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 中国泉州.doc_第1页
泉州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 中国泉州.doc_第2页
泉州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 中国泉州.doc_第3页
泉州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 中国泉州.doc_第4页
泉州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 中国泉州.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泉州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二0一0年十一月80目 录前 言1第一部分 发展现状与条件分析2一、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状况2 (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 (二)“十一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任务基本完成5 (三)能源消耗状况8 (四)资源支撑和利用状况11 (五)环境质量状况分析15二、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意义17 (一)有效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泉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7 (二)应对绿色指标新要求,改善泉州市经济发展环境17 (三)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确保泉州市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18 (四)提高闽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推进泉州市低碳城市建设18三、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18 (一)对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18 (二)高耗能行业增长势头较猛,能源供需矛盾突出19 (三)技术进步对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19 (四)节能项目资金缺乏有力保障,融资渠道较为狭窄20 (五)园区整体规划有待完善,生态工业产业链还未形成20 (六)能力建设和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20 (七)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21四、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21 (一)环境基础21 (二)经济基础22 (三)组织保障22 (四)社会基础23 (五)经验借鉴23第二部分 规划的总体框架24一、规划依据24二、规划范围、年限和工作路线24三、指导思想24四、基本原则25 (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25 (二)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实施与公众参与相结合25 (三)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25 (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26 (五)依托产业,项目带动26 (六)科技支撑,体制创新26五、发展目标27 (一)总体目标27 (二)阶段目标27六、 指标体系29第三部分 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30一、区域战略构想30 (一)生态型环湾“980”中心城区30 (二)循环型两翼发展区31 (三)可持续发展型山区县域32二、循环型产业体系发展构想33 (一)农业33 (二)工业35 (三)建筑业39 (四)服务业39三、构建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产业41 (一)节能环保产业41 (二)循环经济产业42 (三)新能源产业43 (四) 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重点建设项目表(见附表)44第四部分 节能的主要任务45一、工业节能45 (一)石化行业节能46 (二)漂染、纺织服装行业节能46 (三)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节能47 (四)电力工业节能47 (五)陶瓷业节能48 (六)造纸及纸制品业节能48 (七)建材工业节能48 (八)装备制造行业节能49二、其他行业节能49 (一)建筑业节能49 (二)交通运输业节能50 (三)商贸与民用节能51 (四)农村节能51 (五)公共机构节能52三、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53四、节约能源重点建设项目(见附表)53第五部分 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54一、深入开展节约用水54 (一)农业节水54 (二)工业节水55 (三)其他行业节水55 (四)生活节水56 (五)非传统水源开发利用56 (六)加强水域流域治理56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56 (一)危险固废的无害化处理与利用57 (二)生活垃圾综合利用57 (三)工业“三废”资源化57 (四)建筑垃圾回收与利用58 (五)废旧电器回收与利用58 (六)废旧金属、汽车综合利用58三、大力推行清洁生产59 (一)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59 (二)严格清洁生产审核,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59 (三)推进农产品技术改革,全面提高农业清洁生产水平59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60 (一)贯彻土地政策,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60 (二)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整理60 (三)强化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60 (四)统筹规划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海岸线、海域和港口61 (五)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61五、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61 (一)鼓励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减小原材料投入61 (二)加强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62 (三)改进产品包装,节约包装材料62 (四)节约木材,开发木材代用品62六、农林“三剩物”综合利用62 (一)实施税收优惠等政策,推进农林剩余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63 (二)提高技术研发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63 (三)加大项目投入,强化农林“三剩物”综合利用区域合作63 (四)扶持农林“三剩物”综合利用企业,推进产业化发展63七、生物质能的利用63 (一)抓好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实现城市垃圾无害化产业化处理64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高端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64 (三)进行区域性合作,最大化生物质能开发与利用效益64八、节约型社会基础设施建设64 (一)基础服务平台建设64 (二)市政工程建设65九、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项目表(见附表)66第六部分 重点示范工程67一、示范企业67 (一)节能型示范企业67 (二)清洁生产型示范企业67 (三)资源综合利用型示范企业67 (四)节水型示范企业68 (五)节材型示范企业68 (六)生态农林型示范企业68二、示范园区(基地)68 (一)循环型工业示范园区(基地)69 (二)循环型农业示范园区(基地)69三、示范区域69 (一)泉州市和石狮市节水型示范城市建设69 (二)南安市石材产业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70 (三)德化县陶瓷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70 (四)永春县循环型生物医药示范县建设71第七部分 政策措施和机制保障72一、将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总体规划之中72二、把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贯穿于政府日常工作中72 (一)落实财税政策72 (二)发挥价格杠杆作用73三、完善政策措施,为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优越的制度环境73 (一)完善政策体系建设73 (二)制定标准和计量规范73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节能和循环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74 (一)依靠科技创新,建立技术改造长效机制74 (二)组织循环经济科技攻关,构建循环经济技术体系74 (三)鼓励企业从事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和应用74五、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构建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75 (一)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平台75 (二)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75 (三)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75六、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76 (一)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76 (二)加强交流合作,鼓励社会投资76 (三)建立多元化节能和循环经济的投入保障机制76七、理顺政府管理职能,建立健全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机制77 (一)加强领导,为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保障77 (二)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决策机制77 (三)建立绿色核算与考核机制,形成环境追究制度77八、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消费模式77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节约氛围77 (二)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消费模式78九、将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之中78 (一)抓住发展机遇,选准发展方向78 (二)立足实际,形成特色78十、坚持对外开放,加大对台先行先试政策,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79 (一)立足闽台,扩展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交流与合作79(二)拓宽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79前 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节约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实施福建省“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高度重视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进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十一五”以来,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泉州市认真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循环经济工作的部署要求,始终把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责任落实,形成工作合力,加大各领域节能技改力度,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了一系列可观成果。随着“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顺利完成,泉州市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水、土地等资源供应不足的矛盾越发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大力推进能源节约、深入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缓解泉州市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泉州市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的迫切要求。为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国务院、福建省人民政府以及泉州市政府关于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泉州市经委按照泉州市政府关于编制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进度安排,于2010年1月初,委托福州大学循环经济研究室编制泉州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从“持续性生态建设、再生性资源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性政策机制保障”入手,通过总结泉州市“十一五”期间节能、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阐述泉州市“十二五”期间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阶段目标以及主要任务,并结合泉州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现状,合理规划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重点突出泉州市节能实施方案,分项目解析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任务,构建一批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重点示范工程,提出“十二五”期间泉州市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第一部分 发展现状与条件分析一、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状况(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1.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泉州市各级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稳住大盘、固本培源、项目带动、奋力发展”的要求,主动作为、积极引导、优化服务、增强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至2009年末,泉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2.29亿元,财政总收入316.