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都有慈悲.doc_第1页
处处都有慈悲.doc_第2页
处处都有慈悲.doc_第3页
处处都有慈悲.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处处都有慈悲.txt6宽容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原创举手投足之间 处处都有慈悲举手投足之间 处处都有慈悲佛法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众生凡入其门,无不有得。正如古大德云:如大海水,象饮能饱,蚁饮亦饱。虽然佛法最后最终的目标是引导众生脱出生死轮回,究竟获得涅槃乐果。但随众生根器欲乐之别,则分别开示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等不同层次教法。然则无论何乘,都需要修学者以慈悲心来对待这个世间。若欲出生死轮回,则更需发大菩提心,修因感果,方有所获。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对此便有明确开示,云欲发心往生极乐世界,以各人功德善力差异,有三辈九品高下之分,然而皆需发菩提心。本经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品中,“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净土圣贤录诸书,记载古来往生事迹甚夥,有精进修持终生不懈者;也有毕生作诸恶业,临命终时将堕地狱,因得善知识提携,一念不断而往生者。后者当是宿世有大善根福德,故今生一念十念即便往生。只是,这种特例,少之又少,可遇而不可求,吾等众生,实难仿而效之。只能倚仗平素行持,积集资粮,以为稳妥之计。所谓净土资粮,无他,曰信曰愿曰行尔。信,是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信释迦牟尼佛不妄语骗人,信一念十念终生而念,临终定蒙弥陀接引往生。愿是依信生愿,发愿生西,不再沦落于六道受苦。行是在信愿基础上,着力修持,念念不断。所谓千日练兵,一朝对阵。而欲往生西方,发菩提心实为先决条件。发菩提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际非常困难。古大德虽然开示说:愿念佛往生西方之心,即是大菩提心。但此愿有真有假有深有浅,故依愿所发菩提心也自然就有真有假有深有浅。依佛经教,无论上中下辈,皆应在念佛正行之外,还要量己之力,修诸功德以为助行。为什么?因为念佛是大善,念佛之人也就是大善之人。而念佛人毕竟生活在世间,不能脱离世间,世间于吾佛子,深具四恩,戮力当报。故需以诸善行为助,以慈悲水浇灌此菩提心,使其更臻成熟。这样说来,发真深菩提心虽然不易,但发慈悲心,则相对容易多了。因为慈悲不仅仅是佛门弟子应有之心,即使世间凡俗,无信仰善人,或信仰外道之善士,也无不多少流露有慈悲之心,或直接以此为目标要求自己,以慈悲而待人处事者。中国传统文化从尚善举,西方宗教文化也对此甚为注目,千百年代不绝继的团体慈善事业,端赖以此文化源泉滋养而得绵延不绝。如基督教社会慈善事业,便非常值得佛门弟子学习。当然,佛门中也不乏扶危济困的慈善义举。这些群体行为,赖由无数个体参与方能得之。然而,群体行为因为各种因缘和合,为人易见,所以有很多信徒颇为热心,投入其中。但是群体行为也正因为大众参与,很容易掩盖个人内心的真实意乐,从而使很多人疏于检验自己心性深处,对烦恼妄想习气的降伏程度。何以见得?比如,某市某居士团体,几乎每周都有大规模放生活动,每次放生几乎数万元,参加居士及有缘善士动辄数十上百。规模庞大,影响也大,然而时日一久,弊端也就显现。放生活动的组织领导者,每次都是定时预约,定点而放,遂使不信因果、肆意杀生之人掌握其规律。结果,每到周末,鱼鲜市场便大量进货,以备采购;每到江边,捕捞垂钓者便携带好工具,与放生者同时出现。这边放下去,那边便捕捞。