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祖陵探秘.doc_第1页
大辽祖陵探秘.doc_第2页
大辽祖陵探秘.doc_第3页
大辽祖陵探秘.doc_第4页
大辽祖陵探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辽祖陵探秘大辽国为契丹人所创建,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多民族王朝。它以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为中心,一度占据北抵克鲁伦河流域和大兴安岭一线,东临日本海,西到阿尔泰山附近,南达河北高碑店白沟一线的广大地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907年称帝,始建辽朝,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年)为金国所灭,历时219年。辽朝与南部中国的五代和北宋时期相当,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契丹虽然是消亡的民族,但是其所建立的辽朝,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曾做出过重要贡献。因此,深入研究辽代陵寝制度等为载体的辽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辽代陵寝制度的研究,是其考古学的重要内容之一。1920年法国神甫闵宣化(Joseph.L.Mullie)就对辽庆陵进行了调查;1922年法国传教士凯文(R.P.L.Kervvn)对庆陵的中陵进行挖掘并发现兴宗及其皇后的哀册,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其后,日本学者对辽庆陵多次进行实测、摄影和壁画临摹,并进行了研究。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辽代陵寝制度的考古工作关注较少,显得较为沉寂。因此,笔者希望能尽快打破这种局面,推进辽代考古学的进展。 辽朝主要有五处帝陵,即内蒙古巴林左旗祖陵、巴林右旗怀陵和庆陵,以及辽宁北镇(今北宁市)乾陵和显陵。其中祖陵陵园是辽朝第一个皇帝耶律阿保机及其夫人的陵寝之地,建于天显二年(927年),陵园保存较好。祖陵陵园地处大兴安岭南端,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嘎查西北,其东南约五里处有奉陵邑祖州城。 祖陵陵园地理环境优美,是上好的风水佳地。遗址坐落于一个口袋形山谷中,四面环山,仅在临近祖州城的东南方向,有一个直线距离约80多米的山口,为祖陵陵园唯一的出入口。祖陵南侧有一座孤山漫岐嘎山,形如祖陵陵园的屏风。漫岐嘎山南侧地势较平,有沙力河由西向东经过。 1960年代初,贾洲杰先生曾对辽祖陵进行过考古踏查,这是目前所见最重要的祖陵考古资料。但是文中关于祖陵玄宫位置的推定,明显有误。可以说祖陵考古工作薄弱,尚属学术空白。同时,也考虑到祖陵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亟需制定科学的大遗址保护规划。因此,笔者选择祖陵为突破口,来进行辽代早期陵寝制度的考古研究,并为祖陵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的考古依据。希望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能基本弄清辽祖陵陵园的形制布局和特点;再结合历史文献和相关考古资料,初步探索辽代早期的陵寝制度及其历史地位。 在内蒙古文化厅苏俊处长的支持和帮助下,笔者于2003年10月22日,带着一种十分兴奋的心情,只身到了巴林左旗。在旗文化局和博物馆同仁的帮助下,次日早晨和博物馆的王未想、王青煜先生一起(后来康立君先生加入),赶往石房子村陈继和家住下。祖陵陵园的考古调查揭开了序幕。 祖陵陵园东侧南北向山岭陡直,而西侧则有三条大体平行的山岭伸向东部。由南至北,可称为L1、L2和L3。我们的考古调查主要收获如下。 祖陵玄宫位置的推定 祖陵考古调查最重要的工作,是从考古学上大体确定太祖陵玄宫的位置。 