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心理学总结.doc_第1页
教师资格心理学总结.doc_第2页
教师资格心理学总结.doc_第3页
教师资格心理学总结.doc_第4页
教师资格心理学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903年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确立了独立学科。分为三大部分: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原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2.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显现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3. 教育心理学研究任务和对象:a教育评价和测量、b儿童发展的特点、c特殊儿童及其教育、d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e特殊学科的学习、f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g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h教育心理学的方法。4.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为我国教育实现“三个面向”服务。5. 教育心理学的双重任务是为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6.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遵循客观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7. 教育细腻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问卷法、个案研究法。8. 观察法: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观察被试者的客观表现去了解心理的方法。9. 调查法:通过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10. 实验法: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11. 问卷法:通过编制种种不同的测验,调查各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测量同学们的智商,气质和性格的方法。12. 个案研究法: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或一种情景的发展过程为内容加以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中寻求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13. 学习中学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a帮助中学教师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b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14.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a转变课改功能,b改革课改结构,c改革课改功能,d改善学生学习方式,e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f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15. 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a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发展;转变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教学结构;),b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实践师德的基本要求;师德核心是师爱。)c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推进教育创新,通过教育创新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学质量),d具有复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包括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来保证教学的成功)f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要通过模仿探索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16.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多鼓励关怀,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17. 教育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18. 当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题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和课堂主宰。19.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20. 教学风格经历四个阶段:模仿阶段,探索阶段,创造性阶段,独特风格阶段。21.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对客观世界感性认识的主动表现,是感知能力的核心和感知觉发展的高级形态。22. 观察力: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观察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23. 观察的品质(性质):良好的观察具有a目的性,b精确性,c敏锐性,d系统性。24.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a观察的目的性增强,b观察更具有持久性,c观察的精确性提高,d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25.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认知,相当于信息的输入。记忆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心理活动过程。26. 记忆的种类:根据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27. 根据时长分为瞬时记忆(感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28. 根据有受意识控制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29.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30. 情景记忆: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地点的事件为内容的记忆。31. 语义记忆:以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32. 情绪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各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33. 运动记忆: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34. 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又称感觉记忆。35.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保存大约时间为5秒到2分钟,一般包括两个成分:直接记忆、工作记忆。36. 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的记忆,永久、无限。37. 内隐记忆: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无意识的影响,又称自动的无意识记忆。38. 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39.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a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b有意识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c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d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e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40. 如何提高记忆的效果:a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提高复习自觉性;b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及时复习、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c学习方法多样化,要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d采用记忆术,提高记忆效果。41.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42. 思维的特点:a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将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并加以概括,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b间接性(指人们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如“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43. 思维的种类:a(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b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c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d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e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44. 分析思维:按照严密的逻辑规则,逐步推导,得出合乎逻辑结论的过程,就是逻辑思维。45. 辐合思维: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的规则来解决问题,是有方向,有条理,按一定规则进行的思维。