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考试范围.doc_第1页
美学考试范围.doc_第2页
美学考试范围.doc_第3页
美学考试范围.doc_第4页
美学考试范围.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美学1.什么是审美现象? 审美现象是指一切有关人类审美活动所呈现的现象。广义地讲,任何与人类审美活动关联的现象,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审美现象;狭义地讲,审美现象是指人类生活对美的欣赏、发现和创造等一切活动而呈现的现象。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基础之上建立了美学。2.审美现象的三大基本形式:真、善、美当它们以客观标准而存在时,多被名为真、善、美;当对应于理解方式存在时,其对应的心理功能多名以知、意、情;当以生存方式存在时,则多名以认知、实践、审美。3. 审美现象的三个构成因素审美主体:发现和创作“美”的人。这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几乎决定了审美现象的价值。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一个供审美主体观照的感性形式对象。“审丑”的特殊现象。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三个层次)(1)“静观”的关系。人以一种非功利的态度来对待对象,主体通过“静观”让对象形式凸现。 (2)“对话”的关系。主、客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存在着一种辩证的互动,审美就在这个互动的动态关系中得到实现。 (3)审美主客体进入物、我两忘的“存在”状态即审美主体忘情投入审美活动时,主体、客体的疏离消失了,进入了审美的“无我之境”。这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4.审美的意义:人类从审美活动中获得了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指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得到心灵感悟和愉悦,这个感悟和愉悦以特殊的感性积淀方式,积累于人类的历史中,从而成为促进人类不断进行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就是自由的体验”。与科学、伦理的领域的体验不同,审美体验是基于理性消泯于感性的一种特别的心理体验,理性遁于感性享受之中,人类获得了心灵自由的愉快和狂喜。因此,审美体验是审美现象的内在目的和动因;没有审美体验,就不可能有审美现象的存在。5.美学形成学科的基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张法的观点)6.美学之父: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首先提出了“美学”(拉丁文 Aesthetica)范畴以及理论框架,被尊称为“美学之父”。观点:感性学是“作为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7.美学学科的历史定位(1)中国只有审美思想,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美学是外来学科。(2)鲍姆加登的美学是西方古代美学以本体论为核心和近代美学以认识论为核心的分野。8. 近代西方美学的发展的三种范式:从美的本质到所有具体的审美现象,以现象-本质为结构的美学,元命题是“什么是美”。从美的本质转向美感的本质,以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关系为基本结构的美学,元命题是“什么是美的”。从美本质到各种艺术具体的美的形式,以美-艺术作为基本结构的美学,元命题是“美即艺术”。9.西方美学的三个阶段:古希腊到16世纪,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16世纪到19世纪末,以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为高峰19世纪末至今“语言学阶段” 10中国美学形成的三个阶段:(1)接受西方美学之前的有美无学阶段。从先秦到近现代。独特的审美范畴 “气韵、形神、中和、意境”。清代末年,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20世纪20年代后,西方美学成风尚 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前、后期。 前期从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末,中国美学思想和学科的完善,有了比较大的进步。经过两次美学大讨论,真正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实践论美学。后期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西方当代美学思想被同步引进中国,中国美学跟着西方美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80年代末,叶朗的现代美学体系标志中国当代美学转型,审美活动成为整个美学体系的新的逻辑起点11.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心理学12.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人文学科。研究核心方法是哲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与美的本质1.真、善、美的关系:真未必美。真无所谓善恶,运用的目的、方式导致善、恶。美未必真。 美以善为前提,并且归根到底应符合和服从于善。 善未必美,但往往给予、增助美。美未必善。善未必真。 美需要真、善提供理由和条件。 美包含与体现着生的快乐。美居于核心地位。真的美一定是善的,三者是统一的,统一于真的美(既真且善),而不能统一于真或者善。2.