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生产实习报告.doc_第1页
煤矿生产实习报告.doc_第2页
煤矿生产实习报告.doc_第3页
煤矿生产实习报告.doc_第4页
煤矿生产实习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目 录1第一章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2 第一节 矿区概述2 第二节 井田地质特征4 第三节 煤层特征7第二章 井田开拓部署及生产关系8 第一节 井田开拓方式8第二节 掘进概况9第三节 地质概况11第三章 采煤方法与回采工艺13 第一节 采煤工艺方式14 第二节 回采巷道布置16第四章 通风与安全26 第一节 矿井通风系统选择26 第二节 防止特殊灾害安全措施28第五章 主要生产设备30第六章 实习体会30第一章 矿区及矿井概况第一节 矿区概述一、 地理概况一、井田位置:蓟玉煤田林南仓井田,位于河北省玉田县林南仓附近、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730,北纬395000,是蓟玉煤田东北端的一个独立向斜构造。西部隔林西背斜与蓟玉煤田的李庄子含煤向斜相毗邻。二、井田范围:东起白庄子,西至甫庄、黄庄子一带,南起李三庄,北至后湖定府、岳庄附近。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整个井田呈不规则的长圆形,面积约22平方公里。井田行政区划,中部隶属玉田县林南仓公社,西部和南部分别属于林西公社和郭桥公社。井田内有十八个自然村。三、井田交通条件:本区目前有从唐山经林南仓至天津和经林南仓、彩亭桥至北京的公路。下仓到本区的铁路业已通车,交通比较方便。 四、山文和水文:本区北枕燕山余脉,距螺山、峰山等只有十余公里,南为华北大平原。全区被新生界地层覆盖。本区地形平坦,地势由北往南逐渐低下,地表标高介于1.00至+6.91米之间,地形坡度约2/1000。区内无河流,仅井田北部有一较大积水洼地-后湖,现四周筑堤,作为天然水库占地约11000亩,盛产芦苇,呈沼泽状态。井田南部亦甚低洼,通称“仓洼”,占据本区东南部约三分之一的面积,过去有“十年九涝”之说。近几年来,人民公社大兴水利,加强排涝,排除水患,成为盛产粮食的地区。五、气象:本区属大陆性气候。据玉田县气象站1961-1971年观测的资料是:1.降水量:年最大降水量1154.5毫米(1967年),年最小降水量345毫米(1968年);月最大降水量668.2(1967年8月)毫米,月最小降水量为零(1963年1月和1967年12月);日最大降水量339.6毫米(1963年8月20日)。本区降水量的特点是集中在6、7、8三个月,约占全年的87,而且多暴雨。3.气温:月最高平均气温27.2(1968年7月),月最低平均气温-7.9(1969年1月),日最高气温40.3(1961年6月10日),日最低气温-22.9(1968年12月15日)。气温最高在6、7、8三个月,最低在12月和1月年平均气温在9.8-12.2之间。最大冻土深度780毫米(1961年1月21日-24日)。初冻日期一般在11月份(最早时1961年10月29日即开始),解冻一般在三月份(最晚为1969年4月24日)井田位于京、津、唐三角地带中部,经本区内有至北京、天津的公路及下仓至本矿的铁路,交通比较方便。井田内地貌简单,地形平坦,为第四纪冲积平原,北东高,南西低,地形坡度0.2%。矿区内无河流,只有采矿活动形成的塌陷积水坑三个。从多年的长期观测资料看,塌陷坑积水对采矿基本无影响。矿井历年最高洪水位为+3.2米(1959年),而矿区工业广场地面标高在+5.5-+6.6米之间,所以无雨季地表水水害问题。二、气候本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9月份,年平均降水量为660.2毫米,最大年降水量898.1毫米(1990年),最小年降水量452.4毫米(1992年)。降雪期由十一月到次年三月,月降雪平均厚度3040mm,最大163mm。风向多东风,冬季略偏北,最高风速25m/s。常年最高气温37.6,最低气温-22.6,年平均气温10.8。冻结期由十一月中旬到次年三月下旬,土壤冻结深度0.50.7m。三、地震自十五世纪有记载以来,唐山玉田一带共发生有感地震100余次,震级大于4.7级的10次,其中6级以上2次。1976年发生7.8级大地震后,国家地震局测定本矿区地震烈度为七度。四、主要自然灾害本区域受到的主要自然灾害威胁是地震,偶然也遇风灾和雹灾。五、矿区开发史,现有生产井、在建井、规划井分布和开采情况,小窑分布及开采情况该井田是河北煤田116队1957年发现的,于1970年4月开始筹建,矿井设计能力120万吨/年。1978年8月转交开滦矿务局管理。矿井于1985年11月开始投产,当时主采煤层为煤8-1,采用综采技术,后由于林南仓井田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发育,煤8-1原煤灰份较高, 1987年被迫调整主采煤层,采煤方法改为高档普采和炮采,取消了综采,主采煤层由煤8-1变为煤12和煤11,煤8-1作为配采,当年产量26.1万吨。 1990年矿井重新核定生产能力为45万吨/年,当年产量达到45万吨。