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氢岗位安全操作技术规程.doc_第1页
制氢岗位安全操作技术规程.doc_第2页
制氢岗位安全操作技术规程.doc_第3页
制氢岗位安全操作技术规程.doc_第4页
制氢岗位安全操作技术规程.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氢岗位安全操作技术规程一、目的: 为保护甲醇制氢工序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避免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发生物料泄露、着火或爆炸事故,减少公司的财产损失,制定本规程。二、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指导本公司甲醇制氢岗位的安全生产操作。三、 甲醇、氢气的性质和使用安全知识:1.甲醇1.1一般性质化学名甲醇,别名甲基醇、木醇、木精。分子式CH3OH,分子量32.04。是类似乙醇气味的无色透明、易燃、易挥发的液体。比重为0.7915,熔点-97.80,沸点64.7,燃烧热727.0kj/mol,20时蒸汽压96.3mmHg,粘度0.5945里泊,闪点11.11,自燃点358,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6.036.5%。甲醇是最常用的有机溶剂之一,能与水和多种有机溶剂互溶。1.2危害性健康危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射性酸中毒。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1.3危险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燃烧时无光焰。能积聚静电,引燃其蒸气。腐蚀某些塑料、橡胶和涂料。1.4安全对策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清水或 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1.5处理应注意事项当发生甲醇泄漏事故时,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2.氢气 2.1氢气的一般性质 分子式H2,分子量2.0158,无色无臭气体。无毒无腐蚀。气体密度0.0899Kg/m,熔点-259.14,沸点-252.8,轻微溶于水、醇、乙醚及各种液体,常温稳定,高温有催化剂时很活泼,极易燃、易爆,并能与许多非金属和金属化合。2.2危险性氢气属于易燃易爆物质,与空气混合浓度在4.075.6%时成为爆炸混合物,爆炸危险度17.9。氢气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泄露气体会聚集在上部空间不易外排,遇火即引起爆炸。2.3应急措施消防方法:由于氢有复燃危险,在氢气源未切断前,不得失火。用水冷却容器,以防受热爆炸,并用雾状水保护制止渗漏的人员。如有必要扑灭少量的氢气的火种时,可用干粉、二氧化碳或卤素灭火剂。泄漏处理:首先切断所有的火源,勿使其燃烧,同时关闭阀门等措施,制止泄漏。并用雾状水保护关闭阀门的人员。四、基本原理: 甲醇与水蒸气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通过催化剂,在催化剂的作用下, 发生甲醇裂解反应和一氧化碳的变换反应,生成氢和二氧化碳, 这是一个多组份、 多反应的气固催化反应系统。 反应方程如下: CH3OHCO2H2 (1) H2OCOCO2H2 (2) CH3OHH2OCO23H2 (3)重整反应生成的H2和CO2, 再经过变压吸附法(PSA)将H2和CO2分离,得到纯度为99.999%氢气。五、工艺过程 甲醇与水分别经加压、计量、混合后通过加料泵送入换热器,再经过过热器达到反应所需温度后送入反应器。在固定床催化反应器内同时进行甲醇裂解、一氧化碳变换反应,生成H2和CO2。反应后混合气经过换热器,再经冷凝和吸收分离装置,送往变压吸附系统。 变压吸附系统,依据产气量的要求由多台吸附塔组成。甲醇重整气经过一套由多台吸附器并联操作的变压吸附系统,一次性吸附分离所有杂质得到纯度为99.999%的产品氢气。 