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万历新政已经修改(约5000字).doc_第1页
略谈万历新政已经修改(约5000字).doc_第2页
略谈万历新政已经修改(约5000字).doc_第3页
略谈万历新政已经修改(约5000字).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邯郸学院2007级历史专业学年论文略谈万历新政关键词:改革 张居正 整顿吏治 考成法 裁汰生员 整顿驿站 清丈土地 一条鞭法明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朱载垕驾崩,年方10岁的皇太子朱翊钧即位,即明神宗,次年改年号为万历元年。由于前代过重的历史积弊,使此时的明王朝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之中:皇权昏愦、吏治腐败、诏令不行、武备松弛、江河失修、匪患频频,国家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尔虞我诈;土地兼并严重,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政府财政近乎于崩溃作为托孤重臣,作为临危受命的内阁元辅,张居正不得不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由于此次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到封建制度,仅是对原有经济、政治制度的修复与完善,故我们将其称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改良运动,此次改良目的是挽救危难中的明王朝。尚处于冲龄的万历皇帝,不谙政务,万事依赖首辅大臣张居正,因此促成了十年的万历新政,而后随着这个皇帝的的成长,骄横与放纵,权利欲与个人私欲的增长,最终也是这个昏庸皇帝破坏了新政,使刚出现一片生机的大明王朝继续走上了沉沦之路。纵观新政,改革最早从政治领域开始,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随着较清明政治局面的形成,高效率行政机构的出现,改革又过渡到经济和社会领域中,以剔除社会痼疾、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最终形成了一场较为全面的改革。就其内容来看,改革的主要依据是祖制,即严格执行祖制,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社会现实,对生产关系作出适度的调整,使之与现有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就其内容的而言,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一、澄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在明朝建立之初,太祖十分重视吏治的整治,严禁各级官吏玩忽职守、蠹政害民,因此制定了完备的官僚监察制度,如督察院制度、给事中制度,同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如大明律、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等法律,以维持官僚队伍的纯洁,因此明初出现了清明的政治局面。但是在传统的官僚政治时代,政府职能的运作,很大程度上仰赖于公文的传递与处理,传递不及时或处理不及时等直接影响到行政效率的高低。随着历史的推移,皇帝昏庸,不理政事,权臣弄权,勾心斗角,从此政治上诏令不行、行政效率低下的现象出现了,而且日趋严重,例如“六部、都察院有复奏,而发至地方巡抚、巡按复勘时,地方官或是考虑到事不易行,或是有所按核,或是两方各执一词要加以对质,大多以私相轧,扣押公文,拖延至数十年而不决,终于不了了之,搁置起来成为一堆废纸”。这正是改革推行的最大阻力,因为没有一个高效运作的行政机构,以及一些高素质有能力的官员,再好的改革蓝图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为此,以张居正为首的内阁于万历元年制定了“考成法”,主要是针对行政效率的低下,主要内容是:“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将拟办之事按地域远近,时间缓急登记造册,限期完成,按月考察,每年总结。凡有拖延积压、违限不报者,由部院检举,论罪处理。吏部以此作为评定官吏勤惰之依据。” 