1997年再次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60万吨/年。现在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100万吨/年。现使用井筒三个:主井、副井、风井。鉴于二水平(-650水平)辅提能力不足,目前准备建-400- -650水平暗立井一个。现开采水平为一、二水平。井田范围内无小煤窑生产。六、矿井水源、电源及通讯情况1. 水源:矿井生产、生活用水取自东六和林西矸子山两个水源地的地下水。2.电源:矿井有一个35KV变电站,共装有三台主变压器,装机容量为18700KVA。其中一台7500KVA未启动,两台5600KVA变压器,一台运行,一台备用。35KV变电站的电源由林东变电站通过两条架空线供给,6KV 系统为单母线,由断路器分段。井下主要配电室有中央配电、-400配电室、石门配电室、-500配电室等。3.通讯:四水平的通讯干线由2条电话电缆组成。电话电缆选用HUYVA39-3020.8mm矿用阻燃通讯电缆。第二节 井田地质特征一、区域地层本区从古地理位置而言,位于燕山沉降带中段之南缘,在构造位置上北依燕山褶皱带,山峦起伏,大片古老岩层出露,向南为一片平原,基岩地层被较厚的第四系冲积层所覆盖。区域内最老的地层为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向上依次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第四系等地层。二、井田地层本区地层与开平煤田的岩性、岩相等沉积特征基本相同。现由老到新的地层层序,从煤系地层的基盘奥陶系中统至第四系描述如下:(一)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02)本区钻孔揭露最多者15.89米,岩性为浅灰灰白色石灰岩,质纯性脆,时夹薄层状灰质粘土岩及白云质石灰岩或豹皮状灰岩。顶部有古风化壳迹象,含黄铁矿结核,裂隙溶洞较发育,有时被铝土质充填。(二)石炭系(C)上限为煤11顶板细粉砂岩之顶界,与上复二迭系地层呈整合接触。下限为奥陶系石灰岩顶面,两者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地层厚度约200米,分中上两统,下统缺失。三、煤田构造蓟玉煤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夏系构造与山字型构造复合带内,即马兰裕山字形构造弧顶略偏西翼。大地构造位置决定了该区的构造特征。在伴随马兰裕山字型构造形成时,因受来自北东方向的压力及南西方向的应力作用,使煤田由大致平行的压性兼扭性构造带和与其大致垂直的张性兼扭性断裂带所组成,即自东向西依次有林南仓向斜、林西背斜、李庄子向斜(地堑)、黄土坎背斜和下仓向斜等并列,呈多字型构造。蓟玉煤田的构造特征是:(一)褶皱:褶皱为本煤田的骨干构造。1、主要构造线:各向斜、背斜彼此平行相间排列,其褶皱轴线一般均作北西方向延展。向斜均有煤系地层保存,并闭合成盆形构造,而背斜部分煤系地层则被剥蚀。2、褶皱均显不对称性,轴面向受力强烈的方向倾斜。本煤田之中部即林西背斜至黄土坎背斜间为受力较强烈的上升部位,因此,轴面均有内倾之趋势,如煤田东部林南仓、李庄子向斜之西翼地层产状较陡达5060,而煤田西部的下仓向斜西翼地层产状平缓,一般为1020,东翼及东北边缘地带地层倾角则较陡,达4560。3、林南仓向斜因地处马兰裕山字型构造弧顶前缘部位,东北端受北部压力,西和西南端受来自于李庄子向斜方向的侧压力之力偶作用,使向斜轴线呈“U”字形。(二)断层:本煤田断层多发育在受力较强烈的中部地带,即下仓向斜之东翼,李庄子向斜及林南仓向斜西部。依据受力关系本区主要断层分以下几种:1、压扭性断层:断层构造线一般呈北西方向,与褶皱轴线相平行,多形成于强烈褶曲部位。如下仓向斜东翼和李庄子向斜Fc断层等。断层面倾角一般较小。约4555。断距数十米至200余米,引捩现象显著,走向延长较远。2、张扭性断层:断层构造线一般呈北东方向与褶皱轴线斜交(近直交)。断层面倾角急陡均为在7080以上,断距数米至数十米,林南仓向斜之正断层多属此类。3、张扭兼重力性质大断层。本类断层有两组。断层构造线一般呈北西方向与褶皱轴线相平行,断层面倾角较陡,一般在60左右,断距百米至数百米,如李庄子向斜中A、B、D、E等正断层均属此类,使李庄子向斜形成地堑式构造。断层构造线一般呈北东方向与褶皱轴斜交(近直交),断层面倾角6075,断距数十至数百米,并具有继承性,第四纪仍有活动,如下仓向斜中部断层及林南仓向斜F1断层均属此类。(三)岩浆岩:蓟玉煤田所属三个含煤向斜均有不同程度的岩浆岩侵入。下仓向斜、李庄子向斜火成岩遍及全区,林南仓向斜之西部有火成岩侵入,东部未曾发现有岩浆岩侵入之现象。所见岩浆岩经磨片鉴定有以下几种:主要有辉绿岩,少量安山岩,煌斑岩和玻基橄榄玄武岩等(见表5)。呈岩墙、岩枝和岩床侵入。岩墙多呈北西或北东方向,岩床多沿煤层侵入(主要为辉绿岩和安山岩)。对其围岩和煤层的接触变质作用仅局限于侵入体的近处。位于下仓向斜之北部,有一较大的火成岩体侵入于石炭系二迭系地层之中,其岩性为安山岩,可能以岩盘形式产出。岩浆岩的侵入时期属燕山运动四、井田构造林南仓井田位于蓟玉煤田东北部,为一盆状向斜构造。在井田内,表现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带,但以前者为主(见图7)。