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9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63元;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8:57.9:38.3,五大传统产业和五大新兴产业产值年增长分别为13.2%和33.1%。2010年,泉州市实现生产总值( )亿元,同比增长( )%;财政总收入( )亿元,增长(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增长( )%,经济运行呈现“好、快、有支撑,发展待跨越”的特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泉州市深入开展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图1.1 泉州市20052009年GDP总值增长趋势图1.2 泉州市2005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趋势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十一五”时期,泉州市政府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集约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第三产业高端化,强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6.0:57.8:36.2调整到2009年末的3.8:57.9:38.3。第一产业比重继续呈逐年下降态势,第二产业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尤其是中介服务、会展、物流、软件外包、创意等在内的新型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五大传统产业和五大新兴产业产值年增长分别为13.2和33.1。“十一五”以来,泉州市加大“228”产业集群培育和提升力度,引导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品牌创建、资本运营,强化新兴产业龙头项目带动,不断延伸和壮大产业链,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纺织服装基地、鞋业基地、建材基地和全省工艺制品、食品饮料基地,初步形成全省船舶修造、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基地,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图1.3 泉州市2005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3.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十一五”以来,泉州市围绕“五大国家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五年来,泉州市政府加大对企业研发活动、优秀专利产业项目等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强载体建设,强化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积极引导传统和新兴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实施一批技改引进项目,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能力逐步提高。2005年仅有57家行业技术中心,至2009年末已发展到179家(包括59家工程中心,120家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科技投入占GDP比重由2005年0.36%上升到2009年末的0.63%。传统和新兴产业以及区域内的企业竞争力均得到较大提升,在金融危机等宏观环境出现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4. 外向型经济特征突出,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泉州市对外开放得到新拓展,以能源开发、资源性产品和轻纺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特征越发突出,对外贸易不断拓展,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型外资项目明显增加,尤其在对台引资和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方面有所突破,2009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3家,实际利用外资17.2亿美元,“回归创业工程”引进投资50多亿元。出口市场进一步多元化,初步形成以美国、日本、欧盟、香港、东盟五大市场为主,东欧、俄罗斯、非洲、中东、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为辅的多元化出口市场格局,培育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著名品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开拓国际市场取得较大成就。5. 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效果逐渐改善泉州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严格按照“十一五”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不断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良好,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水平。2009年泉州市重点流域13个省控监测断面类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泉州中心市区及各县(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高于96%。各县(市、区)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晋江水系和各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均保持优。山美水库水质属中营养状态,总氮超标;惠女水库水质总氮和总磷超标,属轻度富营养状态。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逐年上升,十二条主要入海河流水质大部分较2006年整治前有明显好转。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均可达到国家2类区标准,道路交通噪声能达标,城市功能区噪声状况有明显改善。(二)“十一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任务基本完成1. 节能降耗方面“十一五”期间,泉州市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通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行业节能,全市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全市单位GDP能耗0.795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单位GDP能耗0.90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1.5%,累计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序时进度的75.2%。若剔除联合石化影响因素,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可降低到0.76吨标准煤,能够完成省里下达的“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1)工业领域节能一是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至2009年,全市累计淘汰小燃油发电机组189台,装机容量45.0万千瓦;拆除落后机立窑35台,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86.6万吨;取缔关闭、停产整顿建筑饰面石材加工企业(含个体户)1282家和位于重点流域内建设饰面矿山企业39家。二是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省控54家重点耗能企业(除破产、停产的2家企业外)已全部完成能源监测、能源审计工作并编制节能规划,全市重点耗能企业完成节能量260万吨标准煤。