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领跑世界.doc_第1页
中国高铁领跑世界.doc_第2页
中国高铁领跑世界.doc_第3页
中国高铁领跑世界.doc_第4页
中国高铁领跑世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高铁领跑世界成为首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的战略性高新技术领域 2010年末,中国“和谐号”不断刷新世界高铁纪录: 12月3日,“和谐号”CRH380A高速动车组列车跑出486.1公里时速,再次刷新9月创造的世界运营铁路第一速。 12月7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与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同投资在美国成立合资公司。中国高铁将成为首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的战略性高新技术项目。 12月30日,海南东环高速铁路、长吉城际高速铁路同时开通运营,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8358公里,在建里程达1.7万公里,路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回顾“十一五”短短5年,中国铁路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我国一举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时代火车头! 技术体系世界一流 在工程建造、高速列车、高铁客站等诸多领域,中国高铁成功破解世界性难题 如今,京津、武广、沪杭等16条新建高铁,如5149公里白色巨龙盘踞神州。加上既有线提速后的高铁网,截至“十一五”末,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8358公里,约占世界高铁路网的1/3,无论是路网规模还是速度等级,都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及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目前开通的各条高铁线路都平顺运行,没有发生工程质量问题,证明我国的高铁工程建造技术堪称世界一流。”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说。 在工程建造领域,目前我国已攻克了松软土、湿陷性黄土、岩溶地质、冻土等一系列世界性地质难题,开凿了大断面隧道、江河水下隧道、高压富水岩溶隧道等一批高风险长大隧道,架设了大跨度斜拉桥、钢桁拱桥、混凝土连续梁桥等一批新型结构大跨度特殊桥梁。一项项气势宏伟的高铁工程,令国内外同行叹为观止,也成为神州大地一道道新景观。 中国高速列车技术不仅世界一流,而且已经成为了世界高铁技术攀越新高峰的主要推动力。在6年多时间内,我国高铁连续迈上三个台阶,形成了中国时速200至250公里高速列车系列技术标准体系,自主研制并大批量生产了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成功研制生产出新一代时速380公里高速列车。 2010年12月3日,国产“和谐号”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跑出了486.1公里的时速,成为历史上地面运行最快的交通工具。 “中国高铁技术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领先。仅就列车气密强度这项指标,我国的机车装备制造业就领先日本和欧洲10年。”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说。 我国高铁客站建设技术也是世界一流,坚持“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高铁客站建设新理念,针对高铁客站特别是大型客站建设遇到的大量技术难题,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新客站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能实现零换乘,非常实用。”铁道部总规划师郑健介绍,高铁客站虽然体量大,但节能环保,“大量采用了冷热电三联供、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冰蓄冷等当今最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 创新模式独一无二 高铁研发是一场中国科技体制创新革命,把世界高铁发展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作为后来者,中国高铁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自主创新的“高铁模式”。 引进新技术,指头变拳头。铁道部将全国铁路市场集中统一,作为技术引进的谈判砝码。面对诱人的蛋糕,最先进的道岔技术、最优质的无渣轨道技术、最稳定的高速列车技术纷纷以最高的性价比涌向中国谈判者,既避免了企业分散谈判而相互抬价、恶性竞争,又保证了引进的是占据产业制高点的关键技术。 学习再创新,闭门变开门。技术引进后,科技部与铁道部整合了全国的科技资源,打破了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体制壁垒,打造了战略性产业的公共创新平台,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既降低了创新的风险与成本,又加快了成果转化效率,使基础研发到产业化生产的时间缩短了十几倍。 “把国家战略的号召力,与知识分子的报国之心与兴趣点结合起来,把分散在全国的设备、资金、人才集中整合,汇集于中国高铁的自主创新。这超越了传统铁老大的能力范围,却实现了以最低的成本杀出一条自主创新的血路!”科技部部长万钢说,高铁的创新是举国力量办大事,这使中国用5年走完其他发达国家三四十年的研发之路。“这是一场高铁的技术革命,更是一场中国科技体制创新的革命!” 技术再升级,追赶变引领。中国高铁不仅将核心技术学到手,用到位,而且还不断自我超越,根据中国国情、路情,不断填补高铁技术空白,将高铁理论与技术发展到新的高度。正是在这种创新精神的鞭策下,我国拥有了众多的“世界之最”、“世界第一”。 目前,中国高铁不仅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还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高铁技术体系。2003年以来,我国已申请高速铁路相关专利共计1902项,其中已经授权1421项,正在受理中481项。 