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创新县济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1页
张家港市创新县济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2页
张家港市创新县济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3页
张家港市创新县济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4页
张家港市创新县济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家港市创新县济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宏观形势严峻复杂的大背景下,张家港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5亿元,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900 亿元,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这一数据放到世界经济坐标上考察,县域经济总量超过冰岛、尼泊尔、缅甸、蒙古等国家。然而,作为一个功能相对完备的“经济体”,张家港市在2009年也面对着两大问题的考问:一是作为率先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县级市,张家港市如何应对在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增长动力等方面累积性问题和矛盾的严峻挑战,如何缓解在资源环境等领域面临的刚性约束,如何突破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依靠低成本、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支撑的高利润时代,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增长时期三个“一去不复返”的局面;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国际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张家港如何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再分工,积极寻找全球价值链新的优势环节。上述两大问题,促使张家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加倍努力探索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致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竞争优势,使之成为继乡镇企业、对外开放等先发优势之后,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接力棒、协调发展的加速器、区域发展的制高点。 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每一次变革,绝非一朝一夕,张家港市新一轮发展始于2006年“三大升级”战略的正式提出,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步伐。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每一次变革,也绝非仅凭一腔激情,张家港市的探索与实践源于对宏观形势的科学把握、中观实际的清醒认识、微观主体的透彻分析,三个层面的理性综合考量拓展了张家港市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广度和深度。 1.张家港市的实践表明,从宏观层面看,县域经济的发展动力是扩大开发开放,即主动参与全球经济循环,为县域经济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广阔天地 县域经济的发展,究其实质是一个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实现更高的配置效率,必须加大开放的力度。作为较早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城市,张家港市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进一步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推行“市外即外”理念,通过内外资联动招商,推动内外资融合发展,通过提高“引进来”和“走出去”能力,提高参与全球产业循环的能力,从而更好利用国际资本、资源、技术调整本地产业结构,拓展开发开放新的空间。 (1)内外资融合发展,共建共享产业升级成效。2008年全球FDI锐减21%,2009年下降30%左右,始于2004年的国际投资增长周期于2008年正式宣告结束。全球FDI进入战略调整期,表现为优质外资绝对量减少不多、对投资目的地提出更高的投资环境标准。面对新形势,张家港市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推动本地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在坚持不懈招引优质外资大项目的同时,加快促进外资与内资的融合互动,从而使外资企业的资本、技术、管理最大限度为本市产业升级所用。 走出立体式择商选资的新路子。紧跟国际产业转移步伐,积极引进事关产业升级的战略先导产业,事关传统产业升级的补链扩链项目,处于产业发展前期、创新创业活跃、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兴项目。一是招选龙头型项目,注重引进带动能力强,有利于结构优化和国家鼓励的大项目。二是招选产业性项目,按照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引进装备制造业配套项目,着力引入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三是招选补链性项目,根据产业链发展需要,优先引进一批对接项目,不断完善、拉长产业链。四是招选新兴项目,积极引进电子信息、新型能源、环保类等产业项目,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五是坚持引进绿地投资和引进国际风投、创投、私募股权基金、外资并购等非绿地投资并举,坚持内外资联动招商,全力争取与央企、上市公司、知名研究所的战略合作,不断拓展开发开放新空间。2009年全市到账外资8.8亿美元,增长30.6%。 开拓内外资链式发展的新模式。围绕“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招商模式,有针对性地实行产业链招商和配套招商,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集聚水平。这种把外资嵌入本土产业链的做法,有助于本土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取得更优生产要素。如:法国液化空气(张家港)工业气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法液空公司”),是一家专门向浦项不锈钢、江苏沙钢集团供气的外资企业。2009年6月21日晚,沙钢集团因遭遇突发暴雨和雷电,导致作为保护气的氮气管网压力骤降,法液空公司立即启动应急反应体系,在最短时间内向沙钢提供了足够的氮气,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双方的合作真实反映出张家港内外资企业的配套支持,也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倡导的“走国际化专业合作道路”的成效。目前,沙钢与浦项不锈钢合作FINEX项目及钢铁配套产业项目、法液空公司与永钢配套合作空分项目等内外资配套项目,均在有序推进。除了规模企业的合作,在张家港保税区,内外资企业共同合作,规划并正在逐步形成9条上下游企业紧密连接的重点产业链。比如,苏州精细化工生产氯气、氢气等,其产品恰能满足包括道康宁公司在内的诸多化工企业的需要,也正是看好循环链的功能,杜邦、日本触媒等化工大企业相继落户园区。目前,园区已经形成了企业之间化工原料、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共享关系,不仅化学反应热能被充分利用,即使垃圾也被“榨干”能量。通过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经济效益最优化,拉长内外资企业共同建设的产业链条,使内外资企业共建共享产业升级成果。 建设园区与乡镇互补的新载体。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市场自身的调整,结束了以往一段时期的高位增长,同时,也让张家港人自省反观,更加注重做好“谋长远、打基础”的工作。就张家港而言,园区载体不强、乡镇载体不亮,直接影响区域竞争能力,关系后危机时代全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布局。