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汽车十五规划中国“十五”汽车规划(资料汇编)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设计研究院(刘根新收集汇编)目 录一、 中国汽车现状(2000年5月张兴业)3二、 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2000年5月张兴业)5三、 “十五”规划综述:五年后汽车业是何面貌 2001年6月29日 09:26 汽车周报 7四、 专用汽车“十五”发展专项规划 (国家机械工业局规划发展司 2000.3.22)9五、 专用车不怕入世16六、 皮卡车市场概况分析(根据农机市场杂志2001第7期)17七、 未来十年将新增运营客、货车200万辆 根据交通部道路运输业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19八、 入世后,三大因素制约在中国市场的进口车20九、 张小虞称中国汽车工业决不可能“一卖了之”21十、 加入WTO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就业有何影响? (加入WTO对中国汽车工业就业的影响)22十一、03年重型车市场展望23一. 国内汽车现状(2000年5月张兴业)1 1999年国内汽车生产能力至1999年国内汽车生产能力统计表序号汽车类别及名称生产能力(万辆)主要生产企业备注名称性质一载货汽车1251重型载货汽车7一汽、东风、重汽、其他2中型载货汽车34一汽、东风、其他3轻型载货汽车60一汽、东风、北京、南京、庆铃、江铃、其他4微型载货汽车24柳州、长安、天津、哈飞、昌河、陕飞、其他二客车751大型客车1丹东、上海、常州、安凯、东风、重型、其他2中型客车6一汽、东风、常州、亚星、其他3轻型客车28金杯、南京、北京、江淮、一汽、庆铃、江铃、芜湖、东南、其他4微型客车40柳州、长安、天津、哈飞、昌河、其他三轿车1001桑塔纳、帕萨特30上海-大众中德合资2捷达15一汽-大众中德合资3奥迪3一汽中资4红旗3一汽中资5富康15神龙中法合资6切诺基3北京-吉普中美合资7夏利15天津-微型中日合资8奥拓15重庆-长安中日合资9别克10上海通用中美合资10云雀1贵州微型中日合资2 汽车产品结构趋于合理:汽车市场需求,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载货汽车比例大幅度下降,轿车、客车则大幅度上升。年份载货汽车客车轿车1993年5923181999年412831 从1993年和1999年三类汽车构成对比表中可以看出,私人购车比重增加。据测算,1999年私人购车比例已上升到50%以上。促进了廉价的微型客车和微型轿车的发展,更适合人们的购买力水平。3 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用户的择优选购,促进了产业组织结构的改善。各类汽车的产量迅速向一些技术水平高、质量优、价格低的重点企业集中。1999年,全国112家汽车生产企业,其中14家重点企业的产量为1664172辆,占全国总产量的90.92%;销量为1668556辆,占全国总销量的91.06%。4 汽车工业科技进步显著:汽车工业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取得很大成绩。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至1999年止,共建立合资企业585家,其中整车合资企业82家;共引进制造技术620项,其中整车项目58项;还有450家工厂进口了先进的制造设备和工艺装备。通过消化吸收,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水平和制造技术有很大的提高。一些新建的轿车、轻型车、零部件项目与国外同类厂相比毫不逊色,新投产的产品,如奥迪A6、别克GS、帕萨特B5、雅阁等当属世界先进水平。5 1999年国内汽车产销情况 1999年生产各类汽车1830323辆,比1998年增长12.33%;销售各类汽车1832470辆,比1998年增长14.21%。序号汽车类别产量(辆)同比增幅 %销售量(辆)同比增幅 %一载货汽车75627715.1975076914.951重型汽车4707435.164778530.292中型汽车1848474.04181679-0.143轻型汽车38669829.9138455831.344微型汽车137658-5.96136747-3.50二客车5086809.1851129115.311大型客车764126.91765132.332中型客车2942628.542907729.683轻型客车1843972.231815110.214微型客车28721611.9129305225.19三轿车56536611.5257041012.29四总计183032312.33183247014.215.2 开放市场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冲击不可低估,不利方面如下。 a. 首先受到冲击的将是汽车零部件,我们的汽车零部件大多数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经不起全球择优采购的冲击。其次,受冲击严重的将是长期靠高关税保护的轿车工业。当前国际轿车工业围绕着节约能源、降低排放、提高安全性开展的技术革新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一旦开放,很难经得起冲击。 b. 汽车市场和服务贸易是我们最薄弱和最混乱的环节,过去一直受到严格保护,不对外开放。一旦开放,外商将蜂拥进入服务贸易领域。我们不健全的汽车销售、零部件供应、汽车维修、保养、贷款、保险等金融业务,将被冲跨;以服务为核心的汽车市场将落入外商手中; c. 利用外资也将出现新格局,外资总是向投资收益高的地方发展。如果在汽车制造领域投资的盈利,不如向中国出口更为有利,他们可能选择向中国出口整车。二. 