其构造特征是:(一)轮廓及产状:林南仓盆状向斜,煤层露头直接与第四系冲积层接触。向斜的边缘地层产状较陡(边缘一般在30以上,内部1020),特别是向斜西一西南部及东北端地层产状急陡,在50以上,明显地反映出井田的形成是受东北、西南方向的力偶作用。(二)半穹窿构造:位于井田西北部(即仓23、仓补34、仓补26、仓补39、仓补35一带),虽处向斜之边缘,但岩层产状平缓(一般在10以下)。构造简单,为半椭圆形的穹隆构造。(三)褶皱特征:本区主体构造为一不对称之盆地向斜,其内稍具波曲性(主要表现在西部),最深的中心位于井田东南部(仓补19孔附近)。向斜轴线自西向东围绕半穹隆呈有规律地“U”字形变化,而轴面在穹隆西侧和南侧朝向穹隆相反的方面,穹隆东部轴面则倾向与穹隆的方面,围绕半穹隆呈一“S”形变化。(四)断层特征:通过勘探,区内共发现大小断层22条,其中断距大于30米者有八条(见表1),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受力方向不一致,所以断层走向亦不相同。表1-1 林南仓井田内断层数目项 目断距(钻孔轴心长度) 单位:米1005030301010总计条 数179522其中正断层15219逆断层27413根据断层走向大致可划分为两个断裂带:1.北东向断裂带:产生于穹隆之南部和东部。本带构造形迹,主要由张扭性断层所组成,各断层在井田西南部(穹隆南部)收敛,向北东方向呈弧状撒开。由于受力关系不同分为两组。(1)张扭性断层组(正断层):本区断层多属此类(如F1至F8等)。断层面倾向南东,倾角7080。断距由几米至百余米,延展长度十几米至千余米不等。(2)压扭性断层组(逆断层):属此类断层有F11至F17等。断层面倾向主要为北西,倾角较平缓,约4555左右。断距多为十几米至数十米。2.北西向断裂带:产生于穹隆之西部。本带构造形迹主要有压性兼扭性断层所组成。各断层均在仓14孔附近(即穹隆西南部)收敛,向北西方向呈弧形撒开,亦由于受力关系不同可分为两组:(1)压扭行断层组:本带以该组断层为主体。如F9、F10等。断层走向近东西,断层面倾向南,倾角4555左右。断距多为2040米,延展长度两千余米。(2)张扭性断层组:如F7断层,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75断距2327米,延展长度两千米左右。(五)岩浆岩:井田有37个钻孔见到岩浆岩,均发育于井田西部河西北部。主要为辉绿岩和安山岩(仅仓补32孔见到辉斑岩岩墙)。多为沿煤层侵入之岩床,少数为岩枝和岩墙。根据钻孔(仓补11)所见岩浆岩侵入最上层位为煤5以上150米左右。五、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煤系地层赋存于一个不对称的构造盆地之中,伏于第四纪冲积层之下,基岩面北高南低,高差达100200米以上。第四纪冲洪积层厚度变化较大,自143米至434米,以丁官屯附近最薄,向北和东南逐渐加厚,以粘土类地层为主,含水层组多由复结构的薄层中、细砂组成。第三承压含水层在北部(岳状、后湖定府一带)发育有卵、砾石层,含水丰富。煤系地层复于奥陶纪灰岩之上,主要由砂岩和粘土质岩层组成。含煤段下部和煤系底部有薄层灰岩45层,单层厚一般约12米;在断层发育的西部有火成岩侵入,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一)、含水层1、第四纪冲洪积含水层共分四个含水层,每个含水层组均有较稳定的粘土层相隔,并随冲积层的变厚隔水层亦相应变厚。2、基岩含水层根据开平煤田相似矿井的实际观测资料,煤层采空塌陷造成的人工裂隙以及观测孔的水位影响段距以最上可采煤层以浅100米以内最剧。计算坑道涌水量时,对最上可采煤层100米以浅的其它岩层可不计算,故对上述100米以浅的基岩含水层(组)不再赘述。(二)、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第四纪冲洪积层各含水层间均有较好的隔水层。特别是层位稳定的第三隔水层总厚度达2050米,致使上下两相邻含水层的水位差达8米以上,隔水性能良好,各含水层间基本上无水力联系。煤系各含水层间因有较厚的煤层、粘土岩和粉砂岩的存在,隔绝了各含水层地下水的直接联系。以仓补10孔为例,在煤9煤12(B1)、煤12煤14(A)和煤14K4含水层抽水时,当水位分别降至44.95米(q0.119公升/秒*米)、26.97米(q0.452公升/秒*米)和17.00米(q0.779公升/秒*米)时,套管外环状间隙(上部含水层)的水仍然自流,说明各层间地下水的联系是微弱的。第四纪第三承压含水层虽直接复于煤系地层之上,由于普遍有厚为0.8016.0米的风化带,在强烈风化带内,粘土岩风化成粘土状,砂岩风化成砂块,岩石松软、裂隙弥合,下部弱风化带的裂隙亦有溶蚀淤塞的情况,风化带起了明显的阻滞作用,大大降低了二者之间的水力联系。奥陶纪岩溶石灰岩伏于煤系地层之下,最下可采煤层距此灰岩达130米,特别石最下7080米的范围内以粘土岩和粉砂岩为主,于奥陶纪灰岩直接接触处均有粘土岩赋存,所以在构造正常的情况下,二者之间的水力联系将是极微弱的。表22(三)、断层的导水性影响断层导水性的因素很多,如断层性质、落差、破碎程度和岩性等,目前尚无较好的方法对断层的导水性进行确切的评价。勘探区内共见断层22条,其中逆断层13条,落差大于30米的断层8条。进行钻孔水文观测的14个断层点,绝大多数在钻进中泥浆消耗量甚微或者不消耗(表23),仅在仓补5孔F1断层处因破碎带正处于A层附近的粗砂岩中,所以消耗量达1.28立方米/时。