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观刈麦》.doc_第1页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观刈麦》.doc_第2页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观刈麦》.doc_第3页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观刈麦》.doc_第4页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观刈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设计者杨逢阳课题观刈麦教学目标1. 了解诗的作者及体裁;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2. 在有感情的诵读中理解诗歌思想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在有感情的诵读中理解诗歌思想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与过程个 人 设 计第一课时一、 情景导入,渲染氛围(欣赏一组农村割麦的劳动图景)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正式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请看大屏幕,用流畅的语言说说你所经历过的农村场景?有什么样的感受?二、预习效果检查:疏通字词,走近作者1、给多音字注音: 荷_h_箪食 三百石_dn_2、词语解释: 覆陇: 形容小麦长得茂盛。 饷田: 给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吏禄 : 做官的俸禄。 南冈: 南面的高地,指麦田。 农桑 : 农耕和蚕桑。 岁晏:年底。晏,晚。3、诗人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观刈麦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三、反复朗读,品读诗歌 观刈麦 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四、 再读诗歌,感悟诗情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思考:诗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农忙丰收的背景,丰收的喜悦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思考:诗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割麦者的 艰辛悲惨,对割麦者的同情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思考:诗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让人心酸的拾麦者,对拾麦者的怜悯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思考:诗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白居易时任陕西省周至县尉,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惭愧 内疚五、交流探讨:这首诗都写了什么人各自在做什么事? 妇姑 荷箪食 童稚 携壶浆 丁壮 割麦 贫妇人 拾麦 诗人 观刈麦六、交流探讨: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哪两个农忙场景? 割麦的场景 拾麦的场景七、合作交流;为什么割麦的丁壮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八、合作探究: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孔子九、合作探究: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 艰难 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 舒适 安逸 )生活,因此感到无比的( 惭愧 内疚 )。诗歌的表达方式也从上面的( 叙事 )转为(抒情 ),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十、板书总结 观刈麦 赋税 苦 愧 对比板书设计拓展与提高反馈与解决评价与反思 康 庄 中 学 2012 年 3月 9 日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设计者杨逢阳课题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小说的要素。3.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教学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与过程个 人 设 计第一课时一. 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教学过程一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踱(du)督学(d)郝叟(ho)(su)摊(tn)懊悔(o)(hu)chng f(惩)(罚)钥匙(yo)(sh)磨损(sn)qdo (祈)(祷)哽(gng)宛转(wn)(zhun)2 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 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3 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 平 日 上 课 最 后 一 课 气 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 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 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后 排 板 凳 一向空着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4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明确:从故事情节来看: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三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 1 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明确: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 从贪玩、幼稚 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热爱祖国 仇恨敌人 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 幼稚贪玩诧异难过懊悔悲愤懂事 2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明确:外貌描写以外,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1. 语言: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 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三 精讲点拨 1.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2 仅仅写两个大字,韩麦尔先生为何“使出全身的力量”? 3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4 归纳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 有效训练 (一)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晃眼( ) 钥匙( )( ) 挟着( ) 碑帖( ) 哽咽( ) 郝叟( )( ) 祈祷( )( ) (二)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 这段文字是对教室什么的描写,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 是对教室里在座的人的学习态度的描写。 B. 是对教室气氛的描写。 C. 是对先生讲课情况的描写。 D. 是对教室里在座的人的介绍。 2.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一句表达了小弗郎士怎样的感情? 痛恨侵略者,嘲笑他们的愚蠢。(三)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 这段文字开头写钟声和号声有何作用? 答:这钟声和号声交待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使韩麦尔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激愤,为其后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和中心思想的升华做了最后的烘托和铺垫。 2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答: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失去祖国的悲愤、痛苦的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所以觉得他的形象高大。 3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描写的对象是韩麦尔。运用的描写方法是动作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描写的对象是小弗朗士。运用的描写方法是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禁学法语卑劣行为的讽刺、轻蔑、憎恨和反抗,表现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3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描写的对象韩麦尔运用描写的方法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他是在万分悲痛之际,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表现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平时严厉,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4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1)、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在一起,所以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2)、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所以,小弗郎士还起到了震撼心灵的作用。板书设计拓展与提高反馈与解决评价与反思 康庄中学 2012 年 3月 9 日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设计者杨逢阳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品味词语,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2、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3、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4、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2、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教学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与过程个 人 设 计第一课时一、激情朗诵,整体感悟1、激情朗诵:学生激情朗诵,初步感知课文。2、整体感悟: 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标题,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快速阅读课文,并归纳各段内容。a.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b.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c.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d.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e.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一)思考“艰难的国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1相互讨论,要求在原文中寻找答案。