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初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初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初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初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初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下学期开学初检测试题文综历史试题第卷(必做 )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3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中国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这些记述表明史记a作者考察过这些地区 b主要记载了亚洲历史c是一部杰出世界历史 d具有独到的世界眼光【答案】d【解析】考查史记。依据题意史记不仅记述西汉政府管辖区域的历史,还记述了所能了解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因此,具有世界眼光;“世界眼光”应理解为对中国以外地区历史的观察。所以选d14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是秦亡汉兴的原因之一。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a开明的文化政策 b相对自由的文化政策c相对温和的文化政策 d严厉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考查秦汉的文化政策。依据所学可知,不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是汉武帝的“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的政策,其目的都是为政治上的专制独裁服务的,但项比较而言,汉武帝的温和,秦始皇的过于残酷。分析选项,c项表述较合理,所以应选c。15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将他不喜欢的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解除职务,他的这个打算落了空。麦克马洪进而解散议会,并举行了一次新的选举。可拿破仑三世变第二共和国为个人独裁的事实人们尚记忆犹新,其结果是在1877年,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得到进一步澄清。史论者一般认为该历史事件a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b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c形成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d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答案】a【解析】考查法国的共和制。结合所学,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法国逐渐确立了议会共和制,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材料中可看出总统的权利受到议会的制约,而且“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得到进一步澄清”,明确限制总统的权利,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故应选a。16“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由此导致了a君主立宪制度确立b责任内阁制形成 c社会主义运动高涨d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d【解析】考查1832年议会改革。依据所学,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于1688年、内阁制建立于18世纪中期,均早于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故排除ab两项。工业革命期间,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急需摆脱政治上无权的地位,故于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获得了政治权利,故应选d。c与题意不符171879年,挪威作家易卜生发生小说玩偶之家,主人公娜拉在终于认清了丈夫的自私、虚伪的真实面目后,毅然觉醒,离开玩偶之家。近现代某一时期,在中国兴起了“娜拉热”,“出走的娜拉”深入人心。这一时期是a戊戌时期b辛亥时期 c五四时期d双百时期 【答案】c【解析】考查五四运动。依据所学,五四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广大的青年纷纷走上社会,寻找追求自己的理想。故应选c,其他与题意不符。18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列强在华投资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时间(年)1840-18951895-1911191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国家英国日本美国数量(万元)802633955696271196926209647918所占比重(%)82.528.144.237.375.568.1a英国、美国、美国b美国、日本、美国 c英国、日本、美国d美国、英国、日本【答案】a【解析】考查列强对资本输出的状况。根据图表和所学知识,18401895年间,该国在华投资所占比重最大,可以得出是英国,故排除bd两项;应是美国,这一时期,美国支持中国抗战,加大在中国的投资,故占比重较大,排除c项。所以应选a。191925年,黄埔军校长蒋介石发表演说:“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说明a国民党右派极力伪装革命b国共两党经济纲领基本一致c国共两党的社会基础趋同d国共合作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答案】d【解析】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信息可以看出蒋介石认为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有着相同的内容,故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20以下是四个国家的历史教科书对朝鲜战争的表述,对此的认识正确的是 中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韩国: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越过三八线,开始南侵 俄罗斯:1950年6月,北朝鲜军队侵入南方,并正式宣布他们是为了反击李承晚军队的攻击朝鲜:1950年6月25日凌晨,美帝和其傀儡们对朝鲜悍然发动袭击a相关历史史实需要进一步澄清b不同立场观点导致不同史实表述c事件第三方的表述往往较客观d各方对相关史料的解读出现差异【答案】b【解析】考查对朝鲜战争的认识。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四个国家的历史教科书对朝鲜战争的表述都是站在自己国家的立场角度,这说明不同立场观点导致不同史实表述,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是造成这一状况的正确理解,排除。21“过去一段时间,针对美国威胁,我们和苏联结盟。后来针对苏联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就是形成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共同对付苏联。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在“一条线”战略时期,中国a打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 b实行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c改善了与西方国家间的关系 d形成了求同存异的新思维【答案】c【解析】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依据所学可知,所谓的“一条线”时期,就是指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进而带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改善。分析选项,c符合题意。a与题意不符;b是新时期的内容,d属于“过去”时期的内容,与题意不符。22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 b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c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 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答案】b【解析】考查对改革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都涉及到经济体制的变革。所以应选b。232006年5月英国卫报指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形成“真正意义的全球化”的关键是a苏东国家转向市场经济 b国际组织促进交流合作c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d美国实施单极世界战略【答案】a【解析】考查苏东剧变。依据所学,20世纪末,苏东发生剧变,纷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第卷【必做部分】38(28分)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人才标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列有孝友传、忠义传、列女传、卓行传、死节传等等,其中记录的忠孝类、操守气节类的人才连篇累牍几乎每一部正史都有比如儒林传、文苑传或艺术传、文学传、道学传等篇章,而且比重越来越大。初步统计结果表明。从汉书到宋史,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27人、300余人粗略统计汉书列传收录经济类人才仅有13人而汉代以后,这类人物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方术传、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天文志之中,而正式入选列传的科技人物则是寥若晨星有些入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官宦背景,如张衡、沈括等。蔡伦乃是作为宦官而被列入宦者列传。 中国古代人才观是如何演变的?(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人才观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10分)材料二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消磨于场屋之中;而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 顾炎武日知录(2)材料二中,顺炎武认为当时禁锢人才的因素是什么?