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主推品种.doc_第1页
第一部分 主推品种.doc_第2页
第一部分 主推品种.doc_第3页
第一部分 主推品种.doc_第4页
第一部分 主推品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 主推品种一、南美白对虾【品种来源】 又称白肢虾(Whiteleg shrisp)、或者白对虾(White shrimp)、过去国内曾译为凡纳对虾,是对虾属中仅有的属于开放性纳精囊类型的种类,主要分布于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热带水域,以厄瓜多尔附近的海域比较集中。1988年、1991年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率先分别从美国和厄瓜多尔引进南美白对虾进行全人工繁殖和虾苗培育研究,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南方省份大量引入并规模繁育成功,我省也从此起引进试养并大面积推广养殖,到目前,南美白对虾已成为我省水产养殖的四大主导品种之一,养殖产量占到全省对虾产量的94%。【审定编号】 2001年,海南省水产研究所从美国夏威夷引进SPF原种亲本,并成功繁育F2代虾苗,2002年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编号:GS03-001-2002。【特征特性】 南美自对虾具有生长速度快、个体均匀、产量高、抗病力强等特点;体色透明,肉质佳,出肉率高,食性杂,对饲料蛋白质要求比其他对虾低,口感良好,可适合高密度养殖。人工养殖水温适应范围为1540,盐度适应范围为234。【产量表现】 可当年养成商品虾,并能一年养两茬,池塘大面积单茬养殖亩产400千克以上。【养殖要点】(一)养殖模式1淡水池塘养殖模式。面积以215亩为宜,为方形或长方形,水深1.2米以上。壤土或砂土底质,池底平整不漏水。池的两端设进、排水设施。采用强力增氧、半封闭半精养模式,适当混养中华鳖、泥鳅、花白鲢等。2海水池塘养殖模式。沿海地区在潮间带建虾池,面积以530亩为宜,为方形或长方形,滩面水深1.0米以上为宜。池底平整,向排水口略倾斜,比降0.2%左右,池底不漏水,必要时加防渗漏材料。池的两端设进、排水设施。附近最好有淡水水源。主要采用与蟹贝鱼混养模式。3高密度精养模式。养殖池分为泥质池塘和水泥池,泥质池塘须护坡,面积2亩5亩,水泥池为方形或圆形,面积一般较小,池底锅底型,中间排污,配套水车环流式增氧和底增氧结合,具体依实际情况而定,水深一般以1.5米2.0米为宜。粗养池一般以1万尾/亩2万尾/亩为宜,精养池以4万尾/亩6万尾/亩为宜,条件好的精养池可放8万尾/亩10万尾/亩,经中间培养后可适当减少放苗量。具体放养密度,视养殖方式、养殖条件而定。4设施两茬养殖模式。分钢架、钢丝网、竹木三种大棚类型,池塘面积210亩。3月中下旬放第一茬虾苗,6月底7月中旬起捕;7月底8月中旬放第二茬苗,春节前起捕。(二)养殖管理要求1苗种的淡化培育。将运到的仔虾连同氧气袋一起放入育苗池中,适应20分钟后,即氧气袋内水温与育苗池水温相同,再将仔虾缓缓放入池中。放养密度在6.07.5万尾/立方米。随后通过注换水,育苗池盐度从1217降至02,时间为610天。淡化过程中投喂车元、虾片和丰年虫无节幼体。2合理放养优质种苗。选择优质种苗,并注意盐度差,放养密度:粗养池一般以1万尾/亩2万尾/亩为宜,精养池以4万尾/亩6万尾/亩为宜,条件好的精养池可放8万尾/亩10万尾/亩,设施养殖亩放苗815万尾。经中间培养后可适当减少放苗量。具体放养密度,视养殖方式、养殖条件而定。3合理控制投饲量。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饲料,幼虾期饲料粗蛋白含量不低于40%,中成虾期30%35%。日投饲24次,体长5厘米以前以2小时吃完为宜,体长58厘米以1.5小时吃完为宜,体长9厘米以后以1小时吃完为宜,并根据对虾吃食、天气、生长、水质等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4合理调控水环境。前期施肥培水、养殖期间适量替换新水、及时开机增氧、合理使用生物制剂、适时使用水质底质改良剂、及时处理灾害天气水质突变,使养殖期间的水质前期保持肥嫩、中后期保持活爽。具体调控办法:(1)虾苗放养前施肥培水。可在放养前710天,用充分发酵过的有机肥、生物肥水素等肥水,使池水呈黄褐色或黄绿色。(2)适量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淡水养殖池塘放养时水位在1m左右,1520天后隔天加水510cm,至6月份雨季时池水保持1.5m,到高温季节达到最高水位。以后视蒸发情况隔天加水37cm,并根据水质变化实行有限水交换,一次添换水控制在510cm,保持合适透明度;高位池精养塘则放苗后即每天加水510cm,达到最高水位后有控制地每天换水10cm,后期随着气温升高,每天换水1520cm,并视水色浓浅,增大到2030cm,加入的海水要经蓄水池沉淀消毒后使用。(3)及时开机增氧预防缺氧浮头。放苗2030天内中午及黎明前开机12小时,3070天后延长开机时间,70天后除投饵时暂停11.5小时外,全天开机。此外,在添换新水和泼洒药物和微生物制剂后要及时开启增氧机,气压较低的阴天及下雨天均应增加开机次数、延长开机时间,使水中溶氧始终保持4mg/L以上。提倡使用底充式增氧设备。(4)合理使用生物制剂。一是每隔15天施用1次芽孢菌,以保持有益菌的优势地位;二是养殖过程连续阴天、水色过浓、水体老化、以及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时,加施光合菌及以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为主体的复合菌制剂。