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善意是可以传染的 除非有善,恶便无以生存_黄哲 Isabelle TAUBES 2012-11-4 16:00 |作者: 黄哲 Isabelle TAUBES |来自: 龙泉之声中国纪律检察报2012,6,21转载,作者:黄哲,姚岚“善意是人的本质,不接受善意并非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相信它是善意?伪善、真恶,都有可能以善的面目出现。仅仅有善举的声明,并不能让人完全相信。受到伪善伤害的人不加选择地拒绝善意,就会使真正行善的人受到伤害。让真正行善的人达到他们行使善意的目的,让真正需要善意的人得到帮助,才能给善意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有时,接受善意就是对行善之人的真正善意。”心理专家杨凤池说。如果不是历史和社会现实注入在我们潜意识里的恐惧,我们的内心,都有一扇忍不住想打开的门,想让内心里向善的心、善的美好有机会透射出来,和外面的阳光相遇、拥抱。善意改变生活磁场 “除非有善,恶便无以生存。”哲学家奥古斯丁在千年前就说出这样的至理名言。事实上,我们也可以从自身的微小体验中,得到证实。在充满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职场中,运用善意,可以让我们对他人的行为有更正面的解读。不同的出发点,必然会让我们在对待错误、误解的时候,解读出不同的动机。以恶意解读,满眼便都是他人的恶,更引爆出自己情绪中当量极大的愤怒。愤怒即出,从来都是伤人伤已的。这样的情势尤以在高速公路上拼抢、别车最为突出:很多时候,因为他人的一个也许是无心的失误,当司机解读为他人成心,他甚至会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制造貌似惩戒、制裁对方的举动,却可能让自己和一路上奔跑的车辆都陷入险境。恶恶相对就这样陷入循环的悖论。再给出一个由善获益的例子。担任酒店管理集团总裁的著名作家海岩,曾经问过一位从服务员提升为经理的员工,是什么动力让她做得如此之好。答案让海岩大跌眼镜。原来这位以充满善意的服务获得客人极大肯定的员工是他小说的粉丝:“我以前是个爆脾气,而在您的小说里看到过太多温婉有礼的灰姑娘因为得到王子喜爱而变公主的桥段。我想,在五星级酒店总能遇到很多优质客人,也许谁会因此而喜欢并信任上我。所以,每天我都尽量让自己以充满善意的笑容让客人快乐。时间长了,我自己也变得快乐,甚至忘记了最初的目的。直到升职那天才想起来,同时也明白了自己的愉悦和升职比遇到王子靠谱多了。”善意的出发点,让我们的身体和心情都感觉舒畅,其实先愉悦了自己。而在愉悦中,我们更容易替他人着想、尊重他人、为他人保留位置。人也是在付出善意时,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力量。当他人接受到这正向美好的善意能量时,也会回馈给我们善意。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净化着我们周遭和自身的能量场。善意是可以传染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社会学系的罗伯惠勒教授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给AB两组学生每人2美元,告诉A组同学:这2美元是上一拨参与的同学留给本拨同学的;但这一信息没有告诉B组同学。结果,当下一拨学生进到试验中时,A组同学都把手里的钱分给了新同学1美元,而B组同学却没有这么做。继而,教授又在日本、中国和中东的数所大学里重复了这个试验,试验结果惊人的一致:善意是可以被传播、传染的。罗伯惠勒只是人为地注入了一种暗示,便改变了我们行为的结果。如果我们可以对自己主动、自发地注入积极暗示,那么生活导引的结果也会如秘密中讨论的“心想事成”的关键:你期望的就是你拥有的。善意是一种可被传递的力量,绝非不可救药的纯真!无论如何,压抑自己的善,我们能够拥有的只是孤立、焦虑和紧张而对他人以恶相向,除了给他人造成伤害,深藏我们内心的良知也会以负罪感作为惩罚自己。只有善意,会让我们对他人心存感激,有更多的宽容,也会滋养出更多的勇气去尊重维护真正的善。我们都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活得是否快乐取决于自己周遭的人际关系的质量。人类的未来也取决于此:能否一起幸福地生活,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更好地生活,从来都包含着让精神得到更高愉悦感的品质。事实上,善意让我们有力量迎接未知的一切。我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几年前时兴拍下即兴恶作剧来娱乐网民的年轻人开始贡献着让人颇感意外的善意活动:自愿和陌生的路人在街上相互拥抱;每周到国际儿童村去做义工;甚至跟踪殴打路人的醉酒者,并帮助警方擒住嫌疑人。