46. 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47. 常规思维: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法和程序解决问题。48. 创造思维:人们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心的方法和程序解决问题,创造出新颖的思维成果。49. 思维的品质(特点):a广阔性和深刻性,b批判性,c灵活性,d敏捷性,e独创性。50. 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a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b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c对问题情景思维有质的飞跃,d思维品质的矛盾性(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51. 表象和想象:表象是想象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52. 想象的种类: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和无意想象。53.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作用下不自觉产生的想象。54. 有意想象:根据一定目的,自觉努力进行的想象,即随意想象。55. 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a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b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c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56. 情绪和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行为反应与认识活动的自我体验,统称感情。57. 人的感情复杂具有两极性:情感的肯定及否定,紧张和轻松,积极或消极,激动和平静。58. 情绪指感情过程,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59. 情感是一种体验和感受,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60. 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a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b情感两极性明显,c情感不断深刻,d情感逐渐稳定,e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61. 中学生情感逐渐稳定表现在:a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b逐步带有文饰性、内隐性、曲折的性质,c情绪的倾向性正在定型化。62. 中学生早恋的原因:a性生理发育的提前,b性信息的广泛传播,c性教育的忽视,d学生的个人原因(态度不端正,别人的青睐,不良的社会环境,对爱的不理解)63. 中学生早恋的特点:a普遍、低龄化,b大胆,c成人化,d舆论宽容,e行为隐蔽,内心矛盾,f发展迅速,变化大,g相互感染,h自我显示。64. 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a早恋弊多于利,b引导男女生间正常交往,c加强性教育(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教育)65. 意志: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66. 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a意志行动目的性不断提高,b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c喜欢模仿,善于模仿,d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e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67. 中学生意志品质发展主要表现:a自觉性方面有所提高,b坚持性方面有了发展,c果断性方面有所发展,d自制力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逐渐加强。68.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a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b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取营养,c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d严格管理教育,是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e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69. 对中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加强动机教育,培养正确观念)要注意:a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的理想教育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主导的学习动机,b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c要利用正确舆论的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以及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d应因势利导,逐步提出更高要求。70. 个性: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们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等综合的心理结构。71. 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72. 个性的特点:a个性的倾向性,b复杂性,c独特性和共性,d稳定性和可变性,e完整性,f积极性。73. 个体心理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74. 人们之间个体差异体现(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75. 个性的结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a个性的倾向性(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b个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76. 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不平衡性,极端性或偏执性:a自我意识高涨,b反抗心理,c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d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e初中生的消极心境。77. 初中生的消极心理:烦恼增多,孤独,压抑。78. 反抗心理a外显反抗:独立意识受阻,自主性被忽视妨碍,个性伸展受阻,被迫接受观点;b内隐反抗:态度强硬,举止粗暴,莫不关系心,冷淡相对,反抗的迁移性。79. 个体反抗心理的发展经历两个高峰期:2至4岁和初中阶段。80. 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a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强烈关心自己个性成长,自我评价成熟,较强的自尊心,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b高中生的自我概念相对稳定,c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81. 自我形象(自我概念):一个人对自身的态度(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82. 影响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因素:a生理因素,b知识水平,c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对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d成功和失败经验的积累。83. 自我评价:个体认知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心理行为。84.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状态的认知,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知,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85.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两个飞跃期:1至3岁和青春期阶段。86. 自我意识的结构形式上看包括知(自我认知)、情(自我体验)、意(自我调节)87. 自我意识的结构内容上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生理自我(精神自我)。生理自我:个体对自己性别身体容貌风度体能等生理特质的意识。社会自我:对自己名望地位权利义务人际距离和拥有亲朋及经济条件等社会属性的意识。心理自我即精神自我:对自己智力性格气质和心理状态及心理过程等心理特征的意识。88. 自我意识的特点:意识性,社会性(本质属性),能动性(成熟标致),同一性,独特性。89.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a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成人感,自我评价能力,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b高中生(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闭锁性,社会性)综上,中学阶段自我意识分化,矛盾,转化。90. 价值观: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容尺度,是世界观的核心。91. 价值观的构成: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评价。92. 价值目标是个体思考确立追求的对其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目标,人的行为是什么的问题。93. 价值手段是个体为了达到目标的方法途径,人怎么行动。94. 价值评价时个体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判断,人怎样行动有意义。95. 价值观的特点:a稳定性和发展性,b独特性和社会发展性,c主观性和选择性,d系统性,e向导性。96. 