材料体现了作者什么进步思想? (4分)材料三 14-16世纪,在意大利由市政当局或宫廷开办的,不受教会控制的学校中,最为著名的是孟都亚宫廷学校被誉为“第一所新式学校”,也称为“快乐之家”,在意大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学校中,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知识教育、体育和美育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维多里诺及其“快乐之家”(3)据材料三,指出孟都亚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并说明其历史背景。(6分)材料四 1870年,英国国会通过初等教育法。在国会讨论该法时,提案人福斯特说:“我们决不能再拖延下去如果没有初等教育,为工匠提供的技术教育就缺少基础,没有受过教育的工人一一即使他们身强力壮,精力充沛,他们也将在世界的竞争中落伍。同样给人民以政治权力,我们就不能再拖延他们应受的教育。有许多问题需要回答,需要解决,而这些无知的选民是无力回答、无力解决的,迅速发展教育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强盛。” 摘自近代英国教育(4)据材料四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指出英国社会人才需求的趋向。材料所反映的近代英 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给我们哪些启示?(8分)【答案】(1)特点:重视德行、操守;重视人文型人才;轻视经济科技类人才;具有官本位趋向。原因:儒学长期成为正统主流思想;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等。(2)因素:以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思想:经世致用,学以致用。(4分)(3)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多方面教育并重。背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思潮盛行(或教育正在摆脱宗教束缚)。(4)趋向:工业革命后,需要受过教育的工人;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具有文化水平的选民。启示:认为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以立法的形式保障教育的发展;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解析】第(1)问,要紧扣材料,依据材料“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记录的忠孝类、操守气节类的人才连篇累牍从汉书到宋史,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27人、300余人粗略统计,汉书列传收录经济类人才仅有13人而汉代以后,这类人物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方术传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天文志之中,而正式入选列传的科技人物则是寥若晨星有些入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官宦背景,如张衡、沈括等。蔡伦乃是作为宦官而被列入宦者列传。”可归纳出答案第一小问答案。依据所学分析的传统思想、经济因素分析原因。第(2)问,回答时要注意结合所学这一时期的八股取士及材料“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归纳其原因。联系所学的顾炎武的主张回答最后一问。第(3)问,紧扣材料“1416世纪不受教会控制的学校中在学校中,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知识教育、体育和美育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归纳答案。第(4)问,结合材料“1870年如果没有初等教育,为工匠提供的技术教育就缺少基础,没有受过教育的工人一一即使他们身强力壮,精力充沛,他们也将在世界的竞争中落伍这些无知的选民是无力回答、无力解决的,迅速发展教育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强盛”可总结出答案。回答背景时要特别注意时间“1870年”。39(18分)现代意义上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与外交体系形成于17世纪的欧洲,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到民国初年完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周边国家在清朝前期大多都与清朝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其主要形式是朝贡和册封,这种关系叫做“宗藩”关系。内容包括:藩属国的君主要接受清廷的册封,取得清廷的认可;藩属国奉清朝正朔即历法;藩属国定期向清廷朝贡,即称臣纳贡,清朝对藩属国都有赏赐,其数量和价值一般多于贡物;清朝有保护藩属国的义务;“王者不治夷狄”,藩属国的内政外交都听其自主清政府想通过与周边国家建立稳定关系达到安抚它们的目的。通过对他们实施“羁縻”政策实现与它们的和平相处。 中国近代外外交制度的转型(1)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前期中国外交制度的特点。(6分)材料二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建立大事记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是清政府专门办理外交和通商事务的钦差大臣。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构造了近代外交机构的雏形。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的第一步。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民国初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专门化改革。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 据清末民初外交机构的演变整理(2)据材料二,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分析推动中国外交制度走向成熟的因素。(6分)(3)近代前期,中国外交经历了从夷务到洋务再到外务的演变。你如何认识这一发展过程?(6分)【答案】(1)以中国为中心,在政治上不平等;主要对象是周边各个小国;主要目的是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宁;对外交往中不追求经济利益。(6 分) (2)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和推动;中外联系日益密切的需要;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 西学东渐。(6 分) (3)由于半殖民地的环境和落后的社会发展状况,中国外交近代化发展缓慢,具有被动性;近代外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外联系的加强,顺应了世界潮流;外交制度的发展体现了近代中国由落后封闭走向文明开放,促进了近代化,值得肯定。(6 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主要结合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如材料“中国周边国家在清朝前期大多都与清朝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其主要形式是朝贡和册封,这种关系叫做“宗藩”关系。清朝对藩属国都有赏赐,其数量和价值一般多于贡物;藩属国的内政外交都听其自主清政府想通过与周边国家建立稳定关系达到安抚它们的目的。通过对他们实施“羁縻”政策实现与它们的和平相处。”第(2)问,从材料,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与列强的侵略紧密相关,同时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西学更多地传入中国,引起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社会经济、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外之间的各种关系日益紧密。这些都促使近代中国外交逐渐走上近代外交的道路。第(3)问,本题属于开放式的题目,回答时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选做部分】4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公元前73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都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涌现出梭伦和商鞅等大批的改革家,面对不同的社会危机,他们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对各自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这洋,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贵族)制度遭到了失败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1)梭伦改革措施中的哪内容体现了恩格斯的评价?(2分)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2)材料二对商鞅变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4分)(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对东西方文明的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的形成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答案】(1)按照财产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资格决定公民享有的权利。(2分)(2)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重农抑商。(4分)(3)商鞅变法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分)梭伦改革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2分)【解析】第(1)问,联系梭伦改革的内容可知,财产等级制度打击了贵族势力,使工商业奴隶主获得了更多的民主权利。第(2)问,回答时主要依据材料“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归纳总结: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重农抑商。第(3)问,首先注意题目的要求,角度是“经济模式与政治体制”,再联系所学的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