对此,张家港市围绕打造“三大千亿产业基地”目标,致力于“两区一园” 放大大杨舍 “区镇合一”、大金港“区镇港一体”以及大锦丰“园镇企一体”效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沿江重型装备基地、机械装备产业园等“区中园”建设,加快保税港区封关验收步伐,大幅提升对各类生产要素和优质项目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使“两区一园”不仅担当新增投入、新增产出和新增税收占全市85%(三个85%)的重任,更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先导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和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围绕镇级载体经济总量、效益、税收三年翻番目标,乡镇工业集中区结合中心镇区建设,搭建载体建设融资平台,加快拆迁进程,高起点加强道路水电、污水处理、物流信息和人才配套,加快打造全市集约发展、高效发展的新增长极。 (2)外经外贸互动并进,转移交换优质资本与资源。外经合作、外贸出口实质是转移产能、转移产业“双转移”,从而在更大时空交换优质资本和资源。张家港市把更好地“引进来”与更稳地“走出去”相结合,把外贸出口与外经合作紧密结合,外经工作形成贸易性窗口、生产性投资、资源性经营并重的良好发展局面,外贸工作依托外经窗口部分规避贸易摩擦、拓展外销市场,从而在新形势下形成外经贸互动并进的格局。 外经合作推动民营资本走出去。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有利时间窗口,更大力度探索张家港企业“走出去”的全新模式。一是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创业,建办境外开发区,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积极协调、稳妥推进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这一中国首批境外投资经贸合作区建设。二是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海外收购资源,海外抄底先进设备。比如,国内首家与FMG投资合作项目 丰立集团FMG铁矿项目,省内首家境外资源项目 沙钢集团威拉拉铁矿项目,均增强了企业控制原材料等上游环节的能力。三是支持企业国外技术参股、设立工厂。其元集团美国LQY钢管生产项目,是省内首家美国境外加工贸易项目,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有效规避了贸易风险;以服装生产为主的东渡集团,将国外销售中心转移到新加坡,在韩国、中国香港设立办事处,在马来西亚、柬埔寨建立工厂,有效减少了贸易摩擦,降低了出口成本,并获得国外免税等政策。目前,全市累计获批境外投资项目75个,累计投资总额3.5亿美元,中方投资额3亿美元,出现了并购、参股、独资、合资、合营等多种投资方式,外经工作连续 6年名列全省县市前茅。 外贸出口推动传统产能走出去。近年来,张家港市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品牌兴贸”战略,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出口企业实现从OEM(代加工)到ODM(代设计)再到OBM(自创品牌)的转变,着力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份额。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面对出口贸易下滑较快的局面,加大对外贸出口的扶持力度,积极关注和研究外需市场的新动态,积极培育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全力拓展出口新兴市场,加强与跨国公司总部沟通,帮助企业争取生产计划和订单。进一步推动省级塑饮机出口基地和省级服装出口基地建设,发挥产业集聚优势,鼓励引导名优特色产品扩大出口比重,提升出口竞争力。 2.张家港市的实践表明,从中观层面看,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更高层面集聚资源、凝聚力量、推动发展 温家宝同志指出,发展县域经济,“县委、政府是关键”。在国家经济运行秩序中,县域经济既属于宏观经济之“末”,又是微观经济之“首”,在中观层面起着承上启下、平衡协调的作用,承担着把握战略方向、营造发展环境、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近年来,尽管宏观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但张家港人始终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在每个发展阶段,既做到发展思路不断,又做到创新创优不息。从2006年开始,张家港市坚持“打基础谋长远”的决心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的路径不动摇,一年一个工作重点,不断在中观层面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突出以谋长远打基础为发展主基调。2006年,张家港市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升级、城市功能升级、人文素质升级的“三大升级”战略,牢固确立了“坐二盯一”的目标定位,集中精力发展高质量经济,建设高品位城市,培育高素质市民,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在现有基础上再造一个新港城。这一年,张家港市率先建成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成为全国唯一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的县级市,成为全国首个货物吞吐量超亿吨和海关税收超百亿的县域口岸,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名列第三位。 (2)突出以践行科学发展观引领发展方向。2007年,张家港市提出了全面建设“协调张家港”、争创全省“第二个率先”示范区的新目标。 “协调张家港”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生活品质、民生福祉四大类40项指标,以及就业、保障、教育、卫生、治安、环境、文娱等社情民意类满意度测评。这一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沙钢集团成为全省首家利税突破百亿元的工业企业,张家港市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高标准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评估验收,成为省首批“体育强市”,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成为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 (3)突出以与时俱进的张家港精神为发展动力。2008年,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化,张家港市始终把“保增长、促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把张家港精神作为传家之宝,自觉解放思想,自我鼓劲增压,突出宏观环境有利时乘势而上、宏观环境趋紧时迎难而上,从容应对非同寻常的挑战,全面建设“协调张家港”有序推进。这一年,主要抓了“五件大事”:一是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区建设,全面理顺“区镇合一”管理体制,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二是成功获批张家港保税港区,开放型经济迈开新步;三是高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评,文明创建再创佳绩;四是一举荣膺“联合国人居奖”,城乡一体化优势持续放大;五是编制完成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纲并通过国家专家评审,生态文明建设迈开新步。 (4)突出以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发展保障。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不见底、市场价格不稳定、经济走势不确定的严峻形势,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按照中央、省和苏州市“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扎实开展“结构调整年”、“项目推进年”和“服务优化年”活动,牢固树立精细化、国际化、高效化的服务理念,集中精力组织好经济工作。