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以内阁稽察六科,六科稽察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察各级抚按。六科在以前主要职能是辅佐皇帝处理奏章并稽察六部的违规行为,六科长官品级较低,而六部官员品级较高,足以阻止六科官员的监督,这样以小御大,便很难起到监察六部的初衷。张居正将六科置于内阁控制之下,成为内阁控制各部门的工具,负责于内阁。这样,无形之中使内阁权力扩大(以前六部权力比内阁稍弱,作为六部之首的吏部长官和内阁人员地位相等)。此法就将百官置于内阁的监督之下,实质就是将百官的任免升迁之权归于内阁首辅一人手中,然而效忠于皇帝是古代为官者的目标,这必然会激怒于百官,同时也造成了张居正的专权之嫌,这就为其死后新政的破裂及其家族的命运埋下了祸根。“考成法”确确实实的推行了,并且取得了非凡的效果,各级官员基本上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才能,吏治得以澄清,使得各级行政部门行政效率得以提高,这为以后各项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的推行奠定了政治基础和行政基础,因此,是成功的。此外,在吏治方面,张居正赏罚分明,用人不避贵贱,不避仇敌,唯才是举(其晚期任人唯亲),大批有才能的官员得以任用,实行京察定期考核官员等措施为新政的推行奠定了人才基础,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是成功的。二、裁汰各级生员,开罪于读书人“明朝祖制规定廪生每人每月有粮供给,并有鱼肉油料作补充。后来,各府、州、县增设了生员,这些生员虽不能向廪生一样每月领取米粮,但是他们和后来又设的都可以享有免除徭役的权利。只要家中有一人是生员,便可以有三人免役。但是中举的人毕竟是少数,这些生员便长期积淀下来,每月领米领面,日子过的十分逍遥。每逢国有大事,动辄对朝政不负任何责任地聚众而谈,恣意批评指责,闭口不提对国家应负的责任,能逃就逃,能躲就躲。只要自己日子过得快活,何来管别人,年久日深,这些生员便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他们虽然学的是孔孟之道,但根本不按照圣贤书中教诲的去尊君爱民。更又甚者,在书院内聚众讲学,对朝政品头论足。”随着心学的发展,许多读书人不上进,不务实;务虚谈,沽名钓誉。私人书院的开设更助长了这种风气。这些人群聚讥讽朝政,连续多年不能考取功名,成为社会上一害。针对上述状况,张居正依祖制而行,严格执行祖制:要求将平时所学躬行于实践;不准私设书院;平时不务学业,造谣生事者即行革除;严禁天下士人言天下利病;在规定期限内不能考取功名者,则罢黜为民。神宗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这一措施大量减少了生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减轻了国家了财政负担。同时,也有利于及时培养封建政府需要的人才。但这一措施矫枉过正,禁止开放私学,堵塞了文人的仕途之路,同时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因此激起了儒生乃至许多官员的反感,各地聚众闹事的生员不计其数,当时的何心隐就是一例,何心隐,本名梁汝元,明神宗实录这样记载“江西永丰人梁汝元,聚徒讲学,讥议朝政。吉水人罗撰亦与之游。汝元扬言,江陵首辅微闻其语,露意有司,令往押之。有司承风旨,毙之狱”。何心隐之死是否冤屈,姑且不论,其实聚徒讲学,讥议朝政,便是他致死的根本原因。不过这一事件也从侧面反映,张居正为了贯彻他的主张,严禁聚众讲学、空谈废业,是不遗余力的。因此,张居正开罪于天下士人,也为其死后毁誉参半的评论埋下了祸根。三、整顿驿站,严格限制其使用驿站是明代的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从北京到各省的交通干线上都有驿站。驿站有主管官吏,有马,有护卫,有驿夫;水驿有红船,有水夫,一切都很完备,但是这些人力、物力均来源于民间。他们还要为驿站之人提供粮食、力驿等服务。而官府衙门确不负责他们的起居饮食,这一切犹如他们的义务。因此,三年一轮。最初,这些人有免粮税的特权,但越来越少,到嘉靖年间,一切都不复存在。在交通线附近的百姓实际已成为国家的奴役。苦不堪言的农民四下流窜,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混乱。而太祖之时对驿道之使用有严格的规定,非有军国大事,不能随便使用,即使是公侯、驸马出差时,也只许带一名随从,使用时以勘合作为凭证。勘合,在京城由兵部发,在各地由各抚按发出,限期交还。但这一制度发展到隆庆、万历朝代,则完全发生了变化。