与本井田相邻的李庄子勘探区,在李11孔断层带抽水时,单位涌水量仅0.0035公升/秒*米,渗透系数为0.021米/昼夜。可见井田内部各断层的大多数部位导水性均是很微弱的。(四)、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区内地形平坦,地面标高+2+7米,坡降为24/1000,大致呈北高南低。大气降水的总趋势为自北向南宣泄。区内无河流,井田北缘有一苇塘(后湖),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面积约14平方公里,苇塘与井田的西北边部相接,雨季仅苇塘中心有南北宽100米,东西长约3000米的范围内有积水,水深约0.9米,积水体积约27万立方米,旱季干涸。表土层在林南仓以北、后湖以南为灰黄色砂土或亚粘土,厚1-2米,透水性较好,利于大气降水的渗透。林南仓以南及东南部为灰色粘土或亚粘土,厚度一般大于10米,有似虫洞状圆孔,直径3-5毫米,大者15毫米,孔内含水,掘井时水自孔洞中流出。大气降水和临时的地表水体为潜水的补给来源。由于冲积层内有较好的隔水层存在,深部含水层不能就近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如前所述,冲积层和煤系各含水层之间均有较好的隔水层赋存,地下水迳流自北向南主要沿层间流动。煤系各含水层在盆状向斜的北翼接受冲积层第三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沿层间流动后,在南翼又泄流于第四纪地层之中。所以向斜的北翼是煤系含水层的补给区,南翼是排泄区。井田中、西部构造复杂,断层较多,利于地下水的上下联系,当矿井开采时,煤系地层各含水层水位产生大幅的下降,破坏原来的地下水平衡状态,可能在局部地区奥陶纪灰岩的水沿着断层破碎带直接补给煤系各含水层,或将破碎带冲溃将奥陶纪灰岩水引入坑道。 第二章 井田开拓部署及生产关系 第一节 矿井开拓方式林南仓矿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多水平、阶段石门集中上山开拓方式,共有三个立井,分别是主井、付井和风井。主井井筒直径5米,井深408.5米,安有一对9吨箕斗,设计提升能力120万吨/年,担负着全矿井原煤提升任务;副井井筒直径6米,井深422.3米,安有一对双层罐笼,担负着全矿井人员的上下及矸石材料设备的提升任务;风井井筒直径4.5米,井深251米,地面安装有两台GAF21.1-10.6-1型主扇风机,担负着全矿总的回风任务。我矿的回风水平,为-240水平,风井井底坐落在该水平。该水平各有一条东西回风大巷,东西回风大巷总长度为1200米,断面4*3平方米,支护形势为料石碹,西一回风巷全长900米,断面为4.4*3.2平方米,支护形势为料石碹,全矿井的乏风全部通过这两条回风巷回到风井。我矿的第一生产水平为-400水平,主付井底就坐落在该水平,是矿井提升、运输、排水、供电、供风的主要水平。付井码头门设有信号房、候罐室及电子刷卡室,北50米是中央配电室、中央泵房入口。付井南绕道100米处为-400水平两个永久水仓的南口,水仓北口在矿井水全部排入该水仓,由中央泵房大泵通过副井排水管排到地面水沟。矿井出煤系统全部是皮带运输。西翼采区的煤全部通过西二小正眼皮带集中运到-387石门皮带;东翼采区包括-500中间水平以下的煤全部通过-650皮带运到-500皮带巷,再运到-387石门皮带。最后通过主皮带拉到主井煤仓,装入箕斗提到地面。主井井底通过两条800米石门分别和-400水平的东西大巷相连。-400东西大巷全部布置在12s底板岩层内,岩层较稳定。-400西大巷全长2150米,支护为料石碹和10.5平方米金属拱形支架,西大巷内共布置三道石门,分别为西一、西二小和西二大石门,由于西二小、西二大和西三、西四受火成岩侵入的影响,大部分煤炭已没有开采价值。所以西大巷没有继续掘进的必要。-400东大巷全长2300米,已布置东一石门,以后随东翼大巷的不断延伸,还要布置东二、东三、东四石门等。-500水平为中间生产水平。该水平只是在12s煤层内掘进布置了一条探煤巷,总长设1530米,现以作为运输大巷。该水平11s、12s可以布置6个轻放工作面。-400 -500中间水平有两条下山和一条正眼分别和-650大巷相连接,形成运输和会风系统。一条是-500轨道下山,主要用于提升物料和矸石,上口安装1.6m绞车、铺设900mm轨道;另一条为人车下山,安装有吊挂人车供人员上下;第三条为会风正眼,三条均布置在12s煤层内。第二条生产水平,该水平现在正延伸和建设中。正在延伸和建设中。正在延伸的巷道,有-650东翼大巷,设计长度2200米,现已施工了450米;-650东翼皮带行,设计长度1200米,现已施工940米,这两条巷道均为10.4平方米,拱形支架支柱,掘完后将成为东二、东三两大采取运送物料、矸石、设备的-650轨道斜井。-650大巷以上至-500大巷之间使我矿的主要采煤区域,月产5万吨,轻放工作面就安装在此区域。第三生产水平是-850现在在设计中。第2节 掘进概况 林南仓矿掘进采用炮掘和机掘相结合,随矿井机械化工程度的不断提高,正在向普及机掘、取消炮掘的方向迈进。 炮掘工艺为爆破落煤、人工装煤,SGW40T型到板运输机运煤的方式。机掘工艺为EBZ90型掘进机落煤、装煤,刮板运输机运煤的方式。掘进支护方式为架棚支护和锚网支护相结合,现正在逐步推广锚网支护。