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与体会 作者:黎江 第 1 页 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与体会 作者:黎江 永恒的待解 三维方程 . 2 之一:谁是美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 ? . 12 之二: 陆军 火箭部队 与星球大战 . 17 之三:后台系统、前台系统、网络与创意 . 21 之四:多元化外部联盟创双赢 . 26 之五:四百九十亿美元的商业银行电子化投资大饼 . 31 之六:充满变化的机构与工作 . 35 之七:从节省开支到竞争武器 . 40 之八:减少银行应用项目投产的挫折与焦虑 . 44 之九:从规模效益到深度效益 . 49 之十: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 53 之十一:迈向信息技术的前沿 . 58 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与体会 作者:黎江 第 2 页 永恒的待解 三维方程 黎江先生访谈录 去年,记者在采访航天部七一零所曲成义先生的时候,向我 引荐了黎江,当时黎江先生正在美国第一夏威夷银行做系统分析员,且正在北京,不巧的是那次黎江先生在京逗留的时间极短,所以我们只作了短暂的电话交谈,甚为投机。 这以后,通过 Email,我向黎先生约稿,经过数番讨论,定下了一个主题,再以后,便有了 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与体会 。 美 文洋洒十万言,黎先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其对祖国金融电子化事业的拳拳苦心令我深为感动。今年的大约二月份前后,我陆续收到了黎江的提纲和手稿,并于 3 月 24 日至 6 月 2 日在国际电子报 金融电子化 专刊上 分十一期连载了全文。文章一经刊出,即引起了国内金融界 IT 人士的热情关注,不少读者提出索要全套报纸的要求,也不乏一些读者提出了不少问题。 从拿到提纲起,记者也是陆续看全 美 文的,故而也不少问题想与黎江先生商榷。基于此,我们和黎先生进行了联系,又专门约黎江先生进行了一次交谈,这里将这次谈话整理刊出。 记者:黎江先生,您的系列文章 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与体会 给国内银行界的决策者和信息官员们,带来了有关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四十年来发展历程、动因及趋势真实、清晰的描绘。在这里,读者还关心一些文 章背后的问题,您能不能讲讲您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初衷来写这样一系列文章呢 ? 黎江:有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写这个东西不是我本人的一时兴起,连载一文是应国际电子报编辑之约,通过几次电子邮件联系,反复商定内容最后写成此文。 其次文中内容也早有准备。在美国第一夏威夷银行工作期间,我接待过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不少国内银行界、技术界的考察团,并代表第一夏威夷银行为他们作过系统的介绍,这篇文章很多内容是在当时的介绍资料基础上整理出来的。 另外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属于近水楼台先得月。去第 一夏威夷银行之前,我曾在法国布尔公司和 IBM 公司做过几年银行 IT 方面的工作,在国内也读过很多资料,但是常常抓不住其背景情况。在美国商业银行工作的五年中,自己身临其境地观察及研究了美国商业银行信息技术 (IT)的发展,并将自己经历的许多项目,如 PC 银行、大型应用软件、套装软件投产移植等项目加以总结而成。但我并没有只将经验局限在第一夏威夷银行,第一夏威夷银行在美国商业银行中排名第 101 位,它的 IT 技术发展并不是美国银行中最有影响力的,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主要参照了美国排名前 10 名的银行的资料,并系统化地研究了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与体会 作者:黎江 第 3 页 许多 咨询报告和背景材料。 另外颇为受益的一点是,由于在国内的经历,我对银行界兴趣与焦点比较熟悉,所以可以用国内容易接受的、习惯的方式来描述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的发展及趋势。 特别想说明的一点是,我对国际电子报的这份 金融电子化专刊 非常感兴趣。非常巧合的是在你们创办 金融电子化专刊 的同时,美国的Computerworld 也推出了 Financial Computing 专刊,是一份印刷精美的小册子。这种偶合也是一种必然,说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开始专注于 金融电子化 领域,对 金融电子 化 之于未来商业银行的影响,特别是电子商业对未来的冲击都非常感兴趣。 初读你们专刊,就特别感兴趣,觉得确实有很多好的思路、内容观念也很新,是一份非常难得的刊物,我被你们的内容与宗旨深深吸引,所以这次也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将此文在国际电子报 金融电子化专刊 上连载。 记者:阅读过连载全文的朋友都可以发现, 经历与体会 一文注重美国商业银行 IT 的历史与发展,注重的是对美国商业银行事例及趋势的分析,并试图解释几个重要的现象,例如美国商业银行 IT 发展的几个阶段,在 IT 服务方面的投资, IT 外包以 及相关的银行业务等。 