勘合一经发出便为持有者终身所有,有的甚至可以转借他人,乱涂抹修改名字。这样,交通干线附近的百姓已经很难生存,但持勘合之人到驿站之后百般所要,要粮,要酒,要钱,甚至厚颜无耻的要女人官员无论公事、私事,皆走驿站,还带大量随从,一切费用,一切挥霍,均从驿站索取,百姓几乎无法生存。针对上述状况,张居正责令兵部、各省抚按以及各级驿站管理人员必须严格依祖制执法。在这一过程中,张居正在万历皇帝的支持下,严肃处理了数名官员,其中对孔圣人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的处理就是一例。孔尚贤仗着自己是孔圣人的后代且有朝廷赐予的爵位,每年进京朝贺,随从人员甚多,途径各驿站所要大量财物,欺压沿途官员。这一年,孔尚贤进京,在各驿站没有得到以往的“待遇”,终于在进京的最后一驿恼羞成怒,大打出手,打了驿站官员,最后受到了万历皇帝的严厉斥责。张居正整顿驿站固然有利于老百姓,但驿站专为官员而设,一经打破常规,使官吏失去既得非法利益,必将开罪于他们。当权之时,他们嘴上不说,但在身后之后,谁能保证他们不空发议论呢?一位身系天下百姓,一心为民的改革者就这样再次开罪于大小官员。四、严格丈量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明初为加强土地的管理,保障赋役的征发,明太祖诏编“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对土地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至洪武末年,官方登记田亩数为850余万公顷。明中叶以后,随着政治腐败,执法不严行为的发生,到弘治中期降至400余万顷。经过150余年的发展,大量川泽、荒地得到开垦,但登记数并未增加,反而减少了一半,而国家岁收入有常数,不得随意减少。于是百姓负担加重,许多百姓无法承担,争相逃亡,使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减少,同时土地兼并严重化,许多农民无地而有税,形成“产去税存”的现象,而许多大地主通过收购、敲诈等手段兼并来的大量土地并不用交税,形成“有产无税”的现象。因此,清丈土地势在必行。于是,“万历六年,帝用张居正议,天下田亩通行丈量,限三载竣事,用开方法,以径围乘除。畸零载补,于是豪猾不得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额。统计田数7013976顷,视弘治时赢三百万顷,然居正尚综核,颇以溢额为功。有司皆改小弓以求田多,或掊克见田以充虚额。北直隶、湖广、大同、宣府,遂先后按溢额增赋云。”由此可见,通过土地的清量,使被隐瞒的田地重新被登记征赋,但是我们并不能给其过高的评价,因为在丈量土地过程中“有司皆改小弓以求田多”。尽管如此,“产去税存”与“有产无税”现象一定程度上得以克服,使社会正常生产得以进行。继而依据丈量土地的实有数目,于万历九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是“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检募。”。这样把劳役转到税粮中去,其他折为银两征收。部分的改变了过去赋役不均的状况,简化了征税方式,同时农民享有更多自由空间,政府财政得到保证张居正对土地的这一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官僚、地主乃至皇亲贵胄隐瞒的土地大部分被清查出来,这使他们也要承担与普通百姓相同的税务、赋役负担,严重的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在清量过程中就遭到了如武清伯李伟(万历皇帝的外公)、驸马都尉许从成等人的严重阻挠。张居正的全面改革,旨在解决明朝两百余年发展中所积留下的各种问题,以巩固明朝政权。改革不免触动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对抗。再者,历史积弊太深、太顽,已是积重难返。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迅即病死,反对派立即群起攻讦。张居正成了改革的牺牲品,家产被抄没,家属或死于非命。作为一个改革家,张居正有杰出的才干和坚强的意志,善于用人;作为一个改革家,张居正毫不畏惧一切,他敢开罪于官吏、富豪、地主乃至士林;作为一名改革家,他熟读经史,明知改革者最后是不幸的,但他毅然决然的推行了改革。经过他的努力,垂死的明王朝又出现了生机,因此有人称他为“救时宰相”。救时并未救世,在他死后,某些改革的成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