架棚支护时棚子断面一般为10.4m2,随生产需要断面可调整为12m2,8.6m2,7m2,棚距600mm,棚子为U型拱形棚子,背板一般为木背板,特殊需要时使用水泥背板和铁背板。锚网支护工艺主要采用锚网带联合支护,具体根据设计参数进行施工。第4节 回采工艺概况 目前我矿所采用的采煤方法是走向长壁后退式,一次采全厚综合机械化轻型放顶煤回采工艺。轻型放顶煤回采工艺是我矿2001年引进的,该工艺取代了我矿过去的高档普采工艺,对我矿矿井生产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从60万吨提高到100万吨)。目前全矿轻放年产量大约在70万吨左右,约占全矿总产量的70%。轻型放顶煤回采工艺落煤采用MXG350型双滚筒采煤机沿底割煤,支架尾梁摆动、插板伸缩放顶煤。装运煤采用机组滚筒的螺旋叶片配合铲煤板装煤,采用双运输机运煤,上顶铺单层金属经纬网,采煤机自开缺口斜切入刀,往返一次进行两刀。采高2.2米,刀煤进度0.6米,两刀一放煤。第5节 地质概况简介:林南仓井田地质构造以断层为主,褶曲和火成岩次之,井田内落差最大断层达110米(1)。林南仓井田煤系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下伏奥陶系,上覆第四系,所含煤层属于气煤,分别为煤8-2平均煤厚为1.608m。煤9煤厚平均2.211m。煤10平均煤厚为2.491m。煤11平均煤厚为2.928m。 煤12平均煤厚为3.940m。开滦矿务局林南仓矿矿井地质报告(19881998),批准储量:A+B:162560千吨,A+B+C:276739千吨,D:5284千吨。矿井设计服务年限91年,尚可服务年限73年。矿井开采深度-240-850,开采方法有综采、高档普采和炮采,矿井累计采出量5892千吨。井上下测量控制系统测区内有原勘探队(原河北煤田第一勘探队)于一九五九年在国家二等网基础上施测的、等三角网,以国家等网资料自行局部平差为起算数据的1959年平差成果和根据该区复审意见于1966年重新平差的计算成果。 布网观测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总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编定一、二、三、四等三角测量细则(1964年修订本),并参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编定一、二、三、四等三角测量细则(1972年试用本)进行作业。 蓟玉煤田地区三角网位于6投影带第20带,3投影带第39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总局编定1:5000、1:2000地形测量规范需按3带计算,本测区范围在1172511745之间位于中央子午线附近130以内,因此6带、3带高斯克吕格平面座标相同, 为使资料一致, y座标所冠带号仍为20。 中央子午线为117座标系统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横座标y加常数500公里,并冠为带号,本成果采用克吕格分组平差进行计算,林南仓三角网外业工作均附合要求。联系测量: 、平面控制林南仓矿于1981年4月30日采用陀螺定向的方法,分别在付井井口和风井井口利用陀螺定向和井中悬挂钢丝的方法将地面座标方位导入到井下。2、高程控制林南仓矿高程采用钢丝由地面导入井下3、井下控制煤8-2运输机上山贯通。林南仓矿西一采区煤8-2回风上山长度约600米,倾角1020,标高为-240米-400米,井下导线总长约为1500米,是该矿建矿以来第一例跨水平大型贯通。崐根据本矿井上下的控制资料进行了两井定向的误差预计,贯通测量预计中误差为0.229m,采用两倍的中误差为0.458m,少于规程规定0.5m。继煤8-2运输机上山贯通后,先后保证了东一采区轨道上山、西二采区煤12东正眼、东翼采区-400水平与-500水平等大型贯通工作。林南仓矿业分公司属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型矿井,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为煤5顶板、煤5-煤12、煤12-煤14、煤14-K3四个砂岩裂隙含水层(组),补给水源主要为冲积层底部砾石含水层和煤系底部的奥陶灰岩含水层。历史上共发生较大突水事故(水量大于1m3/min)25起,最大突水量9.25m3/min。矿井正常涌水量8.19m3/min,历史上最大涌水量19.53m3/min(1981年10月)我矿井下排水分段集中方式, 林南仓矿业分公司现有四个水平:-240水平、-400水平、-500水平和-650水平。每个水平各有一个排水泵房。其中-240泵房、-400泵房为直通地面泵房,-400泵房为主排水泵房。-650泵房-500泵房分别负责将本水平的水排向上一水平.1)-240泵房:水泵:200D65B一台、MD155674二台。扬程260-280米,实际排水高度247米。排水管路:325mm一条。(正常排水能力:5.0m3/min,最大排水能力:10.0m3/min)2)400中央泵房:水泵:250D60C8六台、10D60C8六台。扬程480米,实际排水高度400米。排水管路:426mm两条,419mm两条。