而一般介绍美国商业银行 IT 的文章,多数只侧重于 IT 硬、软件的技术层面,您为什么选择这种角度来描述美国商业银行 IT 的情况呢,您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 黎江:首先我希望给读者一些美国银行业务的背景知识。在写此文前,我曾浏览过国内有关的阐述美国商业银行 IT 的文章以及书籍,发现国内的文章及书籍缺少对美国商业银行业务内容以及市场环境的了解。 而美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绝不仅仅是 IT 本身的问题,它是在积累业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构筑了 IT 的发展。在中国,商业银行 IT 的形成 实际上早于国内商业银行的历史,从八十年代初国内已经在搞 IT 了,但直到 1995 年商业银行法才出台。所以思考美国商业银行与 IT 现象的内在逻辑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了本文的主线。 另外在文中我也试图把美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几个大趋势描绘清楚,有些势国内介绍不多,比如外包、投资比例等,这些在国外媒体上都是热点问题,希望从这些现象中,理清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透视出一些规律、理念,焦点在于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如何与 IT 相结合。因此在文中我反复介绍了麦肯锡公司的 M1-M2-M3 理论,目的是期望读者不仅限 于商业银行的 IT 人员,而且扩大到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 记者:在文章第三章中,您曾引用哈佛大学教授凯恩先生 (Peter G.W.Keen)的观点: 决定信息科技能带来多少竞争优势的关键不在科技本身,而在于管理思想 。 您秉承这种观点,在文中引用了许多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理论,探寻 IT 背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与体会 作者:黎江 第 4 页 后的规律和动力,这也正是本文最大的特色,在此您能否帮助读者将这些理论归纳一下呢 ? 黎江:我个人认为这正是本文下工夫最大的一个方面。罗列现象是比较容易的,但如何从现象中寻找出驱动美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经济规律和 管理理论是非常困难的,但同时又是最为有益的。因此我将一些现象用美国企业管理的理论来概括,希望这些理论可以提供新的视角来探寻美国商业银行 IT 发展的动力何在,IT 又是如何推动银行市场模式和管理模式发生变化的。这里举例来说明。 在连载之一 谁是美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 一文中,首先引用了美国商业银行的一些掌舵人的观点,描述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以引出美国商业银行把信息技术当作未来生存的必要条件、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武器的观点,这也就是伦敦商学院 Gary Hamel 教授著名的 竞争优势 理论和密西根大学著名的 C.K.Pralad教授关于 前瞻视野 的意义。这两位教授曾联合在哈佛管理学院的杂志哈佛评论上发表过许多文章,是当今美国在管理策略上最为 走红 的企管大师。 在连载之二 陆军、火箭部队与星球大战 一文中,引用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葛洛庞蒂教授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的描述: 各项产业前途是使产品和服务转换为数据形式,这要靠想象力来竞争,而非手中的资源。 旨在说明未来的电子化商业及数字化社会将使传统的市场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连载之三 后台系统、前台系统、网络与创意 一文中介绍了著名的 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 M1-M2-M3理论,这个理论在美国介绍的并不是很多,但却是美国许多高级 IT 人员达成共识的理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也正是追寻了这样的观念。同时还引用了哈佛大学 Edward de Buno 的 水平思考片 理论。 在连载之四, 多元化外部联盟创双赢 一文中介绍了美国 A.T.Kearney 咨询公司 (现被美国 EDS 公司收购 )的 简化效益 理论,以及经济条件系统的 比较优势 理论。 在连载之五 一九九五年,四百五十亿美元的商业银行电子化投资大饼 中,提出了时髦的 竞争优势 理论,以及登载在哈佛商学院杂志的那篇 革命性策略 一文。策略竞争在美国是 1992 年后开始流行起来的。 在连载之六 充满变化的机构和工作 一文中,提到了 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 IT 改变业务的概念。在美国 70 年代是 IT 支持业务, 80 年代是 IT 运作业务,而到了 90 年代则是 IT 改变业务。所以企业再造的核心就是信息流要重新定义,从信息流重新规划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连载之七 从节省开支到竞争武器 一文中,再次引用了 竞争优势 和 企业再造 理论。