我国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a金钱虽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健康、友谊,b同意收入高低取决于个人工作能力和效率,对收入差距大忧虑,c在观念上普遍认为需要爱国精神,行动有差距,d民主,平等,自由的观念意识有明显表现,e看重生命权,隐私权,自由权,选举权一般,f喜欢外过电影,因技术好情节吸引,g半数不愿从政,h强调集体和个人利益兼顾,行动有差距,i竞争与合作能力意识比较强,响应能力不理想,j顺从与独立,统一与个性上,独立自主的愿望强烈,k认同开放和创新,对创新实践有信心。97. 当代中学生价值观主流积极,同时呈现基本特点:a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b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c价值取向的转型(有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d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98. 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a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b正确认识“金钱、地位和价值”“学历、知识和价值”的关系,c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99. 创造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100. 创造力的构成:(知识、智能、个性品质.)a知识包括吸收、记忆、理解知识的能力,b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c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的内容。101. 创造力的特征:变通性(随机应变),流畅性(反应快又多),独特性(独特见解)102. 中学生创造力发展障碍(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主要表现):a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b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c“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d“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103. 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a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b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c创设合适的环境(营造宽松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对学生肯定评价),d然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利用插图引导,文字途径引导想象,实践中鼓励想象)e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问题情境,f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g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h开展“第二渠道”教学,i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原型启发,不落常规,不主故常,由此及彼,穷尽脑筋,连续思考),j考试模式综合化,十a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104. 创设合适的环境(营造宽松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对学生肯定评价)105. 智能:指个体对客观失去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适宜的综合能力。由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组成,是知识和智力的总和。106. 智能的结构:双因素说(斯皮尔曼),一般智力G和特殊智力S。群因素说(塞斯顿),语言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词语流畅程度、计划力、机械记忆能力、空间能力、知觉速度。三维结构说(吉尔福特),内容、操作、结果。107. 智力的核心内容:抽象思维能力。108. 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a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b思维有了预计性,c思维的形式化倾向,d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e思维能跳出旧的模式。109. 中学生智能的培养:a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父母应提供正常和谐的家庭环境,应积极乐观,给孩子安全感,民主对待孩子,家长的行为的教育方式民主,父母态度一致,不隐瞒情绪),二学校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以思维品质来培养学生智能,用结构定向教学理论来培养、发展学生的智能,以“动脑筋联系”来发展学生的智能,以工具性强化训练法来发展学生的智能)110. 品德和道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道德行为需要与为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他的存在依赖整个社会存在。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品德是通过个体反映了社会道德,他依赖和制约个体。111. 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道德认识(对行为规范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道德需要是否得到现实的内心体验),道德意志(人自觉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道德目标),道德行为(道德意识支配下的行动)。前两个是核心地位。112.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113. 一个人的道德评价水平同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到的知识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成熟和智慧也有关。114. 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a在道德认识水平上,比小学时有了较大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b开始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世界观开始萌芽,c初中生的品德情感日益丰富而且易于激动,d初中生的道德意志迅速发展,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立性增强,e初中阶段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时期)115. 高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a高中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b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c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不稳定性)116. 不良品德行为: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117. 13-15岁时初犯品行不良的高发期,15-18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118. 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a不健康的个人需要,b消极的情绪体验,c人际关系的不正常,d不良行为习惯,e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f道德意志薄弱,g心理发展的特点。119. 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a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b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c引起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d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e考虑学生的差异,运用教育机智,f合理运用惩罚。120. 教师运用惩罚要注意:少用、慎用惩罚;惩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要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要在恰当的情景中进行;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能滥用惩罚。121. 影响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教师的指导。122. 广义非智力因素:中学生在学习时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123. 狭义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起直接制约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趣意志性格等。124. 动机和学习动机:动机: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125. 奥苏泊尔说: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126. 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兴趣,成就动机,归因,“交往”动机127. 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a坚持以内部动机作为主,外部动机作为辅,b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c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d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e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f注意个别差异。128.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129.