张家港市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困难面前做到“三少三敢”,即“少找客观、少讲困难、少摆理由”,“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担风险、敢于承担失误”。扎实开展“走访基层、走访企业”活动,调研完善领导干部“六个一”挂钩联系制度,始终坚持“三个千方百计”原则,即千方百计让利于企业、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千方百计为企业保驾护航,出台并实施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等有关政策46项,取消、停征和减免收费项目95项,年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约1.7亿元。 3.张家港市的实践表明,从微观层面看,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是遵循经济运行内在规律,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动力,不断提升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在产业发展方面,目前张家港市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总体不强,发展后劲仍嫌不足,特别是生产性资源要素瓶颈制约明显,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这些矛盾与国际金融危机叠加,给县域经济进一步提升质量、增强竞争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指明了转型的方向,即转型升级必须依靠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双轮驱动”,其实施主体是参与市场经济的各微观经济主体。 严格讲,县域经济本身是一种块状经济,通过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特”的战略目标,不断提升块状经济的比较优势和边际效益,从而为微观经济主体即企业提供积极科学的发展预期、集约节约的发展空间,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活力与动力。在集中应对金融危机的2009年,张家港市更加明晰了这种块状经济发展理念。 (1)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创新经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制定实施第二轮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05%,高新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产学研合作项目136项,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3项,列入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6项。在全省率先启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试点,新建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2家、院士工作站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家。与5家海外机构达成人才合作协议,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10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坚持并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制定并实施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优先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规划到2012年新能源、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形成2000亿元年销售规模,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极;优特钢材、压力容器、纺织、有机硅、粮油食品和现代物流六大产业基地形成4200亿元年工业销售规模。2009年全市机械装备业产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10%,涌现出国泰华荣、久泰、盛隆等高成长企业、转型企业,沿江重型装备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张家港市产业发展联盟”等新兴产业联合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00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35亿元,占GDP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11家企业成为“中国服务业500强”。华东粮油市场投入运营,专业市场实现成交额720亿元,增长20%。软件动漫、金融保险、现代商务等行业加快发展,工业企业非核心业务分离试点有序推进。万村千乡、家电下乡等工程深入实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亿元,增长18.6%。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坚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代高效农业和农业特色基地“五位一体”整体推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启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新增高效农业2.16万亩,累计达到18.86万亩;新增土地规模经营5万亩,累计超过25万亩。 (2)发展具有集聚效应的规模经济。一是持续巩固放大规模经济优势。坚持以做大企业规模、做强规模群体作为调结构、强实力的重要抓手,坚定不移走规模经济之路。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比达85%,十大企业集团销售、利税、利润分别占全市的48%、64%、68%;沙钢集团以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452亿元(营业收入208.969亿美元)、利税148亿元,跻身世界500强,成为中国内地唯一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2009年,张家港市以此为契机,专题召开“学沙钢、上规模、促转型”动员大会,出台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培育规模企业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12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2000亿的企业1家,超100亿的10家,超50亿的10家,超30亿的10家,超10亿的100家(简称“五个一”工程)。与此同时,在企业上市工作连年位居苏州市首位(现有上市企业12家)的基础上,力争到2012年全市上市企业达到25家。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2009年完成工业技改投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2%。借鉴沙钢技改经验,主攻突破产业瓶颈的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鼓励百强企业提升装备水平。推动化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引导企业进行产品、服务、组织、流程、信息等立体式创新改造,支持企业走好专利、标准、品牌三条道路。三是狠抓重点项目投入。大力推进总投资1493亿元的115个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三个一批”:加快推进一批能够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加快推进一批对产业优化升级起关键作用的重大技改项目,加快建设一批关系张家港未来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流量经济。临江达海是张家港市最大的地缘优势。张家港市深入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依托得天独厚的天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