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创新研究.docx_第1页
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创新研究.docx_第2页
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创新研究.docx_第3页
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创新研究.docx_第4页
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创新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创新研究中文摘要:城镇化对我国当前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但仅靠政府财力难以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因此,应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资金融通功能和优势。通过分析金融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以及当前金融体系和金融体制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金融体系和金融体制的创新方式。一、引言城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城镇化,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三个方面互为制约,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其中,人口城镇化是核心,经济城镇化是基础,社会城镇化是表现。城镇化对我国当前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但仅靠政府财力难以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因此,应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资金融通功能和优势。通过分析金融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以及当前金融体系和金融体制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金融体系和金融体制的创新方式。二、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资金缺口(一) 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往农村地区投入大量的资金。首先,完善的硬件配套实施需要大量资金。城镇硬件环境建设包括供水与排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环境系统和防灾系统。2009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是6. 22 亿,城镇化率为46. 6%,预计到2020 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0% 55%,再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估计将转移农村人口1. 2 亿。根据实践和测算,每转移一个农村人口平均需要的城市建设费用达5 万 6 万元人民币,那么,转移需要的城镇化硬件环境建设投入就达6 万亿 7 万亿元人民币。其次,生活成本也需要大量资金。中国科学院城市报告中指出,在城市基础设施完备的前提下,每转变一个农民成为城市居民平均需支付成本2. 5 万元/人。那么,转移1. 2亿农村人口需要生活成本3 万亿元人民币。因此,根据以上的推断可以大约估算出,到2020 年中国城镇化大约共需要投入10 万亿元人民币左右的资金,而这一数额还未包括对第二、第三产业投入资金的需求和城镇化后的各项维修费用等。( 二) 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供给我国城镇化的资金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 一是农民自身收入或集体经济收入; 二是国家财政投入;三是社会资金; 四是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由于当前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经济乏力,城镇化不能依赖于农民自己投入。而我国证券市场的不完善使得将社会资金直接融资到城镇建设也不现实。因此,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信贷资金。1. 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以及农村救济费四个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加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也在不断增长。2. 农村正规金融信贷资金投入。自从20 世纪90 年代商业银行改革后,各商业银行纷纷从村镇撤出,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向农民提供贷款的积极性。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农业开发和建设贷款方面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作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都没有成为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反而成了农村资金的外流渠道,使本来就紧张的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更加恶化,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资金紧缺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瓶颈”问题,突出表现在缺少启动资金和建设维护资金。除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外,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正处于由温饱向小康的转折时期,经济实力有限,大多数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资金缺口较大。因此,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挖掘城镇化资金潜力,以够满足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三、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理论分析( 一) 城镇化与金融支持逻辑关系的理论分析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劳动条件和较低的劳动生产率严重阻碍了剩余产品的增加和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析出,所以,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需要更大比例的资本积累和更有效率的资本利用。而动员储蓄、促进资本形成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显然是金融部门的主要职能。城镇经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吸引并能让其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和生活,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发展本土的中小企业。而本土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金融支持。所以,金融支持对我国城镇经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以及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政府行为。但我国现有的国情决定财政难以支撑全国的城镇建设,据此向金融体系进行融资就成为募集资金的重要手段。(二) 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主要内容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都和金融支持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从现实的角度看,金融部门对城镇化支持的具体内容为: 社会城镇化中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经济城镇化中对企业的金融支持、人口城镇化中对农村居民的金融支持。四、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由于国家产业政策、金融制度、金融政策等原因,使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在资金供给上产生抑制,形成了供给型金融抑制。( 一) 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单一基础设施项目通常具有投资规模大、沉淀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等特点,这就要求市场必须能够提供长期、集中、大额的资金来源。显然,民间和外来资金以及商业银行都是无法满足这种要求。财政收入毕竟有限,而且根据现有法律法规,银行、信用社不能对政府部门贷款; 此外,财政资金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中涉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的只有国家开发银行,但其宗旨和定位是支持国家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并不是针对具体城镇化建设。