载, 近年来针灸治疗IBS的研究增多, 现在将其进展情况进行如下综述。1普通针刺郑关毅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在每日固定时间内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IBS 患者30 例, 有效率达到90%。付怀丹通过辨证分型,用针灸治疗IBS患者40例,对不同证型的IBS患者进行不同的选穴。脾胃虚弱型,取脾俞、天枢、足三里、阴陵泉、中脘, 用补法,以健脾与胃;肝脾不与型IBS,则选用天枢、太冲穴、足三里、脾俞、肝俞, 平补平泻, 以疏肝理脾、调顺气机;脾肾阳虚型,取命门、天枢、中脘、足三里、太溪, 脾俞、肝俞用温针法,用以温补脾肾, 固涩止泻;湿热滞留型则取天枢、脾俞、足三里、支沟、阴陵泉,用泻法,以清热利湿,调理气机。每日一次,以十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有效率达85%。俆永军等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2例,选取患者平均年龄44.3岁,病程平均3.5年。选穴以主症为主,腹痛为主者以天枢、公孙、足三里为主穴;便秘为主者以支沟、大横、照海为主穴;腹泻为主者则以上巨虚、中脘、阴陵泉为主穴。如寒邪内积则加神阙;气滞者加行间、太冲;热毒蕴结则加合谷、大椎、内庭;湿热盛者则加中极;气虚者则加气海;阳虚者则加三阴交、肾俞。2.温针疗法牟建蛟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型)59例,分为两个对照组,温针灸治疗组30例,常规针刺治疗组28例,主穴选取中脘、天枢、足三里、大肠俞,配穴则选取太冲与脾俞。除中脘外,所有穴位均取双侧,两组均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治疗组在中脘、天枢、足三里、大肠俞穴,行温计灸疗法。治疗后温针灸组对大便泄泻、腹痛腹胀、胸胁胀痛、排便急迫感4项症状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温针灸组痊愈率为20.7%,总有效率为93.1%,常规针剌组痊愈率为14.3%,总有效率为8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育海将IBS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主要在腰椎棘突两侧寻找敏感压痛点,进针达到骨面后探及针感最明显处留针温针灸,与药物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6%.(二)艾灸疗法1.普通艾灸储浩然等将腹泻型IBS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辨证取穴施灸,对照组用洛哌丁胺,口服,治疗15天。结果治疗组总体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刘鼎清采用温与灸治疗IBS共30例, 取天枢穴、足三里, 每天1 次,交替使用。30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15例, 好转12 例, 无效3 例, 总有效率90%。2.隔药灸疗法吴焕淦使用自制的中药饼( 附子、丹参、肉桂、红花等) , 在中脘、足三里、气海、天枢、大肠俞、上巨虚等穴位上对41 例IBS患者做隔药灸治疗, 总有效率达92.7%, 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2.5%。陈祥珍观察的63例慢性腹泻患者中,有11例是IBS病人, 痊愈10例, 好转1例,总有效率达100%。他采用艾灸主穴: 天枢、中脘、大肠俞、足三里。配穴: 脾气虚加脾俞、章门;脾阳虚加神阙、命门、大椎、气海;脾虚夹湿加阴陵泉;肝郁脾虚加章门、肝俞。用艾柱隔姜灸法,每穴灸510壮,每壮如莲子大,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配合中药灌肠疗法,肠炎I号方(药用: 马齿苋、车前子、赤石脂各30g, 土茯苓、生大黄各20g , 老鹳草、生地榆、炒扁豆各15g , 肉桂9g)浓煎成汁150ml,保留灌肠, 每日1次, 以晚临睡前灌肠为好,15天为1疗程, 连续2个疗程。(三)综合疗法1.针灸并用刘立平采用针刺中脘、上巨墟、足三里、内关、天枢为主加回旋灸足三里、中脘、天枢,治疗IBS43例,30天后治愈29例、显效8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97.7%。刘桂珍采用针灸加心理疏导治疗50例患者, 选足三里、内关、中脘、天枢、太冲、脾俞、肾俞、命门等穴轮流针刺。每次3 4 个穴位, 同时艾条悬灸神阙穴30min, 治疗1 6 个疗程。针刺同时给予心理疏导。结果表明: 针灸加心理疏导的治愈率为72%, 有效率96%, 与单纯针灸( 有效率84%) 或单纯心理疏导( 有效率80%) 相比有显著性差异。2.针药结合疗法王颖采用针药结合疗法治疗71例IBS患者,她将71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 肠宁合剂( 自拟) : 柴胡10g,白术20g,山药15g,炙甘草6g,白芍15g,陈皮10g,防风6g,乌梅10g,干姜10g,黄芩10g。腹痛腹胀甚者加木香、枳壳、佛手、延胡索,腹泻甚者加茯苓、白扁豆,便秘者加槟榔、郁李仁,大便黏液多者加苍术、厚朴。水煎服,1次200mL,1日2次,14天为一疗程。针刺: 取穴脾俞、肝俞、内关、中脘、天枢、足三里、阳陵泉、太冲。患者俯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先针脾俞、肝俞,直刺1 寸,施捻转泻法12min,然后出针。然后取仰卧位,内关直刺1寸左右,采用捻转提插复式泻法,施术1min,使针感传向指端,再针中脘、天枢、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2次,14天为一疗程。对照组: 舒丽启能( 天津田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0mg,每日3次口服,14天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期间禁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10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19%。