三是稳步推进节能重点项目建设。2006-2009年共组织实施节能改造重点项目413个,有116个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获得国家、省级资金支持10928万元,项目预计形成节能量61万吨标准煤。(2)建筑节能至2010年上半年,全市建筑节能节约标煤38.202万吨,完成“十一五”任务目标的95.51%。目前全市通过竣工验收的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比例达100%,新建建筑节约14.69万吨标准煤;共有110多家新材生产厂家,新型墙材产量每年达35.2亿标块,新材应用比率超过70%,禁“实”推“新”节约21.8万吨标准煤。(3)交通运输节能2006年至2009年,全市交通领域实现节能28.8万吨标准煤。大力推进建设便捷、高效、省能的一体化交通系统的步伐,全市营运车辆更新累计总投资5.35亿元,更新2665部;所有更新车辆的尾气排放都达到国标准;公交车辆更新累计总投资1.0272亿元,购置高档公交客车351部,报废旧公交车175部;投资27.11亿元,新增船舶130艘,淘汰老旧船舶229艘。(4)商贸与民用节能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商贸流通领域节约能耗达20%。全市商贸流通业尤其是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大力推行绿色照明技术,使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新华都购物广场、大洋百货、中闽百汇等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及金星、鲤城、丰泽等酒店投入资金改造、更新照明和中央空调系统。积极开展汽车以旧换新,提前报废汽车1万多部,报废更新黄标车700多部。(5)农村节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抓好农村户用沼气工作。省级以上投入的农村沼气建设补助资金由2006年的每户800元,增加到每户1400元,同时泉州市每年也划拨200万元用于配套支持沼气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农村户用沼气2.2272万户,累计节省标煤5.0606万吨;建设132个单池容积100m3,总池容积500m3的沼气工程,惠及2979户农户;建设乡村服务网点82处。(6)公共机构节能“十一五”期间,泉州市公共部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按照节能标准改造空调、照明、电梯等系统,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办公用品,带头采购低油耗汽车,加强公务用车日常管理。2009年全市完成了市级国家机关办公和市区大于2万平米的大型公共建筑建筑能耗统计基础工作,并选取5栋节能潜力较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政府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开展能源审计,出具审计报告。2. 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十一五”期间,泉州市按照“社会大循环、产业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思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水、节地、节材、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各项工作稳步实施,示范项目、示范企业、示范园区等重点建设工程有效推进。(1)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全市登记再生资源回收企业156家,个体户327家,2009年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4.37%,资源综合利用取得进一步进展。中心市区、石狮市、德化县被纳入全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公司近十个,经营额近2.5亿元;建立旧机动车交易市场、经营公司50多家,实现交易9250部;建立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年拆解报废汽车一千多部。(2)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新建、扩建成13座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厂现有处理总能力达63.25万吨/日;印染、造纸及纸制品等耗水行业普遍实施中水回用技术,凤竹纺织企业的印染废水回用项目即将完成。农业与工业用水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3.14%。(3)清洁生产审核稳步实施“十一五”以来,全市稳步推进清洁生产,制定清洁生产标准,依照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与强制性审核相结合的原则,强制26家重点污染型企业进行审核,引导6家企业开展自愿性审核,督促审查不达标企业引进生产技术、改进生产设备,实现清洁生产。对严重超标的污染企业或不转变生产方式的企业进行严厉限制甚至取消其生产经营资格,以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清洁生产全面开展。(4)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工作有序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结合小城镇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理,盘活闲置土地,完成土地整理613.3公顷;海水域污染整治投入资金10.8亿元,完成84个年度整治项目。积极引导企业入驻园区,全面推进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拍挂”,不断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5)节约原材料工作成效明显重点加强了石材、纺织、鞋服、电力、建筑、农业等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广泛推行绿色生态设计,从源头上减少原材料使用。2006年至2009年期间,共推广使用散装水泥865.38万吨,预拌混凝土1730.97万立方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05万亩,减少化肥投入(折纯)0.4万吨,增产粮食2.9万吨。(6)农林“三剩物”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升“十一五”以来,全市在农业废弃物利用方面成效显著。重点抓好秸秆利用,其综合利用量达到29.1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一批“农林三剩物”重大项目稳步实施,其中德化县祥盛、昌达、宏盛达等企业利用锯材的板皮、薪炭材和枝丫材等废弃物加工活性碳、茶盘、西洋小工艺品;福建冠林竹木家用品有限公司利用木、竹屑等废弃物加工茶盘、托盘和陶瓷配套,现已进入试产阶段。(7)生物质能大力发展“十一五”期间,泉州市以沼气池工程、垃圾焚烧发电、生物柴油等项目为依托,大力开展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与应用。晋江、石狮、南安、惠安等县市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已建成运行。石狮华宝集团有限公司首期年产5万吨生物柴油项目已建成投产;新世纪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生物柴油项目正在筹建。(8)示范项目、工程建设全面推进2006-2009年泉州市共组织实施了循环经济建设重点项目312个,其中36个项目列入国家、省级重点项目计划,获得国家、省级资金支持4175万元,共有60个循环经济项目入选2010年省级循环经济项目库。在循环经济示范建设方面,建成一批具有国内、省内领先水平的循环经济园区、企业。泉港石化园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南安、德化2个县(市)被列为省循环经济试点县;泉港石化园、中泰石材集控区、德化陶瓷产业园区、石狮集控区4个工业园区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泉州南星大理石有限公司、福建省三安钢铁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三)能源消耗状况1常规能源的规模与使用情况随着泉州市经济不断发展,常规能源的使用量也逐步在增加。