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预见2000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到200万辆以上,增幅将高于10%,将重新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引发“九五”规划目标变化的两个因素,一是轻型载货汽车与四轮农用运输车交织在一起;二是轿车数量大大低于原列目标,而微型客、货车的数量又大大高于原定目标。 我国汽车工业将继续实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和一系列重要规定。1 根据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方针。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将适时出台。减少税费项目,简化征收手续;协调汽车使用与交通管理的矛盾;鼓励经济型轿车的消费;完善汽车购买信贷政策。将在促进消费、扩大汽车市场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2 加快汽车工业结构调整,鼓励联合、兼并、支持大集团的发展,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化重组,减轻债务负担,调整存量资产,优化资金结构,使企业经营进入良性循环,建立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形成名牌产品系列。继续执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方针,发展联合与合作,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扩大产品出口;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实行择优采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努力发展成为跨国集团.3 大力扶植重点零部件企业的发展,鼓励联合、兼并,形成专业化大生产的零部件集团或跨国集团。由一家汽车公司供货发展成为多家汽车公司供货。并具有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优先发展与节能、环保、安全有关的汽车零部件。4 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汽车排气污染: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必须加强对汽车排放的控制。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全面控制、突出重点、科学治理、分步实施的方针,2000年达到欧洲90年代初的水平;2005年达到欧洲90年代末的水平;2010年力争与当时国际水平相当。”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新的汽车排放标准,并于2000年1月1日实施。新标准采用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汽车排放法规体系,达到欧洲90年代初期的水平。新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加强电喷和催化净化技术的匹配和生产。 国家决定实施清洁汽车行动计划,推广代用燃料汽车,加快燃料汽车清洁化进程,积极开发研制电动汽车和复合动力汽车,同时在一批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试点示范工作。5 加入WTO对我国汽车工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1 有利方面。 a. 有利于我国汽车工业建成统一的、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促进我国汽车工业以服务于用户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的汽车销售服务体系的发展; b. 有利于改善我国汽车工业分散落后的产业结构,提高汽车工业的整体水平和经济效益; c.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外国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与跨国公司进行更广泛、更密切的合作,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扩大产品出口。和零部件,从而向中国服务贸易领域投资,以开拓中国市场。5.3 机遇和挑战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必须积极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 a. 第一迅速打破地区和部门保护,建立全国统一的、规范的市场体系,使我们的汽车制造企业在真正的市场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学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本领。不致在开放时措手不及,同时要尽快建立以服务用户、方面用户、维护用户利益为核心的服务贸易体系; b. 所有汽车企业包括合资企业在内都要认清形势,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积极而慎重的发展联合、兼并、资产重组,以壮大经济和技术实力,逐步形成强大的汽车和零部件集团,增强抵制冲击的能力; c. 