(5)适时使用底质改良剂。养殖2个月后每2030天使用1次沸石粉等底质改良剂,无中间排污设施的池塘,不宜使用沸石粉等底质改良剂,要选择既能吸附水中有机质又能分解有机质的物理生物型底质改良剂。养殖中后期及暴雨后及时泼洒生石灰以调高pH值,增加钙质。(6)不定期使用消毒剂。当水体中弧菌数量达到104 CFU/mL时,要用消毒剂对池塘进行消毒。前期可用温和型的海因类消毒剂,后期用二氧化氯等氯制剂和生石灰,并注意与微生物制剂交替使用。一般而言,只要能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剂,弧菌数量不会太多,也不需要使用消毒剂。(7)灾害天气前后水质应急处理。台风暴雨可造成水体分层,水温、pH值骤降,盐度与底部溶解氧降低,藻类死亡,易引起对虾应激死亡。因此下暴雨时要及时增开增氧机,雨停晴天后用熟石灰调节pH值至正常,并加施复合肥和微生物制剂肥水。5科学预防病害。采用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及时捞出病虾死虾,并立即检查病因、死因。预防措施主要有:一是不定期检测对虾桃拉病毒和白斑病毒;二是定期加注新水;三是定期使用生物制剂或底质改良剂;四是及时开动增氧机严防缺氧浮头;五是养殖中后期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多肽、维生素C,中草药、生物酶制剂等免疫增强剂,以增强对虾体质,提高免疫功能;六是监测池塘水质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七是适时疏捕减少池塘载虾量,同时提高池塘的综合养殖效益。6日常管理。坚持早、中、晚巡塘。一是观察水色变化,判断水质优劣,及时调节水质;二是检查对虾摄食、游动情况,判断有无虾病,力求做到有病早发现、早防。7收获。在水温低于16前,将塘内对虾全部起捕完毕。【适宜区域】全省沿海地区均适合养殖,淡化后在内陆一些淡水流域也可以养殖。二、中华鳖(中华鳖日本品系)【品种来源】 中华鳖原良种场,或经过亲鳖选育、卵的优选、稚幼鳖选育等几个环节选育而成的中华鳖纯正品系。中华鳖日本品系被国家水产良审委确定为适宜推广的引进品种,它在1995年由杭州萧山天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日本引进,与浙江省水产引种育种中心一起,经6代12年驯化、筛选和培育而成。【审定编号】2007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编号:GS03-001-2007。【特征特性】 鳖甲为长椭圆形或圆形,背甲呈黄绿色或黄褐色,腹面呈乳白色或浅黄色;绝大部分时间栖息在水中,摄食和生长适温范围为2033范围内,温度越高,摄食量越大。最适温度2630。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还有诸多滋补药用功效。中华鳖日本品系体形匀称呈圆形,体表光滑、色泽晶亮,厚实宽大,肉质丰满,裙边宽度与鳖体背的长度比例达到37%,比本地中华鳖多5%,整体外观似野生中华鳖,且脂肪少,肉质多,胶原蛋白丰富,蛋白质含量达到18%(本地中华鳖为16.5%),各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一般中华鳖;中华鳖日本品系遗传性状稳定,可自繁自育,不需杂交制种;上食早,吃食快,摄食强度大,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商品大规格比例高,在同池饲养情况下,到800克出口商品规格的生长速度比台湾鳖、泰国鳖和本地中华鳖分别快20%、18%和15%。【产量表现】池塘养鳖的平均单产在600700千克/亩,个体20克35克以上从温室移到室外养殖的稚鳖,当年就可以养成规格400克以上的商品鳖。在温室一般经89个月养殖就可达400克以上商品规格,成活率在85%以上。全程在室外饲养到700800克以上商品鳖,则须经三年左右养殖时间(2冬龄)。【养殖要点】1场地选择 根据鳖的生态习性和生产方式等要求,养鳖场应选择在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和避风向阳的地方。2温室养殖 出壳的稚鳖经暂养和消毒处理后,按大(5克以上)、中(35克)、小(23克)三档分池饲养,放养密度50只/平方米。3室外养殖 出壳的稚鳖经暂养和消毒处理后,先在温室强化培育至2035克后,按每平方米78只的放养密度移入室外池养殖。4混养 一是鳖鱼(虾)混养,以鳖为主,搭养少量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或虾类;二是以鱼(虾)为主,搭养一定数量的鳖。以鳖为主,鳖放养密度每平方米78只,花白鲢为100尾/亩,南美白对虾为1万尾/亩;以鱼(虾)为主,一般亩放鳖苗300只以内。5采用简易土池棚膜加温饲养稚幼鳖与常温池塘养成鳖相结合 在南方地区,每年10月前后开始着手进行当年稚幼鳖的土池棚膜加温养殖。(1)做好稚幼鳖的越冬,池塘的清整消毒,培好水质,并将越冬棚盖好。(2)温度控制,前期气温较高,局部覆盖;后期气温较低,要全池覆盖。并加温,使棚内水温保持在20以上,遇到气温回升,可启通风门。(3)越冬期间要科学投喂饲料。(4)放养密度,75克以下稚幼鳖放养密度为2030只/平方米。翌年4月自然水温回升到25并趋于稳定后,可准备幼鳖出池。出池前逐步揭开保温棚膜通风透气,逐步向池内注入新水,使越冬环境与外界接近,选择天气晴朗的日子干池捉鳖、冲洗和分级,经消毒后装运至成鳖池放养。 规格75克以上的自然越冬或棚膜加温养成的幼鳖,再经一周年的常温池塘养殖,就可达上市规格(400克以上)。