表1.1 2009年和2005年常规能源使用情况对比类型2009年2005年年均增长率用电总量(亿千瓦时)298.92 189.0012.14% 工业用电量(亿千瓦时)217.19143.3610.94%原煤消耗量(万吨)102054716.86%汽油使用量(万吨)82.7955.4710.53%煤油使用量(万吨)3.993.433.85%柴油使用量(万吨)102.8486.534.41%燃料油使用量(万吨)80.1241.8717.61%液化石油气使用量(万吨)10.1616.71-11.70%其它石油制品使用量(万吨)48.0016.8329.95%电力资源近年来,泉州市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较快,2009年全市用电量298.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34%,增长率同比提高3.99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217.19亿千瓦时,比增9.82%, 其中:轻工业用电量106.11亿千瓦时,占工业用电量的比重为48.86;重工业用电量111.08亿千瓦时,占工业用电量的比重为51.1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51.35亿千瓦时, 比增14.98%。工业增长得到恢复,第二、三产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保持较快增长,第一产业用电量有增长势头,如图1.4所示。图1.4 泉州市20052009年用电量变动情况据统计,截止2009年,全市新能源装机34.5MW,包括石狮鸿峰垃圾电厂12MW,晋江垃圾电厂15MW,南安垃圾电厂7.5MW,年发电量1.0843亿度,能够基本满足社会需求。煤炭资源截止到2009年末,泉州市煤炭实际保有量5275万吨。其中:永春县5275万吨,占全市总量的100。铁矿储量5589万吨,铅锌矿储量7068万吨,石灰岩储量5083万吨。2009年新勘探煤炭总量为1020万吨。石油使用情况2009年泉州市使用汽油82.79万吨,煤油3.99万吨,柴油102.84万吨,燃料油80.12万吨,液化石油气10.16万吨,其它石油制品48.00万吨。比增情况详见表1.1。2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十一五”期间,泉州市新能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大型风电场逐步建设,有7个风电场址列入省风电发展规划中;光伏产业发展迅猛,截至2009年,泉州市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45.82万平方米,太阳能光电应用面积4.96万平方米;生物沼气得到广泛推广,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8万口。风能目前,泉州市的风电场址有七个。分别为南部的晋江金井风电场,中部的惠安崇武风电场、惠安赤湖风电场,北部的惠安小岞风电场、惠安外走马埭海堤风电场;海上风电场有崇武溪底海上风电场、石狮祥芝海上风电场,主要分布在沿海岸线一带。泉州市近海风电场址有3个,为泉州湾近海风电场A区和B区、石狮近海风电场、泉港山腰潮间带风电场。太阳能泉州市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自2005年以来,光伏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初步形成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半导体照明等光电产业布局,产业链涵盖上游的硅冶炼、硅提纯、拉单晶、铸硅锭,到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发电,再到LED、光电应用等下游电子信息应用等。截至2009年7月,泉州市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45.82万平方米,太阳能光电应用面积4.96万平方米,浅层地能应用面积38.95万平方米。生物质能“十一五”期间,泉州市工业有机废水沼气资源量年均增长10%,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水沼气资源量年均增长8%;累计建设132个单池容积100m3,总池容积500m3的沼气工程,惠及2979户农户;秸秆综合利用量达到29.1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截止2009年底,泉州市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8万口,其中,2006年全市新建农村户用沼气0.4081万户,2007年新建0.5340万户,2008年新建0.5411万户,2009年新建0.7440万户,2010年计划新建0.6950万户。图1.5 20052009年泉州市沼气池保有量比较垃圾发电取得积极进展,率先在全省采用BOT形式建设垃圾焚烧发电。截止2009年底,已投运晋江垃圾焚烧发电厂(20.75万千瓦)、南安垃圾焚烧发电厂(10.75万千瓦)、石狮垃圾焚烧发电厂(21.5万千瓦)。目前,共建成晋江二期、石狮、南安垃圾发电厂,垃圾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达5.25万千瓦。(四)资源支撑和利用状况1矿产资源据统计,2009年泉州市矿产种数29种,矿石开采总量0.23亿吨,同比下降0.23%;矿业总产值11.2亿元,同比下降0.35%。根据泉州市矿产资源保有储量、资源潜力、开发现状和矿产加工产业规模,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地质环境保护等因素,泉州市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可分为能够满足、基本满足和紧缺三种情形。满足需求的矿种有中低档高岭土(瓷石)、中低档饰面(雕刻)石材、建筑石料、矿泉水等矿种。基本满足需求的矿种有金、钼、石英、建筑用辉绿岩、水泥用灰岩(大理岩)等矿种。比较紧缺、难以满足需求的矿种有煤、铁、锌、高品质高岭土、高档饰面(雕刻)石材、地热等矿种。2土地资源 表1.2 泉州市土地利用现状(2009年底) 单位:万公顷地类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农用地耕地14.8513.16%园地11.7910.45%林地56.6750.21%牧草地00其他农用地5.144.55%小计88.4578.36%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12.5111.08%其中:城镇工矿用地4.514.00%农村居民点用地8.007.09%交通、水利及其它建设用地2.472.19%小计14.9813.27%未利用地9.448.36%合计112.87100%近年来,泉州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工业集中区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明显增加,土地供需矛盾凸显。目前,泉州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25hm2,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大。2009年省里下达给泉州市年度补充耕地1.17万亩,土地整理规模3.1万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土地资源的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3水资源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境内溪流密布,发源于本市境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4条。从2004至2008年“六千”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共完成渠道防渗146.75公里,其中主干渠道127.75公里,占总长度1090.7公里的11.7,改善灌溉面积6.96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31万亩,2009年实施4个河道清水工程。“十一五”新建水电站36座(永春15、德化14、安溪7),总库容15.8亿立方米,共修成19座大中型水库,节水灌溉面积达1.438万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年供水量5.0457万吨,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达16.7910万人,每立方米水产生的GDP达97.087元,万元GDP耗水量下降到103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100亿立方米,其中晋江流域为53.8亿立方米。