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儒者为师 (2).doc_第1页
梁漱溟儒者为师 (2).doc_第2页
梁漱溟儒者为师 (2).doc_第3页
梁漱溟儒者为师 (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省扬高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 班级 姓名 2012届高三语文备课组梁漱溟:儒者为师 学界称梁漱溟先生为哲学家,梁先生说:“以哲学家看我非知我者”;学人对梁先生的著作叹服赞赏,梁先生说:“我很愿意拿我的人同大家相见,不愿意只拿我的书同大家相见。”梁先生是一个有自己的思想并且本着自己的思想而行动的人,他不以“纯学者”自居,要求学问必须同时在人格和事功上都有所表现,正是这样的心念成就了一位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人物,一位热心于社会改进事业的社会活动家,一位秉承儒学思想兴学乐教的教育家。梁漱溟主办学校教育的经历虽不是他人生事业的巅峰,但我们还是能从中得以窥见其儒学思想落实在教育上时所展现出来的风貌。一个认真兴教办学的人,必在见识上有根据。梁漱溟先生在1917年,也就是在他24岁的时候凭一篇究元决疑论得到蔡元培赏识,并受邀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当时他对佛教具有浓厚的研究兴趣,过的也是俗家佛教徒的生活,但同时接触到了孔子学说。论语开篇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书里谈到“忧”,却说“仁者不忧”,与佛家的思路、气象迥然不同。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思想,梁漱溟自己过着佛家的生活,却主张社会大众要过儒家的生活,并在北大阐释和发扬儒家学说。1920年,梁漱溟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做了系列演讲,系里有一位叫陈亚三的同学听后为之所动,于当年暑假回山东老家之际向其同乡王鸿一先生讲述了自己听讲的感受。王鸿一在民国初年曾任教育司长,在山东的教育界和政界颇有影响,他对当时学校与生活本身疏远隔膜,仅仅做些知识传授工作的教育风格十分不满,亲自主持了对山东省立第六中学的一系列改革。王鸿一像梁先生一样,也感受到了东西方思想的冲突,并苦求不得其解。他听了陈亚三的讲述后,决定专程到北京向梁漱溟当面请教。1921年夏天,在王鸿一的力荐下,济南暑期讲演会邀请梁先生再次讲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一题目。根据讲演整理的同名论著也于当年出版,引起了极大反响。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制造的文化氛围中,梁先生所提倡的中国文化代表了世界发展的趋向,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能在新文化运动的潮流中站住脚,全在于它平实、细致和深入的思考,即便在90年后的今天,读上三四页,仍能感受到作者的坦诚和思考力度。该书将世界文化解说为三个系统,认为西方文化以科学、民主为特色,以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中国文化是以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印度文化是以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他从儒家的情志生活中提出“刚”的态度,将“刚”与“欲”相区别,认为一个是内里充实有力,一个是抛荒自己、倾欹在外的假有力,提出要过一种“刚”的生活,以此保障国人在接受西方科学和政治时不致落入感情受伤、贫乏的境地。此书最后总结道:“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要如宋明人那样再创讲学之风,以孔颜的人生为现在的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三次主持中学:替教育界打出一条路来中国现在应急作推进社会的功夫,此推进功夫就是教育,故可以说我们应大办教育,大办社会教育,以教育括举一切建设,而教育则以社会教育为本位建立系统。 梁漱溟 思想领悟辑录之六在梁漱溟讲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四十多天里,王鸿一每天必到,恭敬听讲,解开了多年来困扰自己的难题,感到非常畅快。他认为既然问题已经解决,就应该本着得出的见解在社会上成就一番事业,于是请梁先生出面主持办一个大学。“戏码”有了,就应该搭一个更大的“台子”,把这台戏唱大。为了进一步说服梁漱溟,王鸿一与梁漱溟一起回京,请当时的总理靳翼青亲自主持此事,解决学校经费问题,并说服梁先生打消种种顾虑。