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打入国际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挡住国外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三. “十五”规划综述:五年后汽车业是何面貌 2001年6月29日 09:26 汽车周报 “十五”期间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今年有望“入世”,而此后的五年正是汽车关税大幅度下降的五年。“入世”给汽车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形势下,汽车工业必须坚持走开放竞争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加快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十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坚持开放与加快自主发展相结合,更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以零部件为基础,以经济型轿车为重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大企业集团为主体,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实现规模经济;加大国家级技术中心建设力度,不断增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改善市场环境,加强法制化管理,促进公平竞争;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 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必须坚持在竞争开放中自主发展的原则。要立足于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及汽车工业几十年来所积累的经验和基础,正确把握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掌握发展主动权,引导我国汽车产业向生产组织规模化、经营方式国际化、产品结构适用化方向发展,尽快提高企业技术水平,逐步形成自主开发能力。 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必须坚持公平竞争原则。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运用法律、法规等手段规范行业发展,努力形成一个有利于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的市场环境。 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快与国际汽车产业的融合与接轨,扩大与国外汽车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努力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汽车工业“十五”规划确定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2005年,汽车产量为32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110万辆左右。汽车工业增加值为13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左右,汽车产品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汽车产品出口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8%左右。2005年摩托车产量约为1300万辆,摩托车出口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20%。 组织结构调整目标:到2005年,形成23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初步建成与国际接轨的汽车销售与售后服务体系,其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并有部分出口。培育510家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大型企业集团,关键零部件前3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零部件出口产值占其总销售额的20%。形成34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摩托车企业集团。 产品结构调整目标: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增加轿车占汽车总量的比重,载货汽车中增加重型车和专用车的比重。提高柴油载货车、轻型柴油客车的比重,中型车全部实现柴油化。柴油轿车、柴油微型车生产开始起步,燃气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的产量将适当增加。到2005年,轿车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29.2%提高到35%以上,柴油车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29.7%提高到35%左右;代用燃料车达到总产量的2%以上。“十五”期间要停止生产化油器轿车和采用CFC12工质空调的汽车,“十五”末期争取停止生产采用化油器的汽油车。 