根据统计,泉州市水资源总量约为100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为40亿立方米,万元GDP耗水量116立方米。目前,泉州市年总用水量为31.45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农业、工业用水分别占总用水量的14.6、24.1和58,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量明显增加,用水比重不断扩大;建筑业与三产用水量所占比重较小,但呈快速上升趋势。图1.6 泉州市20052009年水资源状况图1.7 20052009年泉州市生活、农业、工业用水情况4森林资源截止2009年底,泉州市森林总面积965.62万亩,其中商品林地面积565.43万亩;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400.19万亩;其它林地81.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8.7%,造林面积20.2万亩,县(市)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2.17万亩。2009年泉州市木材产量28万立方米,竹材产量完成500.1万根,新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珍稀树种用材林基地5752万亩,竹林基地21.2万亩,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174.22万亩,人造板产量9.8万立方米,松香产量0.15万吨。截止2009年底,木、竹、藤经营加工企业共有153.9多家,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加工单位39家。花卉生产经营单位1718多家,林业总产值达190亿元。5海洋资源海洋空间泉州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541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14.4。泥沙岸和岩岸交错其间,拥有大小港湾14个,其中湄洲湾、大港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是五个主要的港湾。海洋生物泉州海域有海洋生物多达627种以上(不含浮游类),其中鱼类291种,蟹类68种,头足类24种,贝类128种,其它116种。具捕捞价值的鱼类有60多种,产量较大的有20多种。泉州湾内水域年均浮游动物总量为167mgm3,可供养殖的经济水生物有近百种。海洋矿产滨海非金属矿产有海砂、硅砂、花岗岩、高岭土等,总储量达26亿吨以上,潜在经济价值550多亿元。其中深沪石英砂矿区范围6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7500万吨,是我省三大玻璃砂矿之一。台湾海峡海底蕴藏着石油资源,是泉州油气远景区。海洋能潮汐能是沿海突出的海洋能资源,泉州潮汐能蕴藏量1.59亿千瓦时,可装机容量166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5200万千瓦时。沿海地区是风能丰富区,年能量达2468千瓦时/平方米。海洋渔业2009年,泉州市海洋渔场面积达0.3936万平方公里,水产品养殖面积达19020千亩,滩涂养殖面积5450千亩,实现海洋渔业总产值140.69亿元,年均增长7.9%;海洋渔业增加值70.66亿元,年均增长13.5%;水产品总产值72.2亿元,年均增长6.3%,占大农业总产值的35.16%。水产品加工业也有较快发展,2009年泉州市水产品加工产值达29.32亿元,与2005年的16.95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4.7%。海洋工业2009年海洋矿产采掘业产值4亿元;盐产值2.2亿元;制药、保健食品产值9.2亿元;鱼机具(包括渔民自制)产值3.3亿元;船舶修造产值为7.6亿元。海洋工业产值与2005年产值相比,均有较大幅度提升,2005年海洋工业产值仅57.41亿元,2009年已增长到112.04亿元,海洋工业规模逐步壮大。(五)环境质量状况分析1水环境质量“十一五”期间,泉州市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晋江水系省控断面类水质达标率100%,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稳定达标,城镇居民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09年泉州市废水排放总量达44858万吨,与2005年的35403万吨相比,年均增长6.68%。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6283万吨,年均增长4.04%;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18575万吨,年均增长11.35%。虽然泉州市近年来废水排放总量有明显上升趁势,但“十一五”期间,随着节约型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和废水重复利用、中水回用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用水重复利用率以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皆逐年提升。图1.8 20052009年泉州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表1.3 20052009年泉州市污水排放与综合利用情况年 份 项 目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万元GDP废水排放量(吨/万元)21.5722.0018.8215.2314.6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万吨)221542684228581266152624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9199.8199.8710099.8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40.3041.7547.3450.6473.14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20.0929.4651.8659.2366.692大气环境质量2009年酸雨频率为58.3%,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平均值为0.057毫克/立方米,平均空气污染指数(API)为54;二氧化硫排放量55911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0990万吨;烟尘排放量25316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比重为90%。2009年底,惠安县城、安溪县城、永春县城、德化县城空气质量优,其余各地均为良;泉州市区、石狮市区、晋江市区、南安市区降尘年均值优于省内其他地区。据有关数据监测,至2010年底,泉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可达98%。3噪声环境质量2008年,全市城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都达到国家2类区标准,泉州市区、惠安县城、德化县城的声环境质量呈“较好”水平,其余的县城(市区)呈“轻度污染”水平。泉州市区功能区昼间和夜间噪声达标率分别为81.2%和56.3%,石狮市区和南安市区功能区昼间和夜间噪声达标率为100%,晋江市区功能区昼间和夜间噪声达标率分别为50.0%和16.7%。随着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不断推进,全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质量将持续提高。 4固体废物环境质量泉州市固体废弃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十一五”期间,随着综合利用设施投入的增加和综合利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泉州市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量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综合利用率均达95%。