但梁漱溟仍不能决断,他有三个方面的顾虑,一是在教育人才不够的情况下只能建成一所假托高名、空虚敷衍的大学,这样还不如不办;二是他觉得自己个人的资质适合于做学问,若办事必废学,所以宁愿只做一名教员,由其他人来主办,而由别人主办又怕不能实现自己的心愿;三是当时已聚集的其他合作者在为学风格上与梁先生并不一致,若强合一起,他日便容易半途分裂,所以,不如现在就不参与办学。最后,梁漱溟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他主张暂不成立大学,而先成立一个学会。学会是一个研究机构,通过学会结识那些立志好学、有成才潜质但又被埋没的青年朋友,把这些分散的学人聚拢到一起,为其解决生计和研究资料费用问题,使各个研究方向的学人相互补益资助,为将来成立的大学延揽、培养、准备人才。这就化解了梁先生的一个担忧,既不耽误个人的研究,又能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学会发展到相当程度后由学会办大学,凡事通过学会决定,种种意见都经由学会协调,主持办学的人就不会因为见解不同而伤和气。梁先生认为交朋友就要互相信任,但在信任之前要下一番了解的工夫,学友们在学会中从事研究,两三年后彼此在感情、志向和学问上都能相通,将来合作办大学时一则办事容易团结,二则趣味相投,内部一贯,容易成就出一股新风气。但学会也要有所依托,于是梁先生提议先成立中学部,学会中人同时担任中学教员,他们所担负的课时会少一些,以求个人有时间深造自得,教员数量会多一些,以共同分担教学工作,同时学会也将吸收一些完全不担任教职的人士同修共进。梁先生还在曹州开设重华书院,以使教员在教育青年之外,能够彼此激励,共同上进。三年后,曹州中学试办高中部,为梁漱溟实现其设想提供了机缘。梁漱溟在曹州办中学是在为成立大学做准备,所以他特别强调师生要形成一个朋友团体。他认为,“办教育就应当是与青年为友之意”,学校要帮助青年人走路,不单是在知识技能方面带领青年往前走,更要着眼于一个人的全部生活。梁漱溟认为,“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活泼两点,实为根本重要;至于知识的讲习,原自重要,然固后于此。”梁漱溟主张着眼于生活的教育,很自然地就认可因材施教的理念。因为即使是教知识技能以帮助青年走路,也要就着每个学生的性情、品质进行引导,所以,老师要对学生有真正切实的了解,而且要了解到方方面面,包括“体质、资禀、性格、脾气、以前的习惯、家庭的环境、乃至他心中此刻的问题思想”,这就需要不拘于师生身份而成为极亲近的朋友。青年学生或堕落不要强,或自知要强却因为人生问题而陷入苦闷,梁漱溟希望通过办学与他们为友,使堕落的精神振奋起来,使烦闷的心情因获得指点而变得充满兴致。梁漱溟将学校看做是一个交友的团体,由此,教学相长在他这里增加了新的含义,即办学一面是与青年为友,另一面也是自己求友。梁漱溟坦诚地说:“我们办学实是感于亲师取友的必要,而想聚拢一班朋友同处共学,不独造就学生,还要自己造就自己。”不管对于老师还是学生,“人生始终是有所未尽而向前走的,即始终是有赖师友指点帮助的”,所以就要不滞于师生身份的限制,“学校的校长和教职员原应当是一班同气类的,彼此相取益的私交近友,而不应当只是一种官样职务的关系,凑在一起。”在梁漱溟心里,教育的事业就是把宽广的人生大道推广开来,师生的经验互相印证,先进接引后进。正如他所说:“办教育就是把我们这一朋友团去扩大他的范围进来一个学生即是这一朋友团内又添得一个朋友”,而朋友是相互支持着走生活之路的,“我们自己走路,同时又引着新进的朋友走路;一学校即是一伙人彼此扶持走路的团体。”本着求友交友的心来办学,梁漱溟对家长做了允诺:不使学生“有什么说不出的痛苦”,“绝不致学生们有什么生理上的病态或心理上的病态而我们不知道。”在今天,这样的承诺依然让我们感动。将学校这一交友团体放到社会上来观察,梁漱溟认为,“人不能交高尚的朋友,在社会上很难得到较好的地位,而自己趣味好尚不高时,也很难交得较好的朋友”,所以他办学着眼于“生命向上”,“朋友共勉”和“团体互助”三个方面。要成就一个朋友团体,彼此自愿的意思就要多些。梁漱溟打算让学生们负责零碎的校务,尽可能少地雇用校役。这样,劳动成为了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劳动中的自理、共治就加强了学生共学、共进的态度。1925年,梁漱溟在接手曹州中学一年之后退出了办学活动,此后3年是他静下来自修思考的时期。1928年,梁漱溟兴趣有所转移,开始考虑乡村建设的事,并在广州试办乡治讲习所。在曹州时,梁先生强调师生要成为一个共勉向上的团体,在广州,他更强调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梁先生发现,人们普遍把学生时代看做一个短期的预备时代,专门读书,不做其他任何事情,这就使教育脱离生活而成为了单独的一件事情。为了避免片面教育的弊端,梁先生希望在学校改革中打破学生的被动地位,最大程度地使用耳、目、心思、手、足,让他们锻炼出实实在在的本领。梁漱溟注重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他倡导学生写日记,一方面能让生活有条理,另一方面通过将日记交给班主任,使班主任对学生有真切的了解。