西方美学本质观:主观派: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第一次把“什么是美的(具体事物的美)” 与“什么是美(美的本质)”的问题分裂,寻找美的普遍性。(客观唯心主义).斯宾诺莎17世纪荷兰哲学家 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是主观的观点 主张“必然性的认识”就是自由.洛克 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 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人类理智论政治论.夏夫兹伯里 英国 美在于人的“内在感官” 以此来说明人的本性中就有一种超越利害之上美德和情感 论特征.爱笛生 英国想象的快感想象力的运用是“纯洁的”,人的在此时的兴趣是感受而且只在感受,它是一种无利害的知觉。.哈奇生 英国 外感官提供的是“简单观念”,而“内在感官”产生的是“复杂观念”,美作为一种认识,属于复杂观念。前者产生的是感官生理快感,后者才伴随着审美快感。美感是先天的 。它们产生的观念和快感并无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异。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它们是天生的,审美趣味与内在感官是同一的。美分为本原的美(绝对美)和比较的美(相对美)两种。论美和德行两种观念的根源.休谟 英国论审美趣味的标准 既承认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差异性,又肯定审美趣味的一致性、普遍性。美不是事物的属性,而是外物的某种形状在人心中产生的效果;它仅仅存在于静观的心灵中,每个心灵感受着不同的美。 .康德 德国 “美只能是主观的”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黑格尔 德国 美是“人的理念的感性显现” 真正的美是艺术 美绝对理念的本质是真,美是绝对理念的显现,美从属于真.克罗齐 意大利美学家 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 直觉即艺术 直觉的成功表现即是美 美在主观,影响巨大客观派: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毕达哥拉斯学派(南意大利学派)美是数的和谐.亚里士多德 美存在于事物的本身之中.荷迦兹 英国美的分析现实生活是美和艺术的源头.狄德罗 法国 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关系 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博克 英国关于崇高和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 美源于人的自我保全本能和相互交往本能.车尔尼雪夫斯基 俄罗斯 美是生活 批判了黑格尔的“美是理念”说法“美是生活”就是“美是人”命题的翻版3.当代中国美的本质的三大派观点:主观派: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吕荧: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客观派:以蔡仪为代表 美是典型,美在物自身 美感就只能是美的反映主客观统一派:以朱光潜为代表4.美的本质:以感性形式使人的自由本质得以在审美对象上呈现,也即是用感性形式使人在对这个形式的观照中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本质对象化这个形式。 审美的需要是人自由本质的感性形式的对象化需要。 第三四章 审美活动1.美感内涵:狭义的美感就是审美心理感受 广义的美感也叫审美心理,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狭义美感;第二个层次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它包括“审美理想、审美修养、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等”。2.美感起源的观点: 以柏拉图为代表,认为美感是“神赐的迷狂”;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认为美感是对美的事物的模仿或反应,或来自于对客观对象的感觉,或是客观事物的美在感官中的反映; 夏夫兹博里认为美感是人的“内在感官”对事物的感觉;美感是人的生命力量的表现或投射。 审美心理的研究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主题。3. 关于审美发生的观点:动物美感说性本能说游戏说4.美感获得过程(审美过程):准备阶段:审美态度、审美注意 审美态度:就是指在审美的时候,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要形成一个心理距离,审美主体要从日常的现实功利性生活状态中超越出来,与审美对象保持一个距离。自由自在的心理准备,是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典型学说:布洛“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解释了一切审美现象,心理距离即距离产生美。实现阶段: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感情移入审美对象中去,从而形成美感的获得。审美情感对于美感心理是关键的、决定性的要素。它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它是美感心理的动力和中介,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典型学说:德国心理美学家 立普斯“移情说”,由于审美情感移入对象,于是主客物我统一。形成特殊的审美心理状态,从而获得美感。效果阶段:审美经验、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5.移情作用的特征:(1)审美对象是一种受到主体灌注生命的有力量、能活动的形象;(2)审美主体是观照的自我;(3)主体和对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6. 