值得强调的是进行 企业再造 ,获得 竞争优势 是美国商业银行上IT 项目的根本出发点。 在连载之八 减少银行应用项目投产的挫折与焦虑 一文中,提到了 战略规划 、 企业再造 、 变更管理 以及 1994 年曾在美国企业中风摩一时的 第五项修炼 ,即如何培养团队学习能力的理论。 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与体会 作者:黎江 第 5 页 在连载之九 从规模效益到深度效益 一文中,提到了传统经济学中 规模效益 以及 深度效益 的概念。 在连载之十 工欲善其势,必先利其器 一文中,提到了 应用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在国内人们常提的是 系统体系结构 ,主要考虑的是硬件的体系结构,而没 有考虑到应用软件的体系结构。美国商业银行注重 应用软件体系结构 主要是与其软件应用深度有关, 每个银行都有上百个应用软件 ,这些软件之间的构架和互动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没有一个应用软件体系结构,那么软件一动则百动。与应用体系相关的还有网络体系结构。应用体系结构与一些重要因素有关。如企业模型、不同标准衔接和战略规划等。企业模型是指企业着重于业务交易处理,还是支持业务运作或银行产品,应该将不同层次应用的框架搭起来 ;标准涉及到网络、清算的标准,信用卡授权中心的标准等等 ;战略规划运用 M1-M2-M3理论分析,就是要 框定决定银行竞争优势 M3(麦肯锡公司的主要理论 )部分所在的策略规划。但国内目前的软硬件系统还只侧重于交易处理,还没有 根据客户关系设计流程 的概念。毕竟是我们刚刚走向市场经济,买方市场刚刚形成。 在这里着重要强调的是左右美国商业银行以及 IT 的经济规律是 规模效益 与 深度效益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对美国商业银行经验的总结是 M1-M2-M3模型,我个人认为这些理论和模型对美国商业银行以及 IT 指导意义极大,当然美国商业银行也同美国企业一样经历过 企业再造 、 竞争举略 和 竞争优势 风潮的冲击,这些规 律和理论同样也推动着商业银行 IT 的不断进步。 记者:您刚才对每一章中涉及的经济、管理论进行了总结,尽是简要总结,说起来也是长长一篇,您介绍这些理论的目的何在,并且您是否认为这些理论具有通用性,也就是说它们是否也适合中国 ? 黎江:介绍这些理论的目的在于反映美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特别是国企业互相竞争以及业务模式不断提升推动了 IT 在美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缺乏对这些理论以及经济规律的了解,就会对美国商业银行与 IT 的互动关系感到力不从心,希望国内商业银行的朋友能对此重视。 我也想过 从信息技术本身考虑问题,为什么要搞信息技术这样做,但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不在信息技术本身。如果不框定业务、管理模式,就很难对技术本身进行比较。 因为很多技术如 PC 等,本身已经成为普通商品了,除了价格、售后服务已无可比之处。 我发现国内一些翻译美国商业银行 IT 的文章、书籍,仅以商业银行的 IT为研究对象,并没有解释美国市场环境以及竞争的指导思想,所以难体会 IT背后的驱动力。国外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业务推动 IT。而在国内有时恰恰相反,仅仅是领导要求搞 IT,或是用来代替手工作业,初衷和驱动力 不同。所以我利用在美国商业银行工作的优势,尽可能地介绍美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 这里谈到的经济规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同样也合于中国市场。因为不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与体会 作者:黎江 第 6 页 仅是美国,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东南亚和台湾,在他们成功的模式背后也是这些规律在起作用。 记者:美国商业银行近万家,林总发展各异而您在文中却把焦点集中在花旗、大通、美洲、国家、 J.D 摩根银行等名列前茅的几家,这是缘于何种考虑呢 ? 黎江:美国大型商业银行同小型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国际化以及信息技术方面差距极大。虽然美国银行 制度上比较先进,对小商业银行也有保护,但美国小型商业银行并没有什么竞争优势。美国大型商业银行是美国最值得骄傲的,它们与欧洲、日本的商业银行相比,长处在于银行产品的创造和银行的信息技术。日本银行把人情融入管理,可以利用人情、伦理来掌握客户,而美国的竞争优势靠的只是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客户的能力。 将文章定位于美国前五家或前十家商业银行的另外一个用意还在于使国内商业银行 IT 界的朋友们,看到并研究与这些发达银行在管理制度以及技术上的差距,加快发展的力度。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大门一旦打开,主要的竞争对手将是这些名 列前茅的美国大银行,这一点国内同仁应达成共识。美国的银行家早已虎视耽耽地注视着中国这个大的金融市场。 夏威夷恰是东西方的焦点。一次, 在元旦晚会上,我问第一夏威夷银行的领导者们: 当你们默数着午夜的钟声,等待新年来临的时候,你们祈祷什么 ?他们回答: 我们在思考一旦中国的金融服务业开放,我们如何占有市场。 