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a个体因素(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定势)b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特征,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有效指导)130. 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即为迁移而教:a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b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c教授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131. 影响中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a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b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c有理解学习的心理准本,d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e教师的教学方法。132. 教师的教学方法:丰富有关的经验和感性材料;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扩大关键特征。133. 促进中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途径:a有效运用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实物、模像、语言直观)b合理运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c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d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e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进行区别指导。134. 变式是在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时,不断变换其呈现的形式,使其本质特征恒在,而非本质特征时有时无的一种教学方式。135. 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136. 中学生知识巩固的基本途径:a及时复习,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c反复阅读与尝试重现相结合,d复习方式多样化。137. 中学生知识应用的形式:课堂应用、实际应用。138. 影响中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a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程度,b学生智力活动水平,c课题的性质。139. 中学生动作技能的培养:a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b示范与讲解,c练习与反馈。学生动作技能的培养: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掌握有关知识和正确的练习方法;根据技能形成各阶段的特点适当分配联系的次数和时间;提供信息反馈,提高练习效率。140. 中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a促进条件化知识的形成,b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c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d科学地进行练习。141. 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142. 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智活动。143. 通用典型的学习策略:a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b元认知策略即监控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包括(制定学习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144. 教中学生获得学习策略:a教给学生大量可供提取或选用的学习方法和技能,b训练学生知道如何确立学习目标,c学生能够确认自己应该学生们,d帮助学生储存有关学习及学习方法或策略的信息。145. 复述策略:为了记住某种信息面对信息不断积极重复的过程。精加工策略:使新知识与已有的旧知识联系起来,以增加对新知识的理解。组织策略:构建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146. 元认知:对认知的认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学习或如何学习的知识,包括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147. 认知结构:个人在先前学习和感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由知识经验组成的心理结构。148.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学习努力的管理、他人支持的利用。149. 考试焦虑:是中学生在考生常见的一种担心,不安,着急等心理障碍。应试情境下,受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制约,担忧并防御或逃避的方式,通过一定情绪反应的心理状态。150. 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a内源性因素(遗传素质,认知评价能力,知识准备,应试技能)b外源性因素(期望,教师的评估,考试情境的知觉)151. 中学生如何克服考试焦虑:a经常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b往最好处做,不要计较最后结果,c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四转移注意力。152. 良好班集体具有的特点:班风正,学风好,教风纯。153. 班级体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社会化的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学习的影响。154. 班集体对中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对中学生说,其社会化主要依赖学校教育系统实现。在学习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就是班集体,所以班集体成为社会化的重要社会单位,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条件。155. 班集体的独特功能表现:筛选择优功能;整合功能;自我完善功能。156. 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a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向导和激励作用,b对中学生自我评价有比照作用,c能深化中学生的自我体验,d可以监督中学生的自我控制,e可以诱导中学生自我内省。157. 班集体对中学生学习的影响:a在教师的教方面,良好的班级有具有组织,激励,协调,整合,凝聚等管理功能,几天的规范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言行起调控作用。b在学生的学方面,良好的班集体能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158. 良好的班集体能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交往动机和荣誉动机;有助于学生将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有助于将近景性学习动机转变为远景性学习动机。159. 建立良好中学生班集体的心理学要素: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160.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教育目标管理目标。161. 在制定班集体目标时,应注意:a目标结构要有层次性,b目标制定要体现民主性,要让全班都参与进来,c班级目标既要适度,又要有激励作用,d班级目标要体现针对性,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班集体形成和发展中的问题。162. 班干部的选拔:一个班干部首先应该是各个方面表现较好,能力较强,具有号召力的学生,应具有(a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b是非界限比较明确,c能够以身作则和团结同学,d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某一方面的特长,e在同学中有威信和一定的号召力)163. 班干部的培养:a要大胆使用,精心扶植,b要严格要求,任人唯贤,c要建立班干部轮换的制度,努力发现和培养新的积极分子。164. 班集体舆论:在班集体内战优势的、大多数学生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165. 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在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过程中要注意做好:a通过正面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b通过讨论,评价等形式,提高学生分辨能力,c通过表扬与批评等手段,树立班级正气。166. 良好班风的特征:a班级成员都有明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勤奋好学有朝气,b有正确的集体舆论,有正面典型,c全体成员能够严格遵守纪律,d全班同学团结互爱,e全体学生都有适度的自尊感,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有争创一流的决心和信心,f全班同学都有自制的习惯。167. 培养优良班风和传统的基本做法:讲清道理,树立榜样,严格要求,反复实践,持之以恒。168. 班级活动:在班主任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为本班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集体形成的基础、发展的催化剂。169. 班级活动的含义和意义:a班级活动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b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170. 开展班级活动的原则:a目的性原则,b针对性c自主性,d整体性,e易操作性。171. 开展班级活动要做好的几项工作:a制定活动计划,b落实组织准备工作,c处理活动中的偶发事件,d活动总结。172. 