而组织者见不及此,从不解决这个问题。据说组织者还将放生款项用于支付车费、人工费,当居士来抬鱼筐时,组织者竟然阻止道:让工人来,我们已经付钱了。甚至有消息透露说,组织者还将放生款用于支付误餐费用。这样的放生,表面上看是慈悲,但是深究下去,与慈悲已是相距日远。为什么?或者,从组织者的角度想,我到批发市场去买活物,价格比正规菜场便宜好几倍,如正规菜场的泥鳅十三四元一斤,而我只要不到一半价格就可以买到了。这样,我用了大众的放生钱,同样的物命至少多放一倍,则我从中挪出点来支付车费,有何不可?开支误餐费,有何不当?再者大家都有工作,只有周末闲暇,所以必须周末来放。这样追求表面上的规模庞大热闹,而使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不能说不是组织者缺乏慈悲所致。说得更不客气点,也难说组织者没有沽名钓誉动机在内。所以,虽然是善行,缺少真正的慈悲,就不能做到如理如法,圆融圆满,使众生皆获其益。还有这样的地方,居士发心出钱印赠经书,送人结缘,以广宣佛法,而该处竟明码标价收取费用。且振振有辞云:这钱我们也不拿,收了之后还是印经书。如果不收钱,人们拿了书,都不给钱,那岂不是只有去的没有回的了?表面上看起来,好象很有道理。但是,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经书法宝是居士无偿布施之款印刷制作的,居士们的发心就是无偿奉献,并未要求回报。代理者有什么权利来违背居士的意愿而将其无偿布施变为有偿回报?何况经书的封底扉页上明明写着这样的大字:免费赠阅,严禁买卖。如果写的是仅收成本费用,倒也无可厚非。世俗不懂佛法因果的人买卖此书,只能说其愚昧无知;而佛门弟子自己竟然也做出这种严重担当因果的行为,只能说是没有智慧,没有慈悲。居士出钱印经书是居士的功德,代理者印经书是另外一回事,有没有钱是自己的修持善力感召所致,怎么可以用居士的功德来为自己搭顺风桥和做辩解呢?这种言行,其实就是对佛法的信心不切。佛经说得很清楚:如理如法修学者,“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怕没钱印经书,则自己言行态度岂非已向众生暗示:佛经所言有求皆遂全为妄语?而且,明明写着严禁买卖,却堂而皇之地不买只卖,则岂非给众生一个印象:佛门也是一个说一套做一套,满口戒妄语,而妄语满天飞的地方?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很多众生,平素并无对佛法的信仰,他们到三宝之地,本意只是游玩猎奇。这时送他们一本佛书,虽然当时他们没有出钱,但回去读了之后,觉得佛法有道理,慢慢对佛法生起信仰,从而努力断恶修善,最后说不定就此进入佛门,也开始学会布施呢?纵使最终仍不信佛,但佛法种子已经种下,迟早也会开花结果。相反,他们本来只是游玩的,愿意拿不花钱的书,一听说要卖钱,马上就放下来不要了。这样岂不是断了他们的佛缘和法身慧命,这种罪过,是多少钱能够赎买得了的吗?还有这样的居士,念佛十几年,日日在寺院为三宝服务,做功德,好象非常虔诚。但在关键时刻,其真实内心一下就暴露无遗。一次,有位大学生爬上学校几十层的高楼准备跳楼自杀,但内心尚在犹豫不决,故一直徘徊。警方调集了警车、警察、保安来救护此人,还派人试图与轻生者沟通,劝说其打消念头。这时有佛门弟子刚好路过此地,立即为其念佛持咒,并打电话通知其他居士为轻生者助念,消其业障,救其一命。该弟子到了某寺院之后,对一位在寺院服务的居士恳请道:师兄,有人正在跳楼自杀,请师兄为他念佛回向一下吧!没想到,这位居士竟然突地断吼一声:我很忙!没时间!该弟子一愣,但还是很诚恳地说:师兄,人命关天,你忙也没关系,边忙做事边口中念佛不也行吗?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那位居士置若罔闻,干脆理都不理了。这位弟子也只能无可奈何。有此经验,这位弟子事后对该居士的评价是:没有慈悲之心。从此敬而远之,再不与其亲近了。不错,慈悲心是佛法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世间善人的基本道德素养。