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讯时代到资讯时代.doc_第1页
从通讯时代到资讯时代.doc_第2页
从通讯时代到资讯时代.doc_第3页
从通讯时代到资讯时代.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83年6月5日大華晚報第九版凌飛從通訊時代到資訊時代新聞帝國主義編者說明由中央通訊社傳送至本報的新聞稿,本來使用的傳真機,要靠電離子脫水作用的幫助,才能使字體在紙面上顯現出來,所以傳遞的時間不夠迅速,而且,假如原稿寫得潦草,就難以分辨,假如原稿寫得輕重不一,就字跡不清,所以很不理想,要聞版和國際版的編輯深以為苦。現在中央社決定使用中文電腦電報機傳送新聞稿,不但字跡清楚,而且傳遞迅速,每分鐘可以打七百二十字,每小時有傳遞四萬字的能力,扣除間歇等待時間,其傳送速度還是相當驚人,實是新聞傳遞的一項重大突破。本報已經在近日開始採用這一套機器,這一項革新不僅意味著資訊技術的進步,更可以使本報為讀者作更多的服務。本刊特刊出此文,以闡述通訊社資訊化的各方面意義。人類彼此互通訊息、傳遞資料,以往稱作通訊,現在稱為資訊。這兩個名詞不僅是一半之差,更意味著科學技術的升格、傳播觀念的革新。在歷史上負責傳播責任最重大的通訊社,在近年也逐步向資訊化發展了。通訊社的發展,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觀察,第一個是橫剖面,就是說通訊社的種類可以分為世界通訊社、國家通訊社、地區通訊社等等,每一種通訊社的組織、經營方式、彼此關係各不同,此即通訊社的資訊流通多樣化。第二則可從縱剖面來觀察,也就是說通訊社的業務除了傳統的向印刷媒介報導新聞之外,還可以借新的資訊技術爭取許多非媒介的客戶,或是經營其他的關係企業,就好像一科樹除了主幹之外,還有很多枝葉一樣。此即通訊社的資訊內容多元化。本文便就是通訊社的多樣化和多元化兩方面作一個報導及分析。通訊社的多樣化世界性的通訊社,並不能控制他們的顧主不論是報紙、電台或是其他客戶採用什麼樣的新聞。在大多數的國家中,新聞客戶還可以仰賴本國的通訊社,或以其他交換新聞的方式獲得新聞,這種情形在第三世界尤其顯著。各地的新聞媒介雖然仍舊需要世界性通訊社的消息,但大多經過選擇後才刊用。各國的國家通訊社一般都是根據本國的需要,向世界通訊社訂購或以交換新聞的方式擇取國際新聞,再轉而供給本國的客戶。有些國家通訊社會在特別的都市或地區聘僱海外特派員,報導與本國事務特別有影響的政治、經濟新聞等等,但他們的人數也很少。國家通訊社在海外幾乎沒有什麼市場,但可以進行交換新聞的合作,或者把當地的新聞供給世界性的通訊社,抵銷向他們訂稿的部分費用。國家通訊社,尤其在第三世界,常由政府的文化或情報部門經營,有時也有民營的媒介參與。由於政府的影響力,國家通訊社多以獨佔的方式經營,其他只剩下規模較小、或是專門性的通訊社了。國家通訊社規模的粗細有別,有些甚至不具採訪當地新聞的功能,只是編譯世界通訊社的電稿而已。對大多數的國家通訊社而言,他們發出的稿子,其中編自世界通訊社的佔百分之五十以上。有些國家通訊社也會聘請一些海外通訊組織為他們採訪某些特殊的新聞,但這些通訊組織也會向另一些國家報導新聞。這類組織特稱為媒介交流通訊社(Intermediate agencies)。作為世界通訊社的一個對稱。國家通訊社的訂稿費用是世界通訊社歲入的大宗,而且不透過國家通訊社,世界通訊社的新聞也無法刊登在各地的媒介上。國家通訊社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將付不起訂稿的費用,他們常和一個以上的世界通訊社有密切的關係,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太受世界通訊社的影響。國家通訊社的演變一九七一年九十個國家有國家通訊社,比之一九五年的五十一國,達到百分之七十六的成長率。另有四十個國家沒有國家通訊社,其中二十五國的人口超過一百萬。百分之五十六的國家通訊社由政府控制,其他大多是在政府督導下,由報紙共同經營的組織。在一九一五年以前創立,直到二次大戰後還存在的多是歐洲的通訊社。在兩次大戰之間創立的半數是歐洲通訊社,另外半數在亞洲、非洲和阿拉伯,超過三分之二的現存通訊社,是在二次大戰時創立的。百分之廿七非洲、中東和亞洲的通訊社,在一九三九至六二年期間創立;到了一九六四年,非洲和中東的通訊社已經佔所有通訊社的三分之一,歐洲和亞洲也各佔三分之一。