随着加入 关贸总协定 战略部署的实施,金融服务业逐渐放开,这些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占领市场正是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举个例子,尽管东南亚国家和台湾都一再强调要保护国内的金 融业,但 花旗银行以 Citi never sleep宗旨,凭借 24 小时 先进、周到的 服务 抢走了本地许多客户。 记者:花旗银行侧重于零售业务,而大通银行侧重于批发是不通这样的银行将来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更具有威胁性 ? 黎江:各家银行各有不同侧重。大通在房地产市场上做得好而花旗银行是在信用卡、消费贷款方面领先。美洲银行的特色在于小型企业贷款,目前这项业务已经在 Internet 上开通,五万美元左右的贷款当天就可批复,甚至不必去银行,只在电话中申请就可以了。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么快,就是因 为背后有一套好的信息系统,可迅速查询贷款人资信情况、借贷历史等,于是可迅速判断是否予以贷款。 记者:外国银行虎视眈眈盯准中国市场,内有商业银行也确实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也纷纷在思考: 狼来了,我们怎么办 ?因此国内近年来对外国银行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视。反过来,他们对我的关注程度如何 ?有哪些研究和报导 ? 黎江:我在九二年刚刚在美国商业银行工作时,曾查询美杂志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与体会 作者:黎江 第 7 页 以及金融 IT 方面的杂志,几乎没有找到一篇有关中国大陆商业银行的介绍以及报道,这与当时国有专业银行还没有向商业银行 转轨有关。但是这两年,随着中国申请加入世界关贸组织 (WTO)的进程,越来越多的美国金融杂志及报告在追踪中国大陆的商业银行以及 IT 的发展。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十分充裕,银行的利润增长点不是企业投资而消费投资,而在美国消费投资的增长也已白热化,美国国内已经难以找到新的投资增长。因此美国商业银行家的目光投向海外。 国外对我国商业银行 IT 方面的报道很少,主要侧重于投资、证券等方面的研究。中国内地这十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让全世界震惊,但 未来能否持续发展几十年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管理机制以及管理 手段 。南美就是个负面的例子,该地区的经济在高速发展十几年后,出现滑坡,许多美国商业银行在南美的投资都成了坏帐。因此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一直令全球关注,而在这方面,信息技术 (IT)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记者:如何说服银行的决策者采纳自己的意见,是国内外 IT 部门共同面临的难题。您在文中提到美国商业银行采取的办法是购买第三方决策支持报告,用以说服董事会,这种方式是利是弊,您认为这种管理咨询服务业在中国的市场前景如何 ?(国内只是作为 CEO 工具 ) 黎江:以第三方意见作为参考这种做法,当然有好处也弊 端。但我个人非常赞成这样的做法,这是一条好的 游戏规则 。美国的做法是双方争执时,一定要有第三方做仲裁,这与我们的传统不同。比如在合资企业中,中方通常即是合作方,又是仲裁的解释方。 在论证时,完全赋权于公认的咨询公司是应当借鉴方法,它可以阻止避免经验的限制和加大改进方案的力度。每次信息技术的实施,都是对银行业务流程的改变,这时很多内部人员由于利益关系不适合发表意见,应该由第三方提出一个好的方案。 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主要是咨询公司太注重于定量分析,只有专业圈里的人才可以读懂咨询报告,这种 太过于专业化的资料有时不免流于形式。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美国式的咨询报告,它对于技术的性质与特征、要素边际指标的表述逻辑性、科学性很强。 国内应该对美国式的管理咨询加以研究,它代表着美国行业管理分析的最新进展,同时管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前沿科学,这方面国内还属于空白。 记者:美国商业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纷推出新兴业务,电话银行和 PC 银行是其中比较成熟的两种。人们坐在家里,就可以通过电话、 PC 机查询余额、支票付款情况等。随着国际互联网 Internet 的发展, PC银行进入家庭 也越来越容易,那么现在是通过专线直接驳银行计算机的人多还是通过 Internet 与银行相连的人多呢 ? 黎江:我们搞 PC 银行始于 1993 年,当时是通过专线拨号到银行指定的服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与体会 作者:黎江 第 8 页 务公司的方式比较多。而 1994年后,随着 Internet爆炸性的发展,通过 Internet与银行相连的人更多。 记者:我们报纸上期刚刚发表了 Computerworld 的一项调查,调查称在美国排名前 50 家的银行中,只有 4 家在 Internet 网上开办了与客户帐户相关的业务,相反似乎却是一些小银行在网上比较活跃,您认为情况是否如 此,原因何在 ? 黎江:事实上能做 Internet 业务的银行还有许多,可能这 4 家银行可以做到实时交易。 