我们根据已有的文献记载和考古线索,通过对祖陵陵园内遗迹和遗物的实地考察,基本锁定太祖陵玄宫可能位于L3的东端。从现地表看,太祖陵前半部为土石分层混筑的人工堆积,土山两侧均有石块垒砌的护墙;而后半部则为自然的山体。与辽史地理志所载,“太祖陵凿山为殿,曰明殿”大体相符。故推测太祖陵玄宫主体应在山体内。 闵宣化踏查祖陵时曾发现“山后山谷草中尚卧有若干翁仲,然辽代之碑已无存矣。”现地表只有2个石翁仲个体。一个在“太祖陵”人工土丘的南侧,仅露出上半身,头部及左臂已残失,半埋在现地表中;另一残断的半节石翁仲个体卧在附近的冲沟内。我们想了解立像石翁仲所在原地面的情况,试掘了3.75平方米。令人惊喜的是,紧贴石翁仲底座西侧的原地面上,新发现一个石雕卧犬。这些石像生可能都是太祖陵前重要的遗存。 在“太祖陵”南侧的山岭(L2)东段,我们发现了三处建筑基址,地表均有大量砖瓦构件,西侧和中间的基址规模相仿,最东者略小。其中西侧的建筑基址除发现大量的砖瓦残片,以及三级踏步等石质建筑构件外,还采集到多块汉文楷书经幢残片,以及经幢构件等。这里应是文献所载的“南岭”。辽史地理志载“南岭有膳堂,以备时祭”。南岭上的建筑基址可能是当时重要的祭祀场所之一。若真如此,笔者认为应有一条较好的登山路,以方便皇亲显贵等前来祭祀太祖陵时行走。根据这个思路,我们确实在南岭阳坡上找到一条折线的登山路。路面平整,宽约5米,长约300米,现存多处石块垒砌的护坡。登山路的山下入口处左近还有一处小型建筑基址。因为南岭上的建筑基址突兀,并有盗坑,所以被贾洲杰先生误认为是太祖玄宫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实地考古踏查情况,参考辽史等文献的记载,大体锁定了太祖陵玄宫的位置。 祖陵“黑龙门”址 辽史载祖陵“门日黑龙”。我们踏查祖陵入口处,发现两侧为悬崖峭壁,中间是一处总宽不足70米的狭窄通道。在通道偏西侧,有两个高起的圆形土丘,应为祖陵陵园的两个门阙址。门阙之间石板铺筑的门道依稀尚存。门阙址和门道是本次考古调查的新发现。 门阙两侧有土墙与峭壁相接。现残存门阙址东侧墙;西门墙被一条较大的冲沟和一条现代道路破坏。土墙两侧有石头包砌,中间填充土石和砖瓦碎片。冲沟内尚有小溪四季长流。 确认甲组大型建筑基址等遗存 在祖陵陵园内共发现建筑基址7处,其中甲组建筑基址最为重要。 太祖陵玄宫的东南部,南岭东侧有一个较为宽阔的平缓地带,暂称为东部广场。这里地表散见两个大型覆盆状柱础(约1米见方)和两个有槽小柱础。结合地表现象推测,这里应该是一处大型的地面陵寝建筑基址。为验证并了解这组建筑的形制结构,我们于2004年秋进行了重点钻探和试掘,初步得知这是一处由三个单体建筑组成的“凹”字形建筑,大体呈南北向,有较密集的砖瓦等倒塌堆积。 发现一号陪葬墓等遗存 在本次考古调查中,我们初步确认了三座陪葬墓。其中一号陪葬墓(编号PMl)早年被盗,最近一次盗掘是1998年。这是一座三正室带二耳室的五室墓,级别很高。从其弧方形的墓室形制看,此墓可能属于辽代早期,有五代墓的风格。在一号陪葬墓东南的山岭(L1)上,发现了一处建筑基址,有石柱础和大量的砖瓦等,可能是1号陪葬墓的祭祀性附属建筑基址。 调查四周山脊石墙 祖陵四周的山脊上,有人工垒砌的石墙封堵豁口或筑于平缓的山岭上。我们对环绕祖陵四周的山峰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共发现了30余处石墙遗迹。石墙上口约宽0.86米,高从不足1米到9米多不等。最长达160多米。这些石墙将祖陵陵园密封成一个独立的文化地理单元,应该具有界分茔域的作用。从石墙形状和建筑特点看,其性质不会是防御性的,而可能与古代陵墓修建时所遵从的堪舆制度相关。 需要指出的是,南岭(L2)西侧的山脊上,有4段曲折的石墙,长约180米,与祖陵陵园西侧山脊的石墙呈“T”字形交汇,并将陵园分成南北两部分。根据考古踏查情况看,甲组建筑基址起到了填补祖陵“南岭”与陵园东山之间缺口的作用。从南岭现存的剖面看,在连接甲组建筑基址方向,有一道人工的砌石遗迹;与甲组建筑基址大体相连的祖陵陵园东山脚下,也有一处突起的地带,有残砖断瓦。 这些迹象表明,南岭西侧石墙当时或许与南岭东部(祖陵前面)的建筑基址相连,再衔接东侧的“甲组建筑基址”,形成一道文化区域的分割线,将祖陵分为内、外两个陵区。南岭和甲组建筑基址以北,以太祖陵玄宫为中心的区域,为祖陵的内陵区(主陵区);南岭和甲组建筑基址以南的区域,为祖陵的外陵区。 陵园外诸遗存的调查 祖陵陵园外的东南部有奉陵邑祖州城。