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高考生物 模块三 第4章复习学案.doc_第1页
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高考生物 模块三 第4章复习学案.doc_第2页
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高考生物 模块三 第4章复习学案.doc_第3页
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高考生物 模块三 第4章复习学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章 种群和群落【考纲解读】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2、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4、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晨读必备】一、种群的特征1、内容: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2、相互关系【拓展】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密度。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2、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无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j型增长的关系式:nt=n0t。【拓展】对“”的理解:ntn0t,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增长率1。1时,种群密度增大;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1时,种群密度减小。3、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拓展】(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3)渔业捕捞需要考虑该种群的增长率问题,原则上说是要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进行捕捞,而且严格限制捕捞量,有利于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防治害虫需要考虑改善环境,以降低k值,才能使防治效果最好。(4)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等。三、群落的结构特征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拓展】(1)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异竞争”: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4)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2、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因素,不同的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拓展】森林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与阳光、水、等生态因素密切相关。四、群落的演替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先睹为快】1、(2012全国卷新课标版)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导致性别比例失调,有可能影响到种群的密度。选d2、(2012重庆卷)右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解析】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对;“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故与逐渐上升以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呈正相关关系,b错;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 c对;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较少,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对。【答案】b【精典勤做】( )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2、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4、如下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5、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6、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7、如右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如蝗虫、蚯蚓、线虫等的采集c若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是目测估计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种群8、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三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2)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