(正常排水能力33.6m3/min,最大排水能力73.6m3/min )3)-500泵房:水泵MD155305三台。排水管路:108mm、159mm各一条。4)-650临时泵点:水泵:MD15530/846(三台) 排水管路:245mm一条。排水能力的核定:1)中央泵房共有水泵12台:250D60C8六台;10D60C8六台。其中工作水泵3台,检修水泵3台,备用水泵6台。250D60C8水泵流量:Q=450m3/h10D60C8水泵流量:Q=420m3/h2)目前涌水量:Q=8m3/min60=480m3/h,24小时涌水量:Q=480m3/h24=11520m3/d水泵排量:Q=420m3/h20=8400m3(即单泵20小时排水量),运转3台水泵排水量:Q=8400m33=25200m311520m3.排水管路:419mm两条,426mm两条,20小时内可排出矿井24小时正常涌水量。3)配电设备:与水泵相适应。水仓:-240水平:一个水仓,容积2176m3。目前水平涌水量1m3/min,核定水仓容积:480m3。-400水平:两个水仓,容积11716m3。目前水平预计涌水量:15m3/min,-500水平:两个水仓,容积 2340+3328=5668 m3(225W、320E)。目前水平涌水量:2m3/min。井田为蓟玉煤田东北端的一个独立盆状向斜构造,井田地质构造较复杂,矿井地质条件分类定为:-abcdeg,构造以断层、火成岩为主,褶曲次之。基岩裂隙发育,多为直立型和张开型,含水丰富。井田东起白庄子,西至黄庄子一带;南起李三庄,北至后湖定府、岳庄附近,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面积约22平方公里。总体呈现为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井田含煤地层由石碳系和二迭系组成,其含煤层计20层,平均总厚度26.24m。其中主要可采煤层为:煤8-2、煤9、煤10、煤11、煤12五层,其它均为不稳定煤层。目前主采煤层为煤11和煤12 。主要煤层的平均灰分为1645%。其中煤11为32.5%、煤12为30.65%。矿井煤种为气煤。属于低瓦斯矿井。矿井煤尘爆炸指数在38.4142.84%,具有爆炸危险。矿井自燃危险性等级为级,容易自燃。矿井地质储量3.1亿吨,可采储量1.3亿吨,历经20余年的开采,到2004年年底矿井地质储量 2.76亿吨,可采储量1.08亿吨。井田范围内村庄密布,建下压煤严重,“三下”压煤占井田地质储量的90%,一直是困扰公司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矿井采用立井-多水平-区段石门开拓方式。中央边界式通风方式。在井田中央一对立井(主副井)作为进风井,边界风井回风。初始设计矿井分为三个水平:-400、-750、-1000。1998年底,由于矿井衔接原因,战场转移,经开局地生程199915号文,林南仓矿水平重新划分为-400、-650、-1000三个水平,阶段垂高在150350米左右。其中-400水平布置有西一、西二、东一等采区,目前这些区域回采活动基本结束,尚有西三、西四等区域等待挖潜。在-650水平的首采区东二小已经于2003年10月投入使用,该水平的东三、东四区域正在开发,是未来几年矿井的主要战场。(开拓平面图及剖面图)多年来矿井产量一直徘徊在50、60万吨左右,这一方面与井田地质条件复杂、煤质差、围岩软、地压大、村庄压煤严重、火成岩侵入等客观原因有着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公司施工工艺陈旧、技术手段落后有关。近几年来,在公司广大员工及科技人员锐意创新、不断进取和努力下,随着2000年及2001年实施了“放”和“轻放”等先进采煤工艺,公司基本形成了 “一轻放”、一放” 的高效生产格局,使公司生产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4年矿井产量达到了80万吨以上,公司员工收入也在逐年上升。同时在支护工艺上也有了很大进步,目前先进的锚杆支护工艺在我公司基本成熟,大大改观了以往高施工强度、低支护强度、低进尺效率的传统支护面貌。矿井正朝着新型的现代化矿井发展。(能体现矿井面貌的图片)随着公司改革不断深入和科技的进步,矿井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目前公司正与高等院校及一些科技部门立项攻关14煤层的开发、矿井新区开发及建设新风井等等大型科技项目,为公司的下一步发展乃至达产到120万吨作准备。我们坚信公司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第三章 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第一节 采煤工艺方式一、由于本采区煤12煤层厚度平均约5米,煤层结构单一,较稳定,构造较少,充分考虑采用综合放顶煤方式,以后煤11采用综采,煤11厚度约3.5米,结构单一,地质条件也简单。简要如下根据我矿煤层赋存条件及现有机械化程度,结合以往经验,其中以煤12综放较为普遍,煤11以综采较多,且安全系数较高。由于煤12为5米左右,局部大于5米,为特厚煤层,而特厚大多采用综放,大采高不易于管理,顶板也不易管理,故采用综放,煤11采用综采。二、井田采区划分主要以地质构造,人为为辅助,故1121工作面长度为 208米,推进方向为后退式,采用往返进两刀,放顶煤。