而那些“个人护理”(温泉,按摩,瑜伽等等)以及和触觉有关的理疗所带来的成功,也正是由于它们为身体带来了温柔和善意的新飞跃。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说,一种变化正在生成:每个人都希望对自己和别人好。意大利哲学家、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将善意被归结为7大成分:同理心、谦虚、耐心、慷慨、尊重、忠诚、感激。对于我们而言,这“七种武器”并不陌生。2000年前我们便有了“推己及人”的成语;而“谦虚”也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成了士大夫阶层指导自身行为规范的“温良恭俭让”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本不是一个缺乏善意的民族,即便墨家的“兼爱”始终没有战胜过儒家伦理的亲疏等差之爱,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生生不息了3000年。我们要做的并非去苦苦寻觅,只是把失落的再重拾回来。善意日的来由 善意日起源于1960年代的日本,当时东京大学刚刚爆发了警察和大学生之间的多次激烈冲突。本着“和平与爱”的精神,东京大学校长建议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别人多一些关心,以便让友善能够逐渐占据校园、城市和国家。由此,在日本产生了“小善意运动”,并在1997年发展成“世界善意运动”,其300万成员分布在15个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新加坡和韩国等。让世界更加友善,这个任务似乎艰难无比。因此“世界善意运动”决定首先为友善确定一个日子,就像“戒烟日”一样,区别是人们在这一天戒掉的是自己的“恶”。向陌生人问好,对邻居微笑,给穷困者提供食物。11月13日,国际善意日,20年前,该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广泛影响,1998年,以“将善意传遍全世界”为宗旨的“世界善意运动”正式成立。而国际善意日,至今也已经是第13个了。【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article-768966-1.html除非有善,恶便无以生存2012-10-30 14:18:16|分类: 文摘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心理月刊 文:黄哲 Isabelle TAUBES 姚岚 被质疑的“善”名声 当然,我们不能过于天真:善意的态度不可能轻易地强加给所有人。中国人是需要善意的,而且现在看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但到底“人善被人欺”的谚语犹在耳畔,而英语世界里也有“过好就是过蠢(too nice is too silly)”的说法。我们也多少能清楚地感受到,善意也可能是假装或是算计过的。这种对善的疑虑,也许,更可能根植于我们都曾目睹过的“恶”嚣张那在文革期间“善”被“恶”肆意欺凌和践踏的惨状,还深深印刻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里,它也从未经一种正式的途径被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好好地反思、清理、正视过。今天要让我们恢复对人性的向善面的信任,是艰难而五味杂陈的。尽管,从小,我们所接受的教导,都是对于“善”的美好品性的肯定,我们也学习雷锋、“五讲四美三热爱”,但在这些形式的背后,我们看到或者感受到的,却更多是蕴藏在大人们行为之中的以“好”易“好”的功利色彩。更让人失望的是,太多人以看客的冷漠对“惩恶扬善”基本是非观的能力丧失。而在中国人传统的人情事故里,我们被类似的“善”环绕着,心理边界、个人空间甚至可以被他人以“善”的名义任意侵扰。我们对“善”警惕。善是我们心底的渴望 但,以上并不是全部的真实。在新浪微博上,尽管充满恶意、负面的微博转贴率极高,但那个每天给残酷社会写善意短信的蔡康永,人气永远位列三甲,粉丝有240万之众。以善意对待生活、积极开朗的姚晨,也是微博人的最爱;而细想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总在很轻易间,一次又一次地,为生活中很多美好的善而动情。一个在街头将自己乞讨得来的一点点钱接济给更贫寒之人的乞丐,瞬间就可以攒取我们的眼泪,赢得我们由衷的敬意,那是“善”在一个看似卑微的生命体上顽强的存在。今年8月,是伟大的特蕾莎嬷嬷诞辰100年。她用全部的生命和爱去帮助陷落在贫苦、疾病中的无助人们,她的善至今还像一盏长明灯般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人们,去行动。与此同时,9月29日,巴菲特、比尔盖茨的中国之行,促发了世界慈善史上的重大事件,他们与中国富豪之间对慈善行为的探讨,几乎引发了中国人对向善之心有如2008年汶川地震般的震动与思考。