对照组临床治愈4 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4.7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四)其他针灸疗法1.眼针疗法眼针是已故名中医彭静山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根据人体眼球结膜上血管的形、色的变化而创立的,根据其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部位与性质;并根据辩证,针刺眼周的特定穴区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特色疗法。刘君选取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30 例;其中治疗组采用眼针治疗,主穴下焦区、大肠区、肝区、脾区、肺区,对照组采用口服匹维溴铵,每次50mg,每日3次,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发现眼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证,其临床疗效确切,眼针治疗组疗效指标均优于阳性药物对照组。 2.穴位埋线洪珍梅等使用穴位埋线法辨证治疗腹泻型IBS32例,选穴取大肠俞、天枢、足三里、上巨虚、脾俞以及胃俞穴,每隔十天一次,每次选6至8个单穴,交替使用,总效率达93.7%。董亮见选取穴位天枢、大肠俞、上巨虚,左右交替使用,每周一次,共治疗六次。研究结果表明穴位埋线可以改善躯体症状、睡眠症状、饮食,以及焦虑、抑郁等症状。刘秋萍通过穴位埋线治疗肝气乘脾腹泻型IBS患者30例,治疗选取两组穴位:天枢、脾俞、肝俞 ;大肠俞、期门、足三里。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周治疗一次。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穴位埋线对肝气乘脾腹泻型肠易激综合肯定的疗效,并且病程越短则效果越明显。(五)针灸治疗选穴规律1.局部取穴局部取穴是疾病的治疗原则之一,治疗IBS的局部穴位主要有足阳明胃经经穴天枢、任脉在腹部的腧穴气海、中脘、关元及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脾俞、大肠俞。这些穴位均分布在与十二指肠及下消化道处于密切相关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其中天枢穴具有消食导滞、疏调肠腑、制泻止痛、理气通便、化湿与中的功效,治疗各种肠腑病以及肠腑相关的病证。中脘穴主治胃脘不适、嗳气吞酸与消化不良等相关病症。2.循经取穴邱学梅等对19112012年的58篇文献相关穴位的使用频次以及归经情况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58 篇文献中,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涉及12 条经脉的52 个穴位,其中只有足三里、天枢、大肠俞等12 个穴位的使用频次超过15%,使用最多的经络是膀胱经,其次是胃经、任脉、督脉。膀胱经是十二正经联系最广之经脉,通过经脉、经别的会合,交会穴的通达,与十一经脉相互联系沟通,五脏六腑之气皆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使其能够调整相应脏腑功能。但是韩光研等通过近十年50篇文献的统计分析,发现最常用的穴位是天枢、足三里、中脘,使用频率最多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IBS的病位在肠,在解剖结构方面,胃肠上下相连,所以在生理病理上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学认为机体在生理状态下,肠腑(大、小肠)乃脾胃所主,肠腑功能的正常与否,同脾胃关系较为密切,脾胃健运、升降自如,则小肠可秉其气以泌别清浊,大肠秉其气以排泄糟粕。所以韩研光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有一定的依据,总之天枢与足三里是选穴首选。3.辨证取穴辨证取穴以所涉及脏腑经穴及背俞穴为主。IBS患者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伤脾加之饮食不节,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治疗多配以足太阳经之背俞穴,脾俞、胃俞以益气健脾;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愎,病理上有横决冲激之威,脾虚者最易受克,肝郁脾虚乃IBS主要病机之一,肝强脾弱之人,疏泄与运化功能异常,肝脾不调者多取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太冲、募穴期门并以泻法为主达疏肝理气之效;肝气郁结,不能疏泄气机,助大肠传导而大便乃结出现便秘,肝郁气滞者取肝经穴位太冲、肝俞、行间以疏调气机。肾与脾分司人之先后二天,生理上相互资助,病理上亦互为影响,因脾虚日久至脾阳不振,命火衰微而成脾肾两虚症候者多取肾俞、太溪、命门,神阙隔姜灸以温肾固本;脾失健运,运化失司,内生水湿,郁久化热,湿热蕴结胃肠者多配以阴陵泉、曲池、合谷以清热利湿。三针灸疗效与机制探讨(一)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IB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内脏感觉过敏。近年来,对IBS 内脏高敏感机制的研究证实,大脑中前扣带回皮质、额前皮质、岛叶皮质、丘脑,还有背侧脑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等痛觉处理系统活性异常与IBS发病机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电针天枢穴能使左侧扣带回、右侧脑岛、右侧海马旁回、楔前叶、右侧尾状核等脑区葡萄糖代谢降低,内脏感觉中心区域葡萄糖代谢明显降低。朱青艳研究发现电针上巨虚对急性束缚应激大鼠结肠功能有调节作用,电针上巨虚能抑制伤害性结肠扩张激活的蓝斑神经元的放电反应(P0.01),蓝斑是位于脑干的一个神经核,是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部位,其与应激反应密切相关,该研究提示降低蓝斑应激神经元的活化程度,可能是电针上巨虚调节应激大鼠结肠功能的中枢机制之一。