在学生的学习上,梁先生认为一面讲一面听的教授方法让师生都很痛苦,他提出要减少上课时间,增强学生自修的工夫。梁先生一以贯之地反对“独成一统”的教育。在缺少足够自觉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创造社会的人这一任务常常降格为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人,从而使教育落入到一种机械的工业生产的自我想象或自我定位中去。于是,教育就只是读书,甚至受教育者渐渐无心,学生的生命最终成为无源之水。梁漱溟所做的一点努力,是要把教育活动嫁接到生活中去,以保证学生对生活、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理解。1940年,梁漱溟成为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并且与诸友人成立了民盟。这一年,他在重庆创立了勉仁中学。在那个时候,国家的建制在支持教育发展的同时,也显示出了弊端。梁漱溟对国办教育的反省集中在校政公务化和教师职业化两方面上。他对学校受行政化影响,只是一个机关的现状十分不满,在徒有其表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寡浅无根,知识技能无法落实到学生的生命自得之上,不能延伸到个人的生活和探索中去。在行政的架构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学校便与之毫无联系。为治这些症状,梁漱溟将其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做了新的引申。他主张“训育”不能单独划分出来作为一小部分人的职责,而要由全部老师合力负责。梁漱溟自己的学问多靠自觉,他本着自己的经历,也按照教育的规律,主张减少教学时间,倡导自修,并且实行导师制,导师名下的几个或十几个学生的全部生活是该导师负责的范围,以此建立起亲切相依的关系。学生毕业离校,学校要视其为自家子弟,多加指导,使其感受到有能够依托的师友,不敢、不忍自堕其志。从教者的品质梁漱溟的办学经历亦可看做是他将儒家学说与现代学校制度相结合的初步尝试。从中可以看出,将这些尝试坚持下来,对从教者个人品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可以反推,当从教者自身的生命没有方向和着落时,教育便仅仅流于形式上的应付,让人觉不出好,但似乎也说不出坏,只是有种莫名的倦怠。梁先生作为一个教育者的首要品质便是那种负责的精神。他是一个认真过生活的人,而他的这种关注真实生命的风格,与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不开。梁漱溟在顺天中学堂读书时,曾与朋友结组自学,他们依每个人的短处取一字,互相称呼,砥砺品格。梁先生的名字是“傲”,而这个“傲”,就是梁漱溟以道德自任的最初表示。以道德自任,如果没有相应的智慧和力量跟进,后果终将不祥,一则会以责人为能事,由此维持以怨恨为底色的道德感,二则会在将理想浪漫化之后落于傲荡,傲荡之后落于颓唐。可见,如果只将道德建立在自任的基础上,走不了多远,那个道德自我就会崩盘。傲表示意气高,但社会复杂,个人力不及处也多,所以多有悔意,如此反复,对人生便生了厌倦。梁漱溟少年时有过几次自杀经历,并倾向于出世,直到确定过孔家的生活时,道德理想主义的向外倾欹,以及由之而来的傲,才被与众生同在的慈悲心、平等心和正念无执的清净心所中和,同时,道德因为有现世的滋养和维持而更有力量。有了这个经历,梁先生不可能轻忽个人生活中的烦恼,不可能不重视学习过程中亲师问友的必要。梁先生在实际教学中长期率领学生开展“朝会”的做法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梁先生认为,如果朝会做得好,大家一天的生活就会自然、温和、奋勉。那一群学子,每天黎明即起,在晨曦中静坐,将心情放平,梁先生会讲讲话,也许还会像孔子那样请大家“各言尔志”。梁先生的讲话非常见功夫,2009年,一位名叫唐宦存的勉仁学子在接受电视采访时曾充满怀念地说道:“梁先生可好啊,他讲话讲出来都是一篇文章!”朝会是一种仪式,能化解学校教育的刻板,使大家在共同的心灵觉照中了解别人、认识自己,从而情意相通。梁漱溟是一位躬身儒家思想的教育家,儒家思想给了他一种为学、兴学、立身上的“正”,也给了他一种韧性。梁先生第一次主办学校教育是在曹州,可以说这次办学并不顺利,除了遇到军阀混战之外,他还谈到世人“既不解我为什么来曹,则看我亦不过来曹就食”。梁先生是具有儒家气派的,他并没有将反省的重点放在世人一面,而是反求诸己,闭门思过,并在生命的深处逼问出自己生命的外倾和自身作为的不切身、不笃实,将外在的困难暂置一旁,通过调整生命的节奏获得重新应对的方式。直到晚年,梁先生的日记中仍有许多这样的反省。本着此种精神,梁先生不可能不在教学中注重个人在安顿生命上的工夫,可以说,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