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句容实验高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学案13 主备人:侯红强 审核人:徐叶丹 2015-2-8第二板块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基础知识积累一、字音识记1无情有思(s)2.萦损(yn)3困酣(hn) 4.难缀(zhu)5缥缈(pio)(mio) 6.无人省(xn)二、词语释义1也无人惜从教坠:任凭飘坠,指无人爱惜杨花,任其凋零飘落2抛家傍路:指杨花离开柳枝,飘落路旁3萦损柔肠:形容细长而宛转的柳条4困酣娇眼:形容柳叶5落红难缀:落红不能重新连缀到枝头6时见幽人独往来:隐居之人,隐士7缥缈孤鸿影:高远隐约的样子8有恨无人省:理解三、名句背诵1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2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整体感知一、相关背景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二、内容提要这首词上片以花为人,以人写花,杨花美人,契合为一。下片抒发伤春惜花之愁。末尾以点点杨花与离人珠泪浑融为一,融情于物,以物体情,神来之笔,令人叫绝。通过杨花随风飘荡的情景,刻画出一位梦绕魂牵、幽怨缠绵的思妇形象。三、写法借鉴1作为次韵和作,比原作立意更高章的原作构思新颖,对物象的刻画十分细腻、传神,栩栩如生。苏轼则写物而不滞于物,赋予杨花生命,主观抒情色彩更浓,更为幽怨缠绵。全篇可谓以情感为统率,以奇思妙想为筋骨,将原作从“以形写神”提到了“离形神似”的地步。2刻画细致,咏物与拟人浑为一体上片惜杨花之飘坠,下片抒哀悼杨花委尘之悲恨,表现了思妇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了借物传神的境界。本词自出新意,风神绵邈,情韵俱佳,为咏物妙作。全词用拟人化手法,亦物亦人,通过描写杨花随风飘转的情景,刻画出一位幽怨绵绵的思妇形象, 构思新颖,想像丰富。3借鉴前人,推陈出新化用韩愈、金昌绪诗意,不露痕迹。“抛家”三句化用韩愈晚春诗中的“杨花榆荚无才思”,苏轼这里反用其意,意思是说杨花离家(从树上飘下)而飘落路旁,看似无情,却自有愁思。“梦随”三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中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处以杨花拟人,写了一场恼人春梦,以有形比无形。重点揣摩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这一句写出了什么?明确杨花像花又不像花。因为它“似花非花”,所以就任凭它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它。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2赏析本词是怎样咏杨花的?明确作者没有正面形容杨花的形状动态,而是想像奇特地把杨花比作一个随风万里、梦寻情郎的女子。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形象比喻,又把杨花飘落同伤春之情交织起来。整首词以惜春、惜别的情感为统帅,以物拟人,比喻、构思,乃至数量词的使用都别出心裁,为咏物词传神写意的表现手法提供了范例。3赏析“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明确如把春色分作三分,二分已作路旁尘土,一分已作流水上的浮萍。春色居然可以分,这是一种想像奇妙而又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从全篇词脉来考查,则“二分尘土”与上片“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一意相承。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整体感知一、相关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灰心杜口,谢绝交往,“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讯,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二、内容提要上片写幽居者在幽冷、孤寂的气氛中惆怅寂寞的心情,下片写孤鸿惊惧、彷徨而又执著的情形。全词借“幽人”和“孤鸿”暗示词人虽遭困厄、寂寞却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三、写法借鉴1托物言志,借孤鸿寄情思本词将人和孤鸿两个形象融为一体:上片写静夜时分,漏断人定,惟有“孤鸿”与“幽人”独处,暗示了词人以孤鸿咏人的匠心。下片写孤鸿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展现了孤鸿心有余悸的悽惨景况和坚持操守的崇高气节。透过“孤鸿”的形象,可以看到词人诚惶诚恐的心境以及他充满自信、刚直不阿的个性。总之,词中明写孤鸿,喑喻自己,鸿与人合一,令读者从中体会到无穷的韵味。2运用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词人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他贬居黄州时孤苦伶仃、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处境。所咏之物与所寄之情,融洽和谐,既符合物的自然特征,又切合人的思想感情。重点揣摩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在词中有何作用?明确渲染出寂静清冷的气氛,烘托出词人孤独凄冷的心情。2“惊起却回头”一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作者借“孤鸿”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孤鸿被幽人惊动,飞起后又回头张望;寂寞忧愁,无人理解。3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下片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明确表现了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孤寂的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下片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主观感情物象化;运用的是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的手法。4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明确“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本词以鸿写人,整首词用一个“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一、基础巩固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萦损(yn)困酣(hn)漏断(lu)B缥缈(pio mio) 从教坠(jio) 无人省(xn)C无情有思(s) 落红难缀(zhu) 浮萍(pn)D卜算子(b) 孤鸿(hn) 不肯栖(q)解析:B项,“教”读jio;C项,“思”读s;D项,“卜”读b。答案:A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也无人惜从教坠(任凭杨花飘荡、坠落)B次韵(凡和人诗、词,依照原作的韵脚叫次韵,也叫步韵)C缥缈孤鸿影(高远隐约的样子)D无人省(无人反省)解析:D项,无人省:无人理解。答案:D3下列词句中不能体现苏轼词豪放高旷风格的一项是()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C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D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解析:A句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理解,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表现了词人洒脱、旷达的襟怀;B句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头句,气势恢弘,把人们带入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C句出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幽怨缠绵,耐人寻味;D句出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答案:C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二分尘土,_。