技术调整目标:“十五”末期,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产品性能、质量水平要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产品安全性能明显提高。新型大中型客车和重型载货汽车要装备防抱死装置(ABS),轿车防抱死装置、安全气囊装备率比目前有所提高,新型轿车和轻微型客车在执行正面碰撞技术规则的基础上,实施侧面碰撞的技术规则。 汽油机普及闭环电控燃油供给系统,安装三元催化转化器,推广稀薄燃烧、可变配气相位、缸内直喷等技术;柴油机推广增压中冷、柴油机共轨等技术,并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新型轿车、轻微型车、大中型客车、中重型载货汽车应达到欧洲第二阶段排放控制水平,部分中高档轿车和高档大中型客车争取达到欧洲第三阶段排放控制水平。新型四轮农用车要逐步提高排放标准,配备多缸机的四轮农用车应达到欧洲第一阶段排放控制水平。2001年前后各种汽车产品的排放控制水平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 提高汽车燃油经济型。到2005年,力争使各种车型的百公里油耗平均降低10%,其中轿车和轻型车降低5%10%,中重型汽车降低10%15%。提高代用燃料汽车所占的比例,优化汽车能源需求结构。 到“十五”末期,初步建成23个国家级整车开发中心,形成汽车以我为主、轿车以联合开发为主的产品开发能力,能够开发出具有一定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型轿车等产品;初步建成68个国家级关键零部件开发中心,形成与整车同步的部分关键零部件开发能力。初步建成35个国家级摩托车开发中心。(本报记者韩金池)四、专用汽车“十五”发展专项规划(国家机械工业局规划发展司 2000.3.22)1 现状1.1 基本情况 (1) 生产企业:截至1998年底,我国生产专用汽车的企业达724家(其中改装车厂631家,主机厂93家),占全国汽车生产企业总数的86.4%。机械、交通、城建、邮电、航天、航空、石油、军工等行业均有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其中机械行业占大多数。按地域分布,除宁夏、海南、西藏外其他个省市自治区均有专用汽车生产企业。1988年企业数量在前十位的省市依次为湖北(69家)、江苏(63家)、北京(53家)、山东(52家)、辽宁(51家)、河北(41家)、广东(39家)、四川(38家)、上海(31家)、安徽(27家)。10省市企业总数占全国专用汽车企业总数的64%,生产量占总量的80%。 罐式车:30%的企业,约240家左右; 自卸车:30%的企业,约240家左右; 半挂车:25%的企业,约180家左右; 厢式车:50%的企业,约362家左右。 其他专用车:由各有关部门所属企业生产。 (2) 产量表1 19911998年各类专用汽车产量年 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自卸车辆3792769491861566721268473430585533987248%35.352.950.947.650.639.836.458.3半挂车辆9063111728239821850819509152801973214884%8.48.914.113.010.0厢式车辆4317027569355683232226324296405331325854%40.221.021.022.919.527.435.117.3罐式车辆920813652138711119010815104461097210507%7.98.0起重举升车辆37505045600455783420257330323134%4.02.1特种结构车辆31612779260139114386548361015239%3.03.25.04.03.5专用自卸车辆11101887119418362481180927532138%1.01.4仓栅车辆401594612180699526%0.4总产量(辆)107429131310169380141169135426108289151941149530 1998年专用汽车的社会拥有量为154.4万辆,占载货车拥有量的25.3%。 (3) 产品结构 全行业的产品结构逐步向合理化迈进(即:合理的产量结构;合理的吨位构成;合理的品种分类),逐步提高专用功能较强的专用汽车在总量中的比重。 合理的吨位构成为:重型:中型:轻型 = 3:4:3;1998年的构成为2:5:3。表2 1995年与1998年专用汽车品种分类统计对照表结构特征结构型式结构类型种类(种)增长率%品种(个)增长率%1995199819951998专用汽车11517451.3744118359其中:厢式车426145.233845133.4其中:客厢类243858.318226545.6 货厢类182327.815618619.2 罐式车20294518725838其中:液罐141935.712515927.2 粉罐4775476334 作业罐23501536140 专用自卸式81362.53675108.3 起重举升式7928.6456135.5其中:起重类4525303826.7 举升类3433.3152353.3 仓栅式4525111427.3其中:仓笼类23505860 栅格类220660特种结构式345767.6127324155.1专用半挂车141828.6507244其中:厢式半挂3433.35980 罐式半挂24100923155.6 自卸式半挂235048100 特种半挂77032320普通半挂车131515.4374932.4自卸车716128.63368106合 计14922349.7864137258.8 (4) 专用汽车进出口表3 19961998年我国专用汽车进出口量(辆)年份专用汽车合计其 中自卸车挂车起重汽车混凝土搅拌车钻探车半挂牵引车医疗车其他专用车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进口出口199648602500470558400150012356147641250310861910892821997322530001602544002000968057129935754261380650519983449308132424781098428324106628801142963309 (5) 新产品开发与新技术应用 近几年陆续在专用汽车上出现的高新技术产品有电子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 新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以城市专用汽车为主,如防弹运钞车、后装压缩式垃圾车、道路清扫车、清障车、道路划线车、举高消防车、混凝土搅拌输送车等。 