养成过程中,一是要调控好养殖池塘水质,以保持良好的水环境生态,定期施放生石灰,使池水pH变动在6.87.8之间;每隔710天,用光合细菌生态制剂调水一次;在池内混养少量鲫、鳙、鲢和种养高等浮生植物浮莲。二是要规范池塘养殖容量,棚膜土池的稚幼鳖养殖终载量为1000千克/亩,常温池塘的养殖终载量为600750千克/亩。三是要投喂全价、营养平衡的配合饲料。四是要做好病害防治工作,防病于未然。【适宜区域】 全省各地的温室、外塘养鳖场均可。三、珍珠蚌【品种来源】 用于珍珠养殖的河蚌主要有三角帆蚌、池蝶蚌和康乐蚌等。池蝶蚌1997年底从日本引进,经近10年的驯养、繁育、选育及育珠性能等研究,现已繁殖、选育出F3代,并经观察分析,可数可量性状稳定。康乐蚌以从日本引进的池蝶蚌选育群体为母本,鄱阳湖三角帆蚌选育群体为父本,杂交而获得的子一代。【审定编号】 池蝶蚌:GS03-003-2004;康乐蚌:GS02-001-2006。【审定情况】 池蝶蚌:2005年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康乐蚌:2006年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 池蝶蚌个体大、双壳鼓、体矮长、翼部较低、贝壳厚、角质层呈黑色、蚌体重。池蝶蚌的主要性能指标大大优于我国的三角帆蚌,池蝶蚌的壳宽是三角帆蚌的1.23倍,外套膜的厚度是三角帆蚌的1.78倍,贝壳珍珠层的厚度是三角帆蚌的2.08倍,晶杆的长度、直径都大于三角帆蚌;在同水体养殖的情况下,池蝶蚌的育珠蚌成活率高,分泌珍珠速度是三角帆蚌的1.62倍,所产珍珠的优质率是三角帆蚌的2倍,大规格珍珠产品比三角帆蚌高30%。康乐蚌比父、母亲本有显著的杂种优势,具有壳间距大、贝壳厚、成活率高、育珠周期短和优质珠比例高等优点。【产量表现】 池蝶蚌当年可长至9厘米,可进行无核珍珠育珠手术接种,养殖4年单蚌可产无核珍珠35克左右;第二年可长至14厘米,可进行有核珍珠育珠手术接种,养殖68个月后,单蚌可产有核珍珠5克左右。康乐蚌插珠3年后,较母本池蝶蚌平均壳重和体重分别增加8.07%和8.38%,产珠量增加14.95%,珍珠平均粒径增大8.47%,大规格优质珍珠比例明显提高;较父本三角帆蚌平均壳重和体重分别增加49.7%和46.98%,产珠量增加31.96%,珍珠平均粒径增大23.32%,大规格优质珍珠比例提高3.72倍。【养殖要点】1养殖水域 一般在3亩以上、50100亩最佳,水深1.5米以上、2.5米最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2小蚌繁殖 采用静水采苗,黄颡鱼寄生,流水培育幼蚌的方式。随着幼蚌的不断生长,逐渐加大流水量,并及时施用豆浆或腐熟的有机服,保证蚌苗长长所需的氧气和饵料。3手术预备蚌培育 采用40厘米40厘米10厘米的网箱养殖,每箱放养120只左右,每亩放养2.5万只左右,当小蚌长至8厘米时可作为无核珍珠育珠蚌预备蚌;当小蚌长至7厘米时分箱稀养或钻孔单吊,培育有核珍珠育珠蚌预备蚌。4育珠蚌手术接种 选择蚌体完整、健康无病、闭壳肌有力、外套膜色白细嫩厚实的手术预备蚌进行手术接种,无核珍珠育珠蚌一般每只蚌插片32片左右,有核珍珠育珠蚌一般每只蚌插核8粒左右,用消毒、消炎、生长液等滴伤口后,及时吊养。5育珠蚌养殖与管理 育珠蚌吊养前需清塘、消毒,施用基服和生石灰,保证吊蚌时水质“服、活、嫩、爽”,当育珠蚌伤口愈合后,应逐渐加大施肥数量并定期施用生石灰,保证育珠蚌生长所需的营养。【适宜区域】 全省各地淡水池塘、水库、湖泊、河道和低洼田等可控水域均可养殖。四、海水蟹(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一)锯缘青蟹【品种来源】 采自天然海域,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口以南沿海地区,目前养殖所需苗种主要依赖于海区野生苗,也有少量人工繁育苗。【特征特性】 锯缘青蟹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属暖温性种类,生长在河口潮间带的泥滩或泥沙底的海滩及红树林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比较适宜的盐度范围为533,最适盐度为12.826.2,适宜温度为1430、最适2028。生长速度快,45月放养的越冬蟹种或68月放养的夏季蟹苗,经34个月养殖就能达到200克以上的商品规格。锯缘青蟹为肉食性,幼体需经6次、稚蟹1314次蜕壳才能完成生长发育。【产量表现】 青蟹养殖产量和效益,根据不同养殖方式各有不同。池塘精养模式,一般亩产在150千克以上,两茬养殖可达200千克以上;与对虾、缢蛏和泥蚶等混养的模式,则亩产在50千克左右,亩养殖效益在30005000克左右。【养殖要点】1合理选择养殖模式 主要有不同生长阶段的分级精养模式和与虾贝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精养模式一般亩放养量为夏苗10001500只、秋苗15002000只;生态养殖模式一般亩放养8001000只。2养殖生产管理 池塘35亩、水深11.5米为宜,并设置蟹岛和防逃、隐蔽设施,混养品种用栏网或盖网分隔。注意按养殖模式和计划,一次性放足健壮苗种和定期定量投喂饲料。选择新鲜饲料,投饲量根据生长、蜕壳、水质和天气情况确定。一般甲壳宽34厘米,日投饲量占体重30%左右;56厘米为20%左右;78厘米为15%左右;910厘米为10%12%;11厘米以上为5%8%。视水质适时换水。中间培育每天换水10厘米,食用蟹养殖前期以添水为主,中后期大潮期间换水23次,日换水量20%30%,暴雨后及时排淡,不定期投放水质改良剂。过冬前适当降低塘内水位,促使秋蟹在塘底及塘沟两侧打洞过冬,冷空气来临前尽量加高水位,以防秋蟹冻伤,影响越冬成活率。