而多数银行是通过 Money 和 Quiken 软件做一些历史情况查询,如查询支票余额、付帐、兑现情况等。 记者:国内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和中信实业都有了自己的Internet 网上主页,据悉在不久的将来,国内有商业银行开办网上务。谈到 PC 银行、网上银行,就离不开微软公司的 Money 软件和直觉 (Intuit)公司的Quicken 软件,您能否具体谈谈它们在美国的使用情况,它 们能否在中国流行起来 ? 黎江: Money 和 Quicken 在国外非常流行,开始的时候是收钱的, 96 年中期美国商业银行就不收费了,零售价格卖得也很便宜。 刚才提到,美国金融产品的消费市场已经形成,这两项产品是配合以最终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形式的。同时这两项软件的使用也与系统联网不无关系。美国各地都设有信用局,这是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银行的第三方机构,美国各地的信用局 (Credit Bureau)控制和记录着每个消费者的信用表现,银行一方面用Money 和 Quicken 同消费者相联,另一方面又同信用 局相联,因为美国付帐是以支票支付为主,而不是现金方式,一旦信用记录不好,便无法开出个人支票,即无法付款。 ( 消费信贷的跳跃式发展取决于信用局的设立。 ) 但在我国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市场化程度不高,买方刚形成离美国的以最终消费者为中心还有很大距离,而 Money 与 Quicken 是以最终消费者为中心的产品,因此其在中国的流行还有待于市场的进一步形成。另外美国是重视个人信贷的国家,消费金融产品五花八门,而亚洲人的文化不同。平均每位美国人在银行里存款总数是 6 千美元。 记者:我们总是在谈论信息技 术如何 神通广大 ,就您亲身的观察, IT 技术究竟使银行有哪些获益 ? 黎江:我曾问过美国第一夏威夷银行 CEO 道兹先生一个问题,他说成功的美国商业银行或任何服务行业必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人,二是要有信息。没有钱别人可以借给你钱,而没有信息是没有人借给你信息的。 美国商业银行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是靠信息技术来支撑的。我在文中也曾举过很多例子,美洲银行 1300 万客户交易如果换成手工操作,则需增加几百万人。 在国外,经济的增长是在于用技术来取代人,在美国商业银行也是如此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与体会 作者:黎江 第 9 页 我曾在连载中提到 如果没有 IT,美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均利润不可能在去年增加到二十一万美元。 记者: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已是不证自明的真理。而在美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方面,您却进一步把其归纳为在经济景气时候多用分散管理,而经济不景气时用集中管理,这里的奥妙何在,您能把其中道理讲得更透彻一些吗 ?您对国内银行界 IT 从分散走向集中这一过程如何看待 ? 黎江: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不论分散还是集中,美国的经营业务运作始终集约化的,而不是粗放经营。这里提到的分散指的是向下授权,下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真正的核算还是 在后台统一进行,而不是那种成立分公司、独立上市、受另一种监管制度管理的真正的分散。 在经济景气时,需要快速扩张、加大市场力度,这样就需要充分授权给下属,使利润中心增多,这时尽管管理成本也在同时增加,但不碍大局。 而经济不景气时,由于需要削减成本,所以要合并后台管理中心少管理成本。 但自始至终,美国业务运作模式并没有改变,只是授权与经营策略不同不论经济景气与不景气,它的 IT 需求没有改变。与我们国家提出的分散、集中模式不同。比如前些年,为调动个人积极性、改变体制而实行承包, 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的发展与形成,承包已不适应集约化模式和规模效益,因此有实行一定的集中。这种分散与集中涉及了体制的变化,与文中提到的美国管理的分散与集中完全不同。 中国商业银行界的管理正处于由分散走向集中的过程,这要通一定现代化手段来进行,而 IT 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的分散与集中造成经营管理模式各异,又缺乏相应的法律与监管,因此在经营中分散与集中的改动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管理模式变动时,中国商业银行 IT 的主要问题是把地基打好,地基不牢,楼房也高不上去,应当考虑未来楼房的承重问题。 国内商业银行 IT 的问题并不在于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而是信息技术与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不配套,业务模式规划的不统一和经常改动造成应用软件反复改动、低水平重复开发,而一旦应用软件编程与修改不好,受埋怨的又总是信息技术人员。由此来看,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设计。 