大部分的國家通訊社在第三世界,到了一九七一年有些南美國家,譬如: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智利、和委內瑞拉都有了強大的通訊社,但它們多半是民營的,並且要和其他的民營通訊社競爭。一九七年代還有些新設立的通訊社,譬如中美通訊社(ACACAN)、斯里蘭卡社(Lanka Puwarth)、安哥拉社(ANGOP)、奈及利亞社(NNA)。一九六年代,九成的通訊社是純地方性的。通訊社分屬機構的規模差別很大,譬如說印度的PTI社有五十個辦事處,但三分之一的通訊社都在四個以下。在已開發國家中的通訊社,需要較多的人力資源,譬如在一九六六年加拿大的兩個主要通訊社,在兩千萬人口中需要二百位專任的記者;相對的在印度的四億八千三百萬人口中,PTI社也只有這些記者。在日本,JIJI社和共同社在五千五百萬人口中,需要聘僱六百位記者。而第三世界人力匱乏,也造成他們更加依賴國際通訊社,形成資訊不平衡的原因。不過,一國之內倒不一定必需有競爭的通訊社,譬如土耳其和印度的通訊社就和美國、日本的通訊社一樣好。有廿九個通訊社曾估計它們每日發稿中國際新聞的份量,(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九五年至六年間的調查),有廿一個通訊社宣稱佔百分之四十至六十,而在一些非洲國家則高達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通訊社每日發稿量的差別很大,在已開發國家中,從數萬字到數十萬字不等。新聞流通和新聞交換帝國主義一詞指的是國家之間權力的不平衡,在十九世紀,早期的通訊社和其他的國家之間,也存在著帝國主義的形跡。不過,這種新聞報導權力的不平衡,並不是絕對的。世界通訊社並不在世界各地都直接採訪,或是經營媒介。他們也與地方性的通訊社,基於交換新聞的原則進行合作,雖然交換的分量是很不平均的。但是國際資訊的流通,牽涉到極為複雜的因素,而且沒有一個固定的軌跡可循。創建一個真正單一的國際新聞組織,而不偏頗任何國家,也不受到任何壓力,被認為是絕不可能的。因此,通訊社之間的合作,成為一種經濟性需求的趨勢。在十九世紀新聞聯合獨佔的時代,便已有了交換新聞的協議。第一個協議是一八五六年路透社和哈瓦斯社所簽訂的,在一八五九年又加入了吳爾夫社,他們把世界依照地理分佈,畫分成幾個由某一家通訊社獨佔的地盤。哈瓦斯佔據法國、西班牙、義大利、東地中海區、南美和印尼;吳爾夫社分到德國、俄國、斯堪地那維亞、和斯拉夫民族的國家;路透社則享有英帝國的全部屬地和遠東。簽訂協議的目的是削減採訪國外新聞的開支,同時保護自己既有的市場。在一八七年代後期,參加協議的通訊社間有一個共同的協定,就是只賣新聞稿給他們獨佔區域裏的客戶,不然就是提供新聞給其他獨佔區的通訊社。但是協議中的通訊社之間,利得並不一致。路透社伊仗了英國的勢力,享有以倫敦為中心的電訊網路,而且控制了美國通訊社的稿子。路透社在簽約之前,還佔有了非普魯士的日耳曼區域,後來才頂讓給吳爾夫社,但是繼續擁有漢堡採訪權一直到一九年。哈瓦斯社在國際間的影響力本來高於吳爾夫社,但由於普法戰爭的影響而走下坡。路透社表示以入股的方式來支持哈瓦斯社,條件是共享哈瓦斯社的利得。但是這種合作的精神,終於因為在經營南北美、西印度、和歐洲的電報問題上發生岐義而破碎了。否則,一個全球性民營的通訊社可能隨之而出現。新聞的帝國主義英法兩國的外交分贓活動,也促使這兩大通訊社的共謀利益。迪士拉利(Disraeli)在一八七年代中葉的侵略近東政策,又造成了在土耳其和埃及的市場爭奪戰。當英國的勢力籠罩住埃及後,路透社便形成一枝獨秀,使得哈瓦斯社終於在一九年退出了埃及,條件是獲得金錢補償,並且在路透社發出的電稿上,仍然冠以路透社哈瓦斯社訊的字樣。在非洲帝國主義的鬥爭中,也與通訊社的消長發生了因果關係。事實上,因為德國不是一個在海外的積極殖民者,不然的話,路透社可能與德國的通訊社關係更為親近。一八八七年吳爾夫社和路透社簽訂了一項共同防禦條約,以代替一八七年簽署,原訂實施到一八九年的簽署。這一年,義大利首相法蘭西斯哥克利士比和俾士麥商量,如何建立一個三強同盟把羅馬的史丹發尼社(Stefani)、柏林的吳爾夫攝,和維也納的通訊局結合起來,打破哈瓦斯社在歐洲大陸的地位。這個構想成功的關鍵,在於吳爾夫社和路透社必需在羅馬和巴黎共同採訪,而不必獲得哈瓦斯社的協助。史丹發尼社原來和哈瓦斯社結盟,但現在倒向了吳爾夫社。但是路透社不習慣與德國人如此親密合作,終於計畫沒有成功。這個結盟計畫失敗了,但一八七訂的條約還是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