【适宜区域】 我国长江口以南沿海地区。(二)三疣梭子蟹【品种来源】我国近岸沿海海域。养殖所需苗种有天然苗和室内水泥池、室外土池培育的人工苗,但要求野生或三代以内养殖个体作为亲本。【特征特性】 三疣梭子蟹蟹肉质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生长速度快、个体大、食性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一般生活于近岸沿海,有替沙习性,生长水温1532,最适水温2028;盐度1034,最适2030。梭子蟹有昼伏夜出习惯,为杂食偏肉食性,同类相残现象较多,眼及附肢有再生能力,需经20多次蜕壳完成生长发育。【产量表现】 养殖方式不同,产量也不同。池塘专养,一般亩产75125千克,高的达150千克;池塘混养,一般亩产2550千克;沙池育肥暂养,一般亩产2吨左右,高的可达3吨以上;池塘育肥养殖,一般亩产100150千克,高的可达200千克以上。【养殖要点】1池塘养殖 选择人工苗或天然苗种,放养量分别为:人工苗期(1.6万3.6万只/千克),50006000只/亩;人工苗期(3002800只/千克),20003000只亩;自然捕捞蟹苗期(1402800只千克),15002500只/亩;自然捕捞蟹苗期(2064只/千克),10002000只/亩。混养塘密度适当降低。管理要点: 一是放养前池塘要彻底清淤消毒;二是专养塘要配备增氧设备,提倡使用底部增氧设施;三是投饲量要充足,以投饲后23小时吃完为宜;越冬前适当投喂些低值贝类等饲料,以增强体质;四是适当控制换水量,注意暴雨后及时排淡,每隔半个月泼洒生石灰1015毫克/升,不定期投放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以调节水质;养殖期间控制在透明度30厘米左右、水色茶绿色或黄褐色、水位1米以上、盐度1534、pH7.88.5、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五是9月梭子蟹开始交配后,将大部分雄蟹捕出另池养殖,原塘内雌、雄比例控制在31,10月后全部起捕雄蟹出售。2小型土池(水泥池)育肥暂养 选择肢体完整健壮海捕蟹,放养量控制在每平方米4千克左右,暂养时间短可提高到5千克,暂养时间10月上旬至春节前后,暂养时间30120天。管理要点: 一是池底铺沙1215厘米,暂养前对沙床进行冲洗消毒;二是水位控制在50厘米左右,20以上采用流水换水法,日换水量控制在400%左右,16时可早晚各换一次,日换水量降低至200%左右;三是14以上要投饲料,20以上日投饲率为蟹体重的3%5%,1420为2%3%,低于12不投饲;四是每15天左右翻池一次。【适宜区域】全省沿海池塘养殖。51五、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品种来源】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由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省南太湖淡水水产种业有限公司以2002年从缅甸自然水域引进的罗氏沼虾原种虾苗、浙江和广西早期引进已封闭养殖10年以上的群体为基础群体,采用巢式交配方法建立家系,应用标记技术对100多个家系进行同塘生长测试,以REML方法估计遗传参数和BLUP方法估计育种值,以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目标性状,于2006年起连续经过4代大规模家系选育而获得。【审定编号】2009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定为适宜推广的选育种,品种编号:GS-01-001-2009。【特征特性】 经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进行的生长对比测试,“南太湖2号”选育群体平均个体增重比市售苗种提高36.87%,养殖成活率提高7.76%。同等条件下,选育群体生长速度快,可提早起捕;生长的同步性较好;商品虾加工虾仁的出肉率也高。【产量表现】 江、浙、沪大塘试验表明:以锅炉增温提早放养苗种,分批起捕销售模式,相对于商品苗种,“南太湖2号”选育苗种出大棚成活率可以达到60%80%,比商品苗种提高10%以上;首批起捕销售时间提早57天,平均亩产达400450千克,每亩经济效益可达3000元以上。【养殖要点】1亲虾培育(1)亲本必须来源于“罗氏沼虾遗传育种中心”或“南太湖2号”第一代、第二代养殖的罗氏沼虾。(2)雄虾要求第二步足为橘黄色,第二步足长与体长的比值在1.1以上,规格在3050尾/千克之间。雌虾要求腹部张开形成抱卵腔,规格在4060尾/千克之间。雌雄虾性比:23:1。3)亲虾放养密度:雄虾3040只/平方米,雌虾5060只/平方米;亲虾越冬温度为2022。2苗种培育 按照“无病毒罗氏沼虾苗种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布苗密度1020万尾/平方米;采用人工或天然海水培育,盐度要求1012;育苗温度2830;投喂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和人工制成的蛋羹。3养殖生产(1)养殖模式。“南太湖2号”生长速度快、个体大、产量高,建议采用分批放养、锅炉大棚增温、分批捕捞、捕大留小方式养殖,以提高经济效益。(2)苗种放养。每亩大塘适宜放养虾苗68万尾,其中3月中旬放养锅炉大棚苗为放苗总量的50%;4月中旬放大棚苗为放苗总量的35%;五月中旬补充放大水苗为放苗总量的15%。(3)饲料质量。配合饲料的粗蛋白以30%40%为宜,其他营养符合健康养虾要求。(4)水质管理。