近几年开发的新产品在改进结构、改善专用动能和采用新材料等方面也有许多新进展。1.2 专用汽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投资分散、力度不够; (2) 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的能力薄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要求; (3) 专用底盘开发、生产严重滞后; (4) 行业管理制度不完善,手段落后,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2 发展趋势分析与市场需求预测2.1 发展趋势分析2.1.1 加入WYO后对汽车行业产生的影响 (1) 加入WTO后,国家将会对现行的汽车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变。专用汽车企业一方面可以更方便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积极引进外资,扩大合资规模和引进技术范围,加快产品开发进度,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抓住加入WTO后几年保护期的有利时机,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 (2)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将会不断加大,市场对专用汽车行业中的自卸、厢式、半挂等大路货产品的需求量也会愈来愈大,而这些产品由于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售价低、需求量大,在较长时间内仍将占据市场的主要份额,随着WTO的加入和市场的开放,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有望进一步扩大出口,以质量和价格优势赢得国内外两大市场。 (3) 专业化系列化生产某一品牌的专用汽车企业,大多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合资的企业,其专业化程度高,产品质量好,性能优良,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市场占有率较高。随着WTO的加入,市场环境将会更加宽松,合资双方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将会抓住机遇,扩大规模,开发更贴近市场的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4) 消极影响:加入WTO后对那些工艺装备落后,产品开发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低下,产品在低水平基础上重复生产的企业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然淘汰;对个别综合性的专用汽车企业,若其规模大,效率低,管理手段落后,产品无特色,也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专用汽车,由于其产品适用范围窄,需求量小,国内大企业不愿投入开发,小企业无能力开发,国外的产品将会乘虚而入,可能长期占领我国市场。2.1.2 企业性质将会发生较大改变,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2.1.3 企业的生产模式将会发生较大改变 少数企业成功的经验证明,实行单一种类、系列化、多品种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将会成为专用汽车生产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改变“小而全”的落后状态,形成自己特有的专业化配套体系,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有利于创优秀品牌,形成企业特色。2.1.4 国家关于实施中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将会对专用汽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1.5 城市建设与服务、高等级公路运输与管理将是未来专用汽车的两大市场。2.1.6 底盘供求矛盾有望进一步改善,专用装置的发展将更加受到重视 底盘与载货整车的比例逐步调整为:一汽集团37.5%,重汽集团50%,东风集团45.4%。这趋势与发达国家很少生产或不生产载货整车,而以向改装车厂提供商品底盘为主的趋势是一致的。轻型载货车底盘的发展也将随着城市专用汽车市场的需求而得到改善。 我国专用汽车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差距,主要是通过专用装置的差异反映出来的。 专用汽车的专用装置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专用性。