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doc_第1页
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doc_第2页
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doc_第3页
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doc_第4页
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考试科目: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 院 别: 文学院 考试得分:_专 业: 学生姓名:_学 号:_ 授课教师: 王家伦 考试日期:2012年6月30日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两个课时)一、学情分析本课文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时间为高二上学期二、教学目标:第一课时:A. 学生通过文本初读,了解本文如何体现散文写作“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B. 学生通过文本研读,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等手段凸显写作意图的。 第二课时:A. 学生通过阅读探讨,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夸张、用典等手段增强表达效果的;B. 学生通过课文研读,理解梁实秋散文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A. 学生通过文本初读,了解本文如何体现散文写作“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B. 学生通过文本研读,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等手段凸显写作意图的。 二、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课文,深刻体会作者如何利用对比手法,彰显写作意图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反复朗读、讨论探究、媒体展示四、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向学生介绍梁实秋先生生平概况,以及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男。汉族。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梁实秋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就是他的散文了。他的散文幽默风趣,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用意深远。他的散文写前思索再三,一旦写成,决不再改。梁实秋与林语堂、周作人,都可称为散文大家。梁实秋去世后,有人说如今的散文之林,可以用“但恨不见替人”来形容。梁实秋的散文包含大量对当时社会人情世态的描写,蕴含着他几十年人生智慧的积淀,本文便是其中一篇。2. 梳理脉络文章的题目是中年,看到文题可以产生什么样的联想?有的人会有比较负面的联想,比如想到中年危机,乃至更年期,有的人则直接联想到父母,或老师。同学们的父母大多数已人到中年,他们与青年时期相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读一读这篇文章,与大师进行对话,也许你们会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加深一层了解。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并理解以下字词的含义:【入蜇】rzh:与惊蛰相关。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那么“入蜇”便是说昆虫钻入泥土,停止活动开始休眠。这里用“入蜇”比喻自己同辈的过世,委婉且带有谦逊之意。 【辐辏】fcu 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也作辐凑:(车船)【仕】sh 做官:出仕。仕宦。(学而优则仕、仕途)【璞石】 p sh蕴藏有玉的石头。汉王符 潜夫论论荣:“夫和氏之璧,出於璞石;隋氏之珠,产於蜃蛤。”【轴子戏】指一场折子戏演出中作为轴心的主要剧目。旧时京剧戏班排戏“打本子”,将台词用毛笔写在长条纸上,卷起来似一轴画卷。戏大纸长,卷起的纸卷就粗,戏小纸短,卷起的纸卷就细,便有大轴,中轴,小轴之说。通读文章的第一感觉,仿佛作者写作是兴之所至,东说一段西说一段,一会儿贬斥女人,一会儿讽刺男人;一会儿中年人是走“下坡路”,一会儿又“滋润”起来,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多读两遍,我们很容易发现:文章暗中遵循着一个简单的结构,就是从诗歌结构里脱胎出来的“起承转合”。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请同学分别起来读下面各段内容。其他同学思考:文章的“起承转合”分别是哪些部分?1) 起 文中有许多地方直接点题,比如第段开头便说,人的年纪像时钟一样,“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人到中年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作者将之概括为哪两件事?一是同龄人有的已经故去,仿佛提醒你,中年之后便是老年,人生很快就要走到终点;二是年轻人春风得意,让人对比之下,有相形见绌的感觉,觉得自己随着年龄增长渐渐被淘汰。中年给人带来强烈的危机感和无奈感,这当然不会是什么美好的事情。这里是第一次负面描写“中年”,段尾的诗句“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就是很好的概括。“故人死”是与自己作侧面的参照,而“少年多”是直接与中年人对比。第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第段很好地总领了全文,让人对“中年”这个抽象概念有了一些具体的感知。