养殖期间应保持如下水质指标:透明度3040厘米,水色黄绿色或黄褐色,pH7.09.0,溶解氧3毫克/升以上,氨氮0.5毫克/升以下,亚硝酸盐氮0.02毫克/升以下,硫化物0.1毫克/升以下。(5)起捕。精养池塘的早锅炉苗养到6月底7月初即可达到上市规格(50尾/500克),采用分批起捕,每15天左右起捕一次,捕大留小。在10月份水温低于16时,应将池塘虾全部起捕完毕。【适宜区域】 适合水温连续90天达22以上的地区养殖。要求养殖用水为淡水或盐度在3以内的咸淡水。并要求在人工可控制的水体中养殖。六、杂交鳢“杭鳢1号”【品种来源】 2005年,杭州市农科院水科所以广东珠江水系斑鳢(Channa maculata)为母本、本地乌鳢浙江杭州钱塘江野生群体乌鳢(Channa argus)为父本进行杂交实验,并成功获得杂交F1代,其生长速度、抗病力、品质等生产性状方面都优于亲本。继后,通过深入选育研究,不断改良品种,获得最优杂交F1代,命名为“杭鳢1号”,并于2009年12月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作为适合推广养殖的全国性水产杂交新品种。【审定编号】 GS-02-003-2009【特征特性】 杂交鳢“杭鳢1号”在形态上与乌鳢更为接近,而体色花纹上与斑鳢较为相似。 经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可改变传统乌鳢养殖只投喂冰鲜鱼、自身污染严重的现状。采用投喂人工饲料的“杭鳢1号”养殖模式,整个养殖过程换水次数平均换水12次,比传统的乌鳢养殖换水1012次明显减少,总磷(TP)、总氮(TN)、化学耗氧量(COD)等污染物减排总量达80%以上,极大地减少了乌鳢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且养殖成活率较传统模式提高15%左右,达85%以上。此外,“杭鳢1号”抗寒性能优于母本斑鳢,在浙江地区自然条件下能顺利越冬。【产量表现】1生长速度快。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当年放养早期的乌鳢至年底平均规格一般为350400克/尾,而“杭鳢1号”的平均规格为550g/尾以上,生长速度较乌鳢快20%以上,较斑鳢快50%以上,可大大缩短养殖周期。2养殖产量高。“杭鳢1号”专养模式,放养密度50006000尾/亩,平均养殖成活率达到85%,单产可达2700公斤/亩。在相同养殖条件下,“杭鳢1号”较传统乌鳢养殖产量提高26.7%43.1%。3养殖成本低,养殖效益高。杂交鳢养殖系数1.11.2,按饲料成本3.8元/斤计算,加上苗种、药物、人工、水电等养殖杂交鳢每斤养殖成本在5.2元左右。而本地乌鳢养殖系数4.5,冰鲜鱼饲料成本在6.5元,加上苗种、药物、人工、水电等养殖本地乌鳢每斤养殖成本在7.5元左右。因此养殖杂交鳢相比养殖本地乌鳢养殖成本下降30.67%。平均亩效益达到8000元以上,相比传统本地乌鳢亩增效益35%以上。【养殖要点】1乌仔培育。“杭鳢1号”乌仔培育与传统乌鳢基本相似,以浮游动物作为开口饵料,培育过程中应注意饵料生物充足,养殖水体溶氧充足。2大规格鱼种培育。(1)驯食:当鱼体规格长至2.5厘米左右,鱼苗体色转黄,此时可进行人工驯食。驯食过程按“活红虫死红虫冰鲜鱼糜开口饲料”的顺序,调整不同种类饵料的比例直至完全以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即完成人工驯食。(2)过筛分养:驯养期间要及时进行大小分养,以养活相互残食。方法为:“分小留大”,即将小规格鱼种过筛分到备用塘饲养,大规格鱼种留在原池饲养。挑出的特大规格鱼种,可放入其它池塘饲养。3商品鱼养殖。经过大规格鱼种培育阶段,完成人工驯食和筛选分养环节后进入商品鱼养殖阶段,一般放养规格在200250尾/千克的鱼种。杂交鳢商品鱼养殖方法跟其他投喂浮性饲料的养殖鱼类基本相似,全程投喂人工饲料养殖,投饲应遵循“四定”原则。养殖管理方面主要注意水质调控环节,可参考以下方法: 在池塘角种植1/5左右水面的水生植物。每隔15天20天使用一次生石灰,用量10毫克/升15毫克/升。每隔15天20天使用一次有益微生态制剂,用量5克/立方米15克/立方米。每隔15天20天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0厘米15厘米,保持池水的透明度在25厘米30厘米。杂交鳢在抗病力优于本地乌鳢,在近年的大面积推广养殖中,并未发现重大疾病发生。因此病害防治方面,主要是结合微生物制剂使用,坚持“防重于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适宜区域】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各黑鱼养殖区域养殖,并要求在人工可控制的水体中养殖。七、瓯江彩鲤【品种来源】 19981999年,从龙泉市的龙南、屏南等瓯江彩鲤产区共收集瓯江彩鲤亲鱼3万余斤,约2万尾,从中选择出繁殖用亲鱼2096尾,其中“全红”877尾、“大花”616尾、“麻花”292尾 、“粉玉”122尾和“粉花”189尾。2000年末又补充了部分亲鱼构成了良种场瓯江彩鲤的基础群体。选择亲鱼的形态标准为体长为体高的2.53.4倍,体长为头长的2.94.7倍,体长为尾柄长的6.810.7倍,体长为尾柄高的5.78.3倍,头长为吻长的2.12.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81.0倍,背鳍3, 1618,臀鳍5,侧线鳞数3536,第一鳃弓外鳃耙数2022。【特征特性】 瓯江彩鲤具有生长迅速快、耐粗食、抗逆性强等特点,且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鳞片柔软还可食用,是食用鱼养殖的一个极好品种。而且瓯江彩鲤体色艳丽,有全红、大花、麻花、粉玉、粉玉花等多种多样的体色,在我国的鲤科鱼类中极为罕见,也能作为经济价值较高的观赏鱼产业进行养殖。