“善意是人的本质,不接受善意并非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相信它是善意?伪善、真恶,都有可能以善的面目出现。仅仅有善举的声明,并不能让人完全相信。受到伪善伤害的人不加选择地拒绝善意,就会使真正行善的人受到伤害。让真正行善的人达到他们行使善意的目的,让真正需要善意的人得到帮助,才能给善意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有时,接受善意就是对行善之人的真正善意。”心理专家杨凤池说。如果不是历史和社会现实注入在我们潜意识里的恐惧,我们的内心,都有一扇忍不住想打开的门,想让内心里向善的心、善的美好有机会透射出来,和外面的阳光相遇、拥抱。 善意改变生活磁场 “除非有善,恶便无以生存。”哲学家奥古斯丁在千年前就说出这样的至理名言。事实上,我们也可以从自身的微小体验中,得到证实。在充满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职场中,运用善意,可以让我们对他人的行为有更正面的解读。不同的出发点,必然会让我们在对待错误、误解的时候,解读出不同的动机。以恶意解读,满眼便都是他人的恶,更引爆出自己情绪中当量极大的愤怒。愤怒即出,从来都是伤人伤已的。这样的情势尤以在高速公路上拼抢、别车最为突出:很多时候,因为他人的一个也许是无心的失误,当司机解读为他人成心,他甚至会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制造貌似惩戒、制裁对方的举动,却可能让自己和一路上奔跑的车辆都陷入险境。恶恶相对就这样陷入循环的悖论。再给出一个由善获益的例子。担任酒店管理集团总裁的著名作家海岩,曾经问过一位从服务员提升为经理的员工,是什么动力让她做得如此之好。答案让海岩大跌眼镜。原来这位以充满善意的服务获得客人极大肯定的员工是他小说的粉丝:“我以前是个爆脾气,而在您的小说里看到过太多温婉有礼的灰姑娘因为得到王子喜爱而变公主的桥段。我想,在五星级酒店总能遇到很多优质客人,也许谁会因此而喜欢并信任上我。所以,每天我都尽量让自己以充满善意的笑容让客人快乐。时间长了,我自己也变得快乐,甚至忘记了最初的目的。直到升职那天才想起来,同时也明白了自己的愉悦和升职比遇到王子靠谱多了。”善意的出发点,让我们的身体和心情都感觉舒畅,其实先愉悦了自己。而在愉悦中,我们更容易替他人着想、尊重他人、为他人保留位置。人也是在付出善意时,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力量。当他人接受到这正向美好的善意能量时,也会回馈给我们善意。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净化着我们周遭和自身的能量场。善意是可以传染的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社会学系的罗伯惠勒教授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给AB两组学生每人2美元,告诉A组同学:这2美元是上一拨参与的同学留给本拨同学的;但这一信息没有告诉B组同学。结果,当下一拨学生进到试验中时,A组同学都把手里的钱分给了新同学1美元,而B组同学却没有这么做。继而,教授又在日本、中国和中东的数所大学里重复了这个试验,试验结果惊人的一致:善意是可以被传播、传染的。罗伯惠勒只是人为地注入了一种暗示,便改变了我们行为的结果。如果我们可以对自己主动、自发地注入积极暗示,那么生活导引的结果也会如秘密中讨论的“心想事成”的关键:你期望的就是你拥有的。 善意是一种可被传递的力量,绝非不可救药的纯真!无论如何,压抑自己的善,我们能够拥有的只是孤立、焦虑和紧张而对他人以恶相向,除了给他人造成伤害,深藏我们内心的良知也会以负罪感作为惩罚自己。只有善意,会让我们对他人心存感激,有更多的宽容,也会滋养出更多的勇气去尊重维护真正的善。我们都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活得是否快乐取决于自己周遭的人际关系的质量。人类的未来也取决于此:能否一起幸福地生活,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更好地生活,从来都包含着让精神得到更高愉悦感的品质。事实上,善意让我们有力量迎接未知的一切。我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几年前时兴拍下即兴恶作剧来娱乐网民的年轻人开始贡献着让人颇感意外的善意活动:自愿和陌生的路人在街上相互拥抱;每周到国际儿童村去做义工;甚至跟踪殴打路人的醉酒者,并帮助警方擒住嫌疑人。而那些“个人护理”(温泉,按摩,瑜伽等等)以及和触觉有关的理疗所带来的成功,也正是由于它们为身体带来了温柔和善意的新飞跃。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说,一种变化正在生成:每个人都希望对自己和别人好。