液压举升装置、排料卸料装置、计量测量装置、机械作业装置、制冷保温装置、安全防护装置、自动控制装置、各类缸、泵、阀、仪表等总成、各种厢体、罐体等车身结构,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2 市场需求预测表4 2010年前我国专用汽车各年需求量与保有量预测表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递增率 (%)11109年需求量(万辆)18.821.023.025.428.030.734.037.140.444.048.052.0更新量(万辆)6.06.08.08.010.010.012.012.014.014.016.016.0保有量(万辆)167.2182.2197.2214.6232.6253.3275.3300.4326.8356.8399.9424.8表5 2000年、2005年、2010年各类专用汽车需求预测年份类别自卸车牵引车及半挂列车厢式车罐式车起重举升车特种结构车专用自卸车仓栅车合计2000需求量(万辆)50.350.121.0比例(%)45.413.42005需求量(万辆)3.31.334.0比例(%)40.014.025.09.54.05.01.80.72010需求量(万辆)1.00.552比例(%)33.015.527.010.05.06.52.01.03 “十五”发展方针与目标3.1 发展方针 专用汽车“十五”发展方针是:以上水平、上质量、上品种为中心,以满足市场有效需求为宗旨,以提高企业和行业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发展专用底盘和专用装置为突破口,对外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引进技术,扩大合资,以多种方式促进专用汽车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3.2 发展目标3.2.1 总量目标 (1) 品种:300个种类,3000个品种,重、中、轻的比例尽量接近3:4:3。 (2) 年产量:34万辆,占当年载货车产量的35%。 (3) 效益目标:人均生产专用汽车 辆,人均劳动生产率 。 (4) 年生产能力:40万辆。 (5) 保有量:375万辆。 (6) 出口创汇:1.5亿美元。3.2.2 组织目标 (1) 在依靠大型汽车集团解决基本型汽车底盘供应的同时,支持和鼓励有代表性的专用车生产企业与大集团合作,联合开发23种需求量较大的专用汽车底盘。 (2) 逐步建成10家左右有一定规模,有较强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强的行业骨干企业。 (3) 逐步建成20家左右按单一系列、多品种、产品有特色、能满足市场有效需求的专用汽车企业,支持其向出精品、创名牌的方向发展。 (4) 逐步建成10家左右专用汽车专用装置及其零部件配套企业,使其按专业化、系列化方向发展,成为专用汽车行业的小“巨人”企业。 (5) 支持上述企业进行各种方式的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力争在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上有重大突破。3.2.3 技术进步目标 (1) 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加速提高企业产品开发能力。逐步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产品开发体系,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建立专用汽车行业数据库,加速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2) 到“十五”末期,现有产品的技术水平要达到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水平,新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要与国际水平同步。 (3) 建立专用装置及其零部件的研究与开发机构。 (4) 50%以上的企业采用CAD技术和优化设计技术,在设计水平和质量上上一个档次。 (5) 质量管理应向GB/TI9000-ISO9000系列标准靠拢,重点企业达到该系列标准要求,并通过认证。 (6) 进一步完善专用汽车技术法规体系,“十五”期间完成专用汽车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制订19项,修订6项。4 “十五”规划的原则及发展重点4.1 规划原则4.1.1 以专用汽车产品品种及其技术水平作为规划的重点。技术改造亦以产品与制造技术为主。4.1.2 兼顾生产企业与产品地区分布的合理性。根据国家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战略,在中西部地区适当安排发展重点。4.1.3 优先扶持产品技术水平高、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化生产企业。4.1.4 规划主要面向现有生产企业。在严格控制新增企业的前提下,不排除对产品极具发展前途的新兴企业的支持。4.2 列入规划中重点支持的企业应具备的条件4.2.1 产品应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有一定市场份额,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4.2.2 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尤其具有开发目前国内尚属空白而又急需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能力,且有较好生产条件的企业。4.2.3 得到地方政府或部门大力支持的国营和民营企业以及有条件引进技术或与国外合资、合作的企业。4.2.4 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年产能力在200辆以上和产品技术含量一般、年产能力在1000辆以上的企业。