“中年”并不是提前和你打好招呼,按时降临的,而是在某个时间倏忽便至,让人措手不及。2) 承 第段中的对比体现在哪里?作者一开始就拿老广告当例子,继续将中年人与青年人做对比。这么一幅简单明了的图画,在青年人眼里,寓意是什么?年轻人体力损耗多,因此要注重保养;但在中年人脑海里,这幅画却“时常涌现”,为什么?这里作者又进行了一次对比,把“二十六块碎骨头拼凑成的一条脊椎”与“一根黄松的柱子”做比较,柱子尚有弯曲倾斜的时候,何况人的脊椎?这广告提醒了中年人,人体的衰老犹如木材的老朽,是不可阻挡的自然规律。人岂能不惶惶然呢?接下来说到“照镜子”,从镜子里更不难发现对比,此时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已经从不同角色转变成同一角色的不同阶段了,他在拿自己的青年时期与中年时期做比较,媒介就是镜子。同样是不经意之间,“突然”发现了额上的横纹、渐秃的头顶、甚至鬓角的白发。此时的感觉是“触目惊心”,第一反应就是去拔掉!想阻止老年迈近的步子,却是做无用功。【拔毛连茹】b mo lin r周易里面是用它比喻互相推荐,用一个人就连带引进许多人。梁老却用它的本意,拔一根白发总是连着边上的黑发一起拔下来,乃至“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将人对年龄的敏感、对老去的恐慌显露无疑。字里行间颇有些调侃的意思。 第段开头便说:“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着急。”言下之意?上一段写的当然是男人。这段写女人到了中年,也用了相当大的篇幅,为什么特地把女人当作重点来描写?因为年龄问题在女人这里更重要,更敏感。梁老在这里更是毫不留情地调侃女性,且让我们来看,年轻女子被比作“牛奶葡萄”这是说皮肤吹弹得破,“燕子”这是说身材矫健轻盈,总之就是各种美好。然后中年女人的皮肤便是“金丝蜜枣”,身材则成了“鹌鹑”。对比显而易见。作家还不满足,更进一步刻画中年女人的衰老:脸上皱纹纵横、色斑点点,身材在作家笔下可以说是惨不忍睹,“禁不起地心引力”,连用三个“挂”让人觉得简直不忍卒睹,更说得减肥的方式是荒诞不经,连擀面杖都用上了。如果说第段对男人的中年,作者还算笔下留情,那第段作者写中年女性的笔触,则简直可以用耸人听闻来形容,固然作者生活的年代女性不懂保养,但这般“毁”法显然背后有作者自己的目的。第段这一句“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他要讽刺的并不是外表,而是女人们为了延缓衰老,做出的种种荒唐行为。这两段“承”得到位,“承”得彻底,不动声色中将中年人的危机感刻画得入木三分。试着总结以上这两段的大意。3) 转 以上种种关于中年的负面印象:从猝不及防,到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带来的不理智行为:拔掉白发、拼命化妆、疯狂减肥。这些行为的根源都是大家心底里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如果作者的文章到这里“完事”,那这就成了一篇彻底的“青春悼文”,将中年说成是世界末日,没什么立意可言了。所以第段,作者笔锋一转:“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直接否定了人们内心对“中年”这一概念的抗拒。我们便知道,接下来作者要说的是中年给人们带来的“优势”。第段这里仍然离不开对比。同学们发现这里的对比了吗?以前的自己是“井底之蛙”“扑火飞蛾”“撞窗苍蝇”,只知道往上爬,不断碰壁;现在的自己则跻身“最高峰”,顿悟过去,将来的路会轻松许多。第段,作者再次强调:四十以前,不过是几出配戏,好戏都在后面。这样说并不仅仅是因为人已经站在了人生的“最高峰”,而是由内而外,四十岁上的人的的确确不应该“中途弃权”。年轻时是“璞石”的,这会儿可饮“陈酿”,对健康的人来说,中年并不是就意味着弓腰驼背、色衰爱弛。这可是连外在印象都发生了转变。那还有什么理由说中年“就算完事”了呢?中年人在人生经验上比之青年人如何?身体、外表又如何?试着总结以上两段。4) 合巧妙地转折之后,作者尚未完成自己的写作意图。“中年”两字现在可以有不同的诠释,中年人就应当有所作为。作者认为中年人应该怎么做呢?“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这便是全文的“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告诫中年人,不应该放弃自己,活在年轻人的阴影中,也不该错误地试图留住青春,而是应该认清楚自己的优势,做自己能做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至此,文章画上句号,也完成了一个较为完美的“起承转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结构,作者的笔触看似松散随意,却处处在为这么一个结构铺垫和服务,很好地体现出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说,作者描写“中年”,先抑后扬,而整体是以“扬”的基调为线索。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文中哪些地方用了对比,对作者的表达分别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完善板书)五、板书设计中 年 梁实秋(第一课时)起 青年人 (朝气蓬勃) 危机、无奈中年人 (垂垂老去)承 青年男人(顾影自怜) 青年女人(轻盈美丽) 惶恐 不择手段 中年男人(触目惊心) 中年女人(色衰爱弛)转 青年人(井底之蛙、扑火飞蛾) 从容淡定 中年人(人生巅峰)合 达观积极、享受生活六、作业布置1、思考:作者笔下的“年轻人”都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认为年轻人应该是什么样的?2、二十年后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写出你的愿景。或者选一位你身边的中年人,对照作者笔下中年人的形象,写一写关于他/她的介绍。字数在300左右。七、教学反思(略)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A. 学生通过阅读探讨,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夸张、用典等手段增强表达效果的;B. 