(二)可调节内分泌系统肠嗜铬细胞(enterochromaffin cell, EC)是肠道最主要的内分泌细胞,其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主要功能是合成与储存5-HT。诸多研究表明,IBS 患者结肠黏膜内EC 细胞明显增高,其功能活跃。江岩等采用04生理盐水灌胃制作便秘型IBS 大鼠模型,探讨电针对便秘型IBS 大鼠结肠组织肠嗜铬细胞(EC)活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EC 平均光密度增高(P0.05),电针治疗组EC 平均光密度降低(P0.05)。提示调节结肠黏膜EC 的异常状态可能是电针治疗便秘型IBS 的作用机制之一。(三)改善胃肠动力陈永萍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对IBS不同证型结肠电有良性双向调节作用,脾虚夹湿证IBS 患者针刺前乙状结肠电Fp降低,提示其乙状结肠张力减低,针刺后Ap、Fp、Fz 均增高,说明针刺足三里可使其结肠收缩力增强;肝肠气滞证IBS患者针刺前乙状结肠电Ap、Fp、Fz 均异常增高,提示其乙状结肠动力异常亢进,肠壁紧缩,针刺后Ap、Fp、Fz 均明显降低,说明针刺足三里可使其结肠动力降低至正常人水平。结 语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几率高,影响范围广泛,患者的生活往往受到极大的不便,本文主要从传统中医针灸疗法对本病的治疗出发,统计分析各色治疗方法八种,包括针刺疗法、艾灸疗法、穴位埋线等,提示针对不同的证型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治疗腹泻型肝郁乘脾型肠易激综合征可使用眼针疗法。但发现医者在选择治疗方法以及选穴时多凭借个人经验,没有系统的治疗体系,并且IBS的生理病理机制尚无法明确阐明,在这一方面仍需深入开展研究。本文从神经、内分泌、肠胃动力等方面对针灸治疗IBS的治疗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针灸治疗IBS的机制应该是多环节、多层次的,因此对此还需进一步、全面性、系统性的整理研究,从而有助于针灸疗法在IBS治疗中的应用与推广。参考文献1 刘穗宁论肠易激综合征的五脏整体病理观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2 张维罗马III与罗马II标准诊断肠易激综合征的评价D延边大学,2010年3 高峻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2004,22(2)4 Mayer EA et al.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2001;280(4);G519G5245 Poynard T et al.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1;15(3):3553616 高军 韩景献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2例JJCAM,2010,26(09)7 李浩 孙建华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概况与机制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03)8 何严 高宏针灸配合按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6 例 J陕西中医,2004, 25( 3)9 黄志刚 尤斌 雷震针灸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72例 J 上海针灸杂志, 2006, 25 ( 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第7课 开关量的生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六年级下册
- ERCP病人的护理课件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教案
- 2024年高中物理 第二章 第3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 2024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五 分数的意义第5课时 分数与除法(2)配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教学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2
- 2024秋八年级英语上册 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Section B(1a-2e)教学设计 (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药品验收养护操作规程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九章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 4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选修3-3
- 中学生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 住院透析患者操作流程
- 云仓合同标准文本
- (一模)南京市、盐城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官方答案)
- 2025年焦作工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美版
- 清明节假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课件
- 倒闸操作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小学生安全知识竞赛考试指导题库300题(含答案)
- 专题5 压强 2021年和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物理模拟试题汇编
- 春季预防传染病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