所以,政策性金融支持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现在我国一些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尝试了不同的融资渠道,如信托等,为基础设施融资方式的多元化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然而这种方式在我国不具备广泛的操作性,受投融资体制和资本市场残缺等方面的约束,市场化的融资方式在城镇建设中的比重非常低,更不可能成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主体。综上所述,无论是依靠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银行,还是依靠金融市场等其他融资手段,在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存在局限或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资金。(二)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小企业对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调查显示,有60% 以上的中小企业认为制约其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资金的缺乏。世界银行于1999 年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调查发现: 中国的中小企业无论是在初创时期还是发展时期,都无法从银行得到充分的融资,严重地依赖于内源融资。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也就无法促进经济城镇化进程。( 三) 金融支持不足近年来,城镇建设筹集的资金基本上都是财政自筹和上级拨给的专项开发资金。金融部门在农村的服务弱化使得小城镇和乡镇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主体,增加了城镇化发展的难度。此外,农村金融政策也缺乏明确的城镇化导向。我国长期以来给农村地区的金融优惠仅限于部分专项资金的供给,而对支持“三农”和一些重要经济开发的全方位优惠政策则没有清晰、持续的导向。如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从未明确地将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而民间金融、筹建政策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等均未能上升到政策高度; 相应的农村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整体缺乏统一的思路。( 四) 金融信贷机制不健全现有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基层信贷管理权限的上收和贷款手续的繁琐,造成县级银行即使有多余的资金也不发放贷款。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商业银行信贷机制的不完善以及信贷审查部门和基层信贷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贷审查部门更多地重视对申请材料的形式审核而不是充分判断企业的信用水平和还贷能力,造成主要的信贷责任由基层信贷部门承担。而信贷人员担心出现不良资产,不会主动地开展信贷业务营销,甚至不予放款。五、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创新(一) 开发多元化的融资产品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商业化,进一步探索灵活多样的投融资途径,努力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1. 发展城市建设融资的BOT 和TOT 模式。为了避免过分依赖财政拨款和商业银行贷款,应发展新的城市建设融资模式,如BOT、TOT、BOO、BTO、TOB 等项目融资模式。由于这些投资方式比较讲究高回报率,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参与到这些融资项目的信贷合作中去。2. 尝试发行城市建设债券。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是必然的趋势。随着我国地方债券的发行机制、定价机制以及二级市场流通渠道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可以尝试发行专门的城市建设债券,募集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城市建设。3. 商业银行创新城镇建设融资形式。商业银行应该以中间业务的形式为城镇建设项目融资,如开发城建信贷理财产品。另外,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混合体,具有特殊性,具有较强的保值特性,是优质的抵押资产。商业银行开展土地储备贷款可以有效地为城市建设融集资金。4. 开发区别于城市的金融产品。根据生产周期、贷款用途、还款来源等,更加灵活地设定农村贷款放款期限和额度,确定合理的利率。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中出现的土地流转、林权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新问题,力争在信贷额度、抵押担保方式、贷款期限等政策上有新突破。( 二) 建立城镇化金融服务和业务拓展体系农村金融机构应主动适应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深入分析农村生产、消费、资金流动特点和满足农户、中小企业需求,建立区别于城市的客户营销、服务渠道、风险管理、考评激励体系,提高农村信贷资源专业化的配置效率。在金融服务方面,可根据城乡结合圈、农村发展圈不同的客户特征和业务结构,培育一支本乡本土的金融服务队伍,推行支农客户经理制,实行“包村、包片、包户”服务。在农村大集镇开办支农金融超市,推行“一站式”服务,为农户提供存贷款、结算、中间业务、理财等系列金融产品。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应采取“程序化”准入授信的原则,把审查的重点放在“三农”授信产品运作程序和要件上,实行产品综合动态评估,尽量简化对单笔信贷的手续审批程序。在激励机制方面,针对农村信贷业务成本高、风险大的现实,对“三农”业务实行单独核算,引入市场机制,采用价格杠杆,通过资金转移定价、成本分摊、收益分享和风险计量等方法,准确计量效益和风险,形成公允、透明的核算机制。还应实施倾斜性的资源配置政策,在相关指标计划的制定和考核上给予特殊考虑,完善正向激励机制。(三) 培育农村本土内生的金融力量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长远看,必须放开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才能有效扩大金融服务的品种、数量和范围,满足农村融资需求。1. 合理引导民间金融发展。首先,合理引导,强化监管。民间金融应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放高利贷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加快民间金融立法,使民间金融有法可依,规范发展。同时,应考虑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能满足农村融资的现实,应适度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容许民间借贷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存在,建立民间借贷管理协会,严格监管。积极引导正当合理的民间金融组织,将其纳入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加以监督,使其公开化、规范化,以其投向自由、借贷期限灵活和手续简单等优点来满足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融资需求。其次,要探索农地金融。农地金融即农户或拥有大量土地的经营业主以土地经营权作抵押从银行获得贷款用于发展生产。目前,我国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都存在农民以外的其他利益主体。土地产权的不清晰使农民不能充分行使土地权利,土地的使用权有偿转让受到限制,农地金融的发展受到限制。农地金融发展的关键是增加农民生活来源、提高农户在城镇谋生的水平。2. 明确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导向。政府应当明确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方向,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入农村城镇化地区和领域。金融监管机构通过窗口指导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采用差别化的政策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将农村城镇化作为新业务的拓展领域并明确地将其列为信贷投放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开发方面; 二是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涉农企业融资方面; 三是地方政府合理规划的工业园区与商业园区开发方面。(四) 深化银行体制改革一是中央银行要加大支农再贷款力度,强化宏观调控; 二是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定位,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三是增加邮政储蓄支农比例; 四是明确农行的支农定位,加大支农力度; 五是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体制。( 五) 完善农村保险服务国家应加大农业的政策性保险,使金融机构的贷款没有后顾之忧,促使商业保险机构在农村开展借款保险业务。借款保险是解决担保难的有益探索,对银行寻求新的担保方式、保险公司开辟新的险种有积极意义。( 六) 推动农村要素市场化物权法、林权制度改革等法律法规的出台,都为解决农村生产经营要素市场化问题作出了有益探索。如果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产权制度不改变,对土地流转后的用途作出明确规定和严格限制、做好农村养老和医疗配套改革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的进程,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可质押,鼓励土地合理流转和适度集中,则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