(1)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开头的一句: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2)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中间的一句: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3)掌握品味语言的第一环节: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崎岖:本义是“高低不平貌”,这里借用了它的引申义“坎坷险恶”。境界:本是指事物达到的程度,如理想境界,此指国运艰难程度。(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2讨论归纳。由此可见,“艰难的国运”有两个方面,一是时代性,“现在”“目前”1923年,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疯狂镇压进步革命力量,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二是艰难国运的严重性“崎岖险阻”、“艰难境界”。(二)思考“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是什么。1第一节第四节都提到“雄健的精神”,但具体展开则在第五节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据此是否可以看出“雄健的国民”应具备的品质呢?2学生寻找关键词语“高唱”主动(被动)、积极(无奈):雄健的国民是以一个奋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崎岖道路上的。“悲壮”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会有流血,会有牺牲。奋进本身就是壮烈的。正如李大钊所言,“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走过”不用“要走”、“将走”,也不是“走着”,而是面对艰难险阻满怀斗争信念,一定要走过这一段困苦的路,到达胜利的彼岸。以上是第三句中显示出的一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第四句中显示出的则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请问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雄健的国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参考答案:“趣味”,有情趣,有意味,有意义。既然是环境艰难险恶困苦,为什么还会觉得“有趣味”?而且是“最”有趣味?这当然是乐观主义精神的最好写照。这正是我们(学习上的苦行僧们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向先驱者学习的要点所在在艰难困苦的厄运降临时仍充满必胜的信念!3、小结:“雄健的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是“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品读课文1、提问: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文章中多次出现“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种种趣味都是经历艰难险阻后才感悟到的趣味,它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2、提问:主题思想:(出示主题思想)本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并号召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来,充满自信的,毫不气馁的“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他将“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3、提问:选取你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并谈谈理由。(解决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的问题)4、提问: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出示“比喻”)比喻: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更为鲜明、生动、具体。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碰到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的艰难斗争“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三、课文小结本文作者以长江大河奔流向前比喻中华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历史征途,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四、拓展延伸 在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途中,还要不要雄健的精神?为什么? 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在今天,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五、课后反思:板书设计拓展与提高反馈与解决评价与反思康庄中学 2012 年 3月 9 日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设计者杨逢阳课题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与过程个 人 设 计第一课时一、 激情,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而关东的东北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作家端木蕻良再也遏制不住强烈的心情,写下了土地的誓言。2、播放音乐松花江上,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二、 初读,感知誓言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扫除阅读障碍。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概括课文内容第一段:思念故乡。第二段:发出誓言。(2)作者对家乡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归纳:作者发出了“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的誓言,表达了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3、指导学生朗读“誓言”部分。可采取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初步感受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品读一(1)作者面对家乡的土地为什么会发出誓言?请阅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思考,补充下面的句子。(屏幕出示问题:作者之所以面对家乡的土地发出铿锵誓言,是因为 。)教师归纳:家乡的土地是如此的 美丽、丰饶、神秘,作者的内心对她充满了赞美和依恋之情。(2)我无时无刻不思念着我可爱的故乡,在我的记忆中,我那可爱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请在第一段中找出相关的描述。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3)教师请一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朗读第一段中的精彩片段(或者播放朗读录音),讨论:这位同学为什么读得如此动人?教师归纳:抓住“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总是不管即使都会” 这些句子,读出自豪、喜悦、激昂的语气,描写神秘的地方要用深沉、舒缓的语气来读。)(4)学生再次品读第一段中的精彩片段。2、品读二1) 再读课文,寻摘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语句。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句子,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赞美家乡,对家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经的憎恨的复杂情感。(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即“呼告手法”,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2)思考:“泛滥热情”和“埋葬欢笑”两个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归纳:表现了作者决然不同的情感。追问: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引导品析、归纳: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3)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运用排比,则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但没有排比,情感没有前者来得炽烈,但也表达了对老乡的怀念之情,在怀念中又暗含着忧伤愤。四、回味赛读, 互动释疑1、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1、总结存储: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2、拓展延伸: 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描绘一下你的家乡,表达出你情感,写一篇小短文。板书设计拓展与提高反馈与解决评价与反思康庄中学 2012 年 3月 9 日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设计者杨逢阳课题木兰诗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与过程个 人 设 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熟读全诗,看文章可分成几个部分。 2重点分析前三部分,这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部分,看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1分析剩下的课文,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改写文章。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 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三)整体感知 l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2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背景介绍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 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 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l)读课文。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根据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五)布置作业 1想像一下,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样处理? 2为什么把战争过程写得如此简略? (六)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l一3)替父从军详 二、(4)十年征战略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后两部分的内容及感情。 2学习根据想像扩写文章。 (二)整体感知 读文章的第四、五、六段,看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为何略写征战中木兰的英勇? 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的机智勇敢无须赘述,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就概括出来了。这样,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更是相得益彰。 2分析第三部分。 (1)在这部分有一个疑点: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一般的看法是: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愿回家与父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