4.3 发展重点4.3.1 重点突破口 重点突破口主要是汽车底盘(尤其是专用底盘)和专用装置。 a. 汽车底盘:主要解决品种、供应和满足改装匹配与满足高速公路使用条件的问题; b. 专用装置:加强科学研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强化专用功能。特别要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专用装置上的应用研究。4.3.2 重点发展的产品 a. 适用于高等级公路运输的重型牵引半挂车,特别是专用半挂列车; b. 城市专用汽车:城市环卫车类(如道路清扫车、垃圾车等),市政作业车类(如下水道疏通车、吸污泥车等),施工工程车类(如散装水泥车、混凝土搅拌车、混凝土泵车、重型起重汽车及各种工程车等),城市服务车类(如云梯消防车、救护车等),机场专用车类(如重型机场加油车、摆渡车、扫雪车、飞机除冰车等); c. 油田用专用汽车,尤其是沙漠油田专用汽车,需要在自主开发和生产上有所突破; d. 高等级公路维护管理车,如多功能道路养护车、抢险救援车、巡逻车等; e. 开发适应现代地面战争的特种汽车,如扫雷车、特种运输车等。4.3.3 重点引进技术 “十五”期间引进技术以重型专用汽车制造技术、专用装置和专用零部件为主。如:机场专用汽车制造技术、油田专用车专用装置及其制造技术、桥梁检测车专用装置及其制造技术、高速公路扫雪车专用装置及其制造技术、重点产品所需的自动控制装置和高技术专用零部件。5 主要措施和建议5.1 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5.2 加快技术改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5.3 加速专用汽车科技队伍建设,促进行业健康发展。5.4 以市场为依托,加强专用汽车行业管理。5.5 鼓励并支持专用汽车底盘和专用装置及其零部件的开发。五、专用车不怕入世本报记者 王 政 发达国家专用车占载货车总产量的近80,我国目前仅为212。专家预测,“十五”期间,我国专用汽车的需求量将以10的年增长率递增 加入WTO对民族产业的冲击,汽车工业首当其冲。然而,在目前举办的专用汽车“十五”规划座谈会上,却传出了令人振奋的声音:专用车不怕“入世”。 专用车是对自卸车、半挂牵引列车、厢式车、罐式车、起重举升车、特种结构车、仓栅车等专用载货汽车的统称。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专用汽车社会保有量占载货车保有量的比重已接近50,如今已增至近80。而我国目前专用车比重仅为212。专家预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速公路建设的加快,我国专用车需求在“十五”期间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国家机械工业局行业管理司汽车处处长李万里认为,作为汽车工业的一部分,加入WTO必将对专用车行业产生一定影响。但综观国外专用汽车发展水平和我国目前现状,加入WTO对多数专用汽车企业而言,应该是机遇大于挑战。首先,加入WTO后,国家将对现行的汽车产品管理制度作相应的改变,专用汽车企业一方面可以更方便地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积极引进外资,扩大合资规模和引进技术范围,加快产品开发进度,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抓住难得的几年保护期,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调整产品结构。 其次,未来中国市场对专用车的需求中技术含量低、售价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较长时间内仍将占据主要份额,而这正是我们的优势。 另外,与轿车不同,专用车不必采用大投入、大规模的生产方式。虽然我国专用车投资分散且力度不够,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能力较弱。但是目前专业化系列化生产某一品牌的专用车企业大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或者是合资企业,其专业化程度高,产品质量好,性能优良且形成一定规模,市场占有率也较高。加入WTO后,市场环境将更加宽松,合资双方将抓住机遇,扩大投资规模,获得更大发展。 当然,加入WTO后,单一种类、系列化、多品种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将成为专用车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个别规模大、效率低、管理手段落后、产品无特色的综合性专用车企业,将面临危机。但可喜的是,近几年,以广东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以崭新的机制和经营策略、专业化的特色产品,在国内专用车行业异军突起。他们的经验,也许能成为其他企业重振雄风的借鉴。六、皮卡车市场概况分析(根据农机市场杂志2001第7期)1 市场概况1.1 国际市场 皮卡车在美国的年销售量达300多万辆(1999年),占汽车销售总量的20%;轿车与皮卡的销售比例为2.7:1。 皮卡车是一般家庭的生活工具用车,在非洲、亚洲、南美地区已成为主要车型。皮卡车的销售量在泰国占72%、在菲律宾占34%、在马来西亚占14%,在印度、巴西、巴基斯坦、印尼等国均占30%左右。1.2 国内市场 2000年全国皮卡车销售近9万辆,比1999年增长80%以上。2001年第一季度全国皮卡车的销售量为2.5万辆,其中,中档皮卡约为1.5万辆,高档皮卡约0.63万辆。2 国内皮卡市场特征 生产厂家约有30家左右,投资总额超过65亿元,总生产能力近40万辆。 皮卡车的车型可分为美式皮卡(造型剽悍、车身宽大、底盘高、功率大)和日式皮卡(由小型轿车或卡车演变而成,小巧玲珑、省油价廉)两种风格。 