学生通过课文研读,理解作家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和他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点学生通过阅读探讨,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夸张、用典等手段增强表达效果的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反复朗读、讨论探究、媒体展示、师生互动四、教学过程1、复习与导入假如你的一位长辈,他觉得自己不如以前聪明能干,很多事情上优柔寡断,没有年轻时候的冲劲,放弃追求理想,你会对他说什么?假如你面前有位同龄人,他觉得自己很努力,却总是被长辈批评,觉得非常委屈,你又会对他说什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中年的结构和它所运用的对比手法。请同学予以说明,举例。2、比喻修辞手法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中年这篇文章。之前在梳理文章脉络的时候,我们已经提到了,作者采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脱离枯燥乏味的描述,显得生动有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中哪些地方巧妙运用了比喻手法。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并将文中的比喻句用符号标注出来。请同学回答。你找到了哪些比喻句?“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的移动着的,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入蛰”(去世)“那线条(皱纹)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菁菜描”“哪个年青女子不是饱满丰润得像一颗牛奶葡萄,一弹就破的样子?哪个年青女子不是玲珑矫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动得那么轻灵?”“牛奶葡萄要变成为金丝蜜枣(皮肤),燕子要变鹌鹑(身材)。“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张脸,从“鱼尾”起皱纹撒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脸上的皱纹已经不是熨斗所能烫得平的,同时也不知怎么在皱纹之外还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苍蝇屎。(雀斑)”“所以脂粉不可少。除非粪土之墙,没有不可圬的道理。”人脸比做了“墙”,脂粉比做了糊墙的泥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井,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回想从前,自己做过扑炉蛾,惹火焚身,自己做过撞窗户纸的苍蝇,一心想奔光明,结果落在粘苍蝇的胶纸上!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整段文字将人生比作“爬山”的过程,青年时期像上山的路途那么险、陡,人的奋斗就如攀山;中年时期到达了人生的“最高峰”,而中年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年轻时的莽撞、盲目“井底蛙”“扑炉蛾”“苍蝇”“绊脚石”是比喻障碍,“粘苍蝇的胶纸”比喻困境。最后两段中先后把人生比作一场“戏”。中年人才适合唱轴子戏,也就是核心剧目。四十岁以前都是“配戏”,好戏还在后面。把年届不惑的人“偷闲学少年”比作“秋行春令”,不论是意蕴还是对应都再恰当不过。试试找出文中最重要的几个比喻,加以说明。(年龄、人生、生活)由此可见,梁实秋运用比喻的本事与钱钟书的围城相比也未必逊色。他用来比喻的喻体都是老百姓寻常所见的事物,更兼有些俗语和俚语中才有的词汇,他都能运用得十分巧妙,读者可以非常容易地领会他话内的涵义。这就使得他的文章可以雅俗共赏,不管谁读来都是妙趣横生。如果作者改用平铺直叙,文章必然淡而无味,缺乏细节,难以读下去,所以,作者运用比喻的技巧很值得我们借鉴。3、用典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文章中亦如此。梁实秋散文的特色之一就是用典。这不仅体现出作家的文学素养,而且他用的地方几乎都是恰如其分,请大家找出本文用典的地方。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律悲歌。这两句诗是感叹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老朋友正在死去,不认识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除非粪土之墙,没有不可圬的道理。出自论语“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句话的解释是(象)腐朽的木头不能用来雕刻的,弃除的尘埃,根本和不成泥巴抹不上(粘附不住)墙。将女人上妆比作用泥巴糊墙,讽喻意味很强。不过在上妆之前下妆之后容易令人联想起聊斋志异的那一篇画皮而已。用聊斋中的典故来形容女人妆前妆后的差别,堪比鬼神之别,由衷地犀利。理解用典,首先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古典文学知识。而要做到运用这一手法,更需要长时间的充分积累才行。4、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梁的文字平实从容,多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寻常物来说平常事,然而观察细致入微,目光敏锐。他以幽默的方式,不愤世嫉俗、不过分非难自己看不惯的东西,而往往处以温柔敦厚的幽默笔触,加以调侃嘲弄,平和稳健,不露锋芒。他的幽默能使人在笑过之后,品味出人生的意蕴和颇多情趣,或者领悟出一些哲思。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找出你觉得能够体现作者幽默调侃的地方。比如他写中年女人的皮肤与身材,大家印象当中有多少中年女人符合作者笔下的形象呢?显然作者在这里用各种夸张的手段,放大了中年女性丑陋的地方,言语犀利“残酷”,然而却是讲述事实,简直句句说在女人的心坎上。字里行间,是种让人想笑,笑过之后却顿感悲凉的冷幽默。