经过考古踏查,在陵园黑龙门外东西两侧,发现有多处建筑基址。其中以东侧现存石龟趺的台地基址最为重要。基址中央有一个巨大的石龟趺,其上石碑不存。从采集的带字残石碑片看,此碑正面为契丹文字,背面为汉文楷书,属于双语石碑。笔者意识到,这里的碑片是具有文献性质的重要实物资料,常年遭受盗扰,应该成为考古抢救性清理的首选。 在祖陵东南面的漫歧嘎山北麓正中的山丘上,有三层台地建筑基址。其中下层面积最大,砖瓦残块最多,还发现绿琉璃滴水、汉字楷书经幢残片等。说明这里应是与祖陵陵园密切相关的重要建筑基址。 在祖陵陵园两侧有多个山谷,也发现数座被盗辽墓。笔者认为这些墓葬可能与祖陵陪葬有关。因此建议地方政府扩大祖陵保护范围。 2003年这次考古调查,是迄今这止对祖陵进行的最为全面系统的踏查,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学术收获。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对辽代祖陵的研究。 考古调查的新发现和认识,使我们越发感到辽祖陵陵园遗址重要的学术价值。无论是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一些重要的遗迹都需要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以推进辽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陵寝制度的研究。因此,从2005年起,笔者开始积极争取辽祖陵陵园遗址考古发掘的立项工作。在国家文物局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辽祖陵考古队,为配合辽代祖陵陵园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开始对其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2007年度清理了陵园内一号陪葬墓(PMl)和陵园外东侧的龟趺山建筑基址;2008年度对甲组建筑基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较为重要的发现。 一号陪葬墓 一号陪葬墓(PMl)地处南岭的西南侧,与太祖陵仅一岭之隔。此墓规模较大,凿山而建,墓道朝东南。墓室内地面均铺有方砖。墓室内和墓道下有砖砌的排水设施。 墓道长约17.35米,宽3.78米,最深5.25米。底部平缓,上口部分沿自然山脊呈斜坡状。墓壁两侧有包砖,上口部分砌一层石块,并刷白灰面。墓道后部两侧各有一个仿木结构砖砌建筑,墙壁刷有白灰面,仅东端侧面有墨线勾勒的人物图像。顶部有脊瓦、板瓦、筒瓦和滴水,其下面为涂朱的砖檐椽;脊瓦东头为兽面瓦当。两建筑之间的最东端设有一个木门,铁构件尚存。近墓门处铺三层方砖。迎风墙下部为砖砌,上部为石块垒砌,均涂白灰面。 墓门为券顶,原设有木门,木地柎尚存。前室平面为长方形,弧形券顶。东西长9.05米、宽3.3米、高2.84米。其后部用十层方砖或长方形砖封堵前甬道。前室后壁残存墨绘花卉图案。前甬道前部两侧各有一个小壁龛,后端近中室处两侧残存木质门砧。中室、后室和两个耳室均为圆角弧方形,穹窿顶。后甬道内也有数层砖封堵后室,内侧残存木门痕迹。后室东西长6.85米、南北宽6.9米,残高约5.5米。后室中后部筑有砖筑棺床,三面有壹门彩绘雕砖和雕砖支柱,西部接后壁。从出土的包金木雕龙头等构件看,棺床上原有小帐一类的葬具。小帐外的棺床表面施有彩绘花卉图案。 因为后室坍塌,并被严重盗扰,故尸骨和随葬品原始位置均不详。此墓经过多次盗掘,残存随葬品主要有鎏金银器、鎏金铜器、玻璃器、瓷器、玉器、琥珀、铁器、陶器、木器、石器、鎏金铜钱、铜钱等,以及砖瓦等建筑构件。其中“开元通宝”鎏金铜币、鎏金双凤银饰件、镶宝石银饰件、玻璃碗、青釉龙洗、青釉双凤洗、青釉执壶等堪称精品。 墓葬仅存几块鎏金墓志残片,所以墓主人的身份尚不清楚。但此墓前、中、后三正室的形制结构与巴林右旗辽庆陵东陵基本相同,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很高。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等特征看,此墓应属于辽代早期。 龟趺山建筑基址 龟趺山建筑基址地处祖州城通往祖陵的必经之路上,基址地势较高,可以俯视祖州城的全貌。