瓯江彩鲤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为18.04%,脂肪为2.37%(鲜重比),肌肉中含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9种,甘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及谷氨酸等鲜味氨基酸的含量较高,还含有适量的钙、铁、锌、硒等矿物元素,其中锌的含量高于一般的淡水鱼类。因此,瓯江彩鲤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鱼类,宜推广养殖和加工利用。【养殖要点】1池塘养殖(1)池塘要求。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注排水方便的常规养殖池塘均可,池底平坦、便于捕捞,水面、水深无特殊要求。(2)清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6075千克(池底留水510厘米)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或用10ppm的漂白粉溶解全池泼洒。(3)鱼种质量。放养彩鲤良种场生产的冬片鱼种,要求规格整齐、肥满度好、游动活泼、无明显伤残病灶。(4)鱼种消毒。鱼种放养前,要对鱼体进行消毒,消毒操作时水温温差应控制在2以内。常用消毒方法有:1%食盐加1%小苏打水溶液或3%食盐水溶液,浸浴5 8分钟;2030毫克/升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溶液,浸浴1020分钟;10 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背光浸浴5 10分钟。(5)放养密度与混养搭配。常用放养密度为每亩放养冬片鱼种或大规格夏花鱼种10001500尾,其中可混养15%20%的鲢、鳙、草、鳊鱼等鱼种。(6)投饲管理。选用鲤鱼配合饲料,采用“四定”法投喂。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为25%32%为宜。在水温1633时,日投饲量为鱼总重量的3%6% ,在水质过肥、天气不正常、鱼发病的情况下及水温低于16或高于33时,要减少投饲乃至不投饲。(7)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两次巡塘,观察水质和鱼的动态。平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泛塘。对食场要经常进行清理消毒。适时注水,改善水质。要做好防洪、防逃及防敌害工作。(9)成鱼出池。养殖鱼类达到商品规格后,即可用抬网诱捕或用成鱼拉网分批分次捕出上市。2网箱养殖(1)网箱要求。制作网箱的材料宜选择聚乙烯有结网片,网线的规格一般为33或34。常见网箱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面积4平方米的小网箱,深度为1.5米2米;另一类是面积25平方米左右的大网箱,深度为2.5米3.5米。网目大小以不逃鱼为原则。(2)养殖水体要求。要求水面宽阔,水体交换良好,水位相对稳定,水体流速在0.2米/秒以下;水体透明度1米以上,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pH值6.57.5。水质清新。(3)鱼种放养。有两种养殖方式,一种是夏花鱼种进鱼种箱强化培育鱼种或分养到成鱼箱当年养成商品鱼,另一种方式是过冬鱼种进成鱼箱养成成鱼。放养的鱼种质量和消毒方法同前。(4)放养密度。网箱养殖宜采用单养模式。面积4平方米的小网箱,放养密度可为250尾/平方米350尾/平方米,面积25平方米的网箱,放养密度可为150尾/平方米200尾/平方米,其它规格网箱养殖密度可据此适当调整。(5)饲料与投饲方式。饲料抛撒在网箱中央水面上,驯化成集群到水面抢食的习惯,抛撒的饲料要少,以便鱼能瞬间在水面抢食完为度,投饲持续到只有少量鱼上浮摄食为止,以“八分饱”为好旺食季节。投喂浮性饲料的网箱,可在网箱四周加缝1.5米的密网,下缘伸入水下50厘米,要与箱壁贴缝,或在网箱中央内面设密网食台,防止饲料散失到箱外,浮性饲料(膨化料)可一次或分次投入食台(或箱中),投入量以不小时内吃完为度。(6)投喂量与投喂次数。应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及鱼的摄食情况来确定。水温1520时,日投率为0.5%2%,日投喂12次;水温2030时,日投率3%8%,日投喂34次;水温30以上时,日投率3%6%,日投喂3次。水温1015时,可选天气适量投饲,以保证鱼体质良好(保肥)为原则。阴雨闷热、水体混浊或鱼发病时,当天应少投或不投饲料。(7)日常管理。坚持日常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网箱要经常清洗,要密切注意防汛。3稻田养殖(1)养鱼稻田的要求。光照条件好、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不会渗漏水的旱涝保收田。最好相对集中连片。(2)养鱼稻田的结构。沟坑式的结构由鱼沟(分主沟和次沟)和鱼坑组成。田埂边和进排水口连线上的鱼沟作为主沟,其它为次沟。主沟的宽和深分别为1米和0.8米,次沟的宽和深分别为0.8米和0.6米。鱼坑的位置一般选在进水口边或田中央,直接与主沟相连。鱼坑的深度为1米,面积10平方米以上。沟坑面积一般要求占稻田面积的10%20%。进排水口一般设置在稻田的相对位置上。也可不开沟坑进行平板式稻田养殖,最好加高田埂,蓄水深达2030厘米,所谓“一掌水”养鱼。 (3)防逃设施。把田埂加宽至30厘米50厘米,加高至离田面40厘米60厘米,并夯实。在进排水口处应安装拦鱼栅。拦鱼栅的材料可选择聚乙烯网片或铁丝网,网目大小以鱼种不会逃逸为前提。(4)稻田消毒。在放养前7天进行。可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消毒,每667平方米用量为7.5千克,溶解后全田泼洒。(5)鱼种放养。放养彩鲤冬片鱼种或大规格夏花鱼种,要求规格整齐、肥满度好、游动活泼、无明显伤残病灶。消毒方法同前。(6)放养密度。每亩放养尾重为10克20克的鱼种200尾。(7)饲养管理。人工饲料的日投喂量掌握在鱼类总重量的3%即可。人工饲料可用鲤鱼配合饲料,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以25%32%为宜。也可投喂一些米糠、大麦、小麦及切碎的瓜果疏菜等。饲料投放点主要是鱼坑和鱼沟或在进水口附近田面。(8)稻田施肥。养鱼稻田的施肥原则是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可选用粪肥或厩肥,用量为每1亩水田每季稻用200千克300千克。施追肥要少量多次,用量掌握在总施肥量的30%。在稻田田面水深6厘米以上,水温28以下时,几种常用化肥每1亩的单一施用安全用量为:硫铵10千克20千克,尿素6千克8千克,硝酸钾4千克6千克,过磷酸钙5千克10千克。(9)稻田用药。稻田水稻治病要大力推广使用生态、生物防治方法,若需用药,应选择高效低毒、残留期短的农药,不得使用禁用药物或对鱼类毒性较大的农药。施药前,先疏通鱼沟、鱼坑,加深田水至10厘米以上,粉剂趁早晨稻禾沾有露水时用喷料器喷,水剂宜在晴天露水干后用喷雾器以雾状喷出,应把药喷洒在稻禾上。施药时间应掌握在阴天或下午5时后。平板式养鱼稻田可分两半丘田交替施肥用药,不要全田同时施用。(10)日常管理。在水稻生长期间,稻田水位应保持在5厘米10厘米;随水稻长高,鱼体长大,水位可加深至15厘米左右,水稻收割后,水位可加深至30厘米以上。在高温季节要加强换水,防止田水温度过高。平时巡田要做到认真仔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下雨天要增加巡查次数,防止溢水逃鱼。养鱼稻田不宜让鸭子进入,如发现敌害生物,要及时除掉。(11)成鱼起捕。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方法起捕。起捕前先放水,慢慢地把鱼集中到鱼沟和鱼坑中,再进行捕捞操作。【适宜区域】 适合水温在530之间的淡水地区养殖。八、坛紫菜【品种来源】 利用自然的野生坛紫菜叶状体,通过人工诱变、体细胞克隆和单性生殖等技术,获得坛紫菜的变异细胞,将变异细胞单个分离并培养成完整叶状体。依据其主要光合色素和色素蛋白质含量的高低和它们相互间的比值,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低,生长速度,藻体的厚薄和色泽等指标,筛选出优良突变体叶状体,并将再次获得单离体细胞进行培养。将获得的叶状体单个分离,利用单性生殖获得纯系丝状体。纯系丝状体的F1代叶状体,其优良性状经遗传稳定性分析和综合品质测定后,对优良品系的纯系自由丝状体进行扩增培养,并移植于贝壳内使之成为贝壳丝状体,随后进行大田试验。经大田试验证明为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系,以自由丝状体的方式进行长期保存和应用。如“申福1号”、“申福2号”等。【审定编号】2009年坛紫菜“申福1号”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定为适宜推广的选育种,品种编号:GS-01-003-2009。【特征特性】遗传性状稳定,不能自繁自育;藻体干品乌黑发亮,光泽好;藻体生长大大比传统品种快,快速生长期延长4倍以上,可采收8水以上;成熟期晚,菜质下降速度慢;叶绿素a、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的总含量比传统坛紫菜增加约14%,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增加10.8% 和24.8%;藻体厚度约降低23%,更适合全自动机械加工,产品单价提高15%以上;且耐高温性能好。【产量表现】 与传统坛紫菜相比,在相同海区相同潮位下栽培,平均亩产增加25%以上,产值提高40%以上。【养殖要点】(一)苗种培育1进行自由丝状体采苗前贝壳必须彻底清洗干净,紧密平铺于采苗池中,准备经暗沉淀或砂滤处理的洁净海水供采苗用。2自由丝状体经切碎处理后均匀地泼洒于贝壳,并立即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于采苗池上,使光线强度控制在200勒克斯以下。黑暗处理到第二天,将池周边的黑薄膜掀起一小部分,使光线控制在500勒克斯左右,至第五天黑膜掀开大半部分,使光线控制在1000勒克斯左右。到第七天全部将黑膜掀起,恢复正常的光线。在这段时间内,严禁添加或更换育苗池的海水,以免搅动海水,使苗无法附着。3第10至15天之内必须将贝壳进行彻底清洗,以去除多余的丝状体和附在贝壳上的灰尘与浮泥,然后转入正常的培养阶段。4新品系贝壳丝状体萌发过程比传统的果胞子萌发成丝状体稍慢,建议正常的培养阶段初期就应该适当施加营养盐,加强光照,勤洗贝壳,多颠倒贝壳几次,促使贝壳丝状体均匀生长。待整个贝壳长满丝状体后,其培养的条件和措施与传统品系相同。5在缩光促熟阶段,应该比传统品系至少提前1525天开始缩光,一般缩光时间控制在45天以上,应根据贝壳丝状体的生长状况相应调整缩光时间的长短。(二)养殖技术新品系出苗前期生长较慢,下海25天后生长速度明显超过传统品种,采收间隔时间比传统品种要短,其余基本与传统品种相同。