意大利哲学家、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将善意被归结为7大成分:同理心、谦虚、耐心、慷慨、尊重、忠诚、感激。对于我们而言,这“七种武器”并不陌生。2000年前我们便有了“推己及人”的成语;而“谦虚”也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成了士大夫阶层指导自身行为规范的“温良恭俭让”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本不是一个缺乏善意的民族,即便墨家的“兼爱”始终没有战胜过儒家伦理的亲疏等差之爱,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生生不息了3000年。我们要做的并非去苦苦寻觅,只是把失落的再重拾回来。善意日的来由 善意日起源于1960年代的日本,当时东京大学刚刚爆发了警察和大学生之间的多次激烈冲突。本着“和平与爱”的精神,东京大学校长建议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别人多一些关心,以便让友善能够逐渐占据校园、城市和国家。由此,在日本产生了“小善意运动”,并在1997年发展成“世界善意运动”,其300万成员分布在15个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新加坡和韩国等。让世界更加友善,这个任务似乎艰难无比。因此“世界善意运动”决定首先为友善确定一个日子,就像“戒烟日”一样,区别是人们在这一天戒掉的是自己的“恶”。向陌生人问好,对邻居微笑,给穷困者提供食物。11月13日,国际善意日,20年前,该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广泛影响,1998年,以“将善意传遍全世界”为宗旨的“世界善意运动”正式成立。而国际善意日,至今也已经是第13个了。 得到科学证明的友善 文:David Servan-Schreiber法国社会心理学教授、格勒诺布尔跨校心理学实验室主任洛朗拜格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友善的最新科研成果,令人欢欣鼓舞。 同情开始于摇篮之中新生儿在呱呱坠地几小时之后,就能感受到别人的烦恼。听见别的孩子哭,新生儿就会跟着哭,其反应远比听见自己哭声的录音或同等强度的噪音要强烈得多。我们大致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情心是可以习得的,但它首先是上天赐给人的秉赋。 猕猴也会互相帮助不只是人,动物之间也有“恻隐之心”。阿扎拉是一只猕猴,患有先天运动缺陷,后来被诊断为先天痴呆。但研究人员发现,其他猴子并没有嫌弃它,反而给了它一些特别的照顾,比如每天为它梳洗两次(一般的猴子只有一次)。这个发现并非绝无仅有,动物行为学家早已证实:当猴群中有先天缺陷的成员表达需要时,大猴子们会表现出更多的宽容和关注。而人类不正是从远古的猴子演变而来的吗? 帮别人,就是帮自己研究发现,那些易于交往的孩子,因乐于助人、关心他人而经常得到他人的赞扬,他们的学习成绩通常更好一些。一项有关学习互助的研究表明,如果一群孩子以同样的水平开始学习,两年之后,与只顾自己埋头学习的孩子相比,那些乐于助人、易于交往的孩子取得了更好的成绩。他们更加自信,也更加喜欢学校和学习。看来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原谅对心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年级语文上册《朋友的故事》作文技巧与范文
- 公共设施垃圾分类优化心得体会
-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中学德育专题研究计划
- 2025年春季六年级语文多元化教学计划
- 化工产品成品保护及实验室现场管理计划
- 绿色建筑设计的造价控制措施
- 2025年春季学期小学五年级志愿服务计划
- 活动现场临时用电应急措施
- 新能源汽车设计与研发流程
- 篮球赛事直播策划计划
- 电动葫芦的安全操作措施
- 河南省绿色建筑评价表(建筑专业)
-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
- 江铃系列维修手册
- 造价咨询公司组织机构及人员岗位职责
- 中国文化科举制度的等级
- GB/T 700-2006碳素结构钢
- 多发性骨髓瘤NCCN患者指南中文版2022
- GB/T 13441.4-2012机械振动与冲击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评价第4部分:振动和旋转运动对固定导轨运输系统中的乘客及乘务员舒适影响的评价指南
-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全套课件【最新版】
- 中绿的制度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