细看来,_,_。(2)_,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_。(3)不恨此花飞尽,_。答案:(1)春色三分一分流水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2)惊起却回头寂寞沙洲冷(3)恨西园、落红难缀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望 江 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超然台:作者在密州任上,动工修葺城北旧台。并由苏辙命其名曰“超然”。(1)“烟雨暗千家”中的“暗”字,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答:_(2)词的下片蕴涵了词人丰富的情感,试作分析。答:_答案:(1)“暗”字既使人想到烟雨笼罩千家万户的阴沉景象,又为全词定下了抒情基调。(2)因清明节(寒食节)所生的难解乡愁;寄情诗酒的洒脱;仕途坎坷的无奈。(答案要有“乡愁”“洒脱”“无奈”三个要点)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蝶 恋 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答:_(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片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答:_答案:(1)“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2)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三、语言表达7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两句。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有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的豪情;我喜欢有超世之才又临惊泰然的苏东坡,_,_;我喜欢嫉恶如仇又心地善良的鲁迅,_,_。答案:虽渴望“雄姿英发”但也有“淡妆浓抹”的和谐虽“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8在下面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句式一致,语意连贯,句意完整。辛弃疾一代英豪,也曾“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是的,人生总是苦乐相伴。楚霸王破釜沉舟时也曾英气勃发,霸王别姬时却也凄惨悲凉;_,_;李清照有“兴尽晚回舟”的欢畅,也有“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哀叹;_,_。解析:注意事例的两面性。答案:(示例一)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时也曾意气风发败走麦城时却也狼狈不堪李太白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也有“高堂明镜悲白发”的叹息(示例二)曹孟德官渡大捷时也曾踌躇满志赤壁惨败时却也举步维艰苏东坡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吟。素材一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位既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极尽坎坷的一生,但是他并没有被苦难击倒。他以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对时空和物质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成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挂疏桐”之夜,高唱“大江东去”,深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甘守“寂寞沙洲冷”,只愿“沧海寄馀生”。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他乐观豁达、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应用角度上述材料可以应用到与“笑对困难”“心态”“性格与成功”“挫折”等相关的作文中。素材二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收住,化为温柔的和煦;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应用角度此材料可用于与“面对挫折”“振作”“战胜自我”“苦难与成就”等作文的写作中。素材三“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应用角度此材料可以用于与“气节”“人格”“坚持自我”“爱国为民”“品格”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素材四“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应用角度此材料可用于与“乐观”“旷达”“豁达”“豪迈”“积极向上”“宠辱不惊”“自强不息”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坚守大丈夫生于天地间,顺达时扬名立万,万古流芳;不遇时蓬户翁牖,箪食瓢饮。但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以“仁、义、礼、智、信”为道德准绳,坚守住道德底线。诸葛贤明居隆中,定三分,酬三顾,卧龙出。烧博望,焚新野,败曹操,扶刘备。东联孙吴,北拒曹魏,西取巴蜀,南平蛮夷。用妙计孔明借箭,施异术诸葛祭风。赴东吴舌战群儒,伐中原前后出师。演七星,排八卦,三气公瑾,智收姜维。驱巨兽大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披鹤氅,戴纶巾,摇羽扇,操瑶琴。南屏山还有你的足迹,五丈原尚存你的余温,鱼腹浦留下你的智慧,西城上萦绕着你的琴声。一曲空城计,巧退十万兵。你以经天纬地之能,鬼神莫测之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你用你的“智绝”坚守住了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崇焕悲魂你是一柄锋锐绝伦的宝剑,清和升平的时日,悬在壁上,中夜自啸,跃出剑匣;天昏地暗的乱世,于屠龙杀虎之后,终寸寸断折。你是明末抗清名将,在宁远,你几乎以一人之力抵挡了努尔哈赤的铁骑,让努尔哈赤尝到了自起兵以来唯一的一次败绩;在锦州,你以微小兵力大败皇太极数万精锐,你以罕见的军事才能和英雄气概,使大明朝本已松动的根基又坚固了许多。然而,奸臣愚民,中伤诽谤,你无可奈何,把一具清白之躯交给他们去玷污,你的冤死使得明朝本已苍白无力的背景又多了一抹浓郁的悲怆。即使身陷困厄,你依然坚守住了“忠君爱国”的底线!东坡旷达一杆竹管随意地涂画,便能镌刻山河、撼动寰宇,你多才多艺的岁月倾倒众生。于是,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动间,在晚秋惊鸿的一掠间,你仕途顺达,得到了皇上的重用,以天之骄子之姿尽享生命的繁华。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来小人嫉妒的目光,“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华,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霁月光风,贬黄州,谪海南,际遇坎坷。深感世事无常,你心向佛老,乘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间,以仰俯万事的情怀超然地面对一切的不幸。你用忧国忧民的胸怀坚守住了“润泽一方”的底线!坚守底线,诸葛亮卓尔不群;坚守底线,袁崇焕悲天悯人;坚守底线,苏东坡风华绝代。点评这是篇一类文的标杆佳作。在内容上,本文掷地有声的“坚守底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审读文题的准确与睿智!在表达上,语言风格的选取同样契合于文章的体式,以缜密、严谨、透彻见长。考生精于运思,巧妙运用小标题使得文章思路清晰,而语言的选择也不能不算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果。在发展等级上,文章理据相谐,很好地处理了理与据的关系,理的阐述固然没有惊天之语,但事例的佐证非常得力。引用事例注意到了引用的目的,孔明、崇焕、东坡,超越普通认知心理,睿智解读为构建文章的观点做了有力支撑。