但慈悲心决不会因你信佛就能自然具备,必须通过不断的深入经教,通过不断的念佛行持,通过不断的行善积德才能慢慢培养得出来。如果只是追求表面功夫,也肯随大众放生布施,而自己不检点心性,纵或念佛十几年,你也未必真具备了慈悲心。可能在悠闲悠哉的时候,你的表情、举止、行为能够给人以慈悲的感觉;可是在繁忙、烦恼、紧张或者身处逆境的时候,你的慈悲心很可能就跑到东洋大海去了。慈悲心应该从哪儿培养?念佛行善是佛门弟子应有之义,但佛门弟子也要注意到,举手投足之间,处处都有慈悲。正像古大德说的:平常心是道。什么是平常心?举手投足就是平常心。能在举手投足之间不忘慈悲,如孔子所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孔子所说的仁,就是佛门所说的慈悲。所谓君子,就要做到一顿饭没吃完都不能违背慈悲,哪能在需要自己发慈悲心时耍出这种态度:我很忙,我在吃饭,没有时间!那么举手投足之间如何表现慈悲心呢?你在跟个小孩子讲话,是高高在上俯视着他呢?还是弯下腰去让自己跟他一样高呢?你在喝一瓶矿泉水,喝完了,是将塑料瓶随手一扔呢?还是拿在手上,等到有一个捡破烂的穷人路过时递给他,实在碰不到,就等到有垃圾箱的地方时再放进去呢?或者马路上有一个空饮料瓶,你是见如未见呢?还是想到路上车很多,万一有捡破烂的人在捡这个瓶子时,被车撞了,于是弯下腰来将这个瓶子捡起来放到马路边上;或者不想弯腰,顺带一脚踢到马路边去呢?这些事,不需要你花一分钱,也不用你付出很大力量,而布施的功德自在其中,慈悲心也在其中了。以前我出门在外,为了节省几元钱,从不坐人力车。后来有一次,出了车站,看到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踩着一辆三轮车,问我:要不要坐车?我看到她那么瘦弱,却踩着这么重的车子,心里突然一动:她一定是家庭实在太穷太苦了,没有办法才出来蹬车的。她就指望我们来坐她的车,好挣那么点苦力钱。如果你不坐,他也不坐,那她守一天下来,岂不是要喝西北风么?于是我就点了点头,说了目的地,问她多少钱?她说只要一元。我心里很感慨:为了一元钱,她都要这样低声下气地求人,看人脸色,给人说好话,人与人之间的命运悬殊实在是太大了。于是我坐上了她的车,看她踩得那么吃力辛苦,就善意提醒她道:遇到有上坡的地方,你踩不动,就跟我说一声,我好下来。她听了很感动,连连说:没关系,踩得动,踩得动。快到目的了,我对她说:你不用过马路对面了,我就在这里下,免得你掉头不方便。然后我多给了她五角钱。我是这样想的:这样的妇女,虽然贫穷,但还有志气,宁愿做苦力,也不会无故接受别人的施舍。所以虽然布施也要考虑到她的心理感受,既不可以居高临下地施舍,也不可以超越她的劳动本分额外过多的施舍,那样你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她反而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伤害。即使布施,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心理感觉。地藏经中,释迦牟尼佛在校量布施功德缘品中不是说过吗:“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喑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喻。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作为佛子,要想消除无始业障,断除恶业习气,早有证悟,就要具大慈悲,就要学会下心含笑,软言慰喻,善待一切众生。从那以后,我每次出门在外,都要坐人力车,哪怕路程并不远。但也有条件,一定是人工踩的,或者蹬车的就是妇女。因为人工踩踏,不用电力,说明这家庭确实穷困;如果是妇女,那就说明她的处境更艰难了。每次谈好价钱,我付出的都要稍微多出一点。几元钱对我来说是小事,但对一位靠蹬车维持生计的穷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