心理气氛: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气候,心理氛围,是属于群体和集体中心理现象的情绪评价与社会评价性质的心理学概念。173. 课堂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育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174. 中学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特征:a内隐性与外显性,b稳定性与易变性。175. (稳定性与易变性)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特征:注意力集中,认知活动积极,师生情感和谐融洽。176. 影响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因素:a教师因素(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课堂调控,管理方式,教育思想的转变)b学生因素(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方式)c环境及其他因素(班级文化,班级规模和座次编排方式,师生关系)177. 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样任务的把握程度和预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自信表现。178. 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a提高教学能力,b采取民主型的课堂领导方式,c掌握课堂调控能力,d建立积极地教师期待,e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f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g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179. 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管理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达到课堂教学预定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180. 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的要求及技巧:a建立课堂教学常规,b认真抓好上课的开始环节,c创造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学习环境,d教学方法灵活多样。181. 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指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相互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是教师进入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182. 课堂导入实施程序: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明确教学目的,引入学习课题。183. 课堂教学导入的基本要求:a新旧知识相联系,b目的明确,针对性强,c简洁明了,d新颖有趣,具有悬念。184. 课堂教学导入的技巧:直接式,温故知新式,实验式,联系实际,故事式,因势利导式,激趣式,设问式。185.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是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工作用语,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针对不同学习对象,使用规定教材,在有限时间内为达到某种效果使用的语言。186. 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音量适中,语速适度,抑扬顿挫,流畅自然,避免使用忌讳语言。187. 课堂教学语言的技巧:a用词准确,符合学生特点,b亲切热情,礼貌文雅,c生动有趣,富有哲理。188.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a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要求;b课堂教学中提问技巧。189.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要求:课堂提问要有计划性;要讲求新颖;要讲求逻辑性;要重视诱导性;把握好提问的数量,难易度;提问后应当进行点评;提问对象有四忌。190. 提问对象四忌即忌偏爱、惩罚、讽刺、齐答。191. 课堂教学中提问技巧:精心设计问题,把握发问时机,善于启发引导。192. 好的提问应具备:表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能激发学习的欲望;能有助于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具体目标;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193. 课堂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迅速,敏捷,灵活,准确的作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心理能力。194. 课堂教学机智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巧妙处理教学失误。195. 课堂教学机智的技巧:趁热加工法,冷却处理法,以静寓动法,幽默法,诱导法。196. 课堂教学结束的艺术:课堂教学艺术史在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堂或活动后,教师对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并转化生化的行为方式方法。197. 课堂教学结束的基本要求(首尾照应,紧扣中心;留有余地,让学生回味深思)198. 课堂教学结束的技巧(归纳式,概括中心式,比较式,激发激情式,发散式,联系巩固式,活动操作式)199. 社会化:个体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200. 中学生社会化最大课题就是要重组自我概念以适应其由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转变。201. 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a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大众传媒)b学校因素(价值观的社会化,社会生活知识的个人社会化,理想目标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c家庭因素(父母的关系、家庭模式、人际关系、感情基调、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态度等)。202. 偏离行为:也称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就是违反社会规范且不受大多数人赞成的行为,是一种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或冲突的行为。203. 偏离行为的主要表现或有哪几种:一般社会偏离,违章偏离行为,轻度违法行为,违法犯罪行为。204. 中学生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攻击行为,犯罪,自杀。205. 自杀是由行为主体本人自主的采取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并其知道且渴望这类行动导致结束生命的结果的选择而直接间接地引起死亡。206. 中学生上网心理:求知需要,交往需要,情感宣泄,休闲娱乐,好奇心理,自我表现。207. 上网对青少年的影响:a积极影响(认知结构;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心理渠道;自我形成;开拓中学生全球视野,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b消极影响(认知结构;思维方式;道德意识;网络成瘾)208. 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瘾,反复多次长时间的上网而对网络产生依赖感的一种心理状态。209. 正确引导中学生上网:家庭引导,学校教育,社会控制210. 健康: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211. 心理健康: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且心理活动正常。212.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213. 心理健康的要素:具有充分的适应力;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的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214.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a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b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的生理健康;c有利于中学生提高学习质量;d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215.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a正视现实,适应环境;b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相吻合;c悦纳自己,自尊自爱;d情绪正常,了与交往;e奋发向上,自强自制;f心理协调,人格健全216.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完整,健全的人格。217. 中学生典型的心理问题:学习方面(厌学,学习压力,学习困难,考试焦虑)人际交往方面(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孤僻,封闭,嫉妒,逆反,逃避,放任心理)。218. 造成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原因:a受错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b以往生活中遭到挫折的心理创伤c个性上的缺陷,严重为人格缺陷d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尤其成功愉悦的经验。219. 厌学: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有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厌倦厌恶学习的心理失调状态,对学校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而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220. 中学生厌学的调试:从学生方面: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