2009年,全市共产生工业固体废物505.58万吨,综合利用率97.17%;全市产生医疗废物1161.62吨,处置率100%;中心城区产生生活垃圾25.30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图1.9 20052009年泉州市固体废弃物情况二、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意义(一)有效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泉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泉州市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高度依赖资源投入的传统工业必然遭遇资源约束的“瓶颈”。一些污染较重的行业在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支柱产业的地位,必然会带来资源、能源需求量的增长。但由于能源供应自给率低,资源有限,供给形势相当严峻。同时,泉州市人口较多,增长速度快,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生态环境状况受到严重挑战。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是解决资源短缺与经济高速增长矛盾、实现泉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二)应对绿色指标新要求,改善泉州市经济发展环境随着经济日趋全球化,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绿色壁垒”日益凸显,对泉州的产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严重影响。如泉州市的纺织工业、鞋类制品、陶瓷工艺品远销国外时,要通过绿色壁垒,达到一定的检测标准,就必须在材料等方面加强管理,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因此,通过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把科技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不仅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优化经济结构的合理选择,也是改善发展泉州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三)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确保泉州市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泉州市向来以民营经济发展为支撑点,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引导民营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开发环境友好型技术和环境标志产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还能够为企业建立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奠定基础,促进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泉州市参与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圈的综合实力,为融入国内和国际大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是提高市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是确保泉州市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四)提高闽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推进泉州市低碳城市建设随着泉州市循环经济工作的全面推进,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资源和环境的部分压力,改善了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但覆盖面仍较窄,实践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09年10月14日,泉州市委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泉州产业和城市升级转型的战略构想。实践证明,基于泉州市情况来看,资源与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使得低碳城市成为泉州市工业转型的必要改革点;构建低碳城市成为新时期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而进一步推进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则是加快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切入点。三、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一)对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虽然泉州市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有相关职能部门和部分企业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现象。第一,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对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责任意识不强,对于本部门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角色和定位并不完全清晰,且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尚未形成,对政策、文件精神的落实还不到位,缺乏全局观念和忧患意识。第二,部分企业仍未把节能降耗摆在突出位置,未能从源头抓起并贯穿于生产全过程;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企业能源、物料的计量与管理仍然存在资源高质低用和浪费现象;加之部分企业急功近利的思想突出,往往重视短期经济效益,未能正确意识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第三,广大公众对泉州市环境资源约束面临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对国际上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信息了解不够,参与意识不强,节约型的消费方式还没有根本形成,节俭意识远未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浪费资源现象普遍存在。(二)高耗能行业增长势头较猛,能源供需矛盾突出一是随着节能工作的深入,“十一五”期间节能措施不断到位,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基数已处较低水平,节能潜力得到较大程度挖掘,节能降耗的空间进一步缩小;同时,随着联合石化等重化工业项目的竣工投产,能耗的大幅攀升远高于新增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存量与增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推进,泉州市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重化、发电等大项目比重将进一步增加,重化、发电(中化泉州炼油油项目、石狮PTA项目、福建联合石化扩建项目、玖龙纸业包装纸生产项目、南埔电厂二期、惠安电厂、华电晋江热电联产项目、鸿山热电厂二期、大唐国际安溪电厂)等项目即将上马,随之给泉州市的能源消费结构、水平等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节能降耗工作的压力愈加增大。三是泉州市经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对优质能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能源需求对外依赖度持续上升,能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三)技术进步对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一是设计与研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