三、工作面采用MGX-350型双滚筒采煤机沿底开采,每刀进度0.6米,采煤机自开缺口斜切入刀,往返一次进两刀。机组割底煤,支架尾梁摆动、插板伸缩放顶煤。四、工作面采用机组滚筒的螺旋叶片配合铲煤板装煤,采用双运输机运煤。两刀放煤一次,前后溜为SGD-630/220和SGD-630/180型可弯曲刮板运输机。五、回采工艺过程为:割煤移架推前溜拉后溜割煤移架推前溜放顶煤拉后溜a 割煤:工作面采用MGX-350型双滚筒采煤机割煤、落煤,滚筒直径1.6m,截深0.6米,采煤机自开缺口斜切入刀,往返一次进两刀。采高2.02.2米, 最大割煤速度6m/min,通过机组滚筒的螺旋叶片配合铲煤板装煤。b 移架:支架伸缩梁保持伸出状态,机组割煤过后,按拉线移架,移架滞后机组610m,移架步距600mm。端面距不大于300mm,顶板破碎处或片帮严重时紧跟机组移架。排头支架及时前移,前溜推到位后及时将排头支架移到位。c 推前溜:采面支架移过后顺序移溜。移溜工作滞后机组1620米进行,逐渐将溜子顶向煤壁,支架工要协调一致,移溜后保证溜子平直顺,停溜时严禁推溜,防止塞死溜子。移溜步距不得少于600mm,要经常保证溜子平直,移机头、机尾时,每次推移步距保证600mm,防止溜子脱节。d 放顶煤:机组割两刀,放顶煤一次。放顶煤时支架收回插板,尾梁摆向煤壁放煤。根据工作面具体情况采用依次顺序多轮放煤,机头三组支架不放煤,保持机尾三组不放煤。放煤时先从第四架开始依次放,每架放1/2左右,放完第一轮后,返回再放第二轮,每架放1/2左右;放煤含矸量达到25%停止。也可采取双人配合放煤,即一人放第一轮,另一人滞后他5组以上放第二轮。也可视情况采用3轮放煤,每轮放1/3。e 拉后溜:拉后溜必须单向进行,严禁从两头向中间拉,且滞后放煤1015米,坚持在本架内操作并保证弯曲段不小于10米。后溜要拉到位,防止移架后后溜子甩到老塘或架子尾梁插入溜槽内。1、 a、工作面支护:工作面选用116组ZFQ2400-16/24液压支架进行支护,局部顶板不好处上顶铺单层金属网。采高2.2米,正常情况进行及时支护,片帮严重、顶板破碎时采用超前移架支护。b. 工作面回风巷超前支护布置形式回风巷超前支护布置形式为采用铰接梁及十字梁下打单体柱,排距0.6米,超前煤壁57米。以外至20米范围在拱型支架下加打点柱。点柱为DZ25-25/100和DZ28-28/100型液压单体柱。生产班组随循环推进,将排头支架前回掉的单体柱向前打,保持超前20m支护距离。c. 工作面进风巷超前支护布置形式进风巷超前57米支护采用1.2米铰接梁配合十字铰接梁下打单体柱支护布置形式,排距700mm。以外至20米范围在拱型支架下加打点柱。点柱为DZ25-25/100和DZ28-28/100型液压单体柱。打柱范围从工作面煤壁算起,保证每班超前支护距离不小于20m,其中行人侧,距离转载机300mm左右(破碎机大轮及转载机电机减速器包括在内);非行人侧单体柱打于转载机非行人侧,距离转载机300mm左右。生产班组随循环推进,将工作面侧单体柱提前一循环回收,保护煤柱侧单体柱回收到最后一架切顶线齐,巷内单体柱移机尾前回掉,不准提前回收,回收的单体柱继续向前打,使20m内始终保持超前支护。2、铺设金属网:工作面铺单层金属经纬网,顶板破碎时铺双层网,网规格10米1.2米,联网采用16号铅丝做扣。联网采用搭接形式,网搭茬沿倾向搭接400mm,走向搭接200mm,网扣呈三角形布置,扣距不大于200mm,网扣为单丝双股三扣以上。要求工作面上下端头往外留网5001000mm,班中班末最少剩网量不少于1000mm。如采面顶板煤壁条件较好时可根据技术人员的要求网对接布置,扣距100mm;也可以取消铺设金属网工序,但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3、工作面控顶距及放煤步距依据支架和采煤机的特征参数,工作面最大控顶距3.79m,最小控顶距3.19米。两刀放煤一次,放煤步距为1.2m,放顶步距要掌握好,严防切顶线前移。4.各工艺过程注意安全事项a支护及顶板管理措施4.1.1工作面必须及时移架,班中端面距不大于300mm,班末前探梁伸出顶煤壁护顶。初放期间采取超前移架的方式控制顶板。4.1.2支架初撑力达到235080%KN以上,支架工在操作支架升降架时,前后立柱升降速度必须协调一致,防止造成立柱柱顶销发生损坏。4.1.3支架的液压系统要经常保持完好,密封良好,无漏液串液现象,所有管路吊挂整齐,架箱无浮煤,架间喷雾齐全,管子不敞口,不插单腿销,不许用铁丝代替U型销,各种千斤顶和阀要保持动作灵敏可靠,要换管子、阀件及管子接头时,必须先停止供液并保持清洁,不得将煤尘等脏物混入液压系统,换下的旧件及时封堵上井,严禁乱拆管子和各种销子,更换支架零部件不准带压力而且管头不许对着他人和自己,以防管头抽人。4.1.4支架要成线,其偏差不超过100mm,中心距1.25100mm,相邻支架的侧护板必须伸出紧靠,支架间不许出现台阶,降架时不许超过侧护板的2/3,相邻支架间无明显错茬,并且支架垂直于顶底板,歪倒小于5度,保证支架垂直溜子。出现挤架、倒架架子调向时,可利用侧护板、单体柱处理实现架子调向和调整倾角。用单体柱时,要支设在稳定可靠地点,拴好保险绳并在柱头垫实薄木板,采取远方操作。4.1.5工作面支架工及时移架,片帮严重时超前支护,端面距大于0.6米时,打倾向板、支架顶梁上放横板挑住倾向板。4.1.6移架时,人员站在本组支架内,面向煤壁操作,注视移架情况。移架前要向周围人员打好招呼,除支架工外架子底下及两侧不许站人。