国内银行目前经历的由分散走向集中的例子,是传统银行商业必由之路,这种集中不仅体现在业务模式和管理的集中,还将会体 IT中心的集中与合并。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 IT 集中式问题。国内银行经 历了数据从集中走向分散,又从分散走向集中的过程,美国的商业银行是否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怎样解决这其中的矛盾呢 ? 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与体会 作者:黎江 第 10 页 黎江:美国的情况不太一样,在开始的阶段就是集中式过程。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小银行将资金存在大银行,而大银行将资金带入股票市场。股票市场崩溃造成了经济危机。从此以后,美国 1934 年推出 商业银行法 ,成立了 FDIC(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对银行实行严格监管和检查制度,要求银行数据采用集中式管理,因此数据中心较少,一般大型跨国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的数据处理中心也仅有三至四个,而国内 的商业银行由于体制上和历史上的原因,各个分行有各自的数据中心。美国的问题同国内不同,美国的各个分行没有国内分行这种各自有后台经营的机构,目前随着 企业再造 的风潮,美国银行也在按照 IT 的发展来改造后台业务,纷纷将几个数据中心合并,造成数据中心的 权力集中 。 我国的情况正如刚才所说,当初为了调动下面的积极性,搞分散但是数据中心在国内目前这个阶段,还不是利润中心,而是成本中心,因此应当越少越好。中国的商业银行最有优势的地方是银行本身是统一标识、统一品牌的整体,网络遍布全国各地,这种优势却没有发挥 出来。 记者:集中与分散确实是目前困惑银行界的问题,从长远发展来看确实要搞集中式管理,而原来搞分散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黎江:应该说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道理。承包在当时环境里确实是好的办法,而把它放在国际化的范围中,靠这样的规模就无法参与竞争。其实最重要的是我就是希望大家有紧迫感,介绍美国的 IT 时,我自己非常担心两个问题,一是: IT 是最容易进行国际接轨的,那么如果没有好模式最容易地方还没有做到,就令人担忧 ;第二是当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后,其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确实是极具竞争力。 记者:国内银行目前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是服务。银行抱怨 IT 厂商服务质量差,而厂商委屈地称利润太少,服务不被承认,这样的互相埋怨成了恶性循环,使得国内 IT 行业的服务水平始终上不去,您对此怎么看 ? 黎江:服务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问题。首先是对服务认识题,由于我们人手多,又习惯于硬件 +软件的模式,同国外硬件 +软件 +服务的模式不同,目前国内这个模式不利于服务商和集成商。我们还习惯于将硬件和软件的购置与标书放在一起。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计算机销售的服务以及其它方面并没有对 外国公司开放,又有人民币与美元对换和许可证等原因,服务方面受到了限制,外国公司只能采取离岸服务方式和美元收费的做法。但我个人坚信中国在本世纪之内会加入世界关贸总协定 (WTO),在这之后,很多情况将会改变。 记者:国内基层银行的同志经常来稿反映计算机浪费现象严重,大量的硬件资源闲置不用,不知国外是否有同样的问题,计算机利用率如何 ? 黎江:在国内,采购方式同国外不同,一次性购置占多数而经常占少数。而国外每年的设备购置占营业额的一定比例,可以实现经常性购置。 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与体会 作者:黎江 第 11 页 另外由于报关手续 复杂等多方面原因,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国内购置机构需要购置配量大,而国外采用的是逐步升级的方式。 其次在国内不可预见因素太多,银行经营与管理同硬件软的关联还不够大,应当学习 M1-M2-M3 模型来安排预算购置。美国在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其核心业务处理的设备更换不多。 国内业务模式、管理体制不配套,也是造成计算机利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回到国内发现很多银行信息科技人员经常问的问题是:你们用什么主机 ?哪家厂商的数据库,用甲的为什么不用乙的 ?等等。这一方面说明国内信息 技术人员还习惯于从技术层面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从解决业务问题的角度来思考 ;另一方面也是厂商炒作市场的结果, IT 人员跟随厂商跑。希望将来国内从业务业绩,而不是 IT 角度来分析成本效益。因此希望将来国内银行 IT界的同仁能注重从业务角度出发,而不是从 IT 角度来分析成本效益。 黎先生最后一句话可谓道破迷津,还是那句话: 信息技术问题的答案,不在于信息技术本身。技术本是一种手段,是为业务应用服务的,业务、管理、信息技术三位一体,其结合与互动是银行信息界永恒的待解 三维方程 。 