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徘徊中《美好的自我》.doc_第1页
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徘徊中《美好的自我》.doc_第2页
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徘徊中《美好的自我》.doc_第3页
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徘徊中《美好的自我》.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徘徊中美好的自我摘 要:2012年4月9日上午,江苏启东汇龙中学举行升国旗仪式时,高二学生江晨博偷换掉国旗下的讲话稿,“讨伐”中国教育现状,引起了教育者们以及全社会的反思。笔者结合先前所读90后青年钟道然所著我不原谅以及相关教育学知识,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思考,并且就中国现行教育体系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策略,给出了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关键词:教育现状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2012年4月9日上午,江苏启东汇龙中学举行升国旗仪式时,高二学生江晨博在国旗下发表讲话,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5分钟的演说中,这名学生“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对现行升学和教育制度的不满,抨击父母强加给自己所谓理想,引起一片哗然。在其偷换的演讲稿中,我们看到这位堪称大胆的学生所抨击的教育现状: “根据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倒数第一,创造能力世界倒数第一,没有一个诺贝尔奖是接受中国教育而获得的这难道就是我们接受16年教育的结果吗?我们不能只为父母的理想而努力,应该有自己的理想。”“现在的生活根本不是我们想要的,这种变味的教育,我们学了有什么用?就是考上大学又能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 虽然他抨击的是我们早就司空见惯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种种教育现况,是社会舆论早已批判了N多年的陈词滥调,观点不一定全对和考虑得足够周全、成熟,但有这种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和想法已属难得。回过头来讲,其实孩子们的呐喊,绝不仅仅是一种释压的发泄,更不是纯粹为了出风头,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教育出什么样的人才,恐怕才是教育者们以及全社会应该充分反思的地方。回想起两年前看过的一个90后青年钟道然写的我不原谅,书中道尽了他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批评和反思,为了哀悼自己及所有学生“被中国教育浪费的青春”,钟道然结合自己的经历在书中控诉中国教育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抹杀人的个性,培养出的是标准化的机器人,而不是“真正的人”。虽说文辞幽默犀利,但句句都是事实,时至今日,我仍记忆犹新。在被问及什么才是他对中国教育的真实想法时,钟道然回答,“在某些方面,它打破人的想象力,让人没了想法,无法做自己。”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本真的教育?这是一个在目前的中国教育学界仍纷争不断的话题。我们认为,教育是一个让人成长的过程,一个不断从内在去丰富做人的人性化的过程,一个不断提升自己做人的层次与境界的过程。精神化,理想化和超越性是教育之为教育的内在品格。任何让教育低级化、世俗化、平庸化的做法,都是对教育的误解误读,其结果只能让教育越来越成为禁锢人的自由成长的障碍。 余文森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6 页钟道然也说,“首先,教育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让人成为他应当成为的人。天生我材必有用,而教育应该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最适合干的事,然后帮他朝那个方向前进。其次,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和批判精神,它的功能是把人脑独特的价值引导出来。最后,老师和家长必须平等对待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权利和自由。” 钟道然著,我不原谅,三联书店2012年出版然而,当今的教育,小学拿走了独立价值观,中学拿走了自主思考,大学拿走了理想梦想,自此以后,我们的脑子里面什么都没有。中国的学生,是背书做题造就的,是考试卷子造就的,是五年模拟三年高考造就的,是一道道题的标准答案造就的,但绝对不是天性造就的。教育原本是有着幸福的行走方式,但在这种把教育异化为教学,又把教学异化为考试的年代,教育已经完全失去了方向,这种没有体温的冰冷教育,让孩子失去了他们以后永远也弥补不了的宝贵东西。异化了的教育总是在一种短视和急功近利心态的支配下,人为地干预人的自由发展的道路,把人的发展强行纳入事先设计好的“康庄大道”;不仅如此,眼下的教育还有盛气凌人的“高姿态”,面对受教育者,教育者总有那么一种先天的优越感,总习惯于向学生发号施令,教师如斯,家长也如斯。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一定程度地异化为限制学生精神发展的力量,个人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产生了质的断裂,学生被动地过着成人为自己预设的生活。就像卢梭深刻地指出那样:“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 法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上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889页“应试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教育模式当然应当反对,应当克服,但对“应试教育”的现状,我们也应有清醒的恰当的估计,既要看到它的弊端,又不能把“应试教育”的危害程度估计过头了。“应试教育”作为一种倾向,的确存在,主要是在城镇和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向,如任其蔓延,则会影响一代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不可小视。但如果由此得出结论,认为现在的义务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则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准确的。从全局来看,当前我国教育应该说还是素质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无论是社会、学校、老师、家长以至学生本人,总希望个体的素质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应试教育”之所以存在,有它的原因,学校、老师、家长以至学生本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究其深层的原因,乃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要从根本上克服“应试教育”,根本出路在于加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国家和社会能拿出更多的钱来办教育。当然,教育行政部门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应当按照教育的规律,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因势利导,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我认为,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办法,正确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手段和目的。邓小平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式,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5页我们应该允许各个学校、各门学科、各个老师自主选择采用某种评分制,并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加以研究、总结和改进,使它不断地完善起来。二、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重点培养多样化和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强国富民的要求。要根据学生天赋差异、爱好特长,给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三、加大投入,充实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把薄弱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搞上去,使之与各初中、小学在一个地区的水平大致持平。中国教育不仅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没有自由哪来的全面?更何况,没有自由的所谓“发展”,就算“全面”,那也至多只能制造“全能机器人”。再全能的机器人,也不是我们的理想、愿望和追求。相反,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人”。这就必须让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而且,只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别忘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更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 易中天:最该以人为本的,最不拿人当人,网易博客/w2/blogDetail.do?blogId=fks_087066085083080066083081080066072082088064086081087069080&p=3&hostID=masllb前几天在空间上看到覃青必老师发的一篇日志,文中说道,“在我们国家,知识从未获得真正的尊重,而被一种狭隘的功利目的绑架着,我们读书、学习不是为了知识本身的魅力,而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为了找工作,而当这些压力不再的时候,知识在我们看来就是一文不值。我们都忘了,知识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变得雅致与尊贵的精神粮食,也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赢得他人尊重的关键,没有它或者践踏它,我们只能变得粗俗、野蛮和令人生厌,即使,我们有再多的钱和再好的工作。”他对中国现行教育的不满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最后,我想用一段我感受颇深的话来谈谈我对大学的看法,我认为,读大学的价值在于:能认识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朋友,能分辨哪些人一辈子也不会交往,能集中解决很多困惑,从而形成自己的原则,开始学会拒绝。读大学的价值也在于你明白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人,你开始有靠近的动力。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参考文献:1 余文森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2 钟道然著,我不原谅,三联书店2012年出版;3 法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上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889页4 易中天:最该以人为本的,最不拿人当人,网易博客/w2/blogDetail.do?blogId=fks_087066085083080066083081080066072082088064086081087069080&p=3&hostID=masllb5 刘道玉,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革,改革,1996.06.306 林可华,试论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兼论加强师范教育的重要性,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207 何山、欧婷婷、文节,浅谈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轨的策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