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精品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精品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精品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精品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吆喝【课文助读厅】 走进作者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作品有篱下集书译研究红毛长谈等,译著好兵帅克培尔.金特尤利西斯,散文集北平城杂忆,杂文抗老哲学。散文风格:自然、朴素、深远,语言平易而又不乏幽默。 相关背景800多年的日月穿梭,北京城的旧貌渐渐消失,胡同在不断地被拆扩,京腔京韵中日益掺杂了各样的口音。北京发展了,现代了,京味文化的影子却也渐渐地淡了。但作为这个城市曾经拥有的财富,有些东西是需要留存下来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吆喝也是一种文化,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作家萧乾就用他那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从平常的吆喝声中发掘出了艺术美。 链接一角北京的吆喝声的特点首先用词要讲究,形容词、动词、感叹词用得精当,还必须合辙押韵,这样才能吸引人。语调强弱、语句快慢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声音婉转而有穿透力,该干脆的地方绝不拖泥带水,转折拐弯的地方要圆滑。更重要的是,唱词的编写还要有想象力,这样才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浓郁的生活色彩。比如夏天卖西瓜的吆喝:“吃来呗弄一块儿尝,这冰人儿的西瓜脆沙瓤儿;三角的牙儿,船那么大的块儿,冰糖的瓤儿;八月中秋月饼的馅儿,芭蕉叶轰不走那蜜蜂在这儿错搭了窝;沙着你的口甜呐,俩大子儿一牙儿”这小小的一段唱词简直就是一篇微型文学作品,又是排比,又是比喻,还合辙押韵。既有直白的自夸,又有隐晦的铺垫,每个词都紧紧围绕西瓜的沙甜做文章,层层烘托,没有一句不充满诱惑,听着还不让人烦。打动了买家之后,价格也最终水落石出:“俩大子儿一牙儿。”另外,叫卖的特点是气力足,句与句之间断气时间不能长,否则就显得零散,口齿要清白,韵味要浓,不能拽着舌头干使劲。【自主学习室】 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3.学习重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2)独特的结构安排。 预习攻略1.初读了解常识疏通字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招徕() 吹嘘() 铁铉() 隔阂()tn()手 沸tn () l()煮 b q()()(2)结合文章,解释下列词语。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3)摘抄本文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描写吆喝的句子。2.二读感知品析。(1)文章中作者写了哪些吆喝声? (2)围绕北京吆喝声作者介绍了哪些方面内容? 3.三读品意存疑。(1)作者如何看待老北京的吆喝声?他对老北京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2)我的困惑,我的问题。 基础锤炼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吹嘘(x) 荸荠(b) 铁铉(xun) 秸秆(ji)b吆喝(yo) 招徕(li) 颤巍(chn) 伶俐(lng)c钳子(qin) 饽饽(b) 匣子(xi) 小钹(b)d苑囿(yu) 隔阂(h) 沉甸甸(din) 荞麦(qio)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言简意赅 馄饨 b。合辙压韵 秫秸c油嘴滑舌 马趴 d。海誓山盟 吹嘘3.解释下列语句中破折号的用法。(1)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2)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3)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 )4.俗语淘金。“剃头的挑子一头热”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常用来形容面对一件事或问题,一方热情,一方冷淡。它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机智、幽默。请你也写出两句歇后语来。 5.下面是某校八年级(1)班有关吆喝中民风民俗的课堂讨论片段,请你说说自己的探究结果。老师:读了吆喝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中品味到具有京城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请同学们一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甲:我觉得从叫卖声中,我们可以看到几十年前北京街头普通人民的真实生活。就吃的来说,大米粥呀,油炸果呀,馄饨呀,硬面饽饽呀都在一声声叫卖声中活色生香。学生乙:我觉得可以从叫卖声中打量各色人。唱话匣子的,“算灵卦”的,乞讨的这里有人间百态,也有人情冷暖。我的探究结果: 课内精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声“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我在小说邓山东里写的那个卖炸食的确有其人,至于他替学生挨打,那纯是我瞎编的。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大”就是一个铜板。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啦”。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2.下列吆喝词含有怎样的意义?请分析并作简要回答。(1)“葫芦儿冰塔儿。” (2)“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3.上面的文字介绍了吆喝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回答。(每项不超过5个字) 4.文中说,叫卖“也得变着戏儿吸引顾客”,其列举的方法有哪些?请分项概括回答。 【迁移训练场】 拓展阅读老北京的小胡同萧乾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羊倌)胡同出生的。七十年代读了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大约3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当然,样子全变了。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学校(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10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只有头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在给自己壮胆。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到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注释】锔(j)用锔子连合破裂的陶瓷器等。沙雁做工精细的风筝。下文中的”屁股帘儿”是一种自制的简易风筝。秫秸(shji)去掉穗的高粱秆。1.从第(4)段中找出与第(1)段画线句子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 2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你体会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点?_ 3.阅读第(9)(10)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的内容。_ 4.结合上下文,品味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_ 5.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字数在100字以内)_ 小小练笔童年的记忆中,有些东西已渐渐离我们远去,其中,一定也有某种记忆让你终生难忘,请用你的生花妙笔写一段话。(200字左右)参考答案预习攻略:1.(1)lixxunh 烫腾卤荸荠 (2)随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指与戏曲唱词的韵脚相合。 (3)略。2.(1)卖馄饨 :馄饨喂开锅! 卖饽饽: 硬面饽饽卖柿子: 喝了蜜的大柿子! 卖糖葫芦; 葫芦儿刚蘸得卖白薯: 烤白薯哇真热乎 卖秸秆玩具:小玩艺儿赛活的卖吃食: 卤煮喂,炸豆腐吆 萝卜: 萝卜赛过梨卖冰棍儿: 冰棍儿三分鳓(2)经营品种、吆喝的具体内容、声调变化、合辙压韵等。3.(1)是一种口头广告。 愉悦、怀念、忍俊不禁。 (2)略。基础锤炼:1.a2.b3.(1)作解释 (2)表示声音延长 (3)表示话题转换4.示例: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5.示例:我觉得可以从叫卖声中品味地道的京腔京调。就夜晚的吆喝来说,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京腔京韵,不乏生动幽默。课内精读:1.介绍了旧北京城里商贩吆喝的动人情景。2.(1)形象地写出了葫芦的形状和晶莹可人的特点。 (2)不要饽饽要吃饭。3.内容丰富,声调变化,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