中国高铁的巨大成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近两年来,有100多个国家元首、政要和代表团考察中国高速铁路,对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不少国家向中国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 “我国高铁丰富和发展了世界高铁理论与实践,把世界高铁发展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把世界高铁运行品质提升到新的水平,为世界高铁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技术领域。目前,我国高铁技术创新正在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引领世界高铁发展新潮流。”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说。 经济社会效益举世瞩目 高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城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高铁已经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高铁快速扩充了铁路客运能力,大大缩短了旅客出行时间。我国一条高铁年运量是既有普速铁路的4至5倍。3年多来,我国高铁已安全运送旅客6亿人次。2010年我国铁路旅客发送量比高速列车开行前的2006年增长了33.4%。 高铁极大释放了铁路货运能力,大大节约了社会物流成本。高铁开通,为客货分线运输创造了条件。仅京津、胶济、武广、郑西、沪宁5条高铁运营后,释放的既有线年货运能力已达2.3亿吨,使全国铁路货运量同比增加6.8%。“据测算,在全社会货物运量中铁路货运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节约社会物流成本212亿元,高铁节约的物流成本将相当可观。”铁道部总经济师余邦利说。 高铁有力地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铁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催生了一批高科技创新型企业,高铁产业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高铁大量采用冶金、机械、精密仪器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对这些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强劲的拉动作用,在许多地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研发制造产业链。 高铁的节能优势也不容小觑。目前,我国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每百人公里能耗每小时不到6千瓦时,是大客车的50%,飞机的18%,是陆路运输方式中最节能的。由于中国高铁建设大量采用“以桥代路”,建设1公里的高速铁路可节约44亩土地,那么目前运营的新建高铁实际节约土地多达23万余亩。 高铁对拉动内需,加快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天津市商务委的调查显示,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从北京前往天津旅游的人次比高铁开通前增加了三成。2008年外地到津旅游者消费超过750亿元,其中高铁的贡献率为35%。武广、合武等高铁开通后,不仅使民航、公路运输纷纷降价三至五成,也大大促进了沿线人员、资源的流通,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国家已将高铁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将更为突出。”刘志军表示。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短评) 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我国高铁技术成为世界的领跑者。这是我国铁路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性成就,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高铁的成功,是广大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结果。 高铁研发过程整合了我国最优质的创新资源,调动了我国最优秀的创新人才,打通了产学研间的传统壁垒。高铁的成功,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高铁的成功,还要感谢千千万万铁路职工的智慧与奉献。高铁建设,门槛高,标准严,条件艰苦。铁路职工充分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钻研、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火车头”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 目前,全球正掀起新一轮高铁建设热潮。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高铁既要保持创新优势,更好地为中国建设服务,更要放眼世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让“和谐号”成为引领世界高铁发展的火车头! 建设发展快经济效益大 铁路建设规模、投资力度、客货运量均创历史纪录 这是铁路投资力度前所未有的五年,也是大规模铁路建设形成高潮、逐步进入收获期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98万亿元,是“十五”投资的6.3倍;新线投产1.47万公里,是“十五”的2倍;复线投产1.12万公里、电气化投产2.13万公里,分别为“十五”的3.1倍和3.9倍。 俯瞰神州大地,京津城际、武广高铁、郑西客专、海南东环一条条高铁拔地而起,8358公里高铁使列车旅行时间普遍缩短了一半以上;青藏铁路、宜万铁路、包西铁路一条条区际干线建成投产,雪域高原不再遥远,蜀道出行不再艰难;北京南站、上海虹桥、广州南站295座现代化火车站投入使用,旅客购票、候车、换乘条件大为改善。 铁路建设飞速发展,直接受益的是旅客。