基址坐北朝南,为土木结构建筑。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间,进深3间。东西长13.53米、南北宽9.83米。南侧有一门,门宽约4米,门两侧各有一个柱础石残坑。建筑四面为宽1.25米的土坯墙,内外均涂白灰面,地面铺有方砖。 石龟趺居于建筑中央,坐于一个包砖的长方形基座上。龟趺已无头,残长2.8米、高1.06米。面朝南,上有龟背纹,中部有碑槽。其上石碑不存,残碑片散落在周围的堆积中。南部契丹大字碑片较多,北部汉字碑片较多。 建筑内石龟趺座周围有四个对称的方形明柱础石残坑。四面土坯墙体内发现有暗柱,每侧4个。建筑土墙外铺地砖向外延伸4米。基址外围有包石和砖铺散水。根据柱网布局推断,龟趺山建筑基址应为重檐庑殿顶建筑。 龟趺山建筑基址东西两侧都发现有砖石混筑的登山路。东侧保存较好,平坦部分铺长方形砖,台阶部分用长条石垒砌。 基址内清理出水晶构件、“王”字戳印板瓦和变体莲花纹瓦当等重要实物。最为重要的是出土大量带文字的碑片。石龟趺上的字碑,前面为契丹大字,后面为汉文楷书,属于双语石碑。残碑中提及“天赞五年”“升天皇帝”“李胡王子”等,还有太祖皇帝与刘守文会盟北淖口、讨幽州、征渤海国等内容。从字里行间可以判断,此碑记录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功绩。这与辽史地理志所载“太祖陵凿山为殿门曰黑龙。东偏有圣踪殿,立碑述太祖游猎之事。殿东有楼,立碑以纪太祖创业之功”情况基本吻合。因此,我们推定此基址应该就是“辽太祖纪功碑楼”之所。 根据石龟趺山建筑基址提供的线索,从考古学上基本可以佐证文献所定的祖陵地望。而“辽太祖纪功碑”两种文字的整合和研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甲组建筑基址 甲组建筑基址位于太祖陵玄宫的东南部,南岭(L2)东侧的平坦地带。甲组建筑基址由三个单体建筑构成。限于规定的发掘面积,我们仅揭露了西侧和北侧的两个建筑基址,分别称为J1基址和J2基址。 J1基址坐北朝南,为高台夯土建筑,四边侧壁有长方形砖包砌,外抹白灰面。门平面呈长方形,南部有月台,月台上部垫有石块。11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地面铺方砖。明柱础为雕花覆盆式;暗柱础用加工修整的不规则平石,夹在砖墙内。砖墙宽约1米。雕花覆盆式柱础方形座边长近1米,其规格暗示了此建筑的等级之高。 J1基址出土大量的砖瓦构件,有兽面瓦当、滴水、筒瓦、板瓦、鸱吻残片等,还有精美的石僧人像、残佛像、铁马镫和北宋铜钱等遗物。其中堆积中出土的刻有“佛”字、或刻有罗汉人头像的残板瓦,是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我们推测此基址属于与祭祀祖陵有关的陵寝建筑遗址。 J2基址坐北朝南,基址主体是在砂岩土上直接垫黄土,地表铺方砖。南面和东面有石块垒砌包边。建筑基址南侧发现有一排3个莲花纹覆盆式柱础和2个柱础坑(东部石柱础移位)。砖铺漫道位于东起2与3号柱础间。建筑东、西、北三面为砖墙,南面设门窗。建筑进口推测设在东偏房(东1和2号柱础间)。墙内有暗柱,下为不规则的平石块做柱础。一处木柱残迹尚存。 J2建筑为砖木结构,由东偏房、西正房两部分组成。东偏间为一单间(编号J2E1),南北进深略长于西侧正房,破坏较严重。可分早晚两期建筑。早期建筑南部被晚期地面破坏;北部为一个半地穴式建筑。半地穴建筑的南侧墙为石块垒砌,其中中部偏西的一块长方形平石,边缘摩擦光亮,推测是当时上下的通道。半地穴地面为磨擦光滑的鹅卵石,表明当时活动频繁。半地穴房屋内西南角有灶台,其火塘和烟道与西侧正房(J2W1)内的“火炕”相通。灶台北面和南面,摆放7个瓷或陶瓮。推测这里是一处厨房性质的遗迹。E1晚期建筑地面也被破坏,不见铺地砖,黄土地面发现有铁菜刀、剪刀、箭头等生活用具和北宋铜钱。东,西、北三面墙基尚存,墙内柱础保存较好。建筑较为简陋。 值得注意的是,在E1西墙南侧,尚存一个长条形门石,两侧有门砧石。门石边缘摩擦光亮,反映出当时活动频繁。这里有门与西侧 正房相通。 西侧正房(编号J2W1)门朝东,与J2E1相通。建筑应为南向设窗,面阔3间。西侧和北侧为砖墙,墙内有暗柱础石。地面铺方砖,保存较好。较为重要的是,在正房南、西、北三面都发现了砖石混筑的“火炕”面,宽约1.4米、高约0.3米。