美感的心理结构: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首先是一个双重的动态结构。同时,审美心理结构不仅是共时的,而且是历时的。 7.美感的心理要素: (1)感觉和知觉(2)联想和想象(3)情绪情感和心境(4)理解。 8.审美活动:它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是人对美的直觉、体验和传达活动。审美活动产生于主体心境自由无碍时对对象感性形式的直觉的感受。审美活动是非功利的、在心灵自由状态下的心理活动,令人愉快。9.审美活动的具体存在方式(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审美感应:即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审美关系的发生。三个特征:直接性、个别性、整体性审美表现:审美的直觉意象通过想象再次呈现和完成的过程,是审美直觉的符号化审美欣赏: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接受经由作品形式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思想寓意的理解10.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是决定审美是否能够发生和怎样发生的决定性因素。第一,审美能力主要通过接受教育、艺术熏陶在后天获得,但也依赖于人的天赋。第二,审美能力的获得与提高,与个人的兴趣以及能否自由选择有关。第三,审美能力的提升与主体的人生境界有关 第五章 审美领域(形式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1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齐一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形式美总是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地演变而产生新的发展和变化,是艺术创造追求的目标之一。2.如何理解或阐释自然美?格式塔心理学:鲁道夫阿恩海姆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美学家 艺术与视知觉。“格式塔”(德语Gestalt)即心理美学 “异质同构”(或同形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 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正是在这种“异质同构”的作用下,人们才在外部事物和美术品的形式中直接感受到“活力”、“生命”、“运动”、“平衡”等性质。 移情说:立普斯 德国心理美学家 审美中的移情现象由两个基本方面构成;一是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和思想投射到对象上去;另一是对象本身是由线段、色调和形状等所构成的空间意志,能使审美主体的内在意识向它转移。从三个方面界定了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审美对象是一种受到主体灌注生命的有力量、能活动的形象;审美主体是观照的自我;主体和对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自然美是经过审美主体心灵综合的意象和意境,体现的是主体的人格与情致,是自然的艺术化。3.艺术美的内涵:艺术是最集中地体现美的人类创造物,是审美的最高形态。4.艺术美的体现:形式、意境、风格 第六章 审美形态的类型1.审美形态:审美形态这个概念关系到美学思想的基本立场。客观派:美 等同于感性形式本身。主观派:美 个人的感性随机体验。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审美是人类借感性形式的呈现从而实现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生存方式。2审美形态的类型: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3.崇高的典型观点:康德: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形式的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两种类型一是数学的崇高,二是力学的崇高。崇高只是人的理性功能弥补感性功能(想象力)不足的一种动人的愉快。崇高的审美判断,人类理性渗透最多,是审美判断中最接近伦理道德的判断。黑格尔:崇高的特点是理念大于形式。崇高一般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又找不到恰好能表达无限的对象”4.崇高的内涵:审美主体即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无比的异己力量的排斥、压制和震撼后,最后终于能够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得到对人自身的复归和肯定,从而使人的精神得到张扬,人类自己得到确证,并生成特殊的美感。通过审美主客体在审美活动中对伦理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肯定,从而使审美主体借助客体感性形式,获得一种庄严、震撼的情感。5.悲剧的三个特征: 严肃性 重要事件,价值、意义的问题完整性情节净化说美感 社会作用悲剧的审美特征: 悲剧审美形态的美感心理轨迹,是曲线呈现的。(人的本质力量被否定的形式) 悲剧是崇高的一种集中形态,是崇高形态最典型、最精炼的表现。悲剧形态的审美心理,人的理性内涵突出。悲剧形态的审美过程中,人的内心充满矛盾的两种力量。6.丑作为审美形态的一种,是审美的特殊情态。表现形式:丑、怪诞、荒诞丑的审美价值:艺术丑是现实丑的概括、升华,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可以说,“丑”是美学发展史上的催化剂,而审丑也标志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健全。 第七章 中国传统审美范畴1.中国传统审美范畴:中与和、气与韵、意境2.意境 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