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第六章: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doc_第1页
《中国医学史》第六章: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doc_第2页
《中国医学史》第六章: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doc_第3页
《中国医学史》第六章: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医学史第六章: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 公元13681840年(明清鸦片战争前)社会背景:1. 明初至清代鸦片战争发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2. 在经济方面,初期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推广种植业,扶植手工业与商业等3. 16世纪中叶,明代中期产生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4. 某些行业如苏州的丝织业、汉口镇的商业、景德镇的烧瓷业出现了原始状态的资本主 义商业城镇与工场5. 明代后期, 因农民土地大量被掠夺以及繁重的赋役,使农民门不断地揭竿反抗6. 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推翻了明朝,尔后,李自成等由于轻敌麻痹与骄傲,被满族贵族统治者勾结汉族官僚吴三桂篡夺而建立了专制的清王朝 7. 满清取代明政权后,出现了“康乾盛世”, 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更为迅速8. 但清廷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产生了“乾嘉考据学派”而影响了中医学的创新.9. 明末清初西方科技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一 知识分子受其影响,并译述了医学书籍等 10. 明清医学承袭宋金元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的推动,名医辈出,医著如雨后春笋第一节:传统医学的成熟与昌盛:(一) 医学著述: 大型类书/全书/丛书和综合性医书先后问世, 多数以私家刻本为主,仅少量为官刻 这正反映医学发展的社会需要和医家孜孜不懈的追求 1. 明代官刻本中,计有医学30余种, 如:普济方收方61,739首,是集15世纪以前最大的一部方书,原刻散佚,幸得四库全书收载保存. 2. 现存体例较完善的类书是清政府诏修的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医部全录多达520卷分类辑录自内经至清初120余种医书文献 3. 清太医院判吴谦奉旨“御纂”的医宗金鉴,共分科15种,全书注重临床,便于初学,是具有教材性质的医学丛书4. 明王肯堂辑、吴勉学校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汇辑自内经到明代重要及版本精当医书44种,是颇多善本较早汇刻的医学丛书。5. 综合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二)最早的医学杂志:1.吴医汇讲于1792年刊出第一卷,内容是将苏州/无锡等地区医家文章结集,先后出版11卷计十年,其编辑为清朝苏州府医学正科唐大烈.2. 其内容较集中地反映江南地区一家的经验和及时学术价值的文章,如叶天士的温证论治等,从而促进温病学说的交流和发展(三)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一体堂宅医会”:1. 约成立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2. 有古今医统大全(1556)编集者徐春甫等建立于北京.3. 其宗旨在于探讨医药学术,深入研究内经伤寒论及四家学术的奥秘4. 入会医家应有思想素质,道德品质都有具体规定.第二节 医学的创新趋势:*. 以李时珍为代表的药物学研究*. 尊经而不泥古的吴有性创立温病学说及发明人痘接种法*. 人体解剖学开展探索者王清任一、药物学的发展与新探索:本草纲目1. 明代本草学有影响的著作不多,约40余种,且以临床实用和药性歌诀为主2.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北宋(1082)证类本草之后500年来,最有影响的综合性本草著作3. 该书集古代本草学之大成,分类科学、内容丰富,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 李时珍(1518-1593),科考不第,致力于医药.历时27年三易其稿,于1578年撰成本草纲目52卷;还著有濒湖脉学(1564)奇经八脉考(1572)等.5本草纲目的主要成就(1)集明以前药物学之大成:A. 他以证类本草为蓝本:B. 他“绳谬补遗”:(2)先进的药物分类:A. 他按“物以类聚、目随纲举”:B. 其排列原则是“从微至巨”“从贱至贵”:C. 以物种作为药物条目总纲,其属为目: (3)科学地论述药物知识:A. 他除文献资料外,是深入实际考察验证:B. 对药物叙述.其中函盖了“发明”一项:着重探讨药性疗效:如三七的“止血、散血、定痛”给以明确肯定.C. 对药物的考订精详:如南星与虎掌的更正(4)丰富的自然科学资料:A. 它的贡献,还反映在药物的形态、生态环境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如遗传与相关物种变异现象等(如地产差异/道地药材之问题)B. 其科学丰富的资料,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天文气象等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5)它先后被全译成日朝英法德拉丁等文字(6)鲁迅评价说“含有丰富的宝藏”(南腔北调集)。 二、传染病研究的新方向与新成就:* 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1. 据文献统计,明代276年中大疫流行64次,清代266年中大疫流行74次(542年/138=4年/次+/-)2. 指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主要指传染性者.3. “民乃疠,温病乃作”首见素问六气正纪大论 4.难经有“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之论.5.伤寒论中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刘完素创制双解散/黄连解毒汤等寒凉临证方剂 7. 元代王履医经溯洄集中说:“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8. 创立中医传染病学-温病学说:明末医家吴有性到清代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 等进一步发展、成熟9. 