“十一五”期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72.8亿人,比“十五”增长35.9%,增幅和总量都创历史佳绩。“过去从福州坐火车去厦门,要11个小时。现在坐高铁,只要1个半小时,比自驾车少3个小时,还省一半的钱,舒服又划算!”福州旅客林鸣坦言,福厦高铁开通后,自己去厦门的次数明显多了,旅行成本却低了。 铁路建设还加速实现了客货分线运输,使铁路货运能力大幅提升。仅京津、胶济、武广、郑西、沪宁5条高铁运营后,每年释放的既有线路货运能力就达到2.3亿吨,长三角、珠三角春运期间大企业生产受限问题大大缓解。“以前每到春运,京广南线运力紧张,每天至少有100多车的钢材不能外发,影响了武钢正常的生产运转。武广高铁开通后,大大提高了武钢的货运能力和物流周转率,春运期间基本上没有产生限车问题。”武汉钢铁集团物流管理总公司副总经理陈桥说。 “十一五”期间,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162.4亿吨,比“十五”增长42.9%;总换算周转量完成16.2万亿吨公里,比“十五”增长42.2%,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受益于客货运长足发展,“十一五”国铁及控股企业累计完成运输总收入18113.7亿元,比“十五”增长69.3%,全行业保持盈利。到2010年底,铁路资产总量达3万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5倍。 建设技术精装备水平高 多项技术成果世界一流,走出中国铁路自主创新的成功之路 “十一五”是铁路技术创新实现重大跨越、大步迈入高铁时代的五年。“青藏铁路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大秦铁路重载运输成套技术及应用”、“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及应用”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中国铁路走出了“5年等于40年”的自主创新之路。 依靠自主创新,中国铁路跑出了“世界第一速”。 2010年12月3日,在京沪高铁先导段,国产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跑出486.1公里的时速,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验证铁路是否发达的最综合指标就是速度。这个世界第一高速充分证明,中国高铁技术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领先!”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介绍,在掌握时速200至250公里动车组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我国成功搭建了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技术平台,研制成功时速380公里新一代高速列车,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高铁技术体系,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依靠自主创新,中国铁路攀上了“世界第一高”。 中国建设者成功解决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2006年7月开通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这条“天路”运营四年来,安全无事故,共运送旅客2900多万人、运送货物1.3亿吨,不仅营造了“上面火车跑,下面羊吃草”的和谐美景,还有力地促进了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 依靠自主创新,中国铁路运起了“世界第一重”。 2010年12月26日,我国能源大动脉大秦铁路再次打破世界铁路重载纪录,年运量突破4亿吨。 以大秦铁路为代表的内涵式发展,依靠的就是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创新。“十一五”期间,我国企业系统掌握了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和重载货车的核心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机车系列产品,自主研制了载重70吨通用货车、80吨煤炭专用货车、100吨矿石和钢铁专用货车。中国还首次在世界上实现了机车无线同步操纵技术与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结合,确保了近3公里长的重载列车,同步接受指令,同步实施控制。 目前,3676台大功率机车驰骋在全国铁路各繁忙干线,大幅度提高了铁路货运能力。“如果不发展重载运输,就不可能满足每年2亿吨的铁路货运增量,也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的经济形势。”铁道部总调度长安路生坦陈,目前世界上年运量超过1亿吨的重载运输线路共计24条,中国有21条。 资金请进来品牌走出去 实现“中国制造”由低端向高端、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十一五”是铁路改革深入推进、“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的五年。五年来,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积极吸引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铁路建设,全国新组建合资铁路公司138家,合资铁路建设总规模达到3.8万亿元;五年来,铁路扩大建设债券发行规模,加大利用外资工作力度,共发行铁路债券3600亿元,利用外资50.5亿美元。 资金足、政策好、事业旺。请进来的资金推动了铁路巨变。走入国门,高速铁路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在现代化道路上快速奔跑的中国;走出国门,中国铁路技术装备又成为显示我国自主创新实力的国家名片。 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北车制造的5000余辆铁路货车,正服务于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等知名的矿石物流;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南车自主研发的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