移动上下出口支架时,要待出口处人员撤到距出口5米以外安全地点方可操作。 4.1.7移架工要距机组后滚筒610米移架,距机组后1620米开始移溜。移溜时保证溜子平直,移架时要随移随调。4.1.8移架时要带压擦顶移架,在顶板破碎、压力大、片帮严重地点要超前移架并伸出前探梁顶煤壁。有冒顶危险时,提前超前窝板。支架要与上顶接触严密,无空顶。4.1.9移架时要保证步距0.6米,防止采面落后出弯。移架以拉线为准,偏差不超过100mm。4.1.10移支架时,应先把后部输送机拉回,在移架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刮卡后部输送机造成事故,后部溜子与拉后部溜子顶子方向不正时可采用大链等软连接。4.1.11移架过程中,不准挤坏电缆、液管及其它设备,不准顶破网并经常清理架箱内的浮煤等杂物,保证架箱清洁,操作灵活。移架时严禁使用后摆梁及插板挤顶后部溜子或底板,防止挤坏架子尾梁。移架中注意尾梁及插板情况,防止移架过多插入后部溜子,造成卡住刮板、拉断大链。移架后及时将尾梁插板伸出,封闭好后部空间。4.1.12工作面不开溜时,不得移架(机头机尾除外),以防冒顶压溜子。移架过程中发生冒顶,要及时拉闭锁停溜子,待冒顶处理好后再开溜。4.1.13支架有漏液及千斤顶和支架存在问题必须当班处理,处理不了时,汇报交检修班处理。4.1.14支架阀组升降架方向改为向老塘为升架,操作手把规定一致,不得擅自改动。4.1.15支架操作完后,各手把打零位,班末架箱内浮煤、浮矸清理干净,并且保证支架上无积尘。4.1.16如工作面发生冒顶,人员要撤到冒顶范围上5米、下10米安全地点,待顶板稳定后,由现场班长负责,据冒顶情况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首先准备好物料。如冒顶面积较小时,可直接顺煤壁打板,然后降架挑板。如冒顶面积较大时,要先将冒落区两侧顶板控制好,采取顺煤壁打板,用支架挑板或支架上顶放梁方法挑板控制,防止冒顶范围扩大或采用超前做的方法处理冒顶。处理冒顶时,要坚持敲帮问顶及找掉制度,要有人观山。工作人员要在可靠的支护下进行作业,操作支架准确无误,防止误动作伤人,工作时要留畅通的后路。人员进入机道进行任何工作时,要先闭好溜子并敲帮问顶找掉。处理冒顶过程中,若须降架必须和周围人员打好招呼,待人员撤到安全地点后方可操作。大倾角段发生冒顶时,冒顶区两侧支护好后,由上至下逐架处理。4.1.17人工超前窝板控制顶板安全技术措施超前窝板之前,首先敲帮问顶、找好掉,待顶板稳定后再作业,从条件好向不好的地点进行,范围大时可分段进行,相邻段之间距6组支架以上距离。使用3米或2.4米大板超前窝板,每组支架上放2块,一端放在支架顶梁上,一端放在事先刨好的梁窝内,在煤壁侧打好贴帮柱,当煤壁距梁端头大于800mm时,每板两柱,一棵中柱一棵贴帮柱。单体柱要求迎山有劲,拴牢保险绳。如须操作支架必须与周围人员打好招呼,待人员撤到超前做上下5米范围以外方可移架。超前窝板上下15米范围内不准开动机组和开溜,如须起动机组和面溜时人员必须撤到机道以外。局部采高大时要拴好牢固的脚手架。4.1.18该工作面局部倾角较大,最大达到21度,平均14度,为保证大倾角开采安全顺利,执行如下措施:为保证面溜不下串,从进尺上要适当保证机尾落后一定的距离,伪仰斜开采使移溜有一个向上的分力,具体落后多少由技术人员确定。为防止支架下滑,倾角大于15时要装设支架防滑装置。施工过程中,支架工要始终保持支架姿态正确,防止面溜下串、支架下滑。还要密切关注上下移动变化情况,如有问题及时汇报采取加斜子方法调整。大倾角地段人员作业时上下段要打好招呼,防止上方掉块或滚落物体伤人,上方有人作业时下方人员要躲到距作业地点5米以外架箱内安全地点。紧贴排头架子下侧打一限位板,一板三柱,初撑力达到90KN以上,拴好保险绳。过排头架子时,降架不能超过限位板,保证架子不下倒。倾角大于15度走机时,机组往下10米内严禁有人作业,全部躲入架箱内安全地点。4.1.19工作面向前推采随上风下运会出现仰俯斜开采,而且局部角度较大,为保证仰俯斜开采安全,执行如下措施:采面往前推采时必须保证采面与上风下运仰俯角一致,采面顺仰俯斜方向逐渐上飘或下刹,不允许与上风下运出现台阶。机组司机割煤时必须保证如意下刹或上飘,溜子角度不能过于倾斜,仰俯角度不大于15,可采取台阶式下刹或上飘。支架工要保证支架顶梁、底座仰俯角和煤层倾角一致。仰俯斜开采时,上下两端头必须加强支护,为防止老塘往外淤矸,上下两端头三组支架上顶铺双网,并打好腮间板,过上下排头架子时严禁顶破顶网。仰俯斜开采时,为保证掏窝安全,加强端头支护,所有支柱要迎山有劲并用2.4米方木打两趟对接托板,一板三柱,初撑力达到90KN以上,拴齐保险绳。掏窝时所有人员躲开绳道及三角区域站在支架或回柱绞车以后的安全地点,摘梁时必须有人观山,严禁生拉硬拽。仰俯斜开采过程中,移上下排头架子时,所有人员躲入架箱或超前15米以外的安全地点。移架子或串梁时人员联系好,严禁同时作业。要求前后立柱的操作手把向老塘为升柱,防止冒顶砸到操作手把造成自动降架。4.1.20上风随推采采面逐渐缩短,必须提前做好出架子的准备,保证回撤支架安全顺利施工,回撤支架另补安全技术措施。b初次放顶和周期来压4.2.1矿成立初放领导小组,负责解决不安全隐患。初放期间所有施工人员听从初放领导小组成员指挥。4.2.2初采期间,工作面支架必须保证足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