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十面埋伏.doc_第1页
浅析十面埋伏.doc_第2页
浅析十面埋伏.doc_第3页
浅析十面埋伏.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浅析琵琶传统经典十面埋伏 【内容提要】 :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的内容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本文是根据自己学习演奏该曲的体会与感受对其音乐内容、演奏技法、乐曲结构等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 年楚汉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乐南)进行决战时刘邦运用韩信的十面埋伏和张良的四面楚歌之计,彻底击贩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十面埋伏最早记载于 1819 年出版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刊行的琵琶谱华秋苹,华文桂等编订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 (简称华氏琵琶谱) ,李方园编订,1895 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的汤琵琶传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文中写出道: “ 楚汉一曲 ,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这段文字说明, 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代就在民间流传了。 自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埋伏的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但它们只是分段编排不同而已,而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和音乐方面却是大同小异。笔者所用之分析谱是卫仲乐先生演奏,裘春尧、叶绪 然、林友仁、胡晓芳记谱,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年的版本,(载于琵琶独奏曲集),它由十段组成,分为三部份。 第一部分 五个分段,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列营” ,第二层次“吹打” 、 “点将” ,第三层次“排阵” 、 “走队” 。描写作战前的准备阶段,惊人的咚咚战鼓声,庄重雄壮的吹打曲调,肃穆有序的演阵,表现出两军决战前汉军的雄威和必胜的信心第一个层次“列营” ,是全曲的引子,开始就使用“轮拂”手法先声夺人,音乐由散渐快,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的战鼓擂动,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扣人心弦。此后还用了泛音、拉音、扫弦等手法表现了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壮观场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战场紧张激烈的典型环境。 谱例一: 第二层次: “吹打”和“点将” 。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长音,这段间乐极象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象。后来改用“勾轮”和“拂轮”指法,在每一小节强拍上用和音衬托旋律,恰似锣鼓的敲击,表现了昂首阔步、浩浩荡荡的行军队伍。接着, “点将”进一步的变化反复从2421 2412 4-45 6-65 4.5 4- 起用勾搭“勾、抹、弹、抹”的汇组指法来演奏,它是对“吹打”的补充,描绘出调兵遣将的情景。 第三层次: “排阵”和“走队” ,是新的音乐材料,曲调简单,节奏均匀而显得有二部分 一部分是描绘古战场上的战斗情景,音乐表现上也有三个层次,即“埋伏”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埋伏”的阵法,把楚军紧紧围困自反复呼应,节奏上有松有紧,力度强,速度渐快,旋律先递升后复线式递降。 小战”一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卫仲乐先生对这段节拍的处理是独特的,些机械,它与“吹打”气息宽广的旋律相对比。 “走队”是“排阵”的变化 重复,把前段“摭分” 指法改为“摭划”,描绘了军士们在演阵时有组织有规律的动态,气氛肃穆。 “走队”的变化重复采用“换头、合尾”的写作手法,前面五小节与“排阵”不同(换头) ,后几小节相同(合尾) 。 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是描绘古战场上的战斗情景,音乐表现上也有三个层次,即“埋伏” “鸡鸣山小战” 、 “九里山大战”这三个分段。 “埋伏”一段,是表现汉军在垓下用了“十面了起来,在表面寂静的夜晚,汉兵正紧张从事战前的准备,这种伏兵重重、水泄不通的场面和大战前夜的肃穆气氛,是通过下列一些主要手法来表现的: 1、旋律a1宫音为中心音作递升、递降的进行。 2、开始围绕a1宫音为中心音运动的分句清晰,各到逐渐加紧。 3、中间节奏紧 “前十二小节是87拍子,后十个小节是86拍子,它类似戏曲锣鼓“乱锤”点子:仓仓 仓仓 仓仓仓 ,这种节奏型在演戏中以表现剧中人物焦急、纷乱的感情。从埋伏到小战,两军交战中刀、枪相击声,矛、盾相撞声和战斗越来越激烈的情景,为了表现这一战争场景,作者运用多种手段来塑造音乐形象,如下: 1、旋律的每个句头与前句尾同音衔接,促成一气呵成。 2、旋律动向是先递升后递降,跌宕起伏。 3、整个分段贯穿运用有规律的XXXX X XX X节奏型,变化反复时连续运用另一种 XX X XX X 节奏型,律动性强; 4、每一句逗的第三拍,都运用煞弦的技法,发出如兵器相击的特殊音响。 5、先87拍子后转到86拍子,加以力度的增强,使后半段的音乐表现得更为紧 张和激烈。大战”一段,是全曲的高潮,它表现两军最后激烈的搏斗。开始的十二小节, “运用强节奏、强力度、快速和每拍都有持续和音烘托的夹扫奏法。表现雄军百万,铁骑纵横。之后的七小节,运用绞弦的戈击声和快夹扫的马蹄声,进一步渲染了激烈的战斗气氛(如谱例三) 。之后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出现了凄凉的“箫声” , 它两次再现“列营”的特性音调,构成楚歌一段,它是刘邦采取的政治攻心战,以四面楚歌勾起楚军思之情,从而涣散军心,瓦解斗志。在楚汉相争的最后决战中,刘邦采用了军事上的十面埋伏和政治上的攻心相结合的战略战术,全歼楚军,一统全国。在乐曲中的“箫声”虽然一现即逝,但这是作者重要之笔,起到点题的作用。然后又反复出现了七小节戈击声、马蹄声的战斗性乐句。从箫声到马蹄声(第2038 小节)这一段落,实际是这一分段开始到马蹄声的前一段落(第119 小节)的变化反复,在开始的高音区即运用了换头的变化。 第二层次是“呐喊”部分,它是全曲的高潮的顶峰。在琵琶上运用了“拼双弦 第”和“推、拉”的技法,并奏出增四度的音响和扫滚指法的马蹄声,生动地描绘了两军对阵时兵器交接、铁骑奔驰、撕杀呐喊的战斗场面。 谱例四: 第三层次是“传号收兵” 。简单的军号音调,马蹄奔跑的节奏,力度的渐强至渐第三部分 为两个层次“项王败阵”和“乌江自刎” 。 旋律和马蹄音调表现项王及其随后突围逃到乌江,为汉军追及,项羽左右卫队二十八人依时演奏至“项王败阵”就结束) ,删去了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演奏技法、鲜明的音乐形象,磅礴的气势,为我们艺术地考资料: 琵琶名曲荟萃 上海音乐出版社 本社编 弱起浇六次,表现刘邦全歼楚军后收兵的情景。第一层次“项王败阵”是慢起渐快的同音进行从突围惊逃之状。 第二层次:项王败阵山为阵,奋杀汉军,但寡不敌众,左右多战死,项羽也自刎身亡。这段悲歌表现了这位失败英雄自刎前复杂的心情。乐曲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 (又称“煞住” ) ,使音乐戛然而止结束全曲。 卫钟乐的演奏一般都至此全曲结束(有其后“众军奏凯” 、 “诸将争功”和“得胜回营”三段。 再现了楚汉战争的雄健和悲壮,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久演不衰的传统经典名作。在此,我只是把自己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