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评价(二)找准切入点,思想观点现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是高考中的一个考查重点,更是一个考查热点。“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其中主要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送别之情”等。解答“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这类题,一定要在全面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才能既快又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一、从标题切入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起着提挈全篇、浓缩文意的作用,而且经常透露出作者情感倾向。因而仔细审读诗题,对全诗的内容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便于从宏观上驾驭。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访 隐 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解析诗歌的标题“访隐者”其实就已经明确了诗中写的事件是拜访隐士,这一类诗大多表现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赞美之情。结合诗歌中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就很容易确定诗歌寄寓的情怀就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赞美之情。而选项中的诗句,A项是选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表达的是作者隐居的情怀。B项是李白的蜀道难中的诗句,表达的是思归之情。C项是杜甫的登高中的诗句,表达的是漂泊无依之感。D项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表达的是同病相怜之感。答案A二、从注释切入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之一,虽短短的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而且这种暗示多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关。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梦 中 作宋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注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酒阑:酒尽。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解析从注释切入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抓住“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这一注释,结合诗中描绘的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凄凉而又迷离的意境,我们就能够把握到作者对前途的忧虑及无奈之情,再结合诗中的“客思家”一词,又能明确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答案表现了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三、从意象、意境切入由于诗歌中的意象、意境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因而从意象、意境切入是把握诗歌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的关键。例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注商风:秋风。怆恨:悲伤。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诗中的“凤凰”这一意象,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只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的凤凰形象,可是这只凤凰出现的时候不好,地点也不对,只能悲伤地把自己的羽翼藏起来,飞向昆仑西。明确了这样的一只凤凰的形象,我们就可以确定诗中运用的是“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也很容易确定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情感。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四、从手法技巧切入诗歌传情达意的方式有很多,因此在诗歌鉴赏中,应该掌握其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通过这种特殊的表达技巧,可以更形象地再现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定林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仍:又。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中运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的意思是“诗人欲留白云对宿,恰好又逢明月相寻”,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自己与自然两情相契,其乐融融的心情。答案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情。五、从了解作家及时代背景切入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前提,有时了解了诗人及其时代背景,诗歌的思想内容也就容易把握了。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岁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 三州已被吐蕃攻占。诗人为什么会发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面向生物医学的语言基础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信息学院《方剂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聊城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5月质量分析联合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华侨大学《高级影视特效合成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文理学院《大学体育(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湛江市赤坎区2025年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神木县2025届数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课件
- 焦作市武陟县2025届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汉字文化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32∕T 3255-2017 液氯汽车罐车、罐式集装箱卸载安全技术要求
- 南阳医专三年制专科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基层派出所消防培训
- 中小学生中医药科普知识竞赛
- (正式版)JBT 14694-2024 电气绝缘用合成有机酯与结构材料的相容性试验方法
- 《控制计划培训》课件
- 中学风险辨识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 《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专家共识》解读
- 2024年中考英语复习:补全对话 中考真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 乳猪料生产工艺
- Braden压疮风险评估量表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