吴有性,字又可.身历1641年的瘟疫:A. 亲身观察和诊病施药实践创造性提出温病不同于伤寒的系统见解B. 1642年编著瘟疫论 C. 他提出“戾气学说”致病原因的创见:原序说:“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 乃天地之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甲型流感HINI)D. 又称异气为杂气、戾气、疠气、疫气E. 他说:“六气有限,现在可测,杂气无穷,茫然不可测.专务六气,不言杂气,岂能包括天下之 病!”脱离了“六气病因说”旧巢.F. 提出戾气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突破了前人关于“外邪伤人皆从皮毛而入”的笼统观点. G. 感染瘟疫,是否致病,既与戾气的量、毒力大小及人体抵抗力强弱有关H. 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I. 人类和禽兽的疫病是由不同的戾气引起:“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 兽病因其气各异也”.J. 戾气也是一切外科感染疾患的病因 K. 他说:“疔疡、发背、痈疽、丹毒发斑、痘疹之类实非火也,亦杂气之所为耳”L. 他还正确论断,戾气是物质性的,其所导致的疾病同样可用物质的药物治愈.M. 吴有性在没有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时,预见其存在,并对温病的病因、传染途径等进行了有深刻见地的探索,这是难能可贵的(注:明吴有性与瘟疫论全书分上下二卷:分别为52及35篇在清康熙年间,就有日本出版的温疫论)清代温病医家简介:1. 叶桂(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清初一代名医,以刘完素、吴又可之论为用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 A.温热论专著是他的学生顾景文据其面提口授所整理,有收集在吴医汇讲杂志里名温热论治B. 对温病学说的最大贡献是指出温病传变的规律:“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即建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纲领.C. 辨明是那一个阶段后, 才能正确治疗D. “在卫汗之可也, 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 E. 叶氏的卫气营血辨证,补充了传统的“六经辨证”或“八纲辨证”的内容. F. 他的详述辨舌/验齿/辨斑/疹与白培 (土改疒,读PEI等 , 强化了温病临床的诊断方法 G.清叶天士著作: 临证指南医案温热论2. 吴瑭(约1758-1836),字鞠通.因父亲病逝,立志学医,1798年撰温病条辨:A. 他将温病分为九种:风温/温热/瘟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B. 瘟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其他八种可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以区别C. 他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 *“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 他把温病的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补充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3. 薛雪(1781-1110),字生白.擅长治疗湿热病,撰湿热条辨:A. 该书是湿热病的专著,开温病学说专门病症研究的先河. B. 湿热之邪气从口鼻而入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 C. 湿热病发作的轻重与脾胃的盛衰关系密切 4. 王士雄(1808-1867),字孟英,晚清名医.A. 因时疫病猖獗而钻研温病学说,先后撰霍乱论和编述温热经纬(1852).B. 把霍乱区分为时疫和非时疫两种.C. 时疫者是一种疫邪,多由饮水恶浊所致这是十分科学的D.温热经纬:*.以内经伤寒论为经;以叶桂/薛雪论述为纬*.他把温病分成新感和伏邪两大类*.该书既是温病学说论述的汇编,也是诊治的参考书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中医传染病学的初步建立 *注:“沙斯、温病学说文献资料”可参考: 新加坡中医药报46期(2003年7月)三. 临证各科的充分发;*首先表现在诊断学方面:1.医学入门(1575年)中指出,初学的人必先学会问诊应问之事项55条.2.景岳全书(1640年)中特设“十问篇”,专讲问诊。3. 随着温病学说的形成,舌诊也被重视,特将舌苔的白/黄/燥/腻以确定为寒证/热证/伤津/湿痰的重要指征.4.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把27脉同类异脉的鉴别点编成歌诀 四. 解剖生理学的探:1灵素经水载:“若夫八尺之土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最早提出了“解剖”一词.2.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提出正骨科医师需了解骨骼解剖3. 17世纪末,法国人用满文译述人体解剖学,定名钦定格体全录,刊印时遭清廷反对4. 医家王学权1808年著重庆堂随笔,书中对解剖学等持开明态度5. 但对解剖学作出切实探索的明清医家则首推王清任:A. 他说:“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B. 1830年撰成医林改错.C. 但他的解剖生理学成果并未融入当时中医学体系D. 可是他的活血化淤治法和方剂却于后世大兴(见该书气血合脉说篇)E. 后人较常用方剂有: 1)血府逐瘀汤:顽固性头痛,失眠,胸痛 2)少腹逐瘀汤:少腹积块疼痛,不孕 3)补阳还五汤:偏瘫,半身不遂(气虚血瘀)五.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1. 是预防天花(病毒)的重要的免疫疗法.2. 1980年5月8日WHO宣布已消灭了天花.3. 中医称痘疮.东汉文献记载:“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4.肘后救卒方(晋葛洪撰)最早描述天花称之为“时行”病:“状如火疮,皆戴白浆剧者多死.幸存者皮肤留下瘢痕. ”5. 明朝后期,人口密集,工商业兴旺致天花流行严重从而积累了治疗与预防方法 6. 据1727年痘科金镜赋集解载:“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1567-572)”7. 比英国琴纳(1749-1823)的牛痘接种早2、3百年8. 1741年的种痘新书称:“余祖承聂灸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