炕面原抹有白灰。北炕下有3条烟道,西和南炕原为2条烟道,后局部增补1条。房屋西北墙外有烟囱遗迹。在北侧和西侧还发现了3个明火坑,可能是后期补建。 J2W1内发现有镰、剪刀、锅、矛、镞、马镫等铁器,以及北宋铜钱等遗物。特别是在南侧火道内清理出2把精美的铁刀,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根据发掘现象和遗物推定,J2或许属于供祭祀祖陵的人员临时下榻之所。 2009年79月,联合考古队再次对辽代祖陵进行考古钻探、试掘和抢救性清理。包括祖陵陵门址保存状况的试掘、陵园内主要建筑基址规模和四至的考察、太祖陵玄宫前封土堆的考察,以及东北沟被盗辽墓的抢救性清理。 经对先前推定的太祖陵玄官位置地表封土堆进行钻探和试掘,搞清了封土的范围和堆积情况。封土高差高达50多米,东北和西南都有清晰的封土界标,即用石块自上而下堆砌而成。中央部分的主体封土为夯土和石块层分层而建,与祖州城部分城墙的结构相似。目前初步可定太祖陵玄宫应为东南向,石像生紧邻南面封土的外围。 通过2009年度最新的考古发掘,可确认祖陵陵门址至少为一门二道(可能为一门三道)。陵门址保存状况之好,在国内帝陵中较为少见。 关于辽代陵墓埋葬制度的文献记载十分简约,因此,考古学调查和发掘资料成为我们认识辽代陵寝埋葬制度的最重要手段。辽史地理志云“太祖陵凿山为殿,日明殿。殿南岭有膳堂,以备时祭。门日黑龙。东偏有圣踪殿,立碑述太祖游猎之事。殿东有楼,立碑以纪太祖创业之功。”通过调查和发掘,我们基本厘清了辽史中所载祖陵诸遗存的大体方位,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祖陵陵园的实物资料。祖陵陵园布局承袭了汉唐陵寝制度的部分精髓,也具有自己的特色。这种陵园布局为辽代怀陵所承继,代表了辽代早期陵园布局的模式。 这几年的调查和发掘成果,是辽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填补了辽代早期陵寝制度研究的空白,推进了辽代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研究。但是,可以说,我们对祖陵陵园的认识还很有限,诸多秘密还有待今后更多考古工作来探寻。 需要指出的是,祖陵陵园遗址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赤峰市文化局和巴林左旗旗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是中国古代帝陵文化遗产保护中较为成功的实例。笔者诚切地希望在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重视下,能加大辽文化的宣传力度,让这个拥有辉煌历史的王朝能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让这个消逝的民族能得到世人应有的敬意!因为契丹王朝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中曾起过不容忽视的历史作用。当时的中亚地区“无闻中国有北宋,只知契丹即中国”,足以说明契丹王朝的历史价值。 辽怀陵 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床金沟山谷中。系太宗耶律德光和穆宗耶律璟的陵寝。设有奉陵邑怀州城。 1976年以来进行了多次勘测和调查,1990年清理过一座规模较大的陪葬墓,有精美的壁画,西南还有祭祀类建筑基址,为研究怀陵布局等提供了重要资料。怀陵“依山为陵”,入口处有陵门址,现存两座高大的夯土台基。陵园中部有一道石墙,将其分为内,外两个陵区,其中陵墓和祭殿在内陵区,大型建筑台基在外陵区。两陵区四周山脊的豁口等处都有石筑墙,为防护建筑。外陵区发现五道石墙,宽34米,全长1100米;内陵区发现两道石墙,长560米。内陵区地面上还发现柱础、花纹方砖。兽面莲花瓦当,滴水,浮雕建筑构件等。 辽庆陵 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瓦里乌拉山(辽称庆云山)下。由圣宗永庆陵(东陵)、兴宗永兴陵(中陵),道宗永福陵(西陵)组成。设有奉陵邑庆州城。1914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