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与体会 作者:黎江 第 12 页 之一:谁是美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对 手 ? 美国银行家的前瞻视野 一九九六年十月六日,在美丽的渡假胜地夏威夷,美国银行家协会 (Amencan Bankers Ass ociation)的年会正在豪华的希尔顿酒店里举行,在一片掌声之中,笔者所在的美国第一夏威夷银行 (Firsthawaiian-Bank)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沃特道兹先生 (Walter Dods, Jr)荣任美国银行家协会主席。这位 55 岁的第一夏威夷银行的强权人物成为美国银行界的巨人,他在美国银行家协会可以代表九千六百多家美国商业银行一千九百多家储蓄机构以及一百四十万美 国商业银行的全职职工。 美国第一夏威夷银行创立于 1858 年,她是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西部的第二家历史悠久的银行,由于成立在当时的夏威夷王国内,更给她的头顶罩上了一轮传奇的光环。目前第一夏威夷银行资产已达八十多亿美元,净利润有八千多万美元,资产收益率 (ROA)达到百分之一点五,而股权收益率 (ROE)达到百分之十五。 美国商业银行按照规范和业务范围,可以分为社区银行、区域性银行和金融中心银行,位于金融中心城市之外的大商业银行称为区域银行。第一夏威夷银行是一家超级区域性银行,它的服务网点遍 布美国夏威夷州,美国西海岸的俄勒冈州、爱达华州和盛顿。第一夏威夷银行的客户对象既有商业客户又有零售客户,第一夏威夷银行的业务侧重零售务。这里零售业务是指对个人和家庭提供金融服务,如支票结算、存款,信用卡、小额消费贷款、现金汇票、房屋抵押贷款等一系列产品,从中国大陆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增长来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购买力加强,面向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金融将成为最有潜力的市场。 美国第一夏威夷银行是家集团性金融机构,它下属有先锋储蓄银行,第一夏威夷信用公司,第一夏威夷租赁公司和美国本土西海岸的第一银 行。目前第一夏威夷银行共有四千多名职工,第一夏威夷银行经过道兹先生的整肃,在各个部门,各个角落里都反映出道兹先生的宗旨 Yes, We can!。 我对道兹先生的敬佩不仅是因为他搞大动作全面更新第一夏威夷银行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sy)中心,更重要的是他对第一夏威夷银行的前瞻能力和对全美商业银行发展的思考。 什么是美国商业银行最大的挑战 ? 我本以为自 1993 年 9 月,美国国会通过跨州经营银行法案以来,兼并象风景一样冲击着美国商业银行,使整 个美国商业银行界都有一种不安的气氛。根据美国银行家协会的数据, 1995 年共发生了 608 起美国商业银行兼并案。面对美国大银行的兼并热潮,这是不是道兹先生最大的心病 ?但是道兹先生回答:银行最大的挑战是银行能否跟上现代技术的发展。 道兹先生认为 现代技术可以使任何规模的银行用较少投资购置最好的计算机系统,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与体会 作者:黎江 第 13 页 用最先进的银行应用软件联到客户家里,这样直接同美国花旗银行 (CITIBANK),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和国家银行 (Nationsbank)竞争,信用技术是任何规模银行都可利用的 经营工具,信息技术迫使银行转换机制,银行传统业务可以转到后台或信息技术中心 ,道兹先生讲这番话时,欣喜的心情难以掩盖。 道兹先生的父亲是位警察,母亲是餐馆的出纳,他是家中七个兄妹的长兄,道兹先生曾讲过他小时由于生活所迫和兄妹很多,他必须争先,因为 别人吃过的饭已无味道,这位十四岁便在中国餐馆、菠萝地和加油站打工的孩子每天要干两份工作。他凭着卓越的推销和宣传的口才,在 29 岁就升任第一夏威夷银行负责广告和公关部门的副总裁,道兹先生的背景是销售与公关,同信息技术毫无关系,但他脑子里却想着信息技术是银行 的核心。他的视野不仅局限于银行业务,而是注视着信息技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美国商业银行界这类突破现状,着眼未来的人才极少。美国银行家协会杂志 ABA Banking Journal在 1996年 10 月曾对道兹先生的特质做过精彩的介绍。 作为美国超级区域银行的 CEO,道兹先生预言:未来的信息技术将决定美国商业银行的命运。 无独有偶,位于全美商业银行前十名的美国家银 (Nationsbank)的董事长麦考先生(H ugh L. McColl)在美国银行界已发表过类似的讲话,麦考 先生由于在收购银行方面胆识过人,这几年已收购了四十多家美国商业银行,在美国商业银行界内有极高的声望,麦考先生曾上过美国 财富 杂志 (Fortune)1996 年 8 月的封面。 麦考先生对美国银行管理学院 (BAI Back Administration Instr-tute)讲过: 美国商业银行在电子商业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的成功者将是把客户关系的经验同信息技术结合,针对客户需要及时的构造银行产品 。 未来的主宰者也许是银行,但银行必须是高技术性的公司。 我相 信银行能成为未来的主宰者,但是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明白是什么决定我们的命运 ?是否清楚是什么决定我们的存在 ?是否准备采取措施来使我们银行的客户认识到电子商业时代的来临 ? 