皮卡车从型谱技术上分有:丰田、五十铃、日产、马自达、通用以及日美车型合一型。 高档皮卡:合资引进型,有江铃、庆铃、郑州日产、福达、金通皮卡等。价格一般在1013万元左右。 中档皮卡:自主开发型,有海马、扬子、田野、芜户一汽解放、长城皮卡等。价格一般在68万元左右。 低档皮卡:农用车行业的皮卡,有山东文登黑豹、北汽福田阳光等。价格一般在45万元左右。 中高档皮卡:国内著名汽车厂生产的皮卡,有一汽解放皮卡、二汽东风皮卡、跃进皮卡、金杯华晨金通皮卡等。 军转民企业生产的皮卡:属中档皮卡。河北省最多。 杂牌军企业:为小作坊型厂家,属低档次皮卡。 现在,全国皮卡生产主要集中在8大家,按2000年销售量排序分别为:长城、田野、扬子、一汽、郑州日产、江铃、庆铃、福达,其产量占全国的85%以上。 价格在8万元以上的皮卡车就选装了ABS、气囊、助力转向、CD、中控锁、多点电喷发动机、真皮座椅等,与中高档轿车的配置相差无几。 皮卡车的用户构成: 国有企业为25%, 私营企业为35%, 政府机关为15%, 特殊行业为20%, 私人为5%左右。七、未来十年我国将新增运营客、货车200万辆根据交通部道路运输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 交通部最近印发了道路运输发展纲要(2001-2010年),勾画了我国公路运输业今后十年的发展蓝图,到2010年,将新增运营客、货车200万辆。初步形成以安全、优质、高效为特征,有效供给与需求相适应的,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与其他运输方式发展相协调的道路运输体系。 据交通部公路司车辆管理处孟秋副处长介绍,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道路运输供给总量持续、快速发展,到2000年底,我国运营客、货车保有量为570.13万辆,其中客车129.66万辆,除此以外还有近400万辆农用车在从事营业性运输。道路运输存在着不少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1) 企业规模小、运输组织松散、市场集中度低、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运力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高级客车和重型货车、特种专用车的保有量低,低水平的运输能力普遍过剩、高层次的运输能力难以满足需要; (2) 运输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运输站场和经营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等。 纲要除制定了指导方针、基本原则,还分别列出了有关装备水平的五年期和十年期的具体目标: 2005年,全国运营客车总量达到163万辆,其中从事班车、包车、旅游客车的大中型客车总量达到64万辆,大中型客车中高级客车所占比重达到10%以上,中级客车所占比重达到35%以上;运营货车达到485万辆,其中特种专用车占15%以上;普通载货汽车中厢式车占10%以上,重型车占10%以上(约50万辆左右); 2010年运营客车总量达到220万辆,其中大中型客车总量达90万辆,大中型客车中高级客车所占比重达到25%以上,中级客车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运营货车达到550万辆,其中特种专用车占30%以上,普通载货车中厢式车占20%以上,重型车专20%以上。 高速公路和国道主干线实现由高级客车为主经营,城乡客运要由中级客车和普通客车为主经营,淘汰从事农村客运的农用车; 大力发展集装箱车、厢式货车、特种专用车辆和8吨以上重型柴油货车,加快普通敞蓬货车的厢式化进程。 交通部近年来进行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客运企业资质评定和客车等级评定工作,提高了客运企业更新、淘汰老旧车辆的积极性,刺激了客运企业对新型客车,特别是对中、高级客车的市场需求。 纲要的三要点: 一是通过企业资质管理加快运输组织结构调整,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网络化,把运输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调整运力结构,发展高效低耗的新型运力,在高速公路客运中发展高级客车,在国省干线客运中发展中级客车,在农村支线客运中发展中级客车和普通客车,严格运输车辆市场准入,杜绝农用车、拖拉机、货车从事客运,鼓励发展厢式运输车、罐式运输车、半挂汽车列车、集装箱专用运输车、大吨位柴油车及危险品、鲜活、冷藏等专用运输车,限制和淘汰技术等级低于二级的老旧车辆及违规、超限、排放不达标的车辆从事营业性运输; 三是科技主导作用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水平,道路运输单位能耗在现有基础上降低10%,运营车辆的排放达到国家标准。 我国汽车制造业将随运输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我国运输业的提高而提高。未来十年我国道路运输业新增运营客、货车200万辆(尚不包括更新、淘汰的部分)的巨大需求,为汽车制造企业营造了广阔的市场。(摘自2002年2月22日第831期重型汽车报三版)八、入世后,三大因素制约在中国市场的进口车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进口车觊觎中国,这是必然的。但进口车在中国市场能掀起多大的浪,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国曾在八九十年代掀起进口汽车的狂潮。在1994年以后,随着国家对公款购车限制的加严,进口车在数量上开始下降。入世之后会怎样?有些人担心届时进口车又会如潮水般涌进来。实际上,情况可能不是这样。 目前影响进口的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