当前坛紫菜养殖主要采用潮间带插杆养殖和海上浮筏式养殖两种方式。1插杆式养殖紫菜插杆式养殖是指网帘通过浮筒吊挂在深插在海区的毛竹上,网帘可随潮水的涨落或人为的控制而升降的养殖方式。目前浙南海区坛紫菜养殖几乎全部采用插杆式养殖。(1)养殖海区环境。海区的底质应为沙质、泥沙质,滩面平坦,比降小,流速l0厘米/秒30厘米/秒。水质清新,盐度2230。插杆式栽培宜低潮位,潮下带尚可。(2)栽培设施网帘:网帘分网状网与条状网,网状网规格长2.0米18米,宽1.8米4.0米,网目不少于25厘米,方形或菱形;条状网规格为长5米,宽4米,条距7.5 厘米8厘米。插杆:用直径7厘米12厘米的整枝毛竹制作,长度为7米12米。浮筒:泡沬塑料或毛竹。缆绳:由16毫米丝聚乙烯制成,长度为养殖海区高潮水深2 倍以上。浮绠:由16毫米丝聚乙烯制成。吊绳:由8毫米聚乙烯制成,长度为5米10米。桩:由铁锚、木或竹做成。(3)设置。筏架应与潮流方向基本平行或平行。每台筏架间的边距为不少于10米。小区间距不少于20米。三个小区组成一个大区,小区间距20米30米;大区间距60米以上。(4)幼苗海区培育。苗网张挂应在即将涨潮前进行,苗网以三层重叠挂在半浮动筏架上。挂在浮架上的苗网应尽量拉平,吊紧。刚张挂的苗网,若离涨潮时间较长,可喷洒海水保持苗网湿润。苗网张挂后,每天需巡视管理,苗网不得松动或过分下垂。浮泥较多的海区,或苗网上杂藻附着较多时,应及时洗网、晒网。苗网经过30天40天的培育,网线上布满1厘米3厘米的幼苗,根据需要进行分网栽培或应用冷藏网技术冷藏备用。(5)成菜栽培。将苗网分散单网张挂。每天需进行巡视管理,特别是大风大潮汛后,发现损坏的设施、网帘等,要及时修复。网帘应尽量拉平、吊紧。当恶劣天气时,可把网帘放在棚内晾2天4天,待海况好转后,重新下海张挂。幼苗对干燥的忍受力较弱,在幼苗期温度较高,干露时间要少些;中苗期,应适当放长吊绳,减少干露时间,有利于藻体较快生长;随着藻体的逐渐长大,对于干燥的忍受力增强,这时应适当增加干露时间。网帘上杂藻较多时,应及时清除;做好病害预防工作。(6)收获。当网帘上藻体长至15厘米 以上时,即可开始采收第一水菜。以后每隔8天20天 可采收下一水菜。采收后留下的长度以3厘米8厘米为宜。2全浮式养殖全浮式紫菜养殖是指把紫菜养殖在干潮线以下的浅海海区,不管是涨潮还是落潮,紫菜养殖的网帘始终漂浮在海水的表面,依靠人工操作离水干露,操作管理都用船只的养殖方式。它比潮间带养殖海区水位深,又称深水养殖紫菜。其主要养殖技术如下:(1)养殖海区的选择。一般以大潮干潮时水深420米,底质软泥或泥沙底质,海水比重1.0101.023,pH值7.88.4,流速0.42.3节,水质肥沃、水体交换流畅的海区。在确保养殖筏架和人工操作安全的前提下,可逐步向风浪、潮流较大的海区推广。(2)养殖设备。一般由浮绠、毛竹、桩缆、浮子、网帘、竹桩等组合配制而成。浮绠:用于形成养殖筏架,张挂网帘。采用维尼龙材料,一般直径2厘米即可。也有的采用直径1.5厘米。毛竹:起支撑网帘,又可当浮子用。一般采用直径3厘米5厘米,长度根据网帘大小裁量。桩缆:直径2厘米左右,长27米。一端与竹桩连结,另一端系上浮绠与筏架相连,起固着作用。浮子:种类很多,凡具有浮力的器具均可,比较而言,还是取用塑料浮子或浮桶为好,因其浮力大、负载力强、抗腐蚀、不易损坏、较经久耐用。网帘:一般长3米3.5米,宽2米2.5米,用宜于紫菜孢子附着的维尼龙网线编织而成,网线粗3毫米5毫米。竹桩:用直径15厘米以上的毛竹根部制成长3米4米竹桩,中空,下端削成斜面,起桩基固定作用。(3)筏架设置。三角式养殖筏架是广泛采用的一种设置方式。由二条浮绠构成一台筏架,浮绠长60米,桩缆长27米(可根据当地潮差调节),桩间距适当放长,以利操作。每台筏架张挂网帘40张,成二排,平行排列。网帘的中部增设一条网绳,每排网帘之间有2米长的浮竹相连,20张网帘需21支毛竹,每台筏架共要42支毛竹。用直径30厘米的泡沫浮子42个,每条浮绠各系21个,起支撑网帘所需的浮力作用。两条浮绠之间每隔4张网帘需有一带钩的长绳,位置在网帘下方靠泡沫浮子处。为了防止网帘中部下沉,在网帘中部的网绳上,头尾各绑一个浮子,中间还可以适当增加几个小浮子。操作时,用机械摇轮依次拉紧带铁钩的拉绳使小钩挂在浮绠上,在两条浮绠靠拢的过程中,将浮竹和网帘向上提起形成三角形,呈“”状,使网帘离水干露。干露完成后,只需松动绑绳取下挂钩,筏架即恢复原状。(4)采苗时间一般在秋季待海水水温下降到27以下(最适26)时,可进行坛紫菜采苗(一般在9月初9月中旬,农历白露前后)。采苗后,在100倍显微镜下,网帘的附苗量达到每个视野30个以上壳孢子就达到生产要求。采苗后网帘挂网要防止曝晒、雨淋,并以数张网叠挂,待苗长出后再分挂较好。(5)养成期管理小苗期管理。采苗后下海放养3040天(紫菜藻体长20厘米以下)为小苗期。这个阶段主要是提高出苗量(即萌发率),促使小苗早生,少掉苗,减少杂藻附生,这一时期是养成过程的关键。刚采苗下海放养时要勤晒网,每二天要干出晒网23小时,紫菜小苗萌发后逐步延长晒网间隔期及网帘干出时间,一般每35天干出一次,晒网35小时,以保障紫菜藻体的正常生长。收割期管理。采苗后经45天左右的放养,紫菜长至2025厘米时,可以开始收割。之后进入收割期的管理,这期间要保证紫菜产品质量和产量,应掌握勤收割,不能使藻体留得过长,在收割时应当控制剪取比例,第一次收割剪下藻体全长的2/3。适当把紫菜拔疏,有利于藻体的长成,提高产量和质量。病害防治。全浮式紫菜养殖相对滩涂养殖而言,细菌性疾病发病率较低,被敌害鱼吞食现象较少发现。而影响紫菜生产的植物性敌害如硅藻及浒苔等杂藻,只需增加晒网时间即可达到治疗效果。【适宜区域】 全省沿海。九、泥鳅【品种来源】 自然野生苗种或亲本繁育。【特征特性】 泥鳅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1)泥鳅喜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