我们的竞争对手 (即那些高科技信息技术公司 ),并没有我们的难题,他们不用或早或晚地关闭砖墙式的分行零售网点,他们不用理睬那些不懂科技的客户,他们正在无所顾忌地在国际互联网络 (Internet)上开设他们的专卖店,并对高科技型的客户加紧推销。 我不认为银行圈里的人明白未来银行的性质是什么 ?老实地讲,我本人 也是最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觉察出它的威胁,因为我们银行圈的主管队伍都是五十岁或六的人,这些人鲜少用过计算机 。 在我们的银行圈内,我同你们一样都预测到在未来的十五年,美国百分之九十五的家庭会上国际互联网上办理银行业务。 根据以上理由,我们不能再重复先辈的错误,不能因为我们银行业务核心的低风险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与体会 作者:黎江 第 14 页 性质拒绝改革,不能因为我们银行家避险的本能而逃避风险,我们必须承担全新的风险。 新的典范将衡量我们了解客户的程度,我们必须回答客户对方便和价值方面的需求,新典范的建 立使我们警惕新的竞争形式 。 这里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衡量新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 当我听到麦考先生的讲话时,我感到十分欣喜,麦考先生曾在美国商业银行圈内有 攻击手 的美称,他已经保持着攻击者的姿势,并将目标对准了那些高技术公司。 国家银行在全球的资产有二千二百多亿美元,营业额也达到一百多亿美元,国家银行是美国银行界标竿银行,并在信息技术方面遥遥领先,据 财富 杂志 (Fortune)1996 年对美国商业银行的评比调查表明:国家银行在管理水平、产品与服务质量、技术革新、长期 投资价值、金融声望、优异人才拥有量以及有效使用资产等方面名列美国商业银行前茅。但麦考先生的讲话表明国家银行的主管层并没有沉浸在成功的思考模式里,而是寻找未来美国银行发展趋势。美国企业管理专家 C.K.Pralalod 对于前瞻视野的指述是:拉高企图,不因自身资源限制而裹足不前,会用望远镜远瞩,把企图转为着迷,让企业的员工沉浸其中。 如果要深刻体会国家银行麦考先生讲这番话的背景,可以从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比尔 盖茨 (Bill Gates)对美国银行发起的挑战说起。 微软公司 (Microsoft)的掌舵人比尔盖茨先生已察觉到美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和市场将发生变化,新的信息技术社会导致信息厂商和国际互联网络开发商在商业银行领域牟利的机会。 微软曾投标收购家庭财务软件公司直觉公司 (Intuit),这使美国商业银行着实感到恐惧,如果微软公司收购成功,就可以用直觉公司的 Quicken 软件使客户在家里联机到网上办理付帐、购物和理财业务,这样银行将会失去大量的客户群,由于美国银行家 (ABA)以及有关机构的成功游说,才使该收购落空。但该收购已反映出银行与非银行的科技信息公司之间的恶斗。 微软公司的盖茨先生嘲讽美国商业银行是要灭绝的恐龙,盖茨的 恐龙 比喻让美国商业银行家面目无光。 针对盖茨的挑战,美洲银行 (Bank of Ameri-ca)的总裁兼首席行政执行官侯特先生 (Dave Coulter)的反击是, 盖茨先生曾称呼我们商业银行是要灭绝的恐龙,按马克吐温的话说,这是不成熟和太过夸张了 。 如果盖茨先生在 15 年或 20 年前讲这番话,那真是大祸临头,但今天我们已不是恐龙式的银行,我们满足了变化世界对我们的要求 。 我有四个理由坚信我们在新世纪 还会继续增长: 第一,我们的行业正在建立和强化专卖店,并在深度和广度上改变着银行业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企业融资咨询服务合同
- 2024年度企业财务代理委托合同2篇
- 广东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样本(2009版)
- 2024年度股权转让合同标的为公司股权
- 2024年度广告投放合同标的及广告投放范围详细描述2篇
- 2024年度人工智能产品研发与授权协议
- 2024年企业劳动合同范本复杂度分析
- 2024中国电信山东德州分公司校园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年度互联网保险业务合作与发展合同
- 2024中国国际工程咨询限公司高端人才招聘1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八年级英语下册 Unit 10 I've had this bike for three years单元说课稿 (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译林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期中复习:完型及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活动手册答案
- JJF(浙) 1149-2018 生物实验用干式恒温器校准规范
- 2024-2025学年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卷(教科版)
- 学校厨房设备投标方案(技术标)
- 大型综合楼新建工程技术方案、施工方案投标文件(投标方案)
- 2025年高考作文专练(25道真题+审题立意+范文)-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总复习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人教版】
- 2024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