他把中年女性脸上的皱纹被比作“一面网”、“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更夸张到“不是熨斗能熨平的”;脸上的色斑被比作“苍蝇屎”,将女人试图遮掩这张脸的行为讽刺为“圬墙”、“在原有的脸上再罩上一张脸”、“画皮”。又如文中多处令人忍俊不禁的反讽:“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这时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连茹,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自己做过撞窗户纸的苍蝇,一心想奔光明,结果落在粘苍蝇的胶纸上!”“这样的人焉能再娶?何必再仕?服“维他赐保命”都嫌来不及了。”“曲线都还存在,但满不是那么回事,该凹入的部份变成了凸出,该凸出的部份变成了凹入。”看似同情,实则戏谑挖苦,但这戏谑挖苦又不让人觉得尖酸,只会让人会心一笑,感觉自己正是作者笔下那笨拙的人物,或者那人物就生活在自己周围,不由得多了一些思考。5、总结:全班一起再朗读一边课文。整体评价本文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积极、豁达)你觉得这种人生态度是否只适用于中年人?五、板书设计中 年 梁实秋 (第二课时) 年纪时针比喻 人生登山、唱戏 唐诗 语言平实用典 论语 诙谐幽默 豁达从容、乐观向上 聊斋 小处见大反讽六、作业布置1、读梁实秋的散文旅行,找出文中两处用典,写出它们的出处、用途。2、请写一组比喻句,本体分别是时间、年龄、人生、青年。3、背诵文中你觉得写得好的两个段落。七、教学反思(略)朱自清冬天教案设计(一个课时)一、学情分析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一下学期进行教学。二、教学目标:A. 学生通过文本研读,了解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在抒情散文中的作用B. 学生通过文本精读,理解作者怎样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C. 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文章的主旨是表现人情温暖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文章的主旨是表现人情温暖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朗诵法、讨论探究、情景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作家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等。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学过的朱自清散文: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视教材版本而不同)。大家能否背诵出其中的经典句段?它们分属什么散文类型?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冬天是朱自清作于1933年冬天(时年35周岁)的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作者从当时身处的冬天回忆起以往和父亲、朋友、妻儿们一起过冬天的情景,情动于衷而不能自禁,因而写下了这篇散文。3、 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们:这篇散文主要写冬天的什么?作者选择了三个生活场景,或者说三幅画面,来表现自己心目中冬天的“温暖”。第一幅画面是作者儿时在家里过冬的情景。第二幅画面是作者青年时代与两个友人一起冬夜泛舟游西湖的情景。第三幅画面是作者与妻儿在台州过冬的情景。这三个场景的选择,恰巧代表着作者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尤其是前面二者)的珍视。下面我们来详细地解读,作者是如何运用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让冬天的“温暖”贯穿于全文的。第一个画面中,“眼巴巴”“望”“等”,孩子们如此乖乖地等待,如此相谐的童年场景,满是孩子气:“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孩子才觉得炉子太高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滚水和鱼眼睛怎么会像呢?一个孩子很快解释给我听:都冒泡泡啊!鼓鼓的!这个联想,也只有孩子才有;鱼是养的,所以豆腐也是“养”在里面,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孩提时,有“白狐大衣”的清晰记忆,可见童年生活是富足的。而父亲呢?“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父亲“站”“仰”“觑”“伸”“夹”“放”,这一系列动作中的慈爱安详温煦,与背影中那在颓败家境中坚持送子上车买橘子的父亲,是一致的。可是,后来发生了多少事情?包括在朱自清成家后在扬州中学任教期间,与父亲在家庭经济方面的诸多不快,因拮据与责任引发。因而,这孩童时冬天晚间父子们围着小洋锅吃白煮豆腐的场景记忆,越发温暖。那是父子之间温暖无争的亲情之爱啊。 这场景,有多组对比:炉子之乌黑,老屋之阴暗,与豆腐之白;并暗藏着,成人之落寞与孩童之无邪。第二个画面,冬天晚间,月下西湖,青春年少,与S君P君同坐小划子,在湖光山色中,“软软”“淡淡”。惟有安详静谧,放松默契。水墨画一般。朱自清们当年,应船夫推荐上岸到了寺庙,却“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 这场景,仍有多组对比:S君P君情谊之浓烈,与相处时之少语;湖间舟上之光影淡静,与寺庙之声色热闹;并暗藏着,十多年岁月变迁人事不再之牵挂。朱自清是1898年生,西湖坐小划子,当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二十出头之“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际。第三个画面,可以看出作者如何刻骨思念着亡妇。“惯了”“寂寞”“只”“守”,妻的体谅贤良,对妻的体谅贤良的感激歉疚,尤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