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和思想与中医学(论文).doc_第1页
儒家中和思想与中医学(论文).doc_第2页
儒家中和思想与中医学(论文).doc_第3页
儒家中和思想与中医学(论文).doc_第4页
儒家中和思想与中医学(论文).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家中和思想与中医学 摘要 就儒家的“中和” 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认为祖国医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了儒家的中和思想, 其中和思想贯串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辫证、治疗等各个方面, 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关键词儒家中和中医学阴阳一、儒家之中和思想“中和”乃中正和合之义。其实质是无太过,无不及,乃是世界万物得以形成和存在的最佳状态,就是使宇宙万事万物达到平衡、和谐的一切规律和方法的努力。“中和”思想贯穿了周易的始终,“中和”为贵、为吉是周易倡导的主题思想。周易六爻的卦,分为“内卦”(下卦)与“外卦”(上卦)。“内卦”正中间的“二”和“外卦”正中间的“五”因为在中间,称为“得中”,其比“三”或“上”的地位更好。对事物采取中和的态度,不偏不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如周易同人卦( )有“集结和同”之意“同人”的下卦是“离”,象征火;上卦是“乾”,代表天。火光明,向上升,与天相同,所以是“同人”的形象。又“六二”中正,与“九五”相应,也是“同人”的形象。下卦“离”是火,象征光明,上卦“乾”刚健,六二与九五中正,相互呼应,这正是君子的正道,唯有君子的行为,才能沟通天下的意志,促成世界大同。“中和”二字的论述最早见于礼记中庸。中庸开篇第一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情感还没有表露时(即不偏不倚,保持固有的本性时)的状态是“中”,表露出来恰到好处合乎自然的“理”叫做“和”。“中”是大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中和,即中正和谐之意,中是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和是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好方式和最高境界,人的修养能达到中和的境界(“致中和”)就会产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理想效果。中和思想是儒学思想的精髓。“中和”在儒家哲学中成为客观存在的规律,不可须臾偏离,是儒家修道和行为处事的准则,也是其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中和思想作为规范人的社会行为、“礼”的实践标准,逐渐升华为一种世界观,用以描述概括世界内在的、最后的本质。 而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的先秦两汉时期,正是儒家思想正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奠定其正统地位的时期,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受到儒家思想之精髓思想的影响和渗透,中和思想成为中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成为了可能。儒家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秩序,提出“中和”思想,正是为了维持已经建立起来的世界秩序,并保持它的平衡或和谐。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人体要保持其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和谐,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下去。“中和”这种哲学思想正好反映了中医学这种本质的内在要求,因而“中和”思想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二、中和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中和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在中医的理、法、方、药等方面都体现着中和思想。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中和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中和思想的核心是平衡与和谐。这种平衡与和谐的思想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如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世界万物都有普遍的联系,处在无休止的运动中,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这种作用维持在一定的动态平衡也就是中和的范围内,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协调意味着健康,所谓“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问调经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若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的平衡失调,则人体由生理状态转为病理状态。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汗出”等。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阴阳平衡失调,治疗的原则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即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此外,五行的生克制化,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人的情志活动,都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只有保持这种无“太过”、无“不及”的状态,一切才能归于平和,才能使人的生命活动、自然现象及世界万事万物在有序的“治”的状态下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否则就会出现“逆”的病的状态或异常的存在、变化和发展。中医学对于疾病的治疗,在于纠正失“中和”的无序状态,使其达到“中和”有序。中医学理论中的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辨证论治思想、生命观、发病观、对病和“证”的治疗等,无不是围绕着不偏不倚的“中和”思想来展开的。“中和”思想虽源于哲学,但它已深深地植根于中医学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成了中医学的“核心”和“灵魂”。这种思想之所以能贯穿于中医学的始终,主要的不是外在的影响,而是中医学内在本质的必然选择。2、中和思想对中医学养生防病、诊疗用药的指导意义中医学的实践证实,“中和”思想不仅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指导诊疗用药、养生防病都有重要指导意义。2.1、中和思想对中医诊疗用药的影响中和思想的“时中”观就是根据不同的时间、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中医学诊断的主要目的是找出机体不和谐的原因,以便进行调理。“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灵枢终始曰:“平人者不病。”平人就是健康人。诊病时按阴阳平衡理论,“偏阴偏阳谓之疾”着眼于偏离功能平衡态的失调表现,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之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亦。”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即阴阳的偏盛 (过)偏衰(不及)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长。因此,调和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中医的治疗观,一言以蔽之,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而如何调?主要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临证处方用药上要求进止有度而适中。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中医药治病的关键是调整机体的生命机能,调动机体主动的驱邪、抗病、康复能力,使机体阴阳恢复平衡而病愈。2.2、中和思想对中医养生防病的影响阴阳和合的“中和之气”是万物消长存亡的根本,是生命的源泉。中医学认为人只要能够顺应天地中和之气就可以达到保养生命的目的,所谓“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意即如此。具体来说,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即中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