变压吸附技术是以特定的吸附剂(多孔固体物质)内部微孔对气体分子的物理吸附为基础。利用吸附剂在相同压力下易吸附大分子组份,不易吸附小分子组分和加压下吸附量增加, 减压下吸附量减少的特性,将原料气在压力下通过吸附床层。相对于氢的杂质组分大分子被选择性吸附,小分子的氢气不易被吸附而通过吸附床层,达到氢和杂质组分的分离。然后在减压下解析被吸附的杂质组分,使吸附剂获得再生。从而达到H2和CO2的分离, 得到产品氢气。六、操作条件 6.1 甲醇重整装置 温度: 230-300 压力: 1.0MPa 6.2 变压吸附装置 温度: 常温 压力: 1.0MPa七、工序安全操作规程1开车1.1 准备工作所有阀门在开车前均为全关闭状态。开车前应检查仪表气源、电源及线路连接是否正确;控制柜是否工作良好;程控阀门是否动作正常;手动阀门开启是否正常;各仪表是否正常。当甲醇分解装置运行稳定,甲醇分解气合格且压力处于变压附装置的工作范围之内时,即可准备开车。1.2 开车接通气动管路气源。将所有压力表截止阀全开。打开分解气缓冲罐进气阀,放空阀。开始运行程序,使气动阀门按选定的程序开始运行,使甲醇分解气进入变压吸附系统中。逐渐调节阀开度,使系统压力逐渐稳定在工作压力,调节阀门至适当开启度,保证产品气升压处于规定的范围;稳定运行后,可从取样阀处取样,检测产品气纯度,纯度合格后可以向氢气缓冲罐送气, 注意氢气储罐在送气前一定要完成置换和气密性试验,保证储罐中氧气含量小于0.5%。当氢气缓冲罐压力升至0.5MPa时,可略开放空阀,用氢气将氢气储罐中残留氮气置换干净。1.3 注意事项变压吸附装置除进气阀、出气阀、冲洗阀、压力表截止阀、排污阀等阀门为手动阀外,其余阀门均为气动阀门,无需手调。阀门设定只能由技术负责人操作,调整好后任何人不允许再调整或关闭。开机后,操作员应定期巡视,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停车。2停车从上位机上停止运行程序,关闭出口阀门或放空阀门。若为短暂停车,其余手动阀不必关闭,若长时间停车,将所有手动阀全部关闭。按氢压机操作规程停止氢压机,关闭相关阀门。3重开车1 若系统无拆卸,保压正常,重开车可按 1开车步骤进行。若对系统某一部分进行了拆卸或每小时压力降超过0.5%,则重开车必须先进行气密性试验、吹扫。然后再按 1开车步骤进行。4安全注意事项4.1 所有操作人员须经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操作。4.2 本装置处理气体为含氢的混合气体。操作人员应注意防燃、防爆。4.3 所有设备及控制柜应有良好的接地。4.4 所有程控阀均按编制好的程序运行,未经许可不得改动。4.5 若设备维修会造成设备或管道与大气连通,则维修前必须先将此部分中的压力泄放到常压,用氮气进行置换,保证此部分氢气含量小于0.5%后,再拆卸。若更换吸附剂,则必须进行上述操作。5设备维护5.1长期使用后(一年以上),吸附器内的吸附剂会有所减少,可适当补加吸附剂。补加吸附剂后,应再次用氮气试压、吹扫。5.2长期使用后(两年以上),过滤器会因尘粒堵塞造成阻力增加,应当更换滤芯。5.3阀门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内漏或外漏,应定期维修。内漏严重的阀门应更换阀内密封座或更换阀门。5.4 控制柜表面应保持清洁、无尘,操作人员应经常用干布清洁柜体及柜内仪表。长期不用时应定期清洁, 定期通电检查,注意设备现状。5.5 现场仪表变送器、调节阀、分析仪应保持清洁,防尘、防锈。同时注意其运行情况。5.6 每隔36个月应对电气设备及线路检查一次。内容包括:电气接头是否松动、脱落, 电气绝缘、接地、短路等项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5.7 仪表气源应保持无油、无水、无尘,压力稳定。5.8 仪表、设备的例行维护详见相应的说明书。八、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压力容器设计严格遵守有关标准、规范;机泵、阀门 管材均选用可靠的产品,以防跑、冒、滴